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3月20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3-2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理论要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读《干部群众关心的25'...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理论要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
——读《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
  李景源 李涛
  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撰写的《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一书,着眼于理论武装和理论宣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用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文风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对于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该书之所以广受欢迎,在于它具有这样两个特点:首先,选题集中反映了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紧紧围绕十六大的主题、灵魂和精髓,从理论层面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干部群众在学习和贯彻十六大精神过程中所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该书的前两个问题,即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是涉及党的指导思想以及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则紧扣十六大报告的主题,专门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回答,准确地反映了十六大的基本精神。其次,结合十六大精神,回答了新形势下的一系列新问题和广大干部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些社会问题。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全面认识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如何认识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影响、如何认识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以及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下岗失业现象、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党的作风建设问题、腐败问题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并且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能否及时、准确地对这些问题给予解答,关系到能否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成就,能否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该书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力求使广大干部群众对这类问题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解疑释惑作用。
  该书的成功表明,重视从理论的角度回答群众所关心的问题,不单是一个理论普及的问题,还涉及理论研究的方向和理论创新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理论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掌握群众。马克思曾经精辟地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从理论的角度回答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是理论掌握群众、从而变成物质力量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本质上是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在实践主体头脑中的反映。只有抓住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抓住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从而推进理论创新。当然,从理论层面回答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并不是消极地迎合群众,而是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正面地帮助群众区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暂时利益与根本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一过程既是理论掌握和引导群众的过程,同时又是推进理论创新的途径。
  该书的成功还表明,要提高理论武装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树立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风。理论要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不仅问题要贴近群众,而且风格也要贴近群众,明确理论服务的对象,选择适当的方法、语言和风格。如果词句晦涩难懂,论述抽象深奥,肯定不会受到群众欢迎,也不可能达到理论掌握群众的目的。理论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平等交流和民主讨论的过程。只有关注群众的实际生活,把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真实地传达给群众,才能引起读者的积极回应,产生好的社会效益。该书将深刻的理论问题用生活化的语言和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述出来,充分反映出作者对待理论普及工作的认真态度和探索精神。 1SW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马克思经济学说与当代社会主义
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编者的话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100多年来它对客观世界的深刻改造上,而且体现在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上。今年3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120周年。为了纪念马克思,缅怀马克思,今天本报刊发此文。作者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研究经济现象、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规律的科学,我们坚持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当代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经济情况。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但不能由此认为,它对社会主义没有指导意义。虽然马克思没有留下专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论著,但他的经济学说对社会主义的意义,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研究和把握。下面分别举例阐述。
  有关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一般原理,对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都适用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对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都适用。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对待这一原理,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原理,明确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恢复和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诸环节间相互关系的原理,对处理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关系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社会再生产诸环节中,生产具有支配和决定作用。关于这个方面,过去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强调得比较多。但对于分配、交换与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的决定作用,则认识不足。然而,马克思的有关原理是:“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所谓“单方面形式”的决定作用,是相对于生产在总体上和多方面形式上的决定作用而言的。比如,消费不能从总体上对其他诸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起决定作用,但对生产这一方面来说可起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近些年来,我国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明显地体现了消费需要对生产的决定作用。过去片面强调生产的决定作用,而忽视消费的需要,搞为生产而生产,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还论述了“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的道理:一方面,“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出现了超常的生产过剩,大量产品积压,不能被用于消费,它们就不是现实的产品,等于没有生产,其实还不如没有这部分生产,因为它浪费了资源。另一方面,“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生产应根据社会的消费需要而进行,生产规模与生产结构应与消费需要的规模与结构相一致。
  交换与分配也会在“单方面形式”上决定生产。市场扩大,交换范围扩大,生产规模也就扩大。允许私人资本参与分配,才有私人资本参与生产。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关于商品生产及其规律的一般理论,适用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马克思的商品生产及其规律和劳动价值理论,适用于一切商品经济。商品与价值,是一种中性的范畴与关系。但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人们曾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看作是产生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土壤,把发展商品市场关系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种认识是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
  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和发展。近些年来,相关论述较多,这里不再赘述。
  马克思分析商品生产所揭示的有关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价格运动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中依然存在和发生作用。就拿价值规律来说,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搞“一平二调”,违反价值规律,造成了经济损失。实践证明,当违反价值规律、破坏等价交换原则时,经济发展就受到损害;而遵循价值规律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就顺利。
  我国的经济活动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国内商品价值会转化为国际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国际价值的概念和原理,指出决定国际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各参与国家之间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国内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较少的国内价值可还原为较多的国际价值,增加收入;反之,则减少收入。因此,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要重视与遵循国际价值的原理与规律,力求降低国内成本,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国内劳动生产率与国际竞争力。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提出的一些原理和规律,如果抽去其资本主义的特定关系,对社会主义也有意义
  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对于说明资本主义相对人口过剩、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工农业差别及绝对地租等问题,具有理论前提的意义。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在某些方面或轻或重地也会在我国出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随之会出现结构性矛盾,使就业难度增大。考虑到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高,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机构成低,就业岗位多,因而需要处理好产业结构升级中不同类型产业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高低不同的企业利润率高低不同,而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理论界把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看作是资本主义的范畴和关系。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的作用下,也会形成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如果资本有机构成高的先进行业利润率低,而有机构成低、生产技术落后的行业反而利润率高,就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不利于科技进步和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包含社会化再生产的一些一般原理。诸如国民经济合比例发展的原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的原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及其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的原理,社会再生产中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与内涵的扩大再生产的原理等,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关于外延与内涵的再生产原理,我国经济学界经常引用,但存在理解不完整、不准确的情况。马克思曾从两个角度论及外延及内涵的扩大再生产问题。一是从固定资本的折旧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论述:“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这种规模扩大的再生产,不是由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引起的。”有的学者以此把场所的扩大与效率的提高截然分开,似乎有场所的扩大就没有效率的提高,有效率的提高就没有场所的扩大。但实际情况并非这样。二是从剩余价值用作追加资本的角度论述:“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按其实际内容来说,就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而不论这种扩大是从外延方面表现为在旧工厂之外添设新工厂,还是从内涵方面表现为扩充原有的生产规模。”添设新工厂是外延扩大,但并不妨碍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这是投资形式上的外延扩大,经营方式上的外延与内涵并举。这里把追加投资用于原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视为内涵扩大,但可以有两种经营方式,一是只增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规模扩大却没有效率提高;二是进行技术改造与革新,增添先进设备,提高效率。不能把外延扩大再生产同粗放经营等同,把内涵扩大再生产同集约经营等同。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其中有些是科学预见,对社会主义有直接意义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商品生产等问题时,为了对比,有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方面,提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性。对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有些曾在我国宣传得比较多,如公有制、按劳分配、消灭剥削、计划调节等,而有些则宣传得比较少,有的甚至不宣传。比如,马克思反复强调的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问题,就曾在理论宣传工作的视野中消失。近些年来,我们已注意并重视这个问题。《共产党宣言》提出: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指出:在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更高级的社会中,“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而实现这一原则,要以生产力和物质条件的发展为“现实基础”。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论述由社会主义社会转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必要条件时,提及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可见,马克思强调个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不仅是从人文的角度去考虑,而且是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财富源泉的充分涌流联系在一起的。
  再比如,社会主义的要求和任务之一,是要尽快地发展生产力和满足人们需要,实现共同富裕。这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是很明确并作过突出论述的。《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又说:在新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发展了马克思的上述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搞社会主义如果离开了这两条,那就只能实行贫穷的公有制,贫穷的按劳分配,短缺的计划调节,一句话,就是贫穷的社会主义。然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对待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一方面要继承和坚持,因为马克思主义既是我们进行革命的理论依据,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老祖宗不能丢”。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不是宗教教义,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研究经济现象、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规律的科学。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国内外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际经济情况,而不能拘泥于他在特定情况下所做的个别论断和具体结论。(执笔:卫兴华) 1SW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少想点知名度 多提高知民度
  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很重视在媒体上的亮相频率,事无巨细,都要求“报纸上有名、电视里有影、广播里有声”,而且竞相攀比仿效。平心而论,领导干部工作上干出了成绩,实事求是地进行宣传报道,不仅应该,而且要鼓励。可如果是刻意地去追求个人的知名度,干什么都要“作秀”似地宣传一番,甚至为了沽名钓誉,在工作中大搞形式主义,那就使宣传变“味”走“调”了。作为人民公仆,领导干部应该更多地关注知民度而不是知名度,更深入地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而不是苦心孤诣地树立自己的所谓形象。  ——仰叶齐(安徽) 1SW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执政为民的一面镜子
  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如何,是反映一个地方党政部门是否坚持执政为民的一面镜子。人们往往从困难群众被党的政策惠及的效果来评说党的执政效果,从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来评说社会的发展水平,从困难群众被社会关心的程度来评说社会的文明程度。注重关心和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与工作问题,既能生动地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执政为民要求的落实程度,也能最大限度地赢得民心。
  ——冯树青(辽宁) 1SW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做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领导干部要常怀朋友心、兄弟情,在感情上亲近困难群众,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利和平等人格;主动与困难群众交友“攀亲”,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所盼;帮助困难群众自强自立,尽早通过市场竞争进入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尽最大力量为困难群众提供职业培训、科技信息与就业机会,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李良荣(山东) 1SW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勤政务实 取信于民
  勤奋是成功之本。勤于行则事治,勤于思则理得,勤于政事方能政通人和,取信于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兴国伟业,任重而道远。领导干部应真正把权力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把“官位”作为勤政务实的岗位,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为“官”一任,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建一方文明,保一方平安,真正达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境界。 ——戴晓明(四川) 1SW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具体化 群众化 经常化 制度化
在实践中弘扬雷锋精神
  梅克保
  长沙是雷锋的第一故乡,雷锋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深深扎根于长沙人民心中。多年来,我们立足实践,广泛深入地开展雷锋故乡学雷锋活动,使学雷锋活动常学常新,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立足本职,岗位奉献,使学雷锋活动具体化
一种精神的伟大,不仅在于它的崇高,而且更在于它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推动。雷锋的伟大,就在于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和人民,想他人、为他人,干一行、爱一行,把为人民服务落实于一言一行,把远大理想与平凡工作紧密结合。无私奉献,工作至上,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内容。在学雷锋活动中,我们紧紧把握敬业奉献这一核心,探索具有时代特色、行业特点的实践形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把学雷锋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在工业企业开展的“学雷锋、争贡献”活动,在农业系统开展的“学雷锋、争状元、当能手、奔小康”活动,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把学雷锋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在服务行业开展的“我是雷锋故乡人,优质服务为人民”优质服务竞赛,在党政机关开展的“学雷锋、做公仆、创勤政廉政机关”活动,催生了一大批优质服务、讲求职业道德的文明“窗口”单位,培养出一大批勤政为民的好干部;把学雷锋与岗位成才结合起来,在政法系统开展的“学雷锋、争当优秀干警”活动,在教育系统开展的“唱雷锋歌、做雷锋传人”活动,在共青团系统开展的青少年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教育等,激发了人们对他人与社会的关爱、对所从事工作的热情,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发展与进步。
  扎根人民,依托载体,使学雷锋活动群众化
雷锋精神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雷锋精神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关键在于群众性的实践活动将它代代传承,使之永放光芒。因此,弘扬雷锋精神必须扎根人民,依托载体,将雷锋精神融入群众性的实践活动,使之在实践中得到弘扬。一是把学雷锋活动寓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我们坚持把雷锋精神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创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市民活动,使雷锋精神在千家万户,在社区、村镇、行业生根、发芽、结果。二是把学雷锋活动寓于群众性的道德实践之中。通过开展“文明新风进社区、我为社区献爱心”、“创建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家园”、“小手牵大手、共兴文明路”、“学雷锋见行动”等主题活动,使雷锋精神真正内化成广大市民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评价尺度。三是把学雷锋活动寓于先进典型的示范教育之中。40年来,长沙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学雷锋先进典型,全市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与时俱进,营造氛围,使学雷锋活动经常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雷锋精神新的内涵;必须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大力营造浓厚氛围。如何丰富和发展雷锋精神,使之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是我们在开展学雷锋活动中探索的重点之一。从
  1988年开始,长沙市每年都定
  期召开学雷锋理论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不断探讨新时期学雷锋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研究如何丰富和发展雷锋精神,使雷锋精神始终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为了增强学雷锋活动的吸引力,把全社会学雷锋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全社会弘扬雷锋精神的巨大合力,我们充分发挥雷锋故乡学雷锋的优势,围绕“学雷锋、做雷锋”这个主题,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使学雷锋活动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与此同时,我们始终坚持舆论引导,在新闻媒体开辟“雷锋家乡人”、“学雷锋、树新风”、“雷锋之歌”等专栏和专题节目,集中报道学雷锋的典型和好人好事,努力营造“知雷锋、学雷锋、做雷锋”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立足长远,健全机制,使学雷锋活动制度化
开展学雷锋活动,贵在持之以恒。要使学雷锋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以制度化保证学雷锋活动的长期化、长效化。我们着重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领导机制,从组织上给予保障。各级党委把学雷锋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指导和督查,推动“雷锋家乡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二是健全投入机制,从经费上给予保障。我们设立了雷锋精神奖励基金,制定了雷锋精神奖励基金使用管理办法。三是健全激励机制,从政策上给予保障。对在学雷锋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和每年评选出来的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除进行表彰、奖励和宣传报道外,还在招工、提干、升学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尤其是对一些因学雷锋而光荣献身或家庭困难的人员,除按政策给予抚恤外,还经常上门慰问,帮助其解决具体困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英模、学习英模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 1SW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创业精神与成事氛围
桑士达
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人们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提供了大好机遇。大力提倡创业精神,积极营造成事氛围,则是实现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
  搞建设、干事业、谋发展,离不开创业精神。历史经验证明,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或国家,不思进取,贪图安逸,都不可能发展和进步;惟有埋头苦干,艰苦创业,才能自立自强,兴旺发达。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业过程,尤其需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千千万万有理想抱负、有才华智慧的中华儿女,积极投身改革和发展的热潮,在广阔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既实现了个人价值,又推动了社会发展。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创业是民富国强的根本途径。对于一切立志于创业的人来说,应当百倍珍惜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创业、立业、兴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搞建设、干事业、谋发展,离不开成事氛围。如果说创业精神是内因的话,那么成事氛围就是外因。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告诉我们,内因、外因统一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无论对于个人的成功进步,还是对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创业精神与成事氛围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前者要求创业者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创新业,在创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后者要求社会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创业精神受到尊重和鼓励。缺乏创业精神,谈不上干事、成事;没有成事氛围,创业精神就会被挫伤。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创业精神与成事氛围,紧密相连,但又不是同步发展的。应该说,近年来各地的创业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精神,营造良好的成事氛围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营造成事氛围,特别需要在三个方面着力:营造开明开放的人文环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了宽广眼界和宽阔胸襟,才会重视、欢迎、支持人们创业。这就需要解放思想,打破陈规,扫除障碍,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提倡“人人是创业的主体,人人是创业的环境”的观念,形成温馨和谐、公平一致、内外一律的环境,从而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
  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一个地方的政策环境,对创业者能不能干成事往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吸引和鼓励人们创业,必须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政策环境。这就需要清除不利于公平竞争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既要克服“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成见,也要抛弃歧视和排斥外来人员的偏见,在人员流动、生活居住、工商注册、投资融资等方面为各类创业者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务工经商、兴科从文皆能各得其所、自由自便。
  营造周到周全的服务环境。创业兴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形成良好的服务环境。这就需要改变“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和雁过拔毛、竭泽而渔的劣习,努力改进工作作风,转变管理职能,简化办事程序,并提供信息、培训、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和便利服务,以解创业者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安心做事。 1SW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致读者
  《群众抒群言》是今年理论版新开设的一个栏目,主要刊发广大干部群众在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所得。栏目开办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心关注和大力支持。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面临许多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就这些问题,提供内容健康向上、见解精辟独到、语言生动活泼、篇幅短小精悍,有一定思想性、启发性的文章,力争使本栏目成为反映读者心声的小园地、沟通编者与读者的小窗口。来稿请寄本报理论部。 1SW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