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国际)
专栏:
一些国家继续反对美英发动对伊战争
据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伊拉克战争进入第三周,一些国家继续反对美英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呼吁尽快结束战争,以避免更多无辜平民的伤亡,希望伊拉克问题回到联合国框架内解决。
俄罗斯总统普京2日说,“伊拉克问题越能迅速回到联合国框架内解决,对所有国家就越有利”。他说,俄罗斯对美国是否会在伊拉克遭受失败“不感兴趣”,俄罗斯“感兴趣的是将伊拉克问题拉回到联合国解决”。
俄罗斯副外长萨尔塔诺夫2日强调,必须发挥联合国在解决伊拉克问题上的核心作用,并应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伊拉克境内的军事行动造成人道主义灾难。
欧盟轮值主席国希腊总理西米蒂斯2日说,联合国在战后伊拉克的安排和重建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如果由英美等发起战争的国家主导战后伊拉克的事务,将造成新的对抗和危机。
德国外长菲舍尔2日表示,希望战争能尽快结束,以避免更多无辜平民的伤亡。他说,当务之急是向伊拉克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约旦国王阿卜杜拉2日说,约旦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没有也决不会改变。约旦坚决反对对伊拉克的侵略,决不充当打击伊拉克的炮架子,也决不允许外国军队使用其领空打击伊拉克。约旦首相拉吉卜3日在安曼召见美国驻约旦大使,谴责美英在“侵略伊拉克的战争中采取杀戮和毁灭行径”。拉吉卜指出,约旦政府和人民对因战争导致伊拉克伤亡人数的增加表示愤怒,并呼吁美英停止战争,结束伊拉克人民的苦难。
阿尔及利亚国务部长兼外交部长贝勒哈代姆2日谴责美英对伊拉克的侵略战争,并说这场战争“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一个极其严重的先例”,“将作为一个严重侮辱人类良心、国际法、民主和道德的实例记入史册”。
阿根廷总统杜阿尔德2日再次强调,阿根廷政府反对美英正在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
正在芬兰访问的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斯卡尔·阿卡耶夫3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与芬兰总统哈洛宁会谈,双方在会谈结束后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呼吁尽快结束伊拉克战争,以避免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本报约翰内斯堡4月2日电 记者李新烽报道:南非政府今天正式拒绝了美国提出的关闭伊拉克驻南非大使馆的无理要求,强调不允许任何人向南非的外交政策发号施令。
南非政府发言人同时重申了南非政府关于伊拉克问题的原则立场,强调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
另据报道,南非副总统祖马同日指出,南非不会说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流亡国外,“重要的是尊重别国的主权,惟有这些国家的人民才有权利更换他们的领导人”。
第3版(国际)
专栏:
欧洲新闻界抗议干扰报道
全球已有四位记者在伊战中殉职
据新华社日内瓦4月2日电(记者陈威华)总部设在日内瓦的欧洲广播联盟2日发表声明,抗议美军设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司令部对一些记者在伊拉克南部地区的采访活动设置障碍。
欧洲广播联盟秘书长让·斯托克在声明中指出,美军对一些记者的独立采访活动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主要针对未参加对伊战争的国家的新闻单位。他指出,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使这些电视媒体只能依赖第三方消息来源,或者只能“单方面”派人进入伊拉克采访。而现在这种采访手段也受到了限制,许多进入伊拉克采访的人被美军和英军扣留,并被强行遣送回科威特。
据新华社里斯本4月2日电(记者赵晓钟)葡萄牙新闻界协调委员会2日发表一项声明,要求美国当局尊重葡记者在伊拉克战场进行正当采访的权利,停止对记者采取“非法的、凌辱性的和随心所欲的行为”。
葡萄牙国家电视台新闻部主任若泽·多斯桑托斯3月28日说,该台两名记者路易斯·卡斯特罗和维克托·席尔瓦在美军控制的伊拉克南部区域内采访时遭到美军的“非法拘留”,度过了72小时梦魇般生活。他说,美军怀疑这两名记者是间谍,用枪指着他们的脑袋命令他们躺在地上,并用脚踩他们的头部和手部。在遭受虐待后两名记者又被关押在一辆汽车里,时间长达36小时。
本报伦敦4月3日电 记者施晓慧报道: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为该公司工作的伊朗籍摄影师卡韦赫·戈莱斯坦2日在伊拉克北部触地雷身亡,成为伊拉克战争爆发两周来,第四位以身殉职的战地记者。
事故发生地点在伊北部小镇基夫里附近。当时戈莱斯坦和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吉姆·缪尔、制片人斯图尔特·休斯及一名当地翻译驾同一辆汽车至此,戈莱斯坦下车摄影,一脚踩上地雷,当场死亡。(附图片)
卡塔尔赛利耶基地美军中央司令部新闻中心内的各新闻媒体记者本来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他们把阿拉伯半岛、伊拉克甚至巴格达的地图贴在最容易看到的地方,而如今由于美军新闻中心发布的新闻大都没有太多的新闻价值,许多记者陆续离开了这里,原来热闹非凡的新闻中心现在已变得冷冷清清。
(新华社记者 王晔彪摄)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随笔
“新闻自由”原形毕露
施晓慧
伊拉克战争已进入第三个星期,媒体对这场战争的种种批评直指战争的决策者。近日,自诩“新闻自由”样板的美英媒体,终于受到了政府的“修理”。
就在美国两位著名的战地记者先后被封杀的同时,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战时报道也受到了公开的批评。英国工党主席里德指责BBC的报道就像在为阿拉伯做宣传。在巴格达市场爆炸现场做报道的BBC记者奥马尔,被指责像“巴格达的朋友”。英国政府的干预其实早已开始,在“半岛”电视台播出美军士兵的尸体和俘虏镜头后,英国防部就告诫媒体不要转播这段录像,以免“成为伊拉克的宣传工具”。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4月1日专门到英国记者协会做了政治动员般的长篇讲话,反复强调了战时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
对英国媒体的“修理”效果显著,4月2日,英国电视新闻的基调发生了变化。曾被批评为“对战争充满悲观分析”的BBC电视24小时新闻台,强化了“鼓舞士气、增强信心”的内容。美英联军向巴格达推进的内容被反复播放,各路专家正面的分析与论证连篇累牍,形成第一大主题;而美国19岁女兵被联军从伊拉克医院救出事件,被扩展为一个“人道故事”,成为热播的第二主题。而英国另一家24小时新闻电视台SKY,针对国内对前线军人生活条件的担忧,还例外地增播了一组军营食宿生活的场景。
但同样涉及战况和人道主义主题的另外两个新闻事件,却被悄悄地“忽略”掉了,据说是为减少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其一,英国一支秘密部队在伊拉克北部遭到伏击的事件,在新闻中只字未提;其二,巴格达红新月妇产医院遭到美军空袭的惨剧,既没有标题,也没有画面,甚至没有出现在即时字幕上。对于那户被炸死11口的伊拉克人家,只有个别报纸把照片登在头版,大部分报纸则将其隐在了内页。
战争之初,当美国开放随军记者、热炒新闻透明之时,路透社记者曾写过一篇文章《美国将怎样控制战争新闻》,文章指出,美国有一个很有效的宣传机器,适时地指导新闻覆盖整个伊拉克战争。BBC驻美国的记者说,美国的右翼电台清谈节目以及诸如福克斯新闻网等有线电视网络,有关伊拉克战事的报道充满“爱国主义”和“支持美国”的腔调,如果有人试图提出批评意见,他几乎就会被当成卖国者。战争开始后,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指责战时的新闻发言人为了政治目的而说谎。作者感叹道:“我们该从哪里了解事实真相?”
战争是一面政治的镜子,也是一面新闻的镜子,西方世界宣传的绝对“新闻自由”,在这面镜子中现出了原形。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随笔
我看战争电视直播
林治波
时代的确不同了。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能够看到关于战争的电视直播节目了。
这种耗资不菲的直播节目,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将发生于遥远异地的战争场面实时展现在人们面前。从中,我们看到了交战的一方用最先进的武器向弱势的另一方大打出手,看到了威力巨大的精确轰炸,看到了激烈的交火,看到了鲜血、死人和俘虏,看到了熊熊大火和滚滚浓烟,还有四面八方对这场战争的截然不同的反应。
必须承认,这给人们了解战争情况和战局进展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给人们茶余饭后增加了源源不断的谈资。一边是激烈的交火、横卧战场的尸体、焰火表演般的夜间空袭,一边是战区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民众一如既往地就餐和购物。电视直播的战争画面给人造成的奇特感觉,极大地模糊了战争的残酷性。而实际上,战争的残酷性并未因此而有任何改变,战争依然是流血的政治,依然是关系人的性命、关系根本政治原则、关系重大物质利益乃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正如孙子所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相应的,对于战争的电视直播,也是不可不察、不可不慎、不可以不讲究的。因为战争特殊性的缘故,媒体报道特别是电视直播节目,应贯穿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应具有对公道、正义的秉持,应体现对和平的珍惜之情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还应引导和启发广大观众对于是非原则和人类文明前景的思考。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战争直播节目只剩下赤裸裸的杀戮场面,那将是一件极可忧虑的事情。
事实甄别也是一个问题。对于战争事实的甄别较之其他事实的甄别更加困难。一个原因是兵不厌诈,交战各方将虚构或歪曲事实作为迷惑、削弱敌方的手段加以运用,新闻战的性质也决定了交战各方所发布的新闻必定是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另一个原因是新闻来源的不对称性。强势的一方,不但在财力物力、武器装备上占据绝对优势,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垄断着信息发布的优势。电视直播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强势一方的义务宣传员。这样一来,我们得到的信息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是一面之辞,其真实性令人生疑;即使某些信息是确凿的,但能否反映战局的整体面貌也还是一个问号。上述情况,对广大观众辨析事实真相的能力提出了考验,更对电视转播的参与者的信息判别能力提出了考验。如果不下一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很难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在这方面,倒是稍经沉淀和选择的报纸的深度报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电视直播节目的不足。
我国古语云:“文以载道。”同样的,电视直播节目也有“载道”的责任,战争直播节目尤其应当如此。当然,理解“载道”的道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载道”和载什么“道”。如果媒体成了战争发动者大打“心理战”的工具,那么战争电视直播节目的目的则是瓦解敌军、误导舆论和欺骗公众。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脉络
联军合围巴格达
本报驻美国记者 任毓骏
4月3日,伊拉克战争进入第十五天,美英联军继续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之势。美军第三机械化步兵师的先头部队已推进到巴格达萨达姆国际机场附近。与此同时,伊精锐的共和国卫队已向南推进,准备迎战美英联军。
连日来,美军从伊南部向北推进,以歼灭在巴格达以南的4个共和国卫队重装师为目标,称之为“铁锤战略”。由华莱士中将指挥的美第五军团包括第三机械化步兵师和101空中突击师,其先头部队第七骑兵团最先挺进到距巴格达30公里处。
2日,在101空中突击师和82空降师的增援下,第三机步师的坦克和战车开进、并控制了巴格达以南约80公里处的欣迪耶镇。与此同时,在伊什叶派穆斯林圣城卡尔巴拉,美第三机步师和伊共和国卫队展开了第一场全面大战。美军于2日凌晨包围了卡尔巴拉,并占领了该城所有主要出口通道。在美军包围该城后,多数防守的伊军士兵撤退至城内。2日下午,美军越过这个通往巴格达的主要门户卡尔巴拉要塞,继续向北推进。
2日,美军A—10“雷电”对地攻击机和“阿帕奇”直升机在纳杰夫向“萨达姆敢死队”进行了一整夜的轰炸,美军还动用了贫铀弹,第三机步师第一旅也向“萨达姆敢死队”的成员猛烈开火,该旅旅长霍基思上校当天说,美军已进入纳杰夫。
2日,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出现在巴格达东南重镇库特,夺取了横跨底格里斯河的一座重要大桥,越过底格里斯河,切断了库特沿底格里斯河两侧通向巴格达的公路,还夺取了库特与巴格达之间的6号公路。但美军没有强攻库特,而只是夺占底格里斯河上的桥,绕行库特城,向巴格达推进。
这样,美海军陆战队实现了配合西线的第三机步师,形成从东西两侧包围巴格达的态势。美军这两支部队双双突破了萨达姆为巴格达防卫所划定的“红色区域”。这是萨达姆以巴格达为中心所画的半径为60公里的一条防卫线。
美军第173空降旅的1000名伞兵目前已部署在伊北部的埃尔比勒地区。迄今为止,约有2000名美军伞兵和数百名特种兵部队已进入伊北部地区。在伊北部的苏莱曼尼亚,美军第82空降师的2000多名士兵已空降到这一地区,控制了当地一个大型机场,和173空降旅形成犄角之势。
在伊西部,美军101空中突击师的一个旅早已占据了H2和H3两个机场。美王牌军第四机械化步兵师先头部队5000人已抵达科威特。近来,又有不明番号的美军在这里频繁活动。有军事专家认为,有一部分第四机步师部队很可能空降到西部,另一部分则携带重装备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北上与空降部队会合,在西部形成进攻巴格达的“重拳”。
据报道,目前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之势的美英联军地面部队已超过9万人,联军正在部署,随时可能对巴格达发动总攻。(本报华盛顿4月3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魂断他乡为哪般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 许宏治
只要再过两个星期,弗朗西斯科·马丁内斯·弗洛雷斯就可以获得美国国籍,正式成为美国公民了。弗朗西斯科和他的全家都在盼望着他的“美国梦”成为现实的这一天。
可是,犹如晴天霹雳,从伊拉克传来的噩耗把全家人的梦击得粉碎。弗朗西斯科在伊拉克前线丧生,成为第四名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亡的墨西哥籍士兵。3月31日,弗朗西斯科乘坐的坦克从幼发拉底河的一座桥上摔了下去,落入河中。弗朗西斯科和坦克上的另两名美军士兵均被淹死。
今年21岁的弗朗西斯科出生于墨西哥,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一个军事基地的海军陆战队员。最近他被派往伊拉克作战。
去年7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法令,规定在“9·11”事件以后成为现役军人、退伍或者受勋的非美籍军人可以立即申请加入美国国籍。在这一政策吸引下,许多怀有“美国梦”的来自墨西哥及其他拉美国家的移民参加了美军。弗朗西斯科就是其中之一。据报道,美国目前有大约1.5万名拉美裔军人被部署在海湾地区,其中大部分尚未加入美国国籍。显然,加入美国国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在墨西哥国内,也有不少人在做着“美国梦”。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墨广大群众反战呼声强烈,许多人要求立即停止战争。但也有一些年轻人前往美国驻墨大使馆打听,询问是否可以加入美军,赴伊拉克作战。墨西哥报纸指出,这些年轻人以为,这是达到美国生活水平的捷径。对于这类要求,美使馆表示一律不接受。而墨籍士兵在伊拉克丧生的消息一再传到墨西哥,对于那些企图通过加入美军来实现“美国梦”的墨西哥青年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弗朗西斯科的母亲玛尔塔捧着儿子的遗像,悲痛欲绝。她说:“这对我们家庭是巨大的痛苦。”她要求美国政府给她儿子追授美国国籍。同时她又表示,希望美国政府为了所有悲伤的母亲,停止这场战争。
(本报墨西哥城4月2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墨巴抗议美人权报告
据新华社墨西哥城4月2日电 (记者宋心德)墨西哥参议院外交委员会负责人和全国人权委员会负责人2日分别发表谈话,批评美国国务院发表的人权报告对墨西哥人权状况的指责,对美国政府干涉墨内政表示强烈不满。
墨全国人权委员会主席何塞·鲁伊斯说,美国根本无权充当墨西哥的法官,也无权对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说三道四。他还指出,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没有任何道义可言,它的军事行动恰恰侵犯了别国的人权。
据新华社巴拿马城4月1日电(记者薛鸿)巴拿马外长阿里亚斯1日发表讲话,对美国国务院在其近日发表的人权报告中对巴拿马司法界的指责表示强烈不满,认为美方的这一做法是在干涉巴拿马内部事务。
第3版(国际)
专栏:
各派签署《最后行动纲领》
刚果(金)结束战乱
本报约翰内斯堡4月2日电 记者李新烽报道:刚果(金)国内政治对话大会今天在南非太阳城结束,会议通过并签署了刚果(金)和平协议——《最后行动纲领》。这意味着该国长达4年的战乱正式结束,从而为该国举行全国大选铺平了道路。《最后行动纲领》包括颁布临时宪法和成立过渡政府决议。
根据这些决议,刚果(金)将组成为期两年的过渡政府,现任总统卡比拉担任过渡政府总统。
第3版(国际)
专栏:
古巴一渡船被劫持
据新华社哈瓦那4月2日电 (记者郑建东)据古巴官方2日发表的一份公告,在哈瓦那港口进行轮渡的一艘客船2日凌晨遭劫持。目前这艘渡船停在距哈瓦那以北30海里的国际水域,劫船者人数尚不清楚。
公告说,不法分子通过船上电台要求有关当局提供新的船只和燃油,否则将向海中抛扔人质。劫船者声称他们拥有三支手枪,船上大约有50名乘客和船员,其中包括6至8名儿童。
公告指出,古巴海岸护卫队已派出两艘巡逻艇护卫被劫持船只,并劝告劫船分子放弃偷渡。公告说,为保护乘客和船员的安全,和以往一样古巴不会使用武力解决劫船事件。
据新华社哈瓦那4月2日电 (记者赵凯)美国驻古巴利益办事处负责人詹姆斯·卡森2日晚在此间发表声明,警告古巴人不要再劫持飞机或船只进入美国,并说劫持者将会在美国受到法律制裁。
卡森在这份由古巴电视台广播的声明中说,包括古巴人在内的任何国家的公民,如果采用劫持飞机或轮船的方式进入美国,都将受到美国法律的严厉制裁。声明说,3月份以来制造两起劫机事件的犯罪分子目前正关押在美国等待调查和审判。
第3版(国际)
专栏:
菲南部又发生爆炸案
据新华社马尼拉4月3日电 (记者郭春菊)在菲律宾南部达沃市的一个港口2日晚发生严重爆炸事件数小时之后,该市3座清真寺3日再次发生爆炸事件,造成14人受伤。
据当地媒体报道,这3起爆炸案发生在3日拂晓之前。第一起爆炸案地点位于达沃市南部居民主要为穆斯林的市区。5名蒙面人向一座清真寺投掷了2枚手榴弹。几分钟后,达沃市市区的一座清真寺也发生爆炸。不到1小时后,在另一个居民主要为穆斯林的市区,身份不明的人又向一座清真寺投掷自制炸弹,造成14名穆斯林学者受伤。清真寺的窗户和停在附近的一辆货车受损。
菲总统阿罗约已经宣布达沃市进入“非法暴力状态”,并下令军方和警方协力缉拿肇事者。
第3版(国际)
专栏:图片新闻
图①、4月3日,一些伊拉克妇女在纳西里耶的一个美军检查站被拦住接受检查。(新华社发)
图②、4月3日,美国第四机械化步兵师先头部队的武装吉普车队沿科威特北部公路向科伊边境地区进发。
这支6000人的先头部队于4月1日抵达科威特。
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