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党建周刊)
专栏:本期聚焦
让群众办事更方便
——浙江玉环县“全程办事代理制”扫描
本报记者 崔士鑫
购买拖拉机需要办理什么手续?县建设规划局与县土地管理局分工有何不同?
或许你认为这些问题与己无关,可对农民来说,买农机具、批地建房等等这些问题很实际。可以想象,对许多不懂机关事务甚至不大识字的农民来说,到政府机关办事,该有多难。
不过,浙江玉环县的农民在村里就能问清需要的手续或材料,甚至一些小事不用出村就能办。即使到镇里,他们只要把相关材料向一个代理窗口一递,在等候室里喝喝茶、看看电视,事情就能办妥——因为玉环有一个“全程办事代理制”。
“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干部”
——“代理制”建起了群众办事的“直通车”
走进玉环县龙溪乡办公大楼,一眼就能看见门厅右边的“全程办事代理室”。要办事,只要填一份承办单,然后到受理室后面的等候室,喝点茶,看看电视,坐等结果。等候室墙上写着:“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干部。”
龙溪是最早进行“全程办事代理制”试点的地方。此前有件事给曾任乡党委书记的黄璋留下深刻印象。他上任不久,就有一位来办事的老太太,见他办公室门开着,70多岁的老人小心翼翼地称年轻的黄璋为“兄”,问办事该找谁、怎么走。
群众办事难、怕办事,绝非个别。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全县收集上来的意见中,群众对此反映最为强烈。县委认真分析后发现,除了确有少数干部有意吃拿卡要外,不少是因为群众不明白办事程序,跑了不少冤枉路,于是认为干部在卡他。
能否“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群众跑为干部跑”?一项新制度经试点后在全县推广。县级部门设立了受理室,与乡镇受理室一样,成为各单位内部常设科室。在村一级则设立受理点,提供咨询及一些简单事务的代理,形成了方便群众办事的“网络”,建起了方便群众办事的“直通车”。说起“直通车”,县委组织部长沈宛如介绍,有的乡真的开起了供代理员和群众到县里办事的“全程办事直通车”,每周固定时间在县乡往返,如果事项比较复杂,乡里还会专门派出代理员“陪办”。
“不托一份人情,不递一支香烟,就能办成事”
——代理制筑起了防止腐败的“防火墙”
“找个熟人好办事”,在一些地方颇为盛行。这样做的原因,一是不懂办事程序,太过麻烦;二是熟人有关系,能得“照顾”。腐败由此滋生。
“全程办事代理制”的最大好处,是筑起了一道防止腐败的“防火墙”——要办事的人和具体办事的人,一般不直接接触。群众来办事,如果不涉及实地勘察或需要调查的项目,则不论涉及多少科室,也不论手续多么繁琐、程序多么复杂,只要认准受理室一个门,将完整的材料递进去,就可在受理室给出的时限内坐等结果。而具体承办的人,不仅连根烟都抽不着,还得被受理室催促着尽快在时限内完成承办任务。群众高兴地说:“现在不托一份人情,不递一支香烟,也能办成事。”
“全程办事代理制”除了有防止腐败、提高效率的效果,还使机关事务更加规范,透明度大大提高。要实行全程办事代理制,首先要对办理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需要什么手续、多长时间办成、收费标准多少等等,都必须做明确规定,否则受理室无法准确交办、规定时限,特别是涉及多个科室的项目,时间上也无法分割。这就促使机关事务规范化。
好制度需要有效的监督,才不会流于形式。除了县级专门有协调中心监督外,有的乡还推出了“挂牌销号制”:凡在规定时限内没有办完的,受理室在办公大楼门厅的墙板上公布事项、承办科室、规定时限。办事群众和过往领导,都一目了然,这就给承办者带来很大压力。何况还要与年终的评先、评优挂钩!
“让干部经常受教育,让群众长期得实惠”
——代理制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扎下根
村民高老洪,申请建房时因忘了老屋建造审批时间,为查这张土地证明跑了8年,办事人员多次推诿。实行全程办事代理制后,高老洪把申请送到了受理室。为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完毕,工作人员翻了好几年的档案,终于帮他找到了土地证明。高老洪高兴得合不拢嘴:“找了8年没找到的东西,今天花几个小时就找到了,全程办事真是方便!”
在玉环,记者听到了许多这样的新鲜事儿。“全程办事代理制”改善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学教活动对建立长效机制曾提出:“让干部经常受教育,让群众长期得实惠”。在学教活动中产生的“全程办事代理制”,就是这样一个长效机制。与一般承诺制、首问负责制等不同,它有一个常设机构——受理室,并围绕这一机构全面更新机关办事制度,从机制上保证了干部作风的转变。
记者采访时感受到,“全程办事代理制”对干部作风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首先是对干部素质要求得更高了。“代理制”要求受理室人员和全程承办人必须熟知本单位对外承办的每一项业务知识,成为“办事专家”。机关干部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加强学习,做到一专多能,不懂业务就可能被群众投诉,因而在玉环出现了干部争相学业务的新气象。
还有一个有趣现象:一些热门的科室开始受到冷落。原来权力很大、不少人想方设法要钻进去的科室,实行全程办事代理制后搞主任竞争上岗,竟然没人报了!因为代理制使办事人员搞不了什么“名堂”,责任却很大,弄不好被投诉一下子,不但自己要扣奖金,全科室也跟着被考核、受连累。所以不少部门都开始由争权变为把权力往外推,自己主动削减审批事项。
“现在政府机构职能难转变,不少人抓住权力不放,就是因为权力能带来好处。”一位乡镇干部如是说,“实行了全程办事代理制,他就会主动把权力放到窗口去,最后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和人员的精简。”(附图片)
题图:利民便民的“全程办事直通车”又要启程。
左图:工作人员认真接待办事群众。
光伟 雪峰 开木摄
第13版(党建周刊)
专栏:观点速递
为官要有一颗平常心
为官者必须要以谦虚为怀,多下基层,多访群众,多读书报,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在求教中沟通情感,密切干群关系,在求教中补己之短,增长才干。与此同时,为官者要心存致远,心胸宽阔。升官不成时,不要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红榜无名时,不要心存嫉妒,“红眼”于人;奖金不厚时,不要小肚鸡肠,急功近利;谗言攻身时,不要恶意伤人,报复异己。要将自己置于常人行列之中,牢记公仆宗旨,用一颗平常人的心去审视万物,多份理解,多份宽容,在权力面前,退一步海阔天空。愿为官者融心于道,潜心于政,精心于业,真心于民,时刻与百姓心心相印,共筑党风廉政建设的文明“心墙”。
湖北 邹泽安
第13版(党建周刊)
专栏:观点速递
克服学习上的形式主义
理论学习应该是扎扎实实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可是现在有些单位和个人由于受形式主义的影响,在学习上搞某些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颠倒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重口号轻行动,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重过程轻结果,重眼前轻长远。读书计划安排得头头是道,但就是不抓落实,组织学习不注重在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汇报学习成果不是在理解理论、运用理论上讲体会,只重形式,往往用组织多少次学习、搞了多少次讨论代替学习成果。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以形式主义的态度学理论,不仅学不到理论,影响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效果,还会给人们带来逆反心理。轻则会影响到一部分人对学理论的兴趣,感到学不学理论无所谓;严重一点说,会影响到学风、党风,影响到人们对领导机关的信任。 山西 李志民 武爱军 周守杰
第13版(党建周刊)
专栏:观点速递
“民意”也要常测验
时下,“民意测验”已经成为任免干部、评议党员、评选先进的一项重要民主程序。
但是,如果以为可以不加分析地以民意测验的结果判定一个干部的优劣,那就非常值得研究了。据报载,有一家企业的厂长任职后,大胆改革,敢于管理,使一个亏损严重的企业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但是,由于这位厂长平时敢唱“黑脸”,不怕得罪人,因此在民意测验中差点过不了关。
通过“民意测验”固然可以了解到群众对干部、党员工作实绩的评价,但必须看到,由于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干部、党员的评价和反映也存在一些片面性。如有的群众不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视“民意测验”为儿戏,胡乱应付一下便万事大吉;有的群众往往以干部、党员对自己的“关心”多少论优劣,使不少敢于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的干部、党员在“民意测验”中得票不多,而“好好先生”却得票不少;此外,有的“民意测验”在操作过程中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反映民意……如果对这些情况不认真加以分析和研究,“民意测验”就会被扭曲。
福建 筱晨
第13版(党建周刊)
专栏:相关链接
一位乡镇干部的感想:
“干部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
我是最早进入代理室的人。一年半时间里,我深深地感受到有了这个窗口,干部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
代理室人员每天围着办事群众转,什么事如果没办好,哪怕是因为客观原因如权力不在乡镇等,我们都觉得对不起办事群众。事情办好了,听到群众对自己说谢谢时,我心里最高兴。现在如果哪个科室不给办事,代理室都要问问为什么。有一次,一位五一村村民为他侄儿办减免学费的事,文教办一位同志说,他来迟了,下个学期再说,我当即与他争起来,村民的事很快就解决了。
有了“全程办事代理制”,许多不正之风也消失了,镇乡机关干部的面貌焕然一新,大家的劲也更往一块使了。大麦屿开发区全程办事代理室工作人员 林金木
第13版(党建周刊)
专栏:相关链接
一个办事村民的感受:
“办事再不求人了”
我自己碰到两件事,一件让我心冷,一件让我暖到心窝。
1993年我自己建房,跑了8个月,建房土地才批准了,但土地证却拿不下来,说还要补办手续,问缺什么手续,又不告诉我,只说,你先建房吧,我却怕被罚款,不敢动工。又跑了一年,才拿到土地证,这件事让我对到政府部门办事冷了心。
去年我女婿办建房土地证,他只是到镇里、土管所去了两次,时间不到20天就办好了。这个土地证是如何办下来的,他自己还不清楚。
都是办土地证,我办了20多个月,我女婿只办了20天!我要求人说好话,还要买好烟,而我女婿却连具体办事人的脸都没见到,就把事情办好了! 清港镇扫帚山村村民 彭修法
第13版(党建周刊)
专栏:
用机制促使基层干部和机关改进作风
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
在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我省台州市玉环县首创了“全程办事代理制”,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好评。省委将这一做法作为巩固发展学习教育活动成果,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制度予以推广,全省已有将近一半的县(市)学习借鉴这一经验,建立了这项制度。
全程办事代理制体现了新时期执政为民的要求
全程办事代理制把实践“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机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行政行为规范有机地统一起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从制度上解决了老百姓反映最集中的办事难问题,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它使干部和机关由过去的被动办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办,群众的怨气少了,民心顺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密切了。
全程办事代理制推动了党委、政府领导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全程办事代理制的出现适应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农村各项工作的新要求。它促使机关部门切实转变职能,从监督管理型转向指导服务型,创新了服务方式;促使基层领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找准了服务重点;促使基层干部从根本上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全程办事代理制已不是简单的为民服务措施,它直接推动了县、乡党委和政府领导方式与工作方法的改革。
全程办事代理制促进了机关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全程办事代理制根据不同代理事项,分直接、承诺、联合、负责和审核代理等五种方式,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受理室人员和全程代理人,不仅要精通代理事项的每个环节和具体内容,熟知本单位对外承办的每一项业务知识,使基层干部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内在动力,更加自觉地加强学习。全程办事代理制集首问责任制、便民服务窗口、办事承诺制等便民服务措施优点于一体,要求基层干部政治素质好、综合协调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促使基层干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程办事代理制使机关部门自觉减少环节,下放权力,办事流程相对缩短,组织运转更加协调,整体效能得到强化,提升了机关的办事效率。
全程办事代理制强化了办事过程的规范和监督
全程办事代理制依照便民、公开、公平、依法、高效的基本原则,经过受理、承办、回复三个环节,为群众办事提供全过程代理服务,把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与改进行政运行方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与传统的行政机关办事方式相比,全程办事代理制的办事主体、办事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内部运作有了相互制约,改变了暗箱操作,有着鲜明的特色。通过全程代理人的代理和项目公开,让受理申请与办事过程相分离,申请人与经办人相隔离,让项目承办者、服务对象、审批机关、监督群体及其他社会公众对办事过程都清楚明白,内外监督更加严格,有效地促进了干部干净干事和机关的廉政建设。
第13版(党建周刊)
专栏:
石河子万人评议机关作风
本报讯 日前,新疆石河子市发动万人评议机关作风,对政府33个职能部门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勤政廉洁和单位形象等5个方面进行评议。评议分动员、万人问卷调查、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等4个阶段,从4月3日至5月3日历时一个月。此次评议是为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根本上转变机关作风,实现政府由控制型政府向开放型、服务型政府转变。
石河子市开展评议政府机关作风活动,主要评政府职能转变、评观念、评作风、评公平、评廉洁、评服务、评效率,组织万人问卷和网上调查;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在媒体上开展对政府职能部门服务调查;建立领导小组,开设10多部面向社会公众的投诉电话。市政府对评议出的问题责成有关职能部门限期改正。(胡宗奎)
第13版(党建周刊)
专栏:干部论坛
党员警示制确保党员先进性
空军第三飞行学院政治部主任 陈伟钢
党员警示制,就是对临近不合格的党员,出示“黄牌”警告,令其限期改正;对拒不接受组织忠告的,采取组织措施予以劝退或除名,以达到提高党员素质、纯洁党员队伍的目的。
如何把不合格的党员清理出党,目前党章等党内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对不够开除党籍处分的党员,判定是否合格的标准比较抽象,处置的审批权限不够明确,操作程序不够规范,普遍存在着处置难的问题。
我院党委在反复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实行了这项集教育、惩戒和处置为一体的“党员警示制度”。对在警示期内不能深刻反省存在问题,毫无悔改之意,并坚持错误的立场、观点和行为的,按规定程序劝其退党。对劝而不退的,给予除名。对警示的提出、警示期的延长、警示的解除及劝退和除名等,都规定了明确的条件、程序和审批权限。
党员警示制度在我院引起了强烈反响,2002年4月实施以来,共有22名党员受到警示,1名党员延长警示期,目前尚未有劝退和除名处理,但全院党员的精神状态明显改观,平时模范作用不够好的党员受到警醒,事业心、责任感明显增强,工作热情高涨;组织生活更加正规,基层风气更加纯正,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
党员警示制的实施,有以下三点启示:一是实施党员警示制是新形势下贯彻从严治党方针的有益探索。实践证明,从严治党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易行、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靠制度管人更靠得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严治党的途径和方法。
二是实施党员警示制是确保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经常化的有效措施。要使共产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必须经常性地对党员实施教育,但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对党员进行教育的手段主要是以正面引导为主,对表现较差、失去先进性的党员,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尤其对受到党纪处分后的党员缺乏必要的继续教育。
三是实施党员警示制是纯洁党员队伍的重要手段。党员警示制解决了“出口”窄的问题。党员一般只有受到开除党籍处分才能出党。而开除党籍处分只适用于那些所犯错误性质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党员,不适用于一般的不合格党员。党员警示制按照“严进宽出”的原则,采取“劝退”和“除名”而不是处分的办法,及时淘汰不合格党员,起到了纯洁党组织的作用。党员警示制解决了判定难的问题。
此外,由于党章等党内法规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置没有明确的程序规定,因而基层党组织在实施中存在不会用、不敢用、不愿用的现象。党员警示制以解决劝退的程序和审批权限为突破口,使基层党组织在操作过程中有章可循。
第13版(党建周刊)
专栏:
任能选贤促跨越
——武汉大学创新干部任用管理机制
吴楚云 樊秀云
“百年武大,人文底蕴和办学传统都很丰厚,你认为在新世纪,我们该继承什么?否定什么?扬弃什么?”武汉大学副校长黄从新向竞聘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位的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叶中频频“发难”。“我们当然应该继承其精华,否定其糟粕。具体讲,武大在人才培养方面历来重视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冒尖人才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我校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着力培养拔尖人才,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加以宣传、发扬和光大,在高校形成独树一帜的品牌……”面对一个个“咄咄逼人”的发问,周叶中娓娓道来、侃侃而谈。这是武汉大学公开选拔中层干部面试会上的精彩一幕。
去年底,武汉大学党委为认真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等中层领导干部。消息发布后,10天共有63名干部、教师报名。本次公开选拔干部按照公布职位、发布公告,公开报名和推荐,资格审查,进行面试,组织考察,提出人选,校党委讨论决定和任前公示等8个程序严格执行。
今年2月,5名公开选拔产生的中层领导干部正式上任。他们平均年龄36.7岁,比现任党政“一把手”的平均年龄下降了10.5岁。其中,最大的39岁,最小的33岁,有4人已获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4人原为学校中层副职管理干部,1人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据校党委副书记郝翔介绍,此次公开选拔干部工作是合校后第一次。
武大党委书记顾海良说,公开选拔对于学校领导了解干部队伍的现状,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与紧迫感,促进干部能上能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学校将不断健全完善已有制度,在加大公开选拔干部工作力度的同时,研究制定有效的干部选拔机制,切实做到干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升能降,不断把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