第7版(专页)
专栏:加快发展 增创优势
走“珠三角”经济延伸发展路子
——访广东省云浮市市长郑利平
本报记者 刘圣清
阳春三月,阳光明媚。记者来到广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云浮市。只见这里处处充满生机,特别是在市区,我们看到一座按照“把城市当作艺术品经营”理念来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现代化山城正在崛起。
成立于1994年的云浮市,位于富裕的“珠三角”边缘、西江流域中下游,属广东省中西部,是粤港澳连接大西南的交汇点和大通道。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千百年来以耕种为主的农业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面对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喜人局面,如何顽强拼搏、脱颖而出,跟上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云浮市市长郑利平。
记者:科学定位,对一个城市尤其是像云浮这样新建的城市显得至关重要。您认为云浮未来的发展应如何定位?云浮发展的优势又在哪里?
郑利平:一个地方的发展优势要放到一个开放系统的层面上来看,也就是说不仅仅强调自身有什么优势,你的优势也同时必须是地区的分工合作当中人家对你的需求,有这个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云浮毗邻“珠三角”地区,是“珠三角”的大郊区、大后方。云浮市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处处皆见绿水青山。此外,云浮的土地、劳动力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价格也比较低廉,劳动力队伍相对稳定,与“珠三角”地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我们也看到“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正面临着产业升级转移的重大调整趋势。为此,我们把云浮定位为“珠三角”延伸地带。这里有一层潜在的意义,就是说云浮的发展,希望加盟到“珠三角”的分工与合作当中来,接受“珠三角”的辐射,也就是迎接它的产业转移,或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在地区的分工合作当中分得“一杯羹”。所以,在1999年的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我们就提出了“走‘珠三角’经济区延伸发展路子”的战略措施。
记者:要推进“走‘珠三角’经济区延伸的路子”这个战略措施,您认为政府要做些什么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郑利平:我们首先确立了“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云浮实际为依据,以着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的工作总思路。在政府工作上,我们主要抓了软硬两个环境的改善和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要发展,要走“珠三角”经济区延伸发展的路子,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外商来投资,也就是要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使之与“珠三角”对接。硬环境就是传统讲的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就是一些配套齐全的工业园区,此外,还包括良好的城市环境;软环境就是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及其所提供的良好的公共服务,以及一个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
这几年,我们在抓硬环境上是下了功夫的。目前,三茂铁路、324国道、西江黄金水道以及将于2004年底建成通车的广梧高速公路云浮段,使云浮与“珠三角”以及香港、澳门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市内的路网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新建成的云浮电厂B厂、粤泷电厂以及大规模的电网改造,给当地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低廉的电力保障;光纤网络等通讯建设也实现了大步跨越;一批规划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的工业园区已成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此外,我们还大力做好城市的美化绿化工作,注重体现山区市的特色,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按“把城市当作艺术品经营”的理念规划建设管理,在街道的拓展、城市配套设施、建筑立面装饰、城市雕塑的设立、楼房的设计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成绩,使城市更美了,文化品位更高了,能吸引外地人到这里观光、居住、创业。
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根据创建高效廉洁政府的目标,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体制、推进各项改革和改进机关作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着力抓好转变政府职能和整顿机关作风。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强化了政府及所属部门的服务功能,同时针对过去机关单位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进行了大力整顿。从2002年开始,我们每年都召开一次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今年4月10日,我们又举行了创建高效廉洁政府教育动员大会,进一步培养政府公务员勤政廉政,讲服务、讲效率的意识。二是率先在国内出台了地方反垄断规定。一个地方经济总量越小,越是容易垄断,经济生活中垄断越严重就越难以发展。为打破行政垄断,我们出台了地方反垄断规定,彻底消除了存在于市场中的权力干预和地方保护壁垒,规范了市场环境,为企业营造了充分竞争的环境。三是推动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在2001年启动了公用事业改革,城管部门退出对公用事业的直接经营,转为间接管理,减少了腐败产生的机会。公用事业项目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形式全面推向市场,促进了服务行业向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四是全面清理市级审批事项,加强市场监管,做到多服务,少“卡压”;多扶持,不干扰;多协调,不扯皮,为经济发展服务。五是抓好对政府部门工作的评议。在提高政府效率方面,我们注意倾听企业和群众的呼声。去年,由市政协组织牵头,举行了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进行定量测评活动,促使在测评中排在后面的部门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最近,我们还设立了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为外来投资者代办有关手续和提供“一条龙”服务,优化工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这些,都使云浮的区位环境不断优化,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投资和市场环境,初步构筑起与“珠三角”产业对接的新平台。大量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企业或从外边转移进来,或从内部产生成长。去年,云浮市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呈现出设市以来的最好势头。新签合同投资额同比增长115%,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幅居全省第四位;全年财政收入增长25.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是云浮市建市以来的最高水平。
记者: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请问云浮在这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郑利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云浮来说,首先必须牢牢确立可持续发展意识,绝不能以工业化为由,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换来一时的经济增长。与发达地区相比,“山青、水美、林美、空气好”是山区市的最大品牌和财富,是很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我们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好这些天然的财富,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力求取得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双赢”,达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目的。
另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必须运用先进科技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做强做大原有的特色工业。云浮市的一区一市三县正呈现“五星争辉”的格局:云城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基地之一;罗定市的“罗定纱”在广东打响了牌子;云安县成为广东省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之一;新兴县经过传统农业和凉果加工业的积累,正在崛起一座以不锈钢餐厨具为主产品的工业城;原来基础比较薄弱的郁南县在国企改革中也逐渐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从科教兴市和支柱产业升级上做文章,即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运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建材、不锈钢制品、纺织、电池等支柱产业上规模、上效益、上水平。从目前趋势来看,建材工业发展迅猛,亨达利水泥集团公司水泥年产能力已达300万吨,云安县正在与新疆天山集团合作建设年产600万吨的水泥厂,到时,该县年产水泥可达10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之一;石材企业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石材产品销售去年已超过40亿元。最近,我们还引进了阿联酋客商投资6000万美元新建一家新型石材企业。今年下半年,还将举办中国(云浮)第二届石材科技展览会。不锈钢制品和纺织品的销售均超过20亿元,电子、服装等行业也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工业发展的载体建设有较大突破。新建10个工业园区,新增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引进项目50多个。发展新型工业,我们还将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信息化等工作结合起来,以促进云浮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7版(专页)
专栏:
推行农村居民健康保险 智力扶贫形成制度
云浮解决“三农”问题措施得力
本报讯 广东省云浮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解决“三农”问题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以来通过采取农村居民健康保险、公司+农户、智力扶贫等做法,抓好“三农”工作收到显著成效。
云浮市市长郑利平介绍,在云浮的26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了近70%,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3%。因此,抓好“三农”工作对云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农民的小康,全市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无从谈起。
云浮市委、市政府通过多次调查了解到,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是影响农村稳定的不利因素之一。据统计,云浮市每年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人数超过了36000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20%。针对这种状况,云浮市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在农村推行居民健康保险。这个保险为商业保险,由政府倡导推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实施。农村居民健康保险的特点是最高赔付额高,最高可达23400元,目的是解决农民治大病难的问题。这个保险从去年7月份开始推出,短短半年时间内就取得显著的成效。在推行农村居民健康保险的乡镇,农村居民的总参保率达33.1%。今年,经政府与保险公司协商,将保费从每月5元下调到4元,免赔额由1500元下调至800元,最高赔付额由23400元调高至23540元。经过调整,优惠的参保条件对农民更具吸引力。
云浮市的农业产业化有着良好的基础,近几年来,该市大力推广“公司+农户”的模式,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到去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已达58家,辐射带动农户15.46万户,约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0%。同时,还着力推行农业结构调整,瞄准“珠三角”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大力发展以高档蔬菜、花卉、苗木、水果为主的城郊型农业,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培育了一批种养大户,也吸引了不少“珠三角”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的耕地不断减少。与此同时,农民土地收益逐年递减。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云浮市从去年开始,每年投入500万元帮助城乡“低保”家庭开展智力扶贫,免费举办巡回学习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班和学历教育班。通过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摆脱贫困。(严世洲)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