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风情
小渔港办音乐盛典
本报驻韩国记者 徐宝康
“我盼望再次来到这迷人的渔港,送上维也纳之声。”维也纳爱乐乐团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在统营国际音乐节的盛典上流露出肺腑之言。
阳春三月,韩国最南部的小渔港迎来了第二届统营国际音乐节。维也纳爱乐乐团来了,世界著名女小提琴演奏家莎拉张也来了。12个国家与地区的60多个优秀音乐团体,在为期8天的美好日子里,为统营人献上了20场精彩音乐节目,这对小渔港统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天大的幸事。
4月2日晚,应邀来到渔港最大的市民文化会馆大剧场,目睹了“维也纳人”风采,聆听了“维也纳之声”。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把“维也纳之声”推向高潮,与祖宾·梅塔这位世界著名指挥家同台演出的是韩裔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莎拉张。她8岁开始学琴,13岁与柏林爱乐交响乐团合演获得成功后,被誉为“天才少女”。在演奏这部阳刚之气十足的伟大作品中,莎拉张似乎找到了感觉,演奏进入了崇高而神圣的感人境界。火爆的掌声表达了观众对世界级大师的尊敬和佩服。
位于韩国最南部的小渔港——统营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面积不大,人口14万,阳光、海滩、渔船构成了一幅迷人的风景画。一个小小的渔港靠什么魅力办起如此盛大的国际音乐节?音乐节组委会负责海外演出的徐正源介绍,统营有三大优势:一是统营人杰地灵。历史上这里曾是海军要塞,1592年李舜臣将军率领海军与入侵的日本人作战,获得大捷。20世纪,统营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音乐家和诗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韩裔作曲家尹伊桑。他出生在统营,16岁到日本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39岁赴德国留学,50岁时因政治迫害入狱。1972年成为柏林音乐学院教授,1995年病逝于柏林。尹伊桑被誉为20世纪亚裔著名作曲家之一,是韩国家喻户晓的“伟人”。目前,统营已经设有“尹伊桑街”,并准备重新修缮“尹伊桑旧居”。二是统营是旅游胜地,这里不仅具有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如“白云书斋”、“洗兵馆”等。幽静的海岛、休闲的海滩以及松涛、海涛构成的自然交响曲令许多来客流连忘返。三是统营有一支献身于音乐事业的群众队伍。一个由民间人士组成的团体“黄金波涛”目前已有会员2000多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无偿为弘扬音乐而工作。我们抵达统营正值周六。到机场来接的金先生,是一位街道办事处的公务员。他用私车把我们送到忠武饭店,分文不取。在各国音乐团体聚集的饭店里,十几名翻译、向导等服务人员都是“黄金波涛”的会员。在音乐节组委会前台服务的人也都是自愿服务人员。问他们是否有报酬时,他们说,“为把统营办成音乐之乡,能够尽一点自己的义务感到自豪”。
统营市市长金东镇是一位精明强干的人。他自豪地说,“我们只用了15亿韩元(约120万美元)就办起了如此盛大的国际音乐节,这在韩国来说是罕见的”。统营这个小渔港除渔业之外,并没有什么大的资金来源。那么他们是怎么筹集资金的呢?一打听,原来是市政府出资50%、中央政府出10%、庆尚南道出10%、民营企业出10%,10%由发行彩票筹集。在资金少,又想办音乐大庆典的情况下,统营充分发挥了自愿服务人员的作用,使日常行政开支减少了30%。为把统营办成世界知名音乐之乡,统营推出了将由韩国锦湖集团承建的具有东方色彩的大剧院等一系列计划。
4月2日,在国际音乐节结束的当天,统营港口露天广场上举行了“尹伊桑合唱节”。来自统营40多所学校以及韩国著名高丽大学的合唱队唱起了当年尹伊桑先生为他们学校谱写的校歌。“你永远不要忘记你身上有着东方人的优良文化,不要再写什么12音列,要用你的语言写你的东西”,尹伊桑这句名言,如今已在统营引起广泛的共鸣。这不正是小渔港能办起音乐大庆典的深层缘由吗?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走近普通人
60多年来,她收养了159个孩子。孩子们没一个挨过饿,都受过教育。她是一位——
“伟大的母亲”
本报驻塞尔维亚和黑山记者 刘志海
在塞尔维亚共和国基金达市,有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名叫耶莱娜。60多年来,她含辛茹苦,把3个亲生女儿抚养成人,还收养了159个非亲生孩子。当地人都赞誉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耶莱娜生了3个女儿后,还想要个儿子。不久,她果真怀上一个男孩。不幸的是,男婴在分娩时夭折。她心如刀绞,痛苦万分。说来凑巧,同产房的一位产妇刚生下一名男婴就因病去世。耶莱娜觉得“这是天遂人愿”,便收养了这名男婴。这个男孩让耶莱娜感到生活中“又增添了许多乐趣”。自此,她收养孩子就一发而不可收了。
耶莱娜的丈夫是名军人,牺牲于斯雷姆战场。耶莱娜一人拉扯着3个女儿,生活十分拮据。尽管如此,她只要发现了被遗弃或不幸失去双亲的孩子,就把孩子带回家中。她日夜为这些孩子操劳,“从没有去咖啡馆喝过咖啡”。
收留一个孩子,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和耐心。25年前,她收养了一个体重不足1公斤的早产女婴,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才把孩子养活。如今,孩子已长大成人,当上了牙医。耶莱娜说:“只要你给予真爱,奇迹就会出现。”
她收养的孩子来自很多民族,有塞尔维亚族、匈牙利族、阿尔巴尼亚族和马其顿族等。耶莱娜说:“不论哪个民族的孩子我都喜欢。”
这位母亲收养的大多是被遗弃的孩子。一些好心人同情这些孩子的遭遇,有时给耶莱娜寄些钱来。
耶莱娜收到捐款后就赶紧给孩子们买衣服、学习用具和糖果等。她抚养的孩子没有一个挨过饿,全都受过教育,大都建立起幸福的家庭。其中,一些人目前还在奥地利、德国、瑞士、英国、希腊、西班牙和美国等国学习、工作和生活。
耶莱娜收养孩子的举动感动了许多人。10多位曾遗弃孩子的亲生妈妈也受到震撼。她们前来寻找自己的骨肉,并提出把孩子领走。耶莱娜虽然舍不得,但最后还是满足了她们的要求。耶莱娜感到欣慰的是,所有被亲生母亲领走的孩子都没有把她忘记。
耶莱娜一生抚养了这么多孩子,遇到过种种困难,但她从不感到后悔。她说:“别人不了解我是多么喜欢孩子!孩子们的微笑能给我带来极大的愉快。”在孩子们眼中,耶莱娜总是和颜悦色。他们说:“妈妈从不向我们发脾气。她总劝慰我们说,一切都会好的。因为,上帝在保佑你们。”
作为这么多孩子的母亲,耶莱娜本应获得劳动荣誉勋章,但她迄今尚未获此荣誉。她说:“我获得的勋章很多。我的162个孩子就是我的162枚勋章。”在耶莱娜住所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相片,抽屉中放满了孩子们寄来的信件、明信片和贺年片。让她高兴的是,她还获得了基金达市“人道主义十月奖”。
耶莱娜的养子德拉甘今年将应征入伍。耶莱娜说:“德拉甘是我第一百个参军的孩子。我作为一名平民百姓,能为塞尔维亚的国防出力,感到十分自豪!我将热烈欢送德拉甘。”
今年7月7日,耶莱娜将满85岁。届时,她的儿女们将为她祝寿。她收养孩子之多也将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巴西利亚的建筑廊柱
格调统一 造型多变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一组主要建筑物采用玻璃幕墙和钢架结构。由于巴西利亚地处热带,气候炎热,建筑设计师尼迈耶尔独具匠心地在玻璃幕墙外围用廊柱环抱、水池相映,既遮阳隔热,又美化环境。总统府高原宫(上图)的廊柱是宽阔高大的镐形,一头平伸玻璃幕墙,一头上撑屋檐、下支地面,将高原宫的气势衬托得更加恢宏;司法部大楼(中图)廊柱扁平,上部向左划出弧线。有趣的是:廊柱之间还伸出几条水槽,让洁净的水缓缓流下,成为人造瀑布;外交部大厦伊塔马拉蒂宫(下图)的廊柱为三角形,上部为穹形,正面望去,廊柱细长秀丽,侧面观之则巍然成列。
本报记者 吴志华摄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数字摄影的文化冲击
张勇
“照片会消失吗?胶卷会终结吗?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要靠什么来保存?”站在数字化摄影时代的门口,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数字照相机如今真是成了“市场宠儿”。在美国,它的销售量已超过胶片照相机,并进入了1/5的家庭。到今年底,它的领地将扩大到1/3的美国家庭。在世界其他地区,数字相机也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传统的胶片相机则节节后退,显露出式微之态。据报道,柯达公司一位高级管理者预测,该公司今年的胶卷销量可能下降5%。
数字相机攻城略地,靠的是传统相机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数字相机不用胶卷。数字相机是通过电子传感器,把影像记录在存储卡上。而这个存储卡是可“擦洗”和多次使用的。其次,数字相机非常直观。成像效果可以立即在相机显示屏上察看,不满意的可以当即删除,重新拍摄。还省去了冲洗程序,可以直接在电脑屏幕上播放。另外,数字相片传输方便。拍摄一完成,照片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迅速发送。这一点对于新闻记者尤其重要。因此,数字相机尽管价格高、图像清晰度尚不能与胶片完全媲美,还是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路透社的报道说,很多人接触过数字相机后,便成了它的“皈依者”和“福音传道者”。
数字照相机带来了新的照相习惯和观念。由于摆脱了胶卷的束缚,人们拍照的数量大大增加。据统计,数字相机使用者的拍照数量为胶片相机使用者的3倍。另外,人们洗印照片的数量大大减少。大约只有14%的数字相片被打印或洗印出来;而在胶片时代,这一比率几乎为100%。数字相机使用者更乐于在电脑上欣赏和修剪照片,通过电子邮件或手机与朋友分享他们的美好记忆。
这种拍摄、保存和分享照片的新方式,改变了照片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催生了一种新的摄影文化。拍照将变得更为随意。在数字摄影产生前,人们拍照时总是要摆好姿势,精心选景。拍摄的内容大多是度假、聚会和微笑,反映的是“生活中乌托邦的一面”。法国一位社会学家研究了法国上世纪50年代的家庭生活后,曾把照相机称为“节日科技”。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家庭中,照相机起着类似的作用。数字相机使这种情况大为改观。由于不必担心胶卷的用量,人们可以更为随意地拍照,记录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社会学者预言,数字照相机留给后世的将是更为丰富、全面和真实的社会画卷。另外,数字相机正在动摇男人在摄影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以前,照相机被认为是一个复杂的机器,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操作。长期以来,摆弄照相机的大多为男人。女性相对而言更喜欢直观、易操作的东西。因此,数字相机一亮相,立即吸引了大量的女性。她们对数字相机所表现出的热情比男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让一些人感到担心甚至恐慌。这次也不例外。那些胶片时代的“忠实公民”惊叫:数字摄影太可怕了。比如,由于技术故障或电脑病毒,有人失去了所有的数字照片。即使把数字照片刻录到CD盘上也不安全。CD本身的寿命较短,而且谁能保证它将来不会步5英寸软盘的后尘。10年前,5英寸软盘还流行一时,如今却已被淘汰出局。数字照片可以用彩色打印机制作,但放上一段时间就会褪色,无法长久保存。有人认为,数字照片将使我们“丧失一个时代的记忆”。纽约一位摄影家甚至说:那些随意拍摄的大量数字照片充斥着美国个人电脑的硬盘,碰也没人碰,删也没人删,简直就是“数字便秘”。
应该说,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但这些问题可以随着技术进步而得到解决。事实上,数字照片如今能像胶卷一样冲扩。而且,柯达公司已推出网上彩扩服务。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把数字照片通过因特网发送到彩扩店,洗印好的照片会送到客户家门口。由此看来,照片恐怕不会在数字时代消失。胶卷的日子可能有些难过。但人们不必为此伤心。有了汽车之后,除了收藏家还有谁会留恋马车呢?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外交官亲历
我和高尔夫
杨振亚
高尔夫球场绿草如茵,丛林点缀,空气清新,远离喧嚣。打高尔夫球,有利于健康,有利于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情感,广交朋友。难怪西方国家有些政治家、企业家常在高尔夫球场解决一些棘手问题。
我接触高尔夫是在担任中国驻日本大使期间。应日本朋友邀请,到球场作了尝试。虽然对高尔夫不了解,但感到蛮有趣。
1993年春我奉调回国。当时国内高尔夫运动正蓬勃兴起,一些常驻北京的日本朋友常邀我一起打高尔夫。如尼康公司代表中山秀隆既带我到球场打,也带我到练习场练,不厌其烦地讲解指导,纠正毛病,甚至给我写了诸如“死不抬头”、“决不强行用力”等五大要领。
我对高尔夫的兴趣越来越浓。
它不仅成为我晚年健身运动的主要项目,而且成为新的人生乐趣。
大概是我喜爱高尔夫的消息传至日本,在1997年春我访问日本时,承蒙著名企业电通的盛情安排,在成田市布力比勒直高尔夫俱乐部举行了一次“围绕前任大使杨振亚、现任大
使陈健的高尔夫会”活动。约有30多位日本各界社会名流参加。那一日,阳光明媚,春意盎然。与我同组的有细川前首相的夫人细川佳代子和日中医学交流中心会长一宫胜也等。他们都是老手,打得很好。我边打边向他们拜师学艺。
友谊赛结束后,举行了别开生面的酒会。酒会由日本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长泽纯主持。他说,高尔夫球是人类的一大创造,是最好的健身和交友活动。今天本应公布比赛成绩,但出于中日友好的考虑,决定不予公布,希望大家踊跃发表感想,自由发言。他风趣的讲话,引来全场一片笑声和掌声。我和陈健大使从内心感谢主人的照顾,因为我俩刚学不久,同其他日本朋友比杆数相差悬殊,如公布成绩,会让我俩尴尬。在我和陈健大使讲了感谢和友好的话后,不少日本朋友发言,殷切希望中国朋友能喜爱高尔夫,多同日本朋友开展高尔夫交流,进一步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期待中国外交官和其他各界朋友的高尔夫水平能尽快提到一个新高度。
通过这次比赛,我感到与日本友人之间的交情更进了一层。这当然有高尔夫球的功劳。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快活的野鸭
杨叙
在哥本哈根一条清清的小河旁,居住着一群快活的野鸭。我常坐在岸边,欣赏它们的幸福生活。
母鸭的羽毛是褐色的,显得很柔顺;公鸭的羽毛则仿佛藏着千百种深浅不一的绿色,绿得发亮。春天里,母鸭在岸边找一块苇丛抱窝。不久,小宝宝们出世了。
鸭妈妈安详地卧在窝里。这个姿势它已经坚持了个把月,现在终于有了回报。几个毛茸茸的小脑袋正不安分地从它的羽翼下探头探脑,想看清世界的模样。有一只竟然扑棱了出来,险些滑进水里。它吓坏了,拼命踢蹬着细瘦的小腿,想重回母亲的怀抱。母鸭赶忙伸出一扇翅膀揽住它,嘴里咕咕地教训着。连我这个不懂鸟语的人都听清了它的佯嗔:你这胆大妄为的小东西,急什么呢?
母鸭的丈夫,那初为人父的公鸭真是位可爱的先生,要是有领导为它写一份鉴定,一定会用上“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不过,它这会儿的四处奔波完全是自觉自愿的,没有一丁点儿勉强的成分。它不停地把英俊的大脑袋钻到水下,屁股撅得老高,一旦找到食物便马不停蹄、先人后己地送回妻儿身边。这种到了嘴的荤腥尚且不沾的高尚精神,即便是那种能够直立行走的动物恐怕也未必个个具备。
小河静静地流着。树影投在水中,时而清晰可见,时而因“红掌拨清波”被糅成迷离奇幻的一团。
突然,午后的寂静被打破了。
木桥的那端跑来两个孩子。他们撒着欢儿,金黄色的头发跑乱了,白皙的脸孔跑红了,快乐得像田野里的两只小兔子。跑到河边,他们突然止住笑声。他们并没有看见树影下的我,而是看见了正在孵小鸭的鸭妈妈。“瞧,你吓着它了。”女孩伸出一根手指点点男孩的鼻头。男孩想反戈一击,可是女孩很权威地把食指放在红嘟嘟的唇间:“嘘——”于是,男孩缩了缩脖子。他们牵着手,蹑手蹑脚地走了。好远,才又传来他们快活的笑声。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王亚军
斯图道夫集中营是二战期间德国在法国境内建立的唯一一座集中营。在它解放57周年的日子,我应邀前往出席法国官方举办的纪念活动。
车出斯特拉斯堡往南30公里,即进入孚日山中,再沿山路往前20公里,就到了斯图道夫集中营。集中营建在海拔800米高处的平缓山坡上。站在入口望去,四面环山,树木葱郁,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若没有层层的铁丝网和阴森的木栅门,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处疗养院。
把时间推回60多年,这里显然是另一幅场景。1940年,德国纳粹选定在此建立集中营时,这里还找不到一条上山的小径。来自德国萨克森集中营的囚犯靠着肩扛手拉,将建筑材料运上山去。很多囚犯不堪劳累,死在山道或建筑工地上。集中营最初设计可以容纳2000人,但最多时竟然同时关押着7000名囚犯。据统计,整个二战期间,这里先后关押过45000名犯人,其中约12000人被处决或因病累折磨致死。
斯图道夫集中营的布局和其他集中营没有大的不同。密布的铁丝网内,分布着犯人宿舍、笞刑室、绞刑架、禁闭室、焚尸炉和毒气室。尽管我们走在夏日明媚的阳光下,仍会不时感受到当年的阴森和恐怖。
纪念仪式在营内一座巨大的纪念碑前隆重举行。法军仪仗队打着鲜艳军旗,吹起嘹亮铜号,引导来宾进入会场。刚刚就职的法国新一届政府老战士国务秘书专程从巴黎赶来,庄重地点燃长明火。随后,法国各级政府、驻斯特拉斯堡各国外交机构和社团代表按顺序向纪念碑敬献花篮。然后,天主教、新教和犹太教三大教代表共同为亡灵祈祷。最后,全场数百人一同朗诵祷词。顿时,低沉的祈祷声盖过阵阵松涛,久久回荡在山间。
不少纪念者或多或少与集中营有联系。在人群中,不时看到几位穿着囚服的男士来回走动。一位老年妇女说,他们是集中营的幸存者。她称自己也曾在德国一座集中营里关押了11年,那种屈辱和折磨不堪回首。一位77岁的老战士告诉我,他在阿登战役中不幸被德军俘虏,被运往这个集中营。万幸的是,他乘坐的火车被盟军飞机炸成两截,前半截火车继续前行,将囚犯们送进了集中营。他由于坐在后面的车厢中而得以幸免。我还遇到一对老年夫妻和他们的小外孙。老人说,外孙的祖父曾在集中营中关押过,如今他们每年都要大老远地前来参加纪念活动。他们还说,今天有不少人是从几百公里外赶来的。
站在集中营前的小路上,看着纪念碑前跳动的火焰,我不禁想起法国前老战士部长爱德蒙·米什莱的一句话: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我们千万不能忘记惨痛的经历和教训。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异国风情
摩尔多瓦人“以酒代茶”
赵鸣文
摩尔多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内陆国家,位于东南欧北部地区,与乌克兰和罗马尼亚毗邻。我曾在摩尔多瓦当了4年半的外交官,至今难忘那里“以酒代茶”的风俗和文化。
一次,路过使馆雇员家,入舍小坐。女主人给我端来一杯称作“摩尔多瓦茶”的饮料。这杯饮料带着茶色,却散发着葡萄酒的芳香。主人解释说,这的确不是茶,而是一种用纯葡萄汁经过发酵而酿制的饮料。它介于酒和果汁之间,很像我国有些地方的米酒和水酒,仅有几度。在当地,它是男女老少皆宜的家常必备饮料。如果正式到摩尔多瓦人家做客,进门后除了首先要享用这种“酒茶”外,主人还要用自制“家酒”款待客人。
摩尔多瓦的气候和土质适宜种植葡萄。早在苏联时期,摩尔多瓦就以盛产葡萄著称。夏季,一出市区,就会看到道路两旁一片片枝繁叶茂的葡萄园。葡萄的大量种植,带动了酿酒业的蓬勃发展。现在,摩尔多瓦各种葡萄酒、香槟和白兰地的年产量达上亿升,大部分销往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少量出口到西方。
说到摩尔多瓦的酿酒业,始建于1952年的“克里科瓦”酒窖闻名遐迩。它位于地下50—80米处,总面积竟有64平方公里。大街小巷,纵横交错,真可谓名副其实的“酒城”。最宽的路甚至可以宽松地相向通行两辆大卡车。如果所有的通道连接起来,长达120公里。在较大的十字路口,还设置了交通信号灯。巨大的地下酒博物馆内,珍藏着产自世界各地的近700种150多万瓶各类名牌葡萄酒和香槟。年代最久的是一瓶1902年产自耶路撒冷的白兰地和同年产于捷克的“17泉”药酒。据说,后者由于当年限量生产,现今世界上仅存这一瓶,可谓稀世珍品。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收藏了几瓶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丰收”牌葡萄酒。
最令人回味的是酒窖品酒。服务员端上来十几瓶品牌不同、年代各异的葡萄酒和香槟。当一瓶瓶酒打开后,陈年的酒香飘然弥漫,让人顿有“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品酒师会详细地告诉你,什么样的酒应该用什么形状的酒杯,以及如何持杯、晃动和怎样品尝等要领,令参观者受益匪浅。
摩尔多瓦盛产葡萄,也为家庭“作坊”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每逢葡萄熟时,不管是乡村还是城镇,几乎每家都要酿制“摩尔多瓦茶”,备好一年的酒水。据专家介绍,葡萄酒有抗癌、养颜、健身之功效,尤其是一种叫“卡贝尔内”的红葡萄酒,有排除人体内放射性物质的功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泄漏后,该地区长期饮用此酒的人多年来竟奇迹般地安然无恙,没喝或没坚持喝的人几乎都相继离开了人世。不管此言是否属实,当地人确信“以酒代茶”能够解渴健体、延年益寿。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萨那清真寺
姜延新画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