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国际)
专栏:
安理会举行反恐公开会议
新华社联合国4月4日电(记者王波)联合国安理会4日上午举行公开会议,讨论恐怖主义行为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所造成的威胁,并回顾安理会反恐委员会成立至今的工作。
会议首先听取了安理会反恐委员会主席、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格林斯托克的工作报告。报告强调,反恐委员会已经与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个全球范围的反恐网络已经开始运行。他指出,打击恐怖主义已成为全球行动,而联合国在其中起着核心作用。这是因为任何国家都无法孤立地防止恐怖主义。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英凡在发言中阐述了中国对反恐委员会下一阶段工作的两点意见。他指出,反恐委员会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加反恐能力建设,使其更好地执行1373号决议。反恐委员会应推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反恐援助。
他说,中国赞成格林斯托克主席在报告中所说的,反恐委员会在监督各国执行情况时既要敏感,又要坚定。委员会可就各国如何执行1373号决议提出建议,但要注重实效,切实可行,同时应区别对待。
德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普洛伊格强调,应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增加相互理解,解决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问题。他指出,反恐斗争必须尊重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
安理会本月主席墨西哥常驻联合国代表阿吉拉尔·青泽尔称赞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373号决议标志着在国际法建设方面迈出了一大步,认为国际法是反恐斗争中的最好武器。他说:“一旦背离了指导联合国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我们所有努力的合法性都将受到极大的削弱。”
安理会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指出,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发展中国家在执行1373号决议时面临一些困难,希望发达国家能够给予一定的援助。
联合国安理会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后通过了1373号决议,要求所有会员国采取具体步骤打击恐怖主义。为监督决议的实施,安理会成立了反恐委员会,首任主席由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格林斯托克担任。格林斯托克在今天的会议上卸任后,西班牙常驻联合国代表伊诺森西奥·阿里亚斯接任他的职务。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脉络
莫斯科 着手修复俄美关系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吕岩松
近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先后两次就伊拉克问题发表公开讲话。观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呼吁交战双方停止军事行动并回到联合国范围内解决危机;第二,强调俄罗斯与美国是“伙伴”而非“对手”,莫斯科重视俄美关系并将继续同华盛顿在重大国际事务中保持合作。
此间权威人士分析说,美英联军正一步步逼近巴格达,俄领导人此时呼吁停火缺少现实意义,主要意图是显示外交政策的延续性。相对而言,俄向美国示好的表态则更具实质性,莫斯科已着手修复因伊拉克战争而受到损害的俄美关系。
客观地讲,在长达数月的伊拉克危机过程中,莫斯科在积极参与外交调解的同时始终将俄美关系置于首位。然而,两国之间的“新型伙伴关系”还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美国先是指责俄军工企业向伊拉克出售违禁武器和军事装备,随后又声称不允许俄罗斯等反战国家的公司参与伊拉克战后重建。作为回应,俄国家杜马推迟批准俄美两国去年5月签署的削减战略力量条约。另外,俄罗斯社会舆论和普通民众的反美情绪也在上升。
莫斯科急欲修复同美国的关系首先是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普京总统明确指出,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角度考虑俄对美国在伊拉克失败都“不感兴趣”。美国的经济具有全球性,一旦美国因战争陷入困境,俄罗斯的发展也将受到影响。此间一些国际问题专家分析说,伊拉克战争大局已定,此时应该用“更长远的目光”来审视俄美关系。差距明显的实力对比注定俄罗斯只能采取务实灵活的政策。
俄着手同美国修好还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推动。人们注意到,反战联盟内的法德两国已经开始调整同美国的关系,一些西方政治家开始谈论北约参与伊拉克战后安排问题。很显然,在此情况下一味固守反战态度有可能使俄罗斯陷入被动境地。
为了继续保持外交主动并在战后重建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俄罗斯近来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伊万诺夫外长3日在布鲁塞尔分别同美英等国外长进行了会谈,第二天他又在巴黎同法德外长商讨了伊拉克问题的前景。伊万诺夫外长对新闻界发表讲话时出言十分谨慎,只是反复强调联合国应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认为此时讨论伊拉克战后安排为时尚早。不过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伊拉克战事的进展,大国关系的调整及幕后外交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据俄外交部发言人雅科文科透露,伊万诺夫和鲍威尔是受俄美总统的直接委托讨论伊拉克局势,两国外长的接触是俄美新一轮首脑会晤的“重要准备工作”。
(本报莫斯科4月5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我驻朝大使向中朝友谊塔志愿军陵墓敬花
本报平壤4月5日电 记者赵嘉鸣报道:正值清明时节,中国驻朝鲜大使武东和率部分使馆成员前往中朝友谊塔和兄弟山区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墓敬献花圈,奠祭志愿军英烈的忠魂,缅怀烈士们的光辉事迹。
在中朝友谊塔前,中国使馆人员献上了花圈,并向入朝参战并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烈士们默哀。随后,大家走进友谊塔内,翻阅了精心保存在这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名册。武东和大使在留言簿上题下了“英雄千古,浩气长存。缅怀先烈,祭拜忠魂”十六个字。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后,朝鲜政府在志愿军总部桧仓以及开城等地修建了一些烈士陵园。平壤兄弟山区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合葬墓苍松环绕,这里安眠着114名志愿军烈士。
4日,武东和大使还率领部分使馆成员,前往靠近朝鲜战争军事分界线的开城,祭扫了位于市郊松岳山麓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在这个陵园里,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24个合葬墓,长眠着1.5万多名志愿军烈士。
第3版(国际)
专栏:
为和平解决朝核问题
韩美称将继续合作
新华社汉城4月5日电(记者高浩荣)韩国青瓦台总统府发言人宋敬熙5日在此间说,韩国总统卢武铉和美国总统布什4日晚在电话通话中一致表示,两国今后将继续为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进行紧密合作。
宋敬熙说,卢武铉在通话中多次强调,朝鲜核问题必须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布什承诺将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朝鲜核问题,并认为朝鲜核问题能够得到和平解决。布什还对韩国国会批准向伊拉克派兵表示感谢,并希望卢武铉尽早访问美国。
这次通话是应美国方面的要求进行的。双方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第3版(国际)
专栏:
喀总统会见我副外长
据新华社雅温得4月4日电(记者王文成)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4日在总统府会见了来访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杨文昌,双方就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比亚说,喀中建交30多年来,喀中两国关系不断发展。他说,他对胡锦涛主席邀请他第三次访华感到非常高兴,对中国新老领导集体的顺利交接表示高度赞赏和敬佩。他重申,喀麦隆政府将继续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
杨文昌转达了胡锦涛主席对比亚总统的亲切问候。他说,中国一贯重视发展与喀麦隆的传统友好关系。中国政府赞赏并感谢喀政府一贯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以及在人权、台湾问题上给予中国的宝贵支持。
上午,杨文昌与喀麦隆对外关系部负责与英联邦关系的部长级代表迪永·恩古代举行了工作会谈。会谈后,杨文昌与恩古代共同签署了关于中国向喀麦隆提供无偿援助的协议换文。
第3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向伊北部提供人道援助
新华社安卡拉4月4日电(记者怀成波、王强)一支由20辆卡车组成的土耳其车队,4日将联合国提供的500吨面粉,经土伊边界哈布尔口岸运往伊拉克北部。
据土耳其外交部4日发表的声明说,这500吨面粉由联合国食品计划署提供,以缓解伊拉克北部出现的食品匮乏。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共在土耳其采购了6244吨面粉,将继续委托土耳其公司将这些援助物资运往伊拉克北部。
声明说,土耳其政府将继续为联合国向伊拉克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提供一切便利。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战争中的媒体操纵
顾玉清
伴随着狂轰滥炸、炮火纷飞的伊拉克战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大战也已全面展开。
各国新闻媒体有权利和责任将战争的进程客观公正地展现给广大公众,让世人对战争的合法性战况作出自己的判断。可是,自3月20日伊拉克战争开打以来,美英联军在“解放”伊拉克人民的幌子下向伊拉克纵深推进的同时,依靠信息传播优势,往往通过杜撰与封锁消息来操控新闻媒体,为其“不得不进行的战争”进行辩护。最初从美国主流媒体透露出来的消息说:“斩首行动”已经把萨达姆炸死;伊拉克51师师长及其8000名官兵已向美军投降;美军机械化部队进军巴格达没有遭到抵抗;巡航导弹如何精确打击目标而没有伤及无辜平民……全世界善良的人们原以为听到和看到的这些美国“战地新闻”都是真的,孰料,其后不久,其他方面的信息和电视画面就让这些虚假信息不攻自破。
此类令美国媒体和军方尴尬的场面之所以出现,其根本原因是某些西方媒体往往戴着有色眼镜来观察和描述事件。就此次战事报道而言,一方面,新闻报道受到军方的严格管制;另一方面媒体又怕被人扣上“不爱国”的罪名,说真话的记者则可能被“炒鱿鱼”。因此,一些西方媒体发布的新闻难以真实地反映伊拉克战争的全貌,不想也不能报道这场战争所带来的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为了影响国际社会大众心理,美国专门设立了“战略影响办公室”(现改为全球宣传办公室),其目的就在于左右国际舆论。敢说真话的记者和新闻机构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打压,以至于早已在世界上大白于天下的美英联军官兵被俘、战机被击落、伊平民惨遭伤亡的镜头都很少能出现在美国报纸的报道和电视画面上。仅3月31日一天,就有两名战地记者遭到美军的“封杀”:曾因报道越南战争而出名,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资深记者彼得·阿内特,此次则因接受伊拉克国家电视台采访,发表了美国的伊拉克战争第一阶段计划已告“失败”的意见而被解雇。另一家电视台的战地记者热拉尔多·瑞弗拉,只因将地图摊在地上查看,就被扣上泄露美军所处的位置的罪名而遭军方驱逐。
这场战争让人们从一个侧面看清了美英“新闻自由”的限度:所谓“独立”、“客观”、“公正”等标榜多年的西方新闻原则似未能经受住这场战争的检验,在某种程度上,美国一些媒体已沦为五角大楼的传声筒。难怪美英国内有人要发出这样的诘问:“我们该从哪里了解事实真相?”
第3版(国际)
专栏:
4月5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家商店的主人在用砖头将自己商店的门脸封堵起来,以避战火。有报道说,当日美英联军的部分军队已经突进巴格达。
新华社发
第3版(国际)
专栏:背景快递
“二布”将再次会晤
本报驻英国记者 施晓慧
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舍4日宣布,美国总统布什将于7日前往北爱尔兰与英国首相布莱尔举行为期两天的首脑会晤,就伊拉克战争、中东冲突以及北爱尔兰问题进行磋商。这将是伊拉克战争开始后的第二次美英峰会。
在美英首脑上一次戴维营峰会上,英国试图说服美国由联合国在战后伊拉克重建中担当主角的努力没有取得成果,但对缓和美国与欧盟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紧张关系起到了一定作用。
当前,伊拉克战事正酣。近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与欧盟官员就伊拉克的战后安排问题进行了磋商,但双方仍然分歧严重。欧盟认为,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权威性的多边国际机构,在维护世界安全和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发挥核心作用。而美国的主张却与欧盟截然相反。鲍威尔日前在北约总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称,美英为让伊拉克获得“自由”付出了很大代价,因此在战后重建中理应发挥“领导作用”。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4日排除了联合国在战后伊拉克发挥主导作用的可能性,称“联合国作用不是现在讨论的问题”。
美欧的意见分歧,在英国议会内再次形成了对布莱尔的压力。在本周议会下院举行的例行咨询会上,英国两大反对党(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领袖两面夹击,逼布莱尔在“联合国还是美国”主管战后伊拉克问题上做出选择。布莱尔以“将由伊拉克人民自己管理”,避免与美国立场的正面冲突。
下周的美英峰会上,布莱尔能否坚持由联合国主管伊拉克战后安排的立场,进而在弥合美欧分歧方面发挥某种桥梁作用,将是值得关注的焦点。
(本报伦敦4月5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记者亲历
叙伊边境挺平静
本报驻叙利亚记者 吴文斌
截至4月4日,美英联军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已进入第十六天,双方在伊南部诸城的攻守之战日益激烈,美军先头部队已兵临巴格达城下,巴格达决战已为时不远。此时此刻,坚决反对美英侵略的叙利亚与伊拉克边界的情况如何,有无难民涌入叙利亚,叙政府采取了哪些应急措施?为了回答记者们关心的这些问题,叙利亚新闻部4日专门组织常驻该国“老记”和临时从境外来访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日本和阿根廷等国的记者到距叙首都大马士革300多公里的叙伊边界海关特纳夫采访。
上午8时30分,我们一行30多人在叙新闻部公共关系和对外新闻司副司长拉伊德先生的陪同下,乘坐一辆大型旅游客车直奔特纳夫关口。当天,大马士革阳光明媚,又是当地的公休日,市内人车稀少,我们的汽车很快出城,向东驶入通往巴格达的公路,虽然公路只有双向的两条车道,但由于这一地区是广袤无垠的沙漠,公路一马平川,十几分钟也见不到一个车影,倒是公路两侧不时有白色的羊群在繁茂的草原上“飘动”。
汽车行驶大约2小时后,我们来到公路旁的一家小咖啡馆歇脚。刚下车,就遇见了一位叫胡维德的伊拉克年轻人。他告诉记者,他是伊拉克南部穆萨纳省的建筑工人,战前来到大马士革工作,今天他要返回家乡。他说:“我们的国家正遭到外来侵略,人民遭到屠杀,我现在就要返回伊拉克参加保卫祖国抗击侵略者的战斗。”“你不怕死吗?”记者问道。“不怕,我坚信伊拉克人民最终能够取得胜利”,他说,战争爆发以来,已有成千上万的伊拉克热血青年返回了伊拉克。
中午12时许,我们来到了特纳夫关口。昔日一派繁忙景象的叙伊重要海关通道之一的特纳夫,如今已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高大的海关牌楼上挂着巴沙尔总统的画像,远远就映入眼帘,而宽敞的海关通道却没有看到任何车辆或人员过关。正当我们东张西望不得其解之时,特纳夫海关负责人穆海曼走过来介绍说,自开战以来,叙利亚与伊拉克的海关一如既往,照常开放,但实际上从联合国3月18日中止“石油换食品”计划以来,所有装载货物的卡车和集装箱车都已停止前往伊拉克,只有少量的公共客车、出租车和私人汽车通过。而战争爆发之前,这里每天有500多辆货车通过,十分繁忙,就在战争刚刚爆发的头几天,也有许多居住在叙利亚的伊拉克人和少量的其他阿拉伯人通过特纳夫关口进入伊拉克,而现在通关的人已寥寥无几。谈起门庭冷落的原因时,他说,主要是美英联军炸毁了大马士革—巴格达国际公路和桥梁,上个月还炸毁了一辆叙利亚的民用公共汽车,造成5人死亡13人受伤。美英军队还在公路上设立了关卡,战斗机整天在该地区上空巡逻,进行空中监视,大约在下午1时左右,我们还听到了美英联军战机在伊拉克一侧上空飞行的轰鸣声。所以,从这里通往巴格达的国际公路已没有安全保障。穆海曼还否认了有关在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指责叙利亚向伊拉克提供夜视镜和其它军用物资后,叙利亚已在通往伊拉克的关口采取了限制措施的说法。他说:“叙利亚的边界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只要有签证都可通过。”
当天特纳夫关口骄阳似火,气温高达37摄氏度。大家汗流浃背,站在边界线的铁栅栏前向东面5公里处的伊拉克海关张望,等待了约1个多小时,突然有一辆深灰色的法国“白茹”汽车从伊拉克一侧飞驰而来。大家“哇”地一声,“来啦!”,“还是位女士!”摄影记者蜂拥而上。“走开,走开,不许拍照”,车上的一位30多岁模样的女士大声喊道。原来她是奥地利人,名叫嘉巴里拉,战争爆发前抵达巴格达,从事人道主义救援工作。
当我们围拢过来要求采访她时,嘉巴里拉一边摆手一边大声地说:“我不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向她提问时,她愤怒地冲他嚷:“你滚开,你们的国家参加对伊拉克的战争,我不喜欢布莱尔,也不回答你的问题。”
嘉巴里拉说:“我在巴格达日夜都听到爆炸声。美国飞机不仅轰炸军事目标,而且轰炸民用设施和住宅。美国军队在伊拉克屠杀平民,他们是在犯罪。”在回答对伊拉克人的印象时,她说,“伊拉克人很纯朴,不应当杀害他们,不应当毁坏他们的家园”。
我们在特纳夫逗留近3个小时的时间里,只有两辆小车和两个人,其中一位是奥地利人,一位是约旦人从伊拉克方面过来,另有一辆伊拉克的出租车载着3名伊拉克人返回伊拉克,其中一位名叫阿布·阿里的中年男子对记者说,他原在阿联酋工作,目前,他的夫人和孩子都在巴格达生活,前几天还有电话联系,最近因通信中断,音讯皆无,他心急如焚。“现在回去,你不觉得有危险吗?”记者问。他深沉地说,“人生总有一死,现在国家有难,我要回去与国家同生死,与亲人共患难。真主会保佑我们,因为真理在我们一边”。说完这番话,他与记者握手告别,坐上黄白两色的“福特”牌出租车,朝伊拉克海关驶去。记者望着他们远去的车影,默默地祝福他们一路平安。
在特纳夫海关,我们看到北面约一公里处的小高地上,矗立着一大片帐篷。原来,叙利亚红十字会和叙利亚民防部门早已为应对战争可能带来的难民潮及人道主义灾难未雨绸缪。下午3时,我们来到特纳夫关口附近搭建的帐篷城。据叙利亚红十字会负责人介绍,这座难民营共分两个部分,路东100顶黄色的帐篷是叙民防机构搭建的,路西100顶白色的帐篷是叙红新月会搭建的。目前这200顶帐篷可容纳1000人,如果需要,随时可将这个营地扩建到1000顶帐篷。供水供电设施齐全,还有医疗室、食品仓库。记者看到几十名叙利亚年轻男女志愿者身着红新月会的服装,在这里准备为难民服务。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个难民营空空如也,里面没有一个伊拉克难民。据悉,叙利亚还分别在北部的哈萨克省和东部的布卡迈勒海关附近也搭建了同样的难民营,以接待可能到来的伊拉克难民。但一切都出乎人们的预料,不仅没有大量的伊拉克难民外流,相反,战争开始几天还有不少境外的伊拉克人返回伊拉克,这也许就是1991年战争与这次战争的意义和性质完全不同的缘故吧。(本报大马士革4月4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解析
刚果(金) 和平之途多艰辛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新烽
日前,正当伊拉克战争的炮声隆隆之际,和平之鸽从非洲大陆南端振翅飞翔。刚果(金)国内各界在南非太阳城签署了全面和平协议——《最后行动纲领》,为结束长达4年之久的战乱、实现民族和解与国家重建铺平了道路。
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和平协议。刚果(金)自1998年8月爆发战乱后,导致多国卷入,遂演变成为地区性冲突,加剧了大湖地区的动乱不安。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非统组织和联合国的共同努力下,交战各方于次年7月10日签署了《卢萨卡和平协议》。由于对这场战争的性质各持一端,协议未能得到如期实施。
2001年1月,刚果(金)总统老卡比拉遇刺身亡,其子继任总统,重启和平进程。联合国观察团顺利开展工作,国际维和部队按期进驻到位,国内政治对话预备会议同年8年举行。然而,外国军队迟迟不能撤离,政治对话又一波三折。同年10月的对话因代表权问题被迫中断,2002年2月至4月在南非举行的长达53天的马拉松式会议亦未达到预期目的。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非洲联盟主席、南非总统姆贝基和刚果(金)国内政治对话调解人、博茨瓦纳前总统马西雷的鼎力支持下,刚果(金)各派于去年底签署了组建过渡政府等一系列协议,接着又于今年3月签署了过渡宪法草案。其间,又促使刚果(金)与卢旺达签署了和平协议,保证了外国军队按期全部撤离,为刚果(金)结束战乱、举行大选奠定了基础。
《最后行动纲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诸方面,是一项全面的和平协议,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过渡宪法和过渡政府两项。根据协议,刚果(金)将于近期组成过渡政府,现任总统卡比拉继任总统,4位副总统由政府、两个反政府武装和反对党分别出任;过渡政府为期两年,最多不超过三年,其后举行首次全国大选。
刚果(金)和国际社会在欢呼和平协议签署的同时,无不关心和强调协议的贯彻实施。
实施刚果(金)和平协议究竟面临哪些挑战呢?就刚果(金)国内而言,各派之间的团结与信任是贯彻协议的前提。国内各界各派,包括政府、军队、反政府武装、反对党、民间团体、宗教组织以及流亡国外人士等在内,共362人参加了政治对话,44方代表在和平协议上签了字。签字者表示,过渡政府由四面八方的人士共同组成,政府内部的团结显得非常重要,消除各派之间的分歧,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才能使协议受到尊重,进而得到实施。其次,尽快建立由500人组织的国家议会是实施和平协议的基础。新议会一旦开始工作,为大家协商与交流提供了条件与论坛,有助于消除分歧、取得一致。再次,外部监督与支持是执行协议的保证,协议最后专门强调国际社会继续支持刚果(金)和平与重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最后行动纲领》中规定,建立执行协议的各个委员会,专司实施该项协议之职。刚果(金)代表认为:“和平协议的达成与签署离不开国际社会的支持,其贯彻实施同样需要国际社会的帮助。”目前首先需要联合国和非洲联盟帮助他们任命各委员会成员。
此间分析家认为,刚果(金)和平协议的全面实施面临着来自协议本身、过渡政府内部和国际社会三方面的挑战。就全面和平协议本身而言,目前尚有军事协议未能达成一致,主要分歧在于由谁来担任最高领导。军事协议规定,反政府武装人员将分别归入国家军队和武装警察,而由谁来统领,各派意见不一。就过渡政府内部而论,新内阁由各方人士组成,特别是来自两大反政府武装的人员,他们需要转变观念,适应国家重建与发展的新形势,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就国际社会来看,伊拉克战争及其战后重建将在一个时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这无疑削弱了国际社会对刚果(金)、大湖地区乃至整个非洲大陆的注意力,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帮助与支持,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援助,这不利于和平协议的全面贯彻执行。
正如姆贝基所言,和平协议为刚果(金)的“再生”铺平了道路,这一“梦想”能否变为现实,有赖于刚果(金)的领导人。“你们的实际行动将回答这一问题,是将梦想变为全体刚果(金)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还是变为海市蜃楼,再次使战乱恶梦延伸。我们坚信你们不会使本国人民和非洲人民失望”。
(本报约翰内斯堡4月4日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