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专栏:
永远飘扬的旗帜
——今日“南京路上好八连”
新华社记者 黄国柱 贾永 李大伟 本报记者 郭嘉
在这个温暖的春季,一场关于塑造“城市精神”的大讨论引发了上海1600万人民的广泛参与。当“如何做一个新时代文明市民”成为黄浦江畔的热门话题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再次投向“南京路上好八连”。
40年前,伴随着一部《霓虹灯下的哨兵》,八连的事迹走进千家万户。今天,有关霓虹灯下新一代哨兵的故事,依然流传在南京路的高楼大厦里,流传在大上海的里弄和石库门里。
一个连队和一条路
一条南京路,连着八连的昨天与今天。
当年,身披硝烟的八连官兵开进南京路时,走在这条大上海最繁华商业街上的人还有许多和他们一样脚穿草鞋,身着土布衣。
难怪新战士童新根第一次看到霓虹灯下穿绸着缎的身影,羡慕得直叹:“看人家穿的,风一吹轻飘飘,又好看又凉快,哪像咱这身粗布装。”
从农村到城市,从战场到“十里洋场”,摆在八连官兵面前的考验何止这一叹?翻一翻上海滩的近现代史,有多少风云一时的人物,毁在了这个“冒险家的乐园”里。
面对战士们的议论,当时的指导员刘仁福给全连上了一堂课。他拍着身上洗得发白的老土布军装说:“我也有一套洋布军装,是部队攻打潍县时发的战利品,直到进上海,我也没拿出来穿。为什么?因为我的父亲、母亲,我家乡的大多数人还没穿上洋布衣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也没穿上洋布衣服。”
正是凭着这种“以大多数人的生活标准作为自己生活标准”的世界观,八连官兵时刻牢记“两个务必”,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成为一个时代艰苦奋斗、拒腐防变的旗帜。
星移斗转,飘荡在南京路上的“香风”已不再是资产阶级的“香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今天的上海人有了属于自己的缤纷生活。置身于万商云集的南京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目不暇接的流行色。那琳琅满目的商品,那服饰各异的行人,把“中华商业第一街”装扮得宛若一条流光溢彩的河流……
同样是看霓虹灯下的景色,新一代八连官兵却充满欣喜和自豪——过去穿红戴绿的是极少数人,而今身着新颖华丽时装的是富裕起来的普通百姓。
与南京路的巨变一样,八连官兵也早就告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走进八连,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现代化军营:设施一流的多功能俱乐部,藏书5000余册的图书室,每3人拥有一台电脑,宿舍有电视,饭堂有空调、消毒柜、烘干机……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生活条件在变,但有一种精神在好八连从未改变。战士滕远健夜晚值勤归来,发现走廊上的水龙头在滴水,怎么关也关不紧。滕远健一夜没睡安稳,天一亮便买来皮垫,将水龙头修好——还在当新兵时,滕远健就接受过这样的常识教育:即使是一个成线状滴水的水龙头,一昼夜流失的水也多达1吨。
提倡合理消费,坚决杜绝浪费。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显著改善,新一代八连官兵将艰苦奋斗之歌唱得更加嘹亮:连队IC卡电话亭上,印有“请珍惜分分秒秒”的提示语;电脑打印机旁,贴有“每人节约一张纸,希望小学的学生就多个练习本”的警句条;木工箱、补鞋箱、理发箱的主人已分别传到了第26代、27代、28代……
不变的岂止是节约一分钱、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两煤。云中里的30多位孤寡老人,多少年来一直得到八连官兵无微不至的照料。退休女教师盛行搬迁到远离南京路的康乐小区后,八连官兵还像从前一样照顾着她。老人说,我一辈子无儿无女,可我这一生从未缺少过孩子们的陪伴。
就像盛行老人亲身感受的那样,在这条闻名世界的十里长街,处处都能感受到好八连精神所蕴含着的那份温暖——
从20多年前开始,每月20日这一天,伴着黄浦江畔浑厚的晨钟声,八连官兵身背工具箱,走上南京路,义务为南来北往的行人服务。后来,南京路周围100多家单位的4000余名团员青年仿照八连的做法,纷纷走上街头,无偿为群众理发、修伞、裁衣、钉鞋……从未间断的每月20日“便民服务日”成了南京路上的一大景观。
来自法国的游客里迪凯站在服务台前足足等了一个小时,执意让八连的战士为他理了个短发。望着镜子里的新面貌,他兴奋地用汉语说:“这是中国士兵剪出来的美,我要把这个发型带回法兰西。”
一个连队同一座城市
朝霞洒向春笋般崛起的建筑群,一身迷彩的八连官兵开始了清晨越野训练:穿行于竞相攀高的楼宇间,奔跑在凌空飞旋的高架路上,身处充满时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之中,新一代八连官兵每天都在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不仅仅是感受日新月异的变化,重要的是投身伟大时代的变革。在上海阔步迈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征程中,八连官兵和万千建设者一样,抛洒了几多拼搏的汗水。
拼装南浦大桥钢梁时,因场地狭窄,大型起重机无法开进。八连官兵闻讯赶到,硬是用肩膀将一根根50多米长、1吨多重的钢轨扛到拼装点上……从人民广场到科技馆,从地铁一、二号线到浦东国际机场,上海的市政重点工程建设规划到哪里,八连的旗帜就飘扬到哪里;哪里的任务最艰巨,哪里就有八连官兵奋战的身影。
“我与这大楼一起成长/我与这江河一起激荡/我与这霓虹灯一起闪烁……”在上海市的“元宵赛诗会”上,八连指导员许方勇创作的诗歌《上海速度》,获得一等奖。
许方勇这发自心底的赞美,道出了全连官兵的共同感受。生活在黄浦江怀抱中的八连官兵,对这样一组数据倍感自豪:土地面积不到全国1/1000、人口只占全国1/80的上海,却创造了GDP占全国1/20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1/10强的巨大财富。
正是在与上海人民一道书写与时俱进崭新篇章的过程中,八连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建设者”证书,赢得了上海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乘上首趟地铁列车的是八连官兵,最早登上金贸大厦等标志性建筑观光的是八连官兵,最先走进上海大剧院的是八连官兵……
也正是在与上海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过程中,八连官兵无时无刻不在吮吸着这座城市所洋溢的文明与现代。创新精神、发展观念、效率意识……上海人民新时期所着力打造的这些先进理念,在八连深深扎下根来。
草鞋、自糊信封、针线包,曾是象征好八连艰苦奋斗精神的“三件宝”。如今,八连官兵又有了新的“三件宝”:学习包、U盘和利于科学消费的阳光卡。
驻扎在寸土寸金闹市区的八连,营区空地少,射击训练难以展开。副连长彭瑞林利用节假日时间,每天往返30多公里路程,向同济大学的电子学、机械学、光学教授虚心求教。由他研制成功的轻武器射击模拟系统,在上海警备区科技练兵成果交流会上荣获一等奖。
直面时代挑战,把高新技术训练场作为艰苦奋斗的主战场,把成才报国作为当代军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已成为今日八连的“连训”——
警备区“四会教练员”比武第一名出在八连,全团武装泅渡“开浪者”出在八连,部队5公里越野排头兵出在八连……在有6万名考生参加的上海市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中,八连战士陆旭光成绩名列第一。仅最近5年,八连就有385人次通过了函授大专、电视中专学习考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连续5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连。新千年到来之际,在声势浩大的“外滩歌会”上,夺得第一的又是好八连。
一个连队与一种精神
一个久远的故事,至今还珍存在人们的记忆中:1949年5月25日清晨,隆隆的炮声已经远去,早起的上海人推开房门,惊奇地发现,薄雾中的街道两旁睡满了昨晚入城的官兵。陈毅元帅曾豪迈地说:这是第三野战军带给上海人民的最好礼物。
如今,同样的一幕,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那是南京路步行街改造的关键时刻,担负突击任务的八连官兵不分昼夜地奋战在工地上。黎明时分,暴雨如注,协大祥商店的值班员工无意间发现,劳累了一夜的八连官兵裹着雨衣,泥塑般靠着街墙睡着了……
风雨征程半个多世纪,好八连这面鲜艳的旗帜,如同东方明珠、世纪大道一样,被上海人民视为这座城市的骄傲。
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展览上,专门辟有反映八连先进事迹的橱窗;在火车站前的画廊里,八连战士文明执勤的巨幅照片镶嵌在最醒目的位置;在“跨进新世纪”主题活动中,带领2001名学生代表宣誓的是“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八连现任指导员公举东……
“我是听着好八连的故事长大的,我和妻子都希望长在‘蜜罐’里的女儿从小也知道好八连的故事。”今年的4月5日,对虹桥路派出所民警王兴东一家来说,是一个“圆梦”的日子——将近两年时间,王兴东与妻子一直盼望能带着刚懂事的女儿到八连看看,让她亲身感受一下八连的战士怎样出操,怎样吃饭,怎样学习和训练。
迈进一尘不染的好八连,小妍婷感觉一切都是那样的新奇。她悄悄地趴在爸爸妈妈的耳边说:“我喜欢好八连的叔叔们。”
如果说7岁的妍婷还只是喜欢八连的话,厦门路小学“小八连中队”的队员们却早就照着八连叔叔们的样子做了。他们定期到南京路回收废电池,还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节约能源,护绿色,争做环保小卫士;学做家务,爱劳动,争做家长小帮手;省下零钱,献爱心,争做社会小使者;努力求知,练本领,争做学习小先锋。
在上海各界,学习好八连的热潮从未间断。翻开市民公约,里面有“学习好八连”的条文;反映好八连事迹的课文,被收入小学生德育教材。仅最近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办、团市委围绕学习宣传好八连下发决定、通知就达10次以上。全市举行的“弘扬八连精神,建设文明上海”的研讨会、座谈会有30余次。八连干部战士应邀为社会各阶层作报告110多场……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好八连事迹展览馆每年都迎来天南海北数以万计的参观者。每逢节假日,来八连过“军营一日”的人络绎不绝。
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刘锐,从北国哈尔滨赶到上海,专程看望被他称为“天下第一连”的八连。他在留言簿上写道:八连是上海的八连,八连是全国的八连,八连是一株不老的常青树。
是的,好八连属于我们这个民族,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永恒的精神!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为“南京路上好八连”题词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1991年3月10日为“南京路上好八连”题词:“学习好八连优良传统和作风推进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附图片)
江泽民同志题词手迹。(新华社发)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会见日本客人
指出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是两国政党和政治家的重要责任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记者罗辉)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1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党首菅直人率领的日本民主党代表团。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交谈。
胡锦涛说,去年中日双方隆重纪念了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今年又迎来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中日友好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凝聚了双方几代人的心血,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胡锦涛表示,中国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中日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是两国政党和政治家的重要责任。
胡锦涛强调,中日双方要本着对历史和后代负责的态度,“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遵循《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所确定的原则,增进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扩大友好交往、加强对话磋商,不断为两国关系注入新的活力,共同把新世纪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中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到新的水平。
会见中,双方还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形势和地区问题交换了看法。
菅直人说,民主党高度重视发展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两党建立党际关系以来,双方交往频繁,特别是党的高层交往对深化两党友好关系、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表示,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合作。他赞扬中国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相信中国一定能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中联部部长王家瑞、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参加了会见。(附图片)
四月十六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由党首菅直人率领的日本民主党代表团。(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将进行4次执法检查
吴邦国主持委员长会议 听取和审议国务院9个方面工作报告
本报北京4月16日讯 记者傅旭报道: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委员长会议今天上午举行。会议决定,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于4月26日至27日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计划今年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进行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国务院9个方面的工作报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主持会议。
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将进行4次执法检查,检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建筑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科学技术进步法(跨年度安排)的实施情况。
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将听取和审议国务院9个方面的工作报告:关于2002年中央决算、关于2002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关于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关于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情况、关于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关于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情况、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情况与下一步安排、关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有关情况的报告等。
在今天的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盛华仁汇报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议程草案和日程安排意见,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组成人员人选的建议,关于200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计划和听取工作报告计划稿;关于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活动安排的有关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委员长会议议事规则的说明。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景宇就公民身份证法草案、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草案、港口法草案的修改情况作汇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胡康生就银监会行使原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的监督管理职权的决定草案作说明。
根据委员长会议建议,第二次常委会会议的主要议程有:审议公民身份证法草案、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草案、港口法草案;审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使原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的监督管理职权的议案;审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批准中国和吉尔吉斯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议案,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议案,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关于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合作协定的议案;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关于提请审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名单草案的议案;审议全国人大代表团出席各国议会联盟第108届大会情况的书面工作报告等。
由于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有3/4为新成员,常委会在本次常委会会议的前一天安排了三次法制讲座,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的立法体制、法律体系和立法原则、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全国人大的组织制度和议事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丁石孙、许嘉璐、蒋正华、顾秀莲、热地、路甬祥、乌云其木格出席。
第1版(要闻)
专栏: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讨论审议国务院2003年立法工作等事项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国务院2003年立法工作计划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三定”规定,审议《工伤保险条例(草案)》。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2003年立法工作计划》和《关于做好国务院2003年立法工作的几点意见》。会议指出,做好2003年政府立法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国务院将把有关建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适应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制定、修订的法律、行政法规项目,作为今年立法工作的重点。会议要求国务院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府立法工作,起草、审查法律和行政法规草案,要适应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立法工作的参与程度,增强立法工作的计划性和可预见性,确保立法质量。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三定”规定。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将负责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的查处,以及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行政、技术监督等工作。
会议认为,为进一步规范工伤保险制度,保障职工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职工及时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制定《工伤保险条例》是十分必要的。会议决定,《工伤保险条例(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第1版(要闻)
专栏:
贾庆林在陕西宁夏甘肃考察工作时强调
围绕大目标 加强大团结 促进大发展
新华社兰州4月16日电(记者李术峰、王世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近日在陕西、宁夏、甘肃考察工作时强调,发展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也是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团结奋斗的第一要务。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实现统一战线各方面力量的大团结,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
8日至16日,贾庆林先后来到延安、银川、石嘴山、吴忠、兰州、定西等地,瞻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延安旧址,缅怀了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亲切慰问了老红军老战士;深入农村农户、城镇社区、工厂车间、科技园区、科研院所、民族院校考察调研,顶着风沙来到回族群众家中,踩着积雪看望贫困山区的农民,到清真寺与宗教界人士促膝交谈;同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民族宗教界人士座谈,听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情况汇报,并讲了话。
贾庆林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延安精神体现了我们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体现了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倡导和弘扬延安精神,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贾庆林强调,西部地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部地区如果发展不起来,整个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西部地区各族群众的生活如果达不到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会放缓甚至拖延。我们必须以最大的决心、最大的努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加快发展、改善生活的愿望,逐步使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富裕。这样,巩固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才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追赶型发展思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经常深入到民族地区特别是困难群众中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确保他们有饭吃、有衣穿、子女能上学、生病能就医。
贾庆林指出,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对于巩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对于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任务,概括为两个四句话:“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这是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基本依据,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狠抓贯彻落实。要充分认识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特殊重要性,认真研究和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突发事件,警惕和抵御境外各种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渗透和破坏,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创造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
贾庆林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宏伟,任务艰巨,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紧紧依靠各党派、各阶层、各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共同奋斗。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人才荟萃、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第1版(要闻)
专栏:
白衣天使的赞歌
——广州医务工作者抗击非典型肺炎纪实
本报记者 黄日飞 张乐人 李士燕
4月14日,正在广东考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广州与医务工作者座谈,深入了解广东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情况。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是党中央对广东医务工作者在抗击非典型肺炎中的表现给予的充分肯定。
医务工作者表心声:总书记鼓舞了我们的士气
胡锦涛总书记与广州医务工作者座谈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广州各家医院,引起极大反响。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叶广春当天下午就向全院医务人员传达了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他说,总书记一席话,温暖了我们的心,鼓舞了我们的士气。抗击非典型肺炎,是历史赋予当代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广州的医务工作者一定不负众望。
广州市胸科医院的党委书记晋国华在向全院同事传达总书记的讲话时,屡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4月15日一大早,她穿上防护服,特地来到隔离病区,把总书记的慰问带给在这里住院的医务人员,坚定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她激动地说,总书记对医务人员的关心让我们感到沉甸甸的责任。现在,广州市胸科医院全院职工都表示,在巩固抗击非典型肺炎取得成果的同时,一定尽全力做好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期间的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邓峰说,胡锦涛总书记考察疾控中心,对全省乃至全国疾控系统的工作人员是莫大的鼓舞。我们将进一步加紧研究,并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希望尽快寻找到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同时,开展深入的教育培训,使监测与预防等措施能够在各地贯彻落实,防止疫病的蔓延。
回顾4个月来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日日夜夜,医护人员深感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中,广州医护人员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勇敢地与病魔、死神抗争,谱写了一曲与木棉花争艳的生命赞歌。
除夕夜紧急行动,勇敢应对挑战
马年除夕之夜,正当万家团聚,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时,一份来自广州市卫生局指定非典型肺炎病人收治医院的紧急通知,打破了许多医护人员的合家欢乐。
紧急通知下达后不到1个小时,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叶广春,副院长赖永洪、黎毅敏就火速赶回了医院。紧接着,从其他医院转来了4位非典型肺炎病人。医院领导连夜部署,很快设立了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的隔离病区;腾出了用于抢救危重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单间病房;药品供应部紧急增加了200万抗病毒和抢救药品库存;设备科在全院调配19台呼吸机和抢救设备;总务科加急采购12层口罩、草留香、环氧乙酸等消毒物品;护理部、医院感染组加强消毒和隔离管理,在专用病区建立出入缓冲带;后勤服务中心启动消防应急排烟系统,加强通风换气,配置营养餐,送至专用病区。
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使广州市各家医院面对的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考验,更是一次医德素质的全面检查。几乎所有的危重非典型肺炎病人都合并有细菌感染,多数还出现多器官衰竭。据文献报告,只要人体有四五个以上的器官衰竭,死亡率就在90%以上。但医护人员抱定一个信念: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向极限挑战。不少医院向市卫生局要求:“请把最危重的病人往我们这里送!”广东省中医院更是明确宣布:“无论病人是谁,无论是否有钱,都要给予最好的、最及时的治疗!”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专家组组长钟南山,从发现第一例非典型肺炎病人开始,就一直顽强地工作在最前线,曾经连续72小时没有合过眼。在全体参战医务工作者的齐心协力下,很快找到了突破口,摸索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两位双肺渗出病灶弥漫、生命垂危的患者,经医务人员的全力抢救,第五天成功地脱离了呼吸机。病人经后期进一步对症治疗,肺部拍片非常清晰,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一个又一个濒临死亡的病人被挽救回生命,并且治愈康复时间越来越短。
踩着秒针上班,爱心比非典更有感染力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是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最多的一家医院。感染一科病区危重病人最多的一天达19人,11台呼吸机连轴转。一个危重病人一天的病例资料,就相当于一个普通病区一天的总和。在发病高峰期的10多天里,医生护土全部都是“踩着秒针上班”,每天上午8点上班干到深夜1点。护士胡嘉茜、郑淑芳,护士长农菲,医师沈海英由于疲劳过度,先后晕倒在病房,醒过来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最忙碌的一天,发出抗病毒口服液15250盒,板蓝根冲剂19400包,相当于近3个月的用量。中药房在完成日常配剂的情况下,加班加点配制了“抗病毒”方22000剂,光这个药的剂量就相当于平常工作量的十几倍。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兼ICU主任黎毅敏,被同事称为“飞人”,一天三四个地方穿梭,任何时间,只要一接到电话,背起行囊拿上一块面包就匆匆上路。有一天,他接了120多个电话,手机都坏了,嗓子也嘶哑了。
从2月1日到2月13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蔡卫平没有休息一天,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到各个病区为病人体检,参与重病人的急救,插管吸痰样样干。他平常倒下就睡,那段时间却经常失眠。由于劳累过度,他也感染了非典型肺炎。2月13日,蔡卫平开始发烧,但他仍然不停止工作。2月19日病情加重,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工作岗位。
倒下一个上来一批,前赴后继无怨无悔
苦点累点对医护人员来说算不了什么,最大的威胁是他们容易被传染上非典型肺炎。特别是在抢救危重病人的ICU病房,每一个病人都可能是传染源。初始阶段,每为一个危重病人上呼吸插管,随后都有2—3个医务人员倒下。2月份,仅广东省中医院就有20多名医务人员被传染后相继病倒。但他们毫无怨言,病倒了的人对同事们歉意地说:“真对不起,让你们的工作量加大了,责任更重了。”其他人却没有一个退缩,没有一个人请假离开。一个人病倒了,另一个人立即顶上去。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无怨无悔。
当形势日益严峻,医务人员不断病倒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省长黄华华及省委、卫生厅有关领导给医院送来亲切的慰问,鼓舞了一线医务人员的士气。
广医附一院年轻的ICU医生徐远达,连续3个月没有休息过一天,为抢救病人曾48小时没合过眼。3个月中,他只匆匆请过2个小时假,为的是安排心脏病突发的父亲住院手术。后来,他自己也不幸感染,住进了ICU。2月8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为了扩大收容再增开一个新病区,需要20多名医务人员。消息传出,报名者竟超过了50人。
2月1日上午,一名重症患者被送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当时,病人咳嗽频繁剧烈,肺部X光片显示炎症阴影已占据大部分肺叶,随时都可能死亡。给这样的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很容易被感染。然而,传染病科副教授邓子德和周围医务人员没有一个退缩,直到病人情况稳定后,他们才脱掉被严重污染的衣帽。零距离接触病原体,邓子德也不幸得了重型肺炎。在病床上,他写下自勉的诗句:“救死扶危闯险关,艰辛历尽意未残;矢志从医言不悔,一朝为病更知难;何日还我强健体,再度悬壶百姓间。”其实,这不仅仅是邓子德救死扶伤的医德风范,也是广东许许多多医务工作者在对抗非典型肺炎中的共同心愿。
控制疫情、查找病原,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要控制疫情,就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首先要采集到合格的检测样本,包括病人咽拭子、痰液、血清、尸体肺组织等,采集的时间包括病人的急性期、恢复期或死亡病例,而这些阶段都具有传染性,采样者随时都有被感染的危险。广东省疾控中心流行病学研究所的同志们没有退缩,只要接到报告,就及时赶去调查处理、采样检测。马年除夕夜,参与研究的梁文佳、柯昌文接到去太平间对病人尸体采样的通知。他们马上启程。李灵辉刚结束在湛江为期两个月的调查,放下行李又出发。7个有疫情的城市,他来回奔波了5个。中心主任邓峰,副主任林锦炎、何剑峰以身作则,人手不够时就亲自参加采样……通过对现场病例的调查和处理,对检测标本的统计分析,使非典型肺炎流行的概貌、特征及影响因素等逐渐凸现。负责调查的专家组及时起草了关于非典型肺炎防治措施的有关文件,其中包括《广东省不明肺炎病例报告和调查方案》、《广东省不明肺炎预防措施指引》等。这些文件作为广东省预防控制非典型肺炎工作的技术指引及时下发,为控制非典型肺炎的蔓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被中国卫生部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所采用。
与此同时,该中心微生物检测所的41名专业人员,在黄吉诚、万卓越、江立敏等专家的带领下,从各个方面入手,开展细菌培养、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通过系统科学的实验检测,很快排除了肺鼠疫、肺炭疽、钩端螺旋体、流行性出血热、禽流感、军团热等几种令人恐慌的传染病。近日,他们的研究又获突破,从患者的咽漱液中用基因扩增的办法发现了冠状病毒的基因片断。
到记者发稿时,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医护人员与病魔的战斗仍在进行。广州市胸科医院ICU室主任陈洪光说,一定能够战胜病魔!
这是广东医务工作者的决心,也是广东医务工作者的信念。
羊城的木棉花含苞怒放之后,紧接着的就是白玉兰的阵阵幽香。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季度税收超五千亿
同比增长百分之二十六点六
本报北京4月16日讯 记者李建兴报道:国家税务总局今天提供的信息显示,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5006.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6%,增收105..89亿元。其中,中央级收入累计完成31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增收820.77亿元;地方级收入完成1842.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3%,增收230.12亿元。
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解释,一季度税收收入形势较好的原因,一是经济快速增长、税源明显扩大的直接反映。今年年初以来,我国工业生产继续高位运行,消费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物价开始小幅回升,投资需求大幅度提高,对外贸易进出两旺,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常,带动了相关税种乃至整体税收的快速增长。二是加强征管增收较多。各级税务机关坚持抓紧、抓早、抓实、抓出成效的工作思路,及时合理落实各项税收计划,切实加强征管,规范执法,保证了税收收入稳定增长。三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
第1版(要闻)
专栏:
冷静应对,继续保持好势头
——一季度国民经济述评(下)
本报记者 朱剑红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的开门红令人鼓舞,同时也有新情况和新问题令人关注。
四个偏快值得注意
国民经济加速升温在总体上是健康的,但有关人士指出,有“四个偏快”值得注意:进口增长偏快,一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偏快,重工业增长偏快以及银行贷款增长偏快。
一季度我国进口增长偏快,并且在近十几年来第一次出现了逆差。海关统计显示,一季度全国出口八百六十三点二亿美元,进口八百七十三点四亿美元,贸易逆差十点三亿美元。有关专家认为,一季度的逆差并非出口疲软造成,而主要是国内需求回升,以及国际油价上涨等因素造成的。对外贸易中出现的逆差究竟是短期现象还是一种趋势,还要更长一些时间来进一步观察。此外,贸易逆差的出现并不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在某些方面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
人们认为,今年一些商品的价格上涨过快,如橡胶、钢材以及能源价格等,是不利于整体经济平衡发展的。此外,重工业增长偏快。一季度,重工业完成增加值五千三百二十二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百分之二十,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局部地区及少数行业出现了过热的苗头,如冶金、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以及一些地方的房地产投资等。由于我国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投资增长过猛,会造成短期的价格波动,从长期看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因此,怎样处理好既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又要防止局部过热对于国民经济稳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是今年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一步重视扩大需求
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中,投资是最强有力的推动力。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1998年—2001年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5%、3..5%、26.9%、53.6%,2002年超过51%。面对今年一季度较猛的投资增速,有关学者提出,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应该进一步重视消费需求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介绍,目前我国投资占GDP的份额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2002年投资占GDP的份额超过42%,预计今年将达到45%左右。这种趋势延续下去将造成国民收入分配宏观比例的失衡,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与投资率过高相对应,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明显偏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约在80%左右,而我国在1990年—2001年期间平均消费率不足60%。消费率长期偏低,会使投资增长最终失去消费需求的支撑,导致生产能力的闲置,引发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失业率上升等问题。
目前消费增长一直保持平稳,波动较小;汽车、住房和高档电器等商品,不仅形成了现实的消费热点,而且有潜在的消费人群。当前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重点在于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在这方面,今年有好的苗头,一季度农民的税费负担下降了27%,收入增长7%以上。虽然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农产品进口压力会慢慢显现,但新一届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很大,人们预计农民收入全年的增长将不会低于去年。
变数多多不可大意
今年以来,复杂的国际局势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变数。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所做的一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监测报告也显示,高达78%的消费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很不稳定,外部经济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中最不确定的因素。
对于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人们还在观察,而世界经济复苏的快慢则对我国经济有一定的影响。世界银行不久前的报告称,由于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原油价格上升、投资者心理恶化、经济面临后退风险,世界经济恢复步伐进一步推迟。战争将使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下降0.5个百分点,全年增幅也可能因此降至2.3%,低于去年底预测的2.5%。世界银行的报告还认为,伊拉克战争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小于发达国家。近期的经济数据显示,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制造业收缩、个人消费下降、失业问题恶化,正面临新的经济威胁。
在一些地区出现的非典型肺炎疫情会不会给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也是眼下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有关人士估计,虽然还无法用数字来计算,但它难免对中国旅游业、运输业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产生一定影响。我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人们相信,只要尽快消除疫情,局面定会改观。
面对变数,重要的是保持清醒头脑,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有关专家认为,只要我们坚决落实中央对今年经济工作的各项部署,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把好银行这个闸门,把各地加快发展经济的热情引导到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改善效益、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上来,今年国民经济可以持续升温,GDP增长有望超过去年。
第1版(要闻)
专栏:
《护士日记》真实感人 战胜“非典”充满信心
本报北京4月16日讯 记者冒浩文、李士燕、赖仁琼、罗盘报道:来自抗击非典型肺炎第一线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张积慧的日记在本报4月15日第五版刊出后,在社会上引发了极大反响。人们普遍认为,日记记录的不只是一个人、一个优秀的群体,而是广大医护人员在这次抗击非典型肺炎的过程中前赴后继勇敢精神的缩影。《护士日记》的刊出,将激励大家团结一心,打好战胜“非典”这场硬仗。
《护士日记》朴实无华,首先在医护人员中引起共鸣。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一天的报纸一早就张贴到了医院大厅,消息立即传遍了全院。许多看到报道的医务人员忍不住边看边掉眼泪。在众人的要求下,医院紧急复印了一批整版的报纸,又很快被人取走了。“临时病区”的医护人员看了报道后都说,很真实、很实在。没想到我们看似平凡的工作,形成文字后这么让人感动。在首都医务界,解放军总医院护理中心的刘玉兰说:“张积慧的日记感人至深。她和她的同事们为了抢救‘非典’患者,全心全意,无私奉献,是医护人员的榜样。”
社会各界对《护士日记》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宣传部长林启词说:看完《护士日记》,感到很震撼,立即就将它张贴在学校报栏,引来了师生争相阅读。有的同学将日记从网上下载,有的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当天的人民日报。全国政协机关干部陶建平说,医护人员的模范事迹必将激励全国人民在这场斗争中取得最后胜利。太原市出租车司机杨清说,早晨在广播中听到了《护士日记》,非常感动,对防治“非典”更有信心了。
张积慧的同事、朋友都争相向她和“临时病区”的医护人员表示慰问。《护士日记》中多次写到的医生赵子文,其妻几个月来一直替丈夫担心。看完《护士日记》后,她由衷地说:“人民日报的报道就是对丈夫工作的肯定,我所有的辛苦和担心都是值得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