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第二炮兵导弹技术专家走向年轻化
本报讯 日前,笔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新增选的二炮导弹技术专家平均年龄43.2岁,其中45岁以下的占58%,这标志着第二炮兵导弹技术专家队伍走向年轻化,青年专家成为这支队伍的中坚。
据统计,新入选的这批青年多是博士或硕士,有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二炮近年取得的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重大科研成果中,八成以上由这批青年专家主持完成。(李守俊 董建昌)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北京军区建立全军首家物资“采购超市”
本报讯 3月1日,北京军区河北物资供应站建立的军队物资“采购超市”正式投入运营,“超市”涵盖10大类825种物资,涉及全国120多个生产企业和170多个供应商。试运营一个月来,已为驻地各部队采购钢材、纸张、电脑及油漆等各类物资20万元,节约经费15%以上。据介绍,建立军队物资“采购超市”在全军尚属首次。(臧建一 王新文)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武警重庆总队建立跨区作战网络
本报讯 日前,武警重庆总队的跨区作战网络初步形成。该网络是以重庆为重点,以各区、县、市为依托的“上下有联系、东西有呼应、南北齐出动、左右可支援”的快速反应“处突”网络,其中有的战法已在实战中得到了验证,并发挥了功效。5年来,该部队先后参与处置了10多起影响较大的突发性事件,出击迅速,战则必胜,受到了国务院、武警总部的表扬和重庆市领导的高度称赞。(喻长俊 雷发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扫雷:为世界和平趟路
项志明 涂学能
2002年12月31日上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一架银燕穿云破雾,缓缓降落。我赴厄立特里亚执行指导扫雷培训任务的14名专家载誉归来。
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外进行的扫雷援助行动。专家组载誉归来,不仅意味着我国的扫雷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更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人道主义扫雷援助活动中迈出了新的步伐。
雷患: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地雷,被许多国家列为常规防御性武器的首选。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仍有55个国家生产各种地雷,仅杀伤人员地雷就达300多种,年产量1000多万枚。全球有68个国家埋有近1亿枚地雷及其它爆炸物,每年约有2.6万人触雷而伤亡。非洲是世界雷患重灾区之一。仅安哥拉埋设地雷总数就达到了全国人口的总和,约有2万人因触雷而截肢。在柬埔寨,每月有150至300人被地雷炸死或炸伤,平均236人中就有1人因地雷致残。
消除雷患:中国政府庄严承诺
早在1979年,国际裁军谈判委员会就禁止或限制特定常规武器问题开始谈判。1980年1月10日,达成了《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认为具有过分伤害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武器公约》(简称《特定常规武器公约》)。该公约有3个附加议定书,其中2号议定书即为《地雷议定书》。1983年12月2日生效,此后的10年间,35个国家先后签约。
1993年第四十八届联大通过决议,要求成立《地雷议定书》修约政府专家组。次年2月,联合国修订《地雷议定书》工作正式启动。1998年12月3日,新修订的《地雷议定书》正式生效。至此,在世界范围内为消除雷患建立了国际准则。
我国政府在战后扫雷问题上,一贯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并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1981年9月,我国正式签署《特定常规武器公约》。1998年10月,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批准了新修订的《地雷议定书》,我国成为新修订的《地雷议定书》的第二十六个缔约国。
我国首先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扫雷问题。1992年4月起,我军先后两次进行中越边境大扫雷。扫雷部队官兵依靠我军自行研制革新的复合探雷器、扫雷车、扫雷犁等新型扫雷装备,用人工搜排、焚烧、爆破、机械等20余种科学扫雷方法,使扫雷效率提高了10多倍,创造了世界扫雷史上扫雷成本最低、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安全率最高等多项纪录。
1992年到1999年的7年间,我军在云南、广西边境地区共扫除地雷188万枚,其它爆炸物32万枚,销毁废旧弹药700余吨,打通边贸通道和口岸290多个,恢复弃耕地、弃荒牧场、山林6万多公顷。联合国官员考察后说,中国境内已完全消除了雷患问题,中国军队的扫雷技术和经验,值得其他雷患严重的国家借鉴。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还根据议定书有关技术合作与援助的要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向联合国扫雷信托基金捐款和向雷患严重国家赠送扫雷器材的形式,进行国际援助。
1998年,我国政府向联合国扫雷信托基金捐赠10万美元,用于波黑扫雷行动;1999年和2000年,我国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合作,举办了两期国际扫雷培训班。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政府加大了国际人道主义扫雷援助的力度。仅2001年,就向柬埔寨、安哥拉、纳米比亚、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厄立特里亚等7个雷患严重国家捐赠了大批探、扫雷器材,用于战后扫雷。为拓宽援助渠道,2002年,我国政府在为黎巴嫩捐赠扫雷器材的同时,组织了赴厄立特里亚指导扫雷援助行动。
扫雷援助:让和平驱散雷场硝烟
2002年12月9日上午,厄立特里亚阿瑞扎地区山地雷场。
随着中国专家组组长李智伦起爆命令的下达,扫雷爆破的硝烟在雷场腾空而起。几分钟后,一队头戴防护头盔、身着防护服、脚登防雷鞋的厄方受训学员,迅速奔向雷场,手持探雷器,两人一组,成扇形向纵深推进。20多枚防步兵地雷在我国专家的指导下被一一排除。刚才还危机四伏的雷场,转眼变通途。观摩台上,联合国驻埃厄维和特派团地雷行动协调中心的官员和厄扫雷专局官员频频伸出大拇指:“中国扫雷专家,OK!”
我专家组是2002年9月1日从北京启程,赴厄立特里亚进行指导扫雷援助行动的。
专家组的14名成员要在厄立特里亚扫雷培训中心对60名厄立特里亚扫雷受训学员进行理论教学和模拟扫雷训练。
专家组全体成员心里非常清楚:自己代表的是中国,面对雷场,稍不留意,付出的不仅是生命的代价,更是一个大国的国际声誉。
一次在分割雷带时,一名曾参加过厄埃战争的学员对分给自己的一条边缘雷带自信地说:“我当年曾亲自参加了这片雷场的布设,这条边肯定没有布雷。”说完,便准备越过这条雷场到下一个目标区。我专家组组长李智伦凭着自己曾两次参加中越边境大扫雷的经验判定:这种地形是苏式布雷法中的典型雷场,这条边不可能没有地雷。他一边及时制止了这名学员的行动,一边亲自操起探雷器,沿路查过去。不到半小时,一枚防步兵压发雷便握在了李智伦的手上。厄方学员吓出了一身冷汗,对中国专家的扫雷经验和技术深感佩服。
援厄期间,我专家组指导厄方学员扫除雷区近9万平方米,排除、引爆地雷和未爆炸物600余枚,我方专家和厄受训学员无一伤亡,同时帮助厄方建立起了第一支具备基本扫雷专业知识、掌握实际扫雷技能的人道主义扫雷队伍。
2002年12月27日,我专家组圆满完成在厄立特里亚指导扫雷培训任务,即将踏上回国旅途。当地百姓闻讯后,自发组织狂欢活动。他们流着热泪紧紧拥抱着中国专家,请求专家组将五星红旗留给他们作为永远的纪念!
相关链接
2003年2月27日,应厄立特里亚政府的要求,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我扫雷援外专家组一行18人日前启程,再次赴厄立特里亚进行为期4个月的人道主义扫雷培训援助任务。
援厄扫雷行动是我国政府扩大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行动的一次开拓性实践,具体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我负责任大国的和平使者形象。去年进行的首次援厄扫雷培训期间,在我14名扫雷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厄方60名受训学员基本掌握了扫雷方法,并较熟练地使用我国扫雷器材进行扫雷实践。厄政府和当地人民对中国政府真诚务实的援助行动、高效安全的扫雷技术方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要求我国再次派扫雷专家前往指导扫雷。(附图片)
本栏图片:郭守民 吴强摄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点击高科技
“炸弹之母”
刘昆
3月11日,美军在佛罗里达州南部一个空军基地,成功地进行了新型燃料空气炸弹MOAB(MassiveOrdnanceAirBlastBombs——大型燃料空气炸弹)的首次实弹试验。根据美国军方提供的数据,这种采用GPS制导的炸弹重21000磅,比在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使用的15000磅炸弹“雏菊剪”(DaisyCutters)还要重将近一半,为此,美空军给其起了个有意思的名字——MotherOfAllBombs——“炸弹之母”。
所谓燃料空气炸弹(有些媒体误译为“空气爆裂弹药”),是由低点火能量的高能燃料装填的特种常规炸弹,使用时,将装有挥发性碳氢化合物的液体燃料弹丸发射或投掷到目标上空,在预定的时间内爆破容器、释放燃料,与空气混合形成一定浓度的气溶胶云雾。再经第二次引爆,可产生25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火球,并随之产生区域爆轰冲击波,起到摧毁目标和杀伤人员的作用。神秘的“炸弹之母”到底作何使用?对付何种目标?
首先,它是一种巨型的常规炸弹。试验当晚,美国新闻广播公司报道,这种炸弹“很像小型核弹”,《时代》周刊也用类似语言进行了描述。MOAB重2.1万磅,包括1.8万磅的炸药,也就是9吨。而美国库存的最小核弹也有1000吨的炸药当量。也就是说,《时代》周刊的记者应当把MOAB描绘成“威力相当于小核弹的1%”。
其次,作为常规炸弹,MOAB不算多大的技术进步。因二战期间,英国就曾制造出2.2万磅的炸弹,美国空军也曾制造出4.4万磅的炸弹。但毕竟1.8万磅对于常规炸弹也是不小的分量。直到目前为止,重1.5万磅的DaisyCutters是美国常规武器中威力最大的炸弹,1991年海湾战争中,MC—130式武装直升机曾投放大量的DaisyCutters,目的是“排雷”和“攻心”。MOAB可以说是DaisyCutters的升级版。DaisyCutters的问题在于,它是拴在降落伞上空投的。这就意味着飞行员必须飞到目标的正上方,在较低高度投放,这样炸弹才不致偏离目标。如果附近有敌方的防空部队就非常危险了。而MOAB则不然:它由GPS制导,即便GPS失灵,它也能由内部纵舵器导向目标。这就意味飞行员可以在敌方防空雷达有效距离上方投放炸弹。此外,MOAB还有翼,虽然这些翼没有动力装置,但也能使炸弹至少从几英里外滑翔到达目标,这样就会增加飞行员的安全系数。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说句心里话
感激蓝天
刘娟
小时候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时,我经常自豪地说:“我爸爸是飞行员!”不过,“飞行员爸爸”在我脑海里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我心目中,虽然爸爸能驾驶战鹰在天空自由翱翔,却没有本事“飞回家”。
在我印象中,妈妈一直是最苦、最累的人。每天,妈妈都很早起床,到菜市场买菜,把蜂窝煤拉回家……只要爸爸休假在家,家里的气氛顿时就活跃起来。爸爸把煤块码得整整齐齐,妈妈烧好可口的饭菜,我们姐弟三人闻着爸爸的飞行服散发出的皮革香,摆弄着爸爸带回来的飞机模型。然而,爸爸对我们的要求严格得近乎苛刻,一会儿说我们被子叠得不整齐,一会儿又说走路的姿势不对,一会儿要求我们吃饭时要安静……1993年,51岁的爸爸告别了叱咤30年的蓝天,捧着沉甸甸的军功章,抚摸着各种飞机模型,爸爸一个人静静地坐了一天。我非常想安慰安慰爸爸,但又觉得任何话语都很苍白。2000年6月,我接到特招入伍通知书的那天,爸爸亲手为我钉上领花,为我戴上蓝色的贝雷帽。那一刻,我看到爸爸的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我知道,这泪花凝聚着爸爸太多的情感,我明白,这泪花传递着爸爸的夙愿,让我们延续他的事业,延续他对蓝天的热爱。我在心中默默地说,爸爸,把你整本的传奇都给我,好吗,我会携它们一起出征,找寻父辈如歌的往事,找寻生命的绿洲和所有飞行员都爱着的飞天梦。
转眼我已从军三年,此刻,春天的气息已然浸入心底。在南疆的军营里,迎着喷薄而出的朝阳,我融入了空军蓝的海洋中。我是军人,飞行员的女儿,飞行员的妻子。我不知道我是在重复着父辈们的故事,还是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传记。军人让我拥有了内蕴,生活给予了我一份厚重,感激蓝天,也感谢父亲。祝我的祖国繁荣安宁,祝我们的父辈健康幸福,祝我们的明天灿如春花。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苦练精兵
李刚 查春明 王政坤/摄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八一”军旗红
随着海洋经济的兴起,我军事海缆时遭破坏,给国家和军队带来巨大损失。我军海上电缆布设能不能适应未来战争,成为亟须攻克的一道难题——
奇迹出自新思路
吴瑞虎 姚雁 张惠霞
初春,某海域巨浪滔天。一支潜艇编队正与“敌”舰艇编队打得难分难解。突然,指挥潜艇与岸基指挥所失去联系。指挥员将目光投向负责保障任务的海军某通信应用研究所所长赵玉生。赵所长走向通信指挥联络平台,打开信息应急装置进行紧急处理。顷刻,联接成功的绿色信号灯亮起。指挥员接过话筒向潜艇编队发出一道道指令……通研所研制的通信系统改造技术在关键时刻显示了威力。
海军某通信应用研究所是一个只有20余人的科研单位,他们在创新中奋起,在奋起中超越,在超越中突破:两年内完成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12项成果获全国和全军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有5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解决部队作战训练急需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56项。
2002年国庆节前夕,一种新型海底电缆埋设系统在全军科技评审会上一亮相,就吸引了与会专家的目光,一致认为这项系统已经具备世界先进水平,多名评委全票通过该成果为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们科研的目标就是为‘打得赢’提供有力保证!”刚刚上任的通研所所长赵玉生的话掷地有声。所党委规定,凡是和“打得赢”无关的科研项目,不立项,不上马,对于那些部队作战训练急需解决的难题,制定详细的“时间表”,限时完成。
两年来,所党委果断砍掉10多个与军事斗争准备结合不紧的项目,集中精力组织完成甚高频终端数字报文处理器等多个部队作战训练急需项目。特别是国内第一套犁式埋深可调海缆埋设系统的研制成功,结束了我国海缆不能深埋海底的历史。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海缆埋设系统是“由国内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已投入实际使用的第一套埋设深度可调节的海缆犁埋设备。它的研制成功为国家填补了一项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去年7月,该系统成功埋设了我军第一条长距离深埋海底光缆——某海峡跨海光缆,所有技术参数全部达到军事通信安全保密标准。
科研是前瞻性的探索,今天的军事科研就是要为未来战争的胜利奠基。
为此,所党委从制度上营造出开放式的研究教学格局。一是与院校联姻,送高级工程师到院校任研究生导师,“逼”着这些科研骨干不断更新知识,向更高的技术高峰攀登。4名高级工程师被聘为海军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后,激发了创新的激情,催生了创新的灵感,开辟出了“核应急通信技术研究”、“海军短波固定台站控制管理系统研究”等8个新课题。二是鼓励科研人员在职攻读学位。选送科研人员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出资20多万元支持10多名科研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三是打破科室界限,优化智力资源配置,推行交叉科研,实现人尽其才目标。所里对人才使用、人才评估、项目管理、经费使用、成果评定等一体化管理,现在一个科研人员可同时参与多个课题,一个课题可同时锻炼多个专业人才,每个项目从立项、研制、鉴定到推广实现“一条龙”,大大加快了科研进度。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空军某基地开发出训练监控评判系统
本报讯色 近日,空军某基地合同战术训练中心开发出的对抗训练监控评判系统正式在西北某空军基地投入使用。
据专家介绍,这套新的监控评判系统可完整地记录下战斗机空地对抗、空中对抗的各种战法演练全过程,并可以在第一时间对训练效果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它的产生有效地提高了我空军对各种新战法、新训法评判的科学性、权威性。(赵凌宇 杨春源)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