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3月18日人民日报第3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3-18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对伊动武的气象因素 '...

第3版(国际)
专栏:

  对伊动武的气象因素
新华社记者 陈辉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当记者与军事科学院军事专家姜春良谈到气象对美军打击伊拉克的影响时,他首先用了《孙子兵法》中的一句名言做开场白。
1991年海湾战争中,尽管美国运用气象卫星获取大量气象情报,实施有效的气象保障,但变化莫测的海湾气象依然给“沙漠风暴”行动带来严重影响。风沙使美军的“阿帕奇”直升机的发动机每工作50小时就会吸入80磅细沙,而且涡轮桨叶片时常结有沙层,造成15%飞机动力损失和10%燃料损失,各种故障也比以前有所增加。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各军兵种都装备了性能先进的夜视器材。同一台微光夜视仪在星光条件下可夜视600米,在乌云密布、天黑的夜晚夜视只有10多米,而在大雾条件下则无法观察。
资料表明,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军约有39%的误伤是由于目标识别错误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气象条件和战场环境。在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作战能力中,精确制导打击能力和夜战能力受恶劣天气的影响更大。
姜春良说,伊拉克位于酷热的阿拉伯半岛地区北部,一年主要分为寒暑两季,而不是四季分明。夏季酷热、多沙尘暴,冬季温暖、多雨。从4月底至10月初为夏季。伊拉克南部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一年中有5个月平均气温在30摄氏度以上,极端最高气温为50摄氏度以上。7、8月份,每当风沙到来,人有时窒息难忍。
1990年8月,美军进驻沙特阿拉伯执行代号为“沙漠盾牌”的军事行动计划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就遇到严酷的气候和沙漠环境的严重挑战。炎炎的烈日把士兵头上戴的钢盔晒得近似一个烤箱,中暑和脱水时有发生。在“沙漠盾牌”开始的一个多月里,仅美军
  第一救护队就曾接收400多名中暑、脱水的官兵。暴露在太阳光下的武器装备被烤得发烫,士兵使用时不得不戴上手套,大大限制了精确制导武器效能的正常发挥。
姜春良认为,11月至翌年4月初是海湾地区的冬季。这时气温较低,虽然属于雨季,但雨量不大,而且基本没有沙尘暴。所以,3月中下旬某一个无月光、暗夜、无云、少雾的下半夜,将使用海军和空军力量联合对伊拉克进行空袭,派出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等地面力量南北夹击巴格达。 (据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 ghr品论天涯网


第3版(国际)
专栏:

  伊拉克局势
美英西放弃安理会表决
伊称对美展开全球袭击
  本报联合国3月17日电 记者丁刚报道:国际社会争取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的努力已经失败。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格林斯托克今天上午10时05分(美国东部时间)宣布,由于有“一个国家”坚持行使否决权,美国、英国、西班牙决定将不寻求安理会对授权动武的决议进行表决。他说,美、英、西将寻求他们自己解除伊拉克武装的方法。
  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内格罗蓬特随后点明“一个国家”就是法国。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萨布利耶尔很快做出回应。他强调,安理会绝大多数成员国反对对伊动武。
今天联合国安理会的闭门磋商原订于上午10时举行。在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发表讲话后,会议推迟到10时30分开始。记者发稿时,会议仍在进行。有消息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正在与核查负责人紧急磋商。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负责人布利克斯说,目前的局势“极具威胁性”。
据新华社联合国3月17日电 联合国监测、核查和视察委员会主席布利克斯的发言人布坎南17日在这里说,美国政府已经要求布利克斯从伊拉克撤出全部武器核查人员。
这位发言人说,美国政府是16日晚上电话通知布利克斯的,要求布利克斯立即从伊拉克撤出全部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这位发言人说,这一问题将在安理会17日上午的会议上讨论。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16日在维也纳说,美国已经通知他将联合国核查人员撤出伊拉克。他已经将此事通知了联合国安理会和秘书长安南。
本报大马士革3月17日电 记者吴文斌报道:伊拉克17日拒绝了美国、英国和西班牙16日向伊拉克发出的战争“最后通牒”,称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16日在大西洋上的亚速尔群岛举行的峰会为“歹徒峰会”,并表示伊拉克将顽强抵抗任何入侵。
据新华社巴格达3月16日电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16日警告说,如果美国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伊拉克将把战争带到“世界各地”,在任何地方与美国展开战斗。
据伊拉克通讯社报道,萨达姆是在与伊拉克高级军官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发出这一警告的。他说,如果敌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将面临全球任何地点的攻击,“无论是天上、地上,还是水上”。他相信,伊拉克军队的“强大攻势”将会挫败美军发动的任何军事入侵。
本报约翰内斯堡3月17日电 记者李新烽报道: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南非总统姆贝基和塞内加尔总统瓦德代表非洲大陆15日致函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美国总统布什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呼吁美国军队从伊边境撤离,认为目前没有必要发动对伊战争。
本报新德里3月17日电 记者张静宇报道:鉴于美国对伊战争几乎已成定局,包括印度驻伊拉克大使在内的约50名印度驻伊使馆人员和侨民昨夜撤离巴格达,从陆路抵达约旦首都安曼。
本报大马士革3月17日电 记者吴文斌报道:叙利亚总统巴沙尔昨天飞抵德黑兰对伊朗进行了为时一天的闪电式访问。他与伊朗总统哈塔米和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就伊拉克问题举行了会谈。双方要求有关方面响应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战呼声,用理智战胜美国单边主义。
本报堪培拉3月17日电 记者李景卫报道: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今天在此间说,根据目前的形势,澳大利亚参与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的可能性比几天前更大。
本报莫斯科3月17日电 记者吕岩松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今天在此间指出,有可能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将是一个错误。另据报道,鉴于目前的紧张局势,俄外交部已建议本国公民尽快离开伊拉克。 ghr品论天涯网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脉络

  亚速尔峰会
迈向战争第一步
本报驻美国记者 任毓骏
  3月16日,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和葡萄牙总理巴罗佐就伊拉克问题在亚速尔群岛举行会晤。当天上午,四国领导人紧张会谈了90分钟,然后举行新闻发布会并发表谴责萨达姆和安抚伊拉克民众的联合声明。布什政府否认这次峰会是一次“战争委员会会议”,白宫称,这只是“最后阶段外交努力的一部分”。
布什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3月17日是国际社会就伊拉克危机展开外交斡旋的最后期限,各国当天必须在联合国摊牌。布什敦促国际社会迫使伊拉克放下武器。他说,伊拉克要么根据联合国1441号决议立即无条件地放下武装,要么被解除武装。布什还呼吁各国支持美、英、西三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的要求萨达姆“无条件解除武装”的新决议案。布什表示,美国对那些不愿意参加“倒萨”行动的国家改变初衷“不抱太大希望”。他再次强调,如果萨达姆真心希望和平,应该趁早下台并提前离开伊拉克。
有评论说,布什在亚速尔群岛高峰会就伊拉克问题给国际社会下了“最后通牒”,特别是给法国下了“最后通牒”。在记者会上,布什毫不掩饰地表明了对法国的不满,认为法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已经“向美国摊牌”。布什宣称,他10天前说过,现在是有关国家“亮出底牌”的时候了,结果法国亮出的竟然是威胁“否决一切美国有关伊拉克的提案”。
这次峰会对英国首相布莱尔尤为关键。布莱尔由于对伊拉克的强硬立场,在国内已经面临内阁成员和国会议员辞职的威胁,在他所属的工党内也是四面楚歌。所以布莱尔在记者会上仍强调获得国际支持,比美国更希望安理会通过新决议案。布莱尔表示,一些国家反对给伊拉克下达“最后通牒”的立场,导致萨达姆继续玩弄过去12年间“屡教不改”的欺骗伎俩,结果不但导致伊拉克根本没有解除武装,也令联合国安理会陷入了无止境的谈判当中。因此,现在到了必须就此事做出了断的时候。
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称,从政治上说,“我们需要安理会通过对伊拉克动武的授权,但是从法律上讲,这并非对萨达姆宣战的必须条件”。他认为,与会首脑已经在“最后关头”就伊拉克问题“达成了最大共识”。
由于峰会的举行,位于大西洋中部的亚速尔群岛顿时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原先,选择这里作峰会会场,主要是考虑到各国领导人可以远离席卷全球的反战浪潮。令与会者想不到的是,就在美英西三国首脑举行会晤时,数百名抗议者在距离会场约100米的地方举行了示威游行,高呼反战口号。此外,在美国驻亚速尔群岛最大的岛屿圣米格尔岛的领事馆前也有抗议者活动。因此,峰会举行地拉日斯空军基地戒备森严。
按照事态发展和美、英的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已安排在17日上午举行闭门会议,磋商伊拉克问题,当天午夜将是最后期限。布什先前已经表示,能得到联合国的支持固然好,如果没有联合国授权,用武力来解除伊拉克武装也是合理合法的。布什将在当地时间17日晚对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向萨达姆发出“最后通牒”。布什的讲话将可能不是直接宣战,而是给萨达姆几个小时离开伊拉克,否则,将面临军事打击。如果萨达姆不照美国的最后通牒行事,布什很快将发表告美国人民书,正式向伊拉克宣战。
目前,美、英军方都声称已做好随时发起军事进攻的准备。美国已下令非关键的外交人员和他们的家属离开科威特、以色列和叙利亚。英国也建议除了外交人员外,所有公民应尽快离开科威特。联合国伊科观察团已停止了在伊拉克和科威特边境的非军事区的观察行动。有评论说,亚速尔峰会是“和平的最
  后一步,迈向战争的第一步”。这次峰会已向伊拉克明确发出了战争信号,如果没有“奇迹发生”,战争即将打响。(本报华盛顿3月17日电) ghr品论天涯网


第3版(国际)
专栏:

  我使馆人员和记者撤离伊拉克
据新华社巴格达3月17日电 (记者王波、梁有昶)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17日决定撤出驻伊拉克的所有中国使馆人员和中国记者,前往约旦。
包括大使张维秋在内的中国使馆7名馆员,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香港有线电视台的记者17日一早到使馆大院集合,并于当地时间下午2时出发。
此前,中国在伊拉克的其他公民,包括使馆的大部分工作人员、中国公司工作人员和家属已分期分批撤离伊拉克回国。截至发稿时,在伊拉克还有1名在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工作的中国核查员。 ghr品论天涯网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解析

  芬兰 谁将成为新总理
本报驻瑞典记者 刘仲华
  3月16日午夜,4年一度的芬兰大选揭晓,共有69.6%的选民参加了投票。由于在野的中间党以微弱优势战胜执政的社民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各党派在议会中都不占绝对多数,所以大选后芬兰政府的组成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下一届政府如何组成充满了悬念。
芬兰实行一院制,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的200名议员组成,任期4年。本次选举中共有来自18个政党的2000多名候选人角逐议会席位,而获得议会席位最多的政党将主导组阁谈判。现在执政的社民党领导的由民族联合党、瑞典族人民党和绿党参加的4党联盟自1995年一直在台上。而选举前的几次民意测验显示,主要反对党中间党的支持率一直与社民党不相上下,谁能最后胜出很难预料。因此直到全部选票计算完毕,各党派所获议席数量才最终确定。选举结果显示,中间党得票率24.8%,获得55个议席,比上届选举增加7席;社民党得票率24.5%,获得53个议席,比上届增加2席;而损失最大的民族联合党的议席数量从46席减少到40席。其他党派如左翼联盟获19席、绿党14席、瑞典族人民党8席等。
本次大选结果表明,虽然社民党领导的执政联盟8年来政绩不错,失业率降低了1/2,并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增长,但人心思变,芬兰人似乎更希望一位新人来领导政府。
按照芬兰宪法,议会选举主要是选党派,然后由占据议会较多席位的党派组阁。但由于芬兰总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此次选举已成了各政党领导人的人格魅力的较量。这种较量主要在社民党领导人帕沃·利波宁和中间党领导人安内莉·耶腾麦基之间进行。他们就选民最关心的医疗、就业、家庭和青少年问题进行了电视辩论和交锋,48岁的耶腾麦基以清新的女性形象赢得许多选民的青睐。她指责现政府没有投入足够资金用于提高人民的医疗、教育水平和救济贫困上,并承诺,如果上台将致力于提高人民的医疗水平和教育水平等。她还批评总理利波宁去年12月访问美国时暗示芬兰支持对伊拉克动武,违背了大多数芬兰人反战的基本立场。
根据芬兰宪法,占议会席位最多的政党将主导大选后的政府组成谈判。如果组阁谈判顺利,中间党领导人耶腾麦基将成为北欧国家第一位女总理。她在选举揭晓后立即表示,“很清楚,议会中最大党派将主导组阁谈判”。她排除了由民族联合党和社民党合作继续执政的可能性,“这违背了人民的意愿”。
但此间媒体普遍认为,虽然中间党成为此次大选中的赢家,但其领导人能否成为芬兰新总理,还属未知数,因为各党派之间的微弱差距使新政府的组成十分困难。此次芬兰新政府的组成谈判很可能一波三折,充满悬念。总理利波宁在选举后就说,新一届政府的组阁谈判可能会后延。他拒绝对新政府的组成发表评论,但表示“社民党可以与他党合作”。
有分析家指出,综合各种因素,芬兰新政府的组成主要有两种可能:一是中间党和社民党合组“红绿联盟”,该可能性较大,因为这两个政党所占议席总数为108席,在议会中拥有绝对多数,不用其他政党加入就可轻易组成新一届政府。而社民党已对此想法表示有兴趣;另一种可能是中间党被议会其他主要政党孤立,无法组成占议会多数的执政联盟,社民党与民族联合党、瑞典族人民党和绿党的4党联盟将继续执政。民族联合党领导人伊塔拉就暗示不会与中间党合作组阁,“议会中最大党派应该主导组阁谈判,但首先它应该找到合作者。如果找不到,那该党的领导人就很可能当不上总理”。
3月25日,新一届议会将开始讨论新政府的组成。
(本报斯德哥尔摩3月17日电) ghr品论天涯网


第3版(国际)
专栏:记者亲历

  科威特北部空前紧张
本报记者 胡锡进 环球时报记者 宋念申
由于美英西3国领导人在亚速尔峰会上向联合国发出“最后通牒”,将3月17日称为国际调解的最后日子,科威特北部地区今天空前紧张。
从中午开始,科威特的新闻圈里就开始盛传美军即将动武的消息,称美军有可能在当地时间今天夜里,也就是北京时间18日早晨发动这场准备已久的战争,最迟拖不过18日晚上。一些记者从兵营里传出消息说,美军已经要求他们这两天夜里要特别注意,后勤基地的战车数量已经全部出动,等等。联合国那边的会还没结束,这边已经是一派大战前的紧张。
下午,我们在通往科威特北部前线80号公路零公里入口处看到,这条路已经对民用车完全关闭。美英运送士兵、物资的车辆源源不断开进科伊边境非军事区。一些直升机也在向北部地区运送物资,货箱就挂在飞机下面,在空中拖着走,美英士兵与科威特士兵组成联合检查组,分别检查各自的军车和运输车辆。英军都穿着一件黄色的坎肩,戴红色贝雷帽。美军则全副武装,宪兵也穿着厚厚的防弹衣。在道路的另一侧,一些联合国卸空的大卡车也零星地开出了非军事区。检查站的人说,联合国人员的大车队在上午已开出了非军事区。据本报记者后来向联合国伊科观察团证实,他们的全部人员都在今天撤出了观察区。
对伊战争已进入了倒计时。16日晚上,科威特官方搞了个新闻发布会,科威特新闻大臣对记者说,战争已经迫近。这几天,不少外国人离开这个国家,但记者仍在涌入。科威特城内,一切大体上保持着正常:一些人准备了食品和水,还有防毒面具;另一些人则没做太认真的准备,他们寄希望于战争被控制在边界的另一侧,至少不会殃及到科威特城内。
(本报科威特城3月17日电)(附图片)
图为美军加紧在科威特的部署 本报记者 胡锡进摄 ghr品论天涯网


第3版(国际)
专栏:

  以军碾死美一和平人士
新华社加沙3月16日电 (记者周轶君)据“巴勒斯坦之声”电台16日报道,一名来自美国的和平人士当天在加沙地带南部拉法镇试图阻止以军摧毁巴勒斯坦人房屋时,被推土机当场碾死。
报道援引目击者的话说,当时有8名和平人士在场,在一辆以色列推土机向巴勒斯坦人房屋开去时,美国人雷切尔·科里独自冲上前去,不停挥手示意推土机停下。但推土机继续前进,并从她身上压了过去。巴勒斯坦医护人员说,科里是因头骨和胸腔被碾碎而死。
以色列主流媒体《国土报》报道,以军方发言人宣布科里的死是“意外事故”。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对科里的死表示哀悼,并谴责以军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
现年23岁的科里是美国华盛顿州立常青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是随“国际声援巴勒斯坦人运动”来到加沙的。她是这个组织在冲突中丧生的第一名成员。自2000年9月巴以流血冲突爆发以来,不断有国际和平人士到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城市充当“人体盾牌”,阻挡以色列的军事行动。 ghr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