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创建学习型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
张晓霞
主要观点
城市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学习型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创建学习型城市,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认真研究学习型城市建设问题,弄清其基本理念与工作构架,明确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工作才能扎实有效地开展。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学习型社会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之一,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文明发展的摇篮和基地,城市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学习型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应把创建学习型城市放在战略位置,给予高度重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强大动力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这个时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创建学习型城市、形成学习型社会,是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来的,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来看,这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乡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形成学习型社会,推动全民学习,提高人的素质,既是推进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来看,这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必须更新发展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协调;高度重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意义,把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提升人力资源品位摆到突出位置。创建学习型城市、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进而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来看,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根本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创建学习型城市、形成学习型社会,着眼于提高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强调通过学习提高人的素质,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理念与工作构架
2001年8月以来,江苏省常州市对创建学习型城市进行了积极探索。按照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结合自身实践,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筑学习型城市的基本框架。
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目标体系。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形成整个社会的持续学习,实现学习工作化和工作学习化的统一;二是形成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社会成员普遍把学习作为参与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三是人力资源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成员在互动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观念更新,加速自身潜能的开发;四是通过学习促进创新,建立便于知识传播、信息交流和学习成果共享的系统平台,从而有效地把学习转化为创造性实践;五是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重视人的需要的满足、才能的发挥、价值的实现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就是鼓励自我超越,围绕城市发展战略,更新学习理念,实现学习的“全员化、全程化、团队化”。
建立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学习体系。这是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核心。具体要求:一是建设开放型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建立覆盖广、多层次、社会化的成人教育培训网络,促进国民教育体系、干部教育体系和其他社会继续教育体系的衔接配合,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劳动者队伍。二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各类学习型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学习活动,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机制,塑造具有灵活调适能力的组织机制,推动机关、系统、企业、社区、村镇、家庭等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为学习型城市提供支撑。三是切实抓好载体建设。通过“学习日”制度、农村“科技文化超市”、群众文化展示月活动等多种形式,寓学习于工作和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使他们积极投身到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活动中来。
建立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结合,步调一致,齐抓共管,协调推进。既要建立各级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指导机构,进行总体规划部署,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又要建立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协调机构,分头负责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协同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工作;还要建立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领导责任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创建工作中的职责。
建立推动和促进学习的保障体系。为了使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必须形成一整套保障体系。包括:激励约束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和各项评估指标体系,对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对创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激发人们追求知识、超越自我的热情;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积极实施人才资源整体性规划和开发,加快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逐步完善人才引进、竞争、激励、评价和分配机制,使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健全并完善公共图书馆和科技情报网络,建立学习型城市网上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各类文化教育设施的作用。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创建学习型城市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到底从何抓起?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提出在工作思路上要坚持做到“六个结合”,效果显著。
“一把手”负总责与各部门一起抓紧密结合。创建学习型城市,事关全局,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体制作保证。常州市成立了学习型城市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担任主任和副主任,相关部门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负责人以及所辖市、区的有关负责人为成员,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六类学习型组织分别由党委、政府的职能部门和有关群众团体牵头,实行牵头部门负责人例会制度。所辖各市、区直至镇、村以及各系统、单位、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及工作制度。领导体制的建立,既明确了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又充分发挥了各相关部门的作用,从而形成了科学运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思想发动与行政推动紧密结合。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首先取决于思想发动的广度和深度。常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吸引全民参与,逐步普及推广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有关理念。与此同时,组织、人事等部门出台了领导干部学习积分制等相关政策,明确将机关干部和公务员的学习、思考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经贸、劳动等部门也制订了相关办法,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对经贸人才实行资格考试和国际商务职称考试,对技能人才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从而使各类人员增强了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
长远规划与近期安排紧密结合。创建学习型城市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2002年2月出台的《常州市“十五”期间创建学习型城市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五”期间,要使全市基本形成学习型城市的雏形,实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一是确立先进的学习理念,使学习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二是健全学习体系,形成较为完整、开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三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全民学习教育网络;四是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各类人才队伍。在规划五年的同时,每年确定阶段性目标,2003年的目标是以优化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六大软环境为重点,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
开展集中学习与坚持经常性学习紧密结合。通过“学习日”组织集中学习,安排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是常州市创建学习型城市的一个新举措。在坚持“学习日”的同时,抓好经常性的学习,把功夫下在抓各项学习制度的落实和对各类学习型组织的长效管理上,并通过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加强对经常性学习的指导。各机关、单位在抓好集体学习的同时,重视抓好个人自学,加大培训力度。
组织全民学习与重点抓好六支队伍紧密结合。创建学习型城市,一方面要提高全体市民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快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常州市在抓全民学习的同时,注重抓好六支人才队伍的培养:一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领导干部队伍;二是具有较高政治业务素质、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的公务员队伍;三是具有现代经营理念、掌握科学管理知识、熟悉国际惯例、富有开拓精神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四是熟悉国际商务、懂得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的外向型经贸人才队伍;五是掌握高新技术、善于研究开发、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六是文化素质较高、熟练掌握先进工业技术和先进设备的技能人才队伍。
构筑大众学习平台与建设人才培养高地紧密结合。创建学习型城市,涉及每个市民,而每个市民的文化素质、工作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对学习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把构筑大众学习平台与建设人才培养高地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继续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大力推进继续教育,逐步构筑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适应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常州市经审批注册的社会力量办学点有300多个,面向全社会进行青少年兴趣教育、成人教育、青年教育和社区教育,每年可培训20余万人。同时,“数码城”、“大学城”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之中。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从出发点到落脚点
潘殿卿
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怎样实现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辩证统一?这既需要从思想观念上把道理弄清楚,也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把措施搞扎实。
出发点就是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动机和起点,落脚点则是其结果和归宿。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关系,就是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从出发点到落脚点,从真心实意到人民满意,是一个艰苦实践的过程。要确保这一过程不出偏差,不走弯路,达到出发点与落脚点的统一,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认真解决。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历来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愿望,就不会有服务于人民的行动,更谈不上取得让人民满意的效果;仅有良好的愿望,缺乏切实有效的措施,也不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毫无疑问,我们党所有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在认真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也要看到,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出发点与落脚点相偏离的现象,有些实事没有办实、好事没有办好,甚至事与愿违。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大多不外乎这样几种情况:宗旨观念不牢固,出发点一开始就不那么端正,由此导致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出现跌跌撞撞、左右摇摆,甚至背道而驰的现象;方法措施不对头,缺乏调查研究,对工作规律和群众心态不掌握、不了解,有劲使不上,或者把劲使反了;能力水平不过硬,思想观念落后,知识素养较差,有效办法不多,不会干事,干不成事。可见,实现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辩证统一,离不开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离不开改进思想和工作作风,离不开增强实践和领导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最终评判者。是不是实现了出发点与落脚点的辩证统一,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如何做,在于做得怎么样。实现出发点与落脚点的辩证统一,说到底取决于观念、作风和能力。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首要的一点,就是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夯实思想基础。宗旨观念牢固了,才能不断焕发出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动力,增强克服困难、干好工作的激情和干劲;才会把人民利益这个最高标准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注重出发点与落脚点的统一,保持动机与效果一致。其次,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意愿。既然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最终评判者,那么我们干什么、怎么干,就没有理由不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按照这样的要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再次,加强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为人民谋利益更非轻而易举。在从出发点向落脚点前进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甚至会遇到许多无法预料的困难和风险,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过硬的本领,不善于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思路与方法,就难免出现“跑偏”的现象。
第9版(理论)
专栏:学者论学问
安全带不安全与制度设计
北京工商大学 梁小民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拉尔夫·纳尔德的《任何速度都不安全》一书,引起了社会对汽车安全的关注。美国国会对此作出反应,通过立法要求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安装包括安全带在内的各种安全设备。现在,这一做法已在汽车行业得到普及。
有关安全带立法的动机无疑是正当的,这种法律的实施的确减少了在重大车祸中司机与乘车人的死亡率。但是,安全带真的安全吗?美国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在1975年发表了一篇文章,用统计数字说明实施这项法律之后,每次车祸死亡的司机和乘车人虽然减少了,但车祸次数却大大增加,死亡的行人和未系安全带的乘客增加了。结果是有安全带的人死亡略有减少,而其他人的死亡率大大提高。结论是安全带增加了车祸和净死亡人数。于是另一位经济学家斯蒂芬·兰德伯格写了一篇文章,副标题就是“安全带如何杀人”。
安全带为什么不安全?这就在于安全带这种制度除了减少司机死亡率的直接效果,还有间接效果。当没有安全带时,司机开车谨慎,也不敢开飞车,事故发生率就低。但这样做也有代价,那就是耗费司机的时间与精力。当减少生命风险与费力耗神的成本相比时,安全是第一位的,理性人必然愿意付出成本去换取减少生命风险的收益。换言之,没有安全带时,谨慎开车是一种理性选择。
但当有安全带时,生命的风险大大减少了,即谨慎开车的收益减少了,谨慎开车的成本并未改变。成本—收益的变动使司机敢于开飞车,满不在乎地开车,酒后驾车或非司机开车。这也是一种理性选择。这种理性选择的结果就是车祸增加了,行人与没有安全带的乘客死亡率上升了。危险才是最有效的安全保障。怪不得一位经济学家说,最有效的汽车安全设施是在方向盘上安一把匕首——这时哪个司机也不敢开飞车了,因为一出问题司机马上会被匕首扎死,减少风险的收益远大于任何成本,这时当然就不会发生车祸。
在现实中,类似安全带这样动机良好但引起不良后果的制度还有不少。输血式扶贫强化了贫困地区的依赖心态,越扶越贫;最低工资制度使企业用机器替代工人,低收入者找工作更难;等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研究制度的效果。
制度是人们的行为规则,也是一种社会激励机制。它规范人们的行为,把人们的行为引导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方向。这正是经济学家强调路径依赖的意义。经济学认为,理性人做任何事情时都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只有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会去做这些事。制度的作用就在于,使那些对社会不利的事,对个人也是成本大于收益;使那些对社会有利的事,对个人也是收益大于成本。这样的制度就能起到有效制约与引导人们行为的作用。
但一种制度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世界上没有只有好影响而没有坏影响的十全十美的制度。我们所追求的是好影响大于坏影响的制度。一种制度的好坏不在于动机如何,而在于效果如何。如果一种制度好的影响大于坏的影响,就应该肯定,至于它的不足,可以通过相关的制度去弥补。但如果一种制度坏的影响大于好的影响,就非取消不可。设计制度时,一定要全面分析其效果:直接的与间接的,有利的与不利的,短期的与长期的。否则,好的动机可能会引出不利的结果。
安全带确有作用,所以现在的汽车仍有安全带。但同时还必须严格交通安全制度,加大对违章驾车行为的惩罚,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安全带的副作用。
第9版(理论)
专栏:
按照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完善所有制结构
胡德巧
十六大报告强调,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这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对于继续深化所有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紧紧围绕产权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正确认识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一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主要应从优势、质量、控制力和活力等方面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数量和比例。发展公有制经济既要考虑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对全国而言的,不同的地区和领域可以有所差别,但总体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不能把国有经济与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等同起来。国计民生是个大概念,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凡涉及国计民生的,就是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但人民群众需要的不能都搞成国有的。国民经济命脉是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并起决定作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但即使在这些领域,也不能搞纯而又纯的国有,不能把国民经济命脉与国有经济完全等同。
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极少数关系国家安全、国家机密、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国家核心技术及一些特殊产业的企业,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其他领域的国有企业应积极推行股份制,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民经济命脉中的重要骨干企业由国家控股,其他非关键领域的企业,国有资本可以参股。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通过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
垄断行业改革要有新的突破,积极向国有控股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我国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行业的改革,近几年已先后启动。但从总体上看,垄断行业的改革是滞后的。这些行业垄断的明显特征是行政垄断,政府干预。这种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的做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协调,对提高行业的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极为不利。应切实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按照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方针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一是加快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根本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大力引入竞争机制;二是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资产重组,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造;三是调整市场准入政策,打破所有制禁区,创造良好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垄断部门的改革。
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让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公平竞争
把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积极鼓励和启动民间资本结合起来。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加大促进民间投资的力度,形成民间投资快速发展的势头,使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形成强大的合力。东部地区要继续推进制度创新,发挥优势,走在前面。西部地区要增强紧迫感,调整思维方式,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外资和国内各方面的民间资本,不断提高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让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公平竞争。主要是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让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项目审批、工商登记、人才使用、户籍管理等方面享受同等政策。凡是没有法律规定禁止进入的领域和行业,都应向民间资本开放。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非国有企业“走出去”。
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公有财产和私人财产地位平等,应同样予以保护。做到这一点,对解除私营企业主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各阶层人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基本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第9版(理论)
专栏:
调整和改革家族管理体制 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两个问题
王昕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十六大报告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论述,对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营企业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是既要调整和改革家族管理体制,又要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家族企业有其存在的土壤。即使在发达国家,家族企业也是重要的企业形式。但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家族制管理如不适时调整,就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例如:选择管理人员局限于家族血缘关系,无法适应企业发展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家族内部的封闭性和资源的有限性,妨碍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成员共同创业,其内部产权关系往往不清晰;等等。可见,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家族经营,而在于家族企业产权结构的单一性和封闭性。因而,家族企业应适时改变单一、封闭的产权结构,吸收外部的资本和人才。
产权结构多元化有几种可选择的途径:一是吸引新的战略投资者或合作伙伴,具体方式有增资扩股、出让产权、资产置换等。二是把家族财产清晰到自然人头上,使家族的每一个自然人都成为产权主体,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三是试行职工持股,使企业兴衰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增强企业对职工特别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凝聚力。四是上市民营企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的决策行为不受他人左右,有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但独立董事必须是熟谙企业经营管理的行家里手,并且不能在公司有自己的经济利益。
产权多元化不等于剥夺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而是要找到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位置和空间。否则,民营企业就没有推动产权多元化的积极性了。
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必须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买方市场的形成,外延式发展已很难适应形势了。一些民营企业之所以昙花一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具有的保持可持续市场竞争优势以及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反应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连带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它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生产制造能力为龙头,通过市场反应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连带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的有机结合,使企业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以提高适应外部竞争压力的反应能力为基础,优化配置企业内部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创新技术和管理,逐渐形成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是企业若干项资源有机结合的结果,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不仅取决于其拥有的资源数量,而且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今后民营企业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着力培植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有效扩大市场份额,而且需要具备把分散的技能和资源整合成核心能力的本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