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3月17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3-1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提高干部素质 夯实执政基础 加强制度建设 协调各'...

第9版(理论专页)
专栏:

■提高干部素质■夯实执政基础■加强制度建设■
协调各方关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肖志恒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我们党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而向全党提出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实践中应当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干部素质统一起来。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广大干部的素质如何,能否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大政方针,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广大干部的素质,一是要抓好主要领导干部这一“龙头”。主要领导干部的素质和领导水平,直接影响着其他党员干部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及工作作风,影响着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着本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各级党委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高举旗帜,与时俱进;发扬民主,团结统一;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要求,提高主要领导干部的素质。二是要抓好基层党员干部这一“细胞”。基层党员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者和各级党委决策的具体执行者,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忽视基层党员干部素质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各级党委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要认真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党员干部队伍。
  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夯实执政基础统一起来。一是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一切工作的最终落实者。各级党委不但要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与改进党的基层机关、公有制企业、农村、社区、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要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其他新经济组织、社会和民间组织、流动人口中开展和加强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二是努力扩大党的影响力,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会垮台。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取得一切胜利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执政为民意识,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真心诚意地做好群众工作。各级党委都应认真研究经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和掌握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群众工作方法和机制,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统一起来。
  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执政制度建设统一起来。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一论述,指明了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同样必须有制度建设作保证。没有一定的制度作保证,好的东西形不成规范,就难以长期坚持下去;没有一定的制度作保证,坏的东西得不到有效遏制,就会滋生蔓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抓住了制度建设,就抓住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当前,要注重健全和完善一系列事关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制度,如权力运行和监督制度、科学决策制度、联系群众制度、反腐倡廉制度等,以保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执行制度贵在从严。通过严格程序制定的制度,必须通过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协调各方关系统一起来。党委是领导核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总揽全局的能力。总揽全局并不是包揽一切,而是要求各级党委立足于党的工作的大局,集中主要精力抓住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本地区得到正确的贯彻落实。现在,一些地方党委尤其是基层党委还存在着以党代政、包办同级其他各种组织事务的现象,使党委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这不但无益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反而降低了党委总揽全局的能力,影响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因此,各级党委在坚持总揽全局的同时,要注意协调各方,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使各方面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一个有序运行的有机整体。各级党委应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和手段行使权力,不能法外用权。比如,不能越过人大直接任免需由权力机关选举、罢免或批准任免的干部;不能越过政府的行政权而直接批钱、批物、批土地;不能越过司法机关而直接办理违法犯罪案件;等等。 3VG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专页)
专栏: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对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体会
  张杰辉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开展工作,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才能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各项事业不断顺利发展。
  发展的意义深远而又现实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领导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的执政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紧紧把握住了时代前进的脉搏,使党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工作措施,符合历史前进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只有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穿于执政的全过程,才能保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我们党执政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这种根本利益是通过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过上富足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体现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作为最主要的课题、最重要的任务,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加以全力推进。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使党的事业长盛不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发展是关系到党执政兴国的大事,实现发展则要靠各级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群众也是通过党委、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业绩,来感受党的作风和形象的。因此,一级党委、政府工作做得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其所在地经济发展的状况,关系到所在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得快慢,而且关系到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巩固。所以,把发展落实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具体工作中去,并认真地干好,干出成效来,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于国家的兴旺发达,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发展是人民的迫切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建党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而无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还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是必须通过认真工作、加快发展来实现和满足的。做不到这一点,党的先进性就难以体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成了一句空话。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我们的发展还不平衡,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群众希望进一步改善生活的要求还有距离。正视这个现实,并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努力缩小差距,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发展的速度越快、质量越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实现的程度就越高。而要实现发展,又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是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的,但其实现却要靠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加快发展就成了空话。我们组织人民群众走发展之路的过程,也就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就是创造新的人间奇迹的过程。我们工作的成败,取决于发展思路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发展措施的得力与否,取决于发展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发展质量的高低。
  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新问题
  在历史的脚步跨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仅要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而且要应对更加激烈的挑战和竞争。只有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心中有数,才能应对自如。辽宁省鞍山市作为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曾经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在新世纪,鞍山的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相当繁重,大批产业工人面临着重新就业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能否使鞍山这个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能否使曾经为浇注共和国钢铁大厦挥洒辛勤汗水的广大工人生活水平不下降并有稳步提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同时,也应看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因此,鞍山市委、市政府广泛听取各界特别是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对鞍山市的自然和经济状况进行科学论证,对鞍山未来发展走向进行准确定位,确立了把鞍山建成现代工业强市、优秀旅游名市、先进文化城市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工业强市,就是不仅要依托、发挥鞍钢的优势,把钢铁产业做大、做强、做精,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重塑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形象,而且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信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建设优秀旅游名市,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全国4A级风景名胜区——千山、独具特色的玉石文化、满族风情等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及其衍生产业。建设先进文化城市,就是不断提升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依靠具有高素质的新鞍山人,托起一座崭新的钢都。
  用发展的思路制定新措施
  面对各地争先恐后的发展局面,曾经进入全国经济综合实力50强的鞍山,该如何迈出自己的步伐?慢了,就会落到别人的后面;盲目的快,势必造成新一轮的冒进,后果不堪设想。思路决定出路。从鞍山的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并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开放,使我们用更广阔的视野来认识正在飞速发展的世界,用更科学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开放,使我们能够借助外力,优化自己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增强竞争力;开放,推进着我们改革的步伐,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开放,推动着经济发展的步伐,使我们能够用尽可能短的时间,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在辽宁省内率先建立起市、县、区三级公共行政服务中心,把原先需要几十个单位签字盖章才能办成的投资手续,集中到一个中心里,争取在3天内办结,以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方便投资者,并以此为突破口,树立起廉洁高效政府的新形象。针对鞍山地区下岗失业人员多、就业压力大的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国家在鞍山搞并轨工作试点的有利时机,建立起覆盖全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网,使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应保尽保。同时,把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动员各界力量,想方设法挖掘就业岗位,千方百计争取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这些工作的深入开展,也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只有经济发展了,才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作者为辽宁省鞍山市市长) 3VG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专页)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
  于友先
内容提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必须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继续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出版市场,组建大型出版集团、发行集团、销售集团,培育更多的面向国际出版市场的现代出版人,特别是高层次的管理人员,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出版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提高综合国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其自身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是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环节,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的主要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对我国经济和政治的稳定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产业,有两个基本的内容必须牢牢把握:一是出版产业不仅是现代化的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二是出版产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特色出版产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出版业的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产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出版业,容易相对忽视出版业的经济属性、产业属性。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出版产业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的阶段性发展要求相适应。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应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出版体制和运行机制。
  出版产业是知识产业、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而知识的积累和传播离不开各种出版媒体。因此,包括传统出版媒体和电子出版媒体在内的现代出版产业,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地位,自觉地运用经济规律、产业规律、市场法则来规范自己,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是对历史悠久的中华出版活动和中华出版人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世界现代出版产业优良传统的恰当吸收。人类出版史表明,中华出版不仅是前行的,而且是独具特色的。它极富创造性,又极具开创性,对各种出版文化从来都能以一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熔为一炉的态度来对待。无论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出版传统都将在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的过程中被辩证而有机地吸收。
  出版产业从产业门类上讲属于第三产业,从产业种类上讲属于信息服务业,因而出版产业自身也具有后发优势。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我国出版产业并没有完全循着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发展纸介质出版物的路子,而是在发展纸介质出版物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媒体的出版物,可以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出版产业面临着两个重要任务:一是与信息产业的相关行业一样,需要通过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二是要加快从传统信息产业向现代信息产业的转变,最重要之处在于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继续深化出版体制改革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并强调“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这是对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包括出版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把加强管理作为继续深化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出版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由我国出版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任务决定的。越是强调发展,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管理,这样才能使出版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一是加强和完善出版的行政管理工作。从总体上讲,出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直接管理多、间接调控少,行政手段运用多、综合手段运用少,微观管理多、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少,制度不落实、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从管理体制、管理规范和管理手段上切实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是加强出版法制建设。在继续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依法管理,加大执法监管的力度。
  三是加强出版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经营管理水平低、成本高、消耗大是我国书报刊、音像及电子出版单位、发行和印制企业的通病。要在出版单位内部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加强内部经营管理,降低成本,减少消耗,切实提高经济效益。要加快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建立择优录用的制度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
  把优化结构作为深化出版体制改革的关键。优化结构是出版体制改革最本质的要求,是推动出版工作实现由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向以质量效益提高为主的阶段性转移的重要途径。具体地讲,优化结构包含以下内容:产业结构的优化。优化出版业的产业结构,要以提高出版集约化程度为出版改革的重点,以促进兼并与联合为突破口。通过结构性调整,建立若干个辐射全国市场或区域市场的出版基地以及依托出版基地的发行中心,培育出若干家销售额达十几亿或几十亿元的大型或超大型出版集团。
  产品结构的优化。优化产品结构,要以实现出版物内容丰富多彩、服务对象多层次、品种多样化的新格局为目标,尽快改变图书出版业中教材和教辅读物所占份额比例过大的现状,根据市场需求,加快一般图书出版、发行的步伐,实现出版物市场的最大化。在调整产品结构时,要特别注意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盘活存量资产,为出版产业的发展增添后劲。
  价格结构的优化。价格结构调整的目标在于建立市场价格体系,通过市场对出版资源及出版生产要素进行定价。除了对大中专教材和中小学课本继续实行国家定价,其他出版物都应由出版单位根据纸张成本、印刷工价和发行册数自行定价,出版物定价向市场放开。
  分配结构的调整。要进一步调整出版行业内部利益分配结构,促进印刷行业成为出版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长期以来,我国印刷业一直被作为与出版业配套的服务行业,其附属性大于独立性。加上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我国现有的印刷设备很难进行技术改造,很难改变落后的面貌。因此,调整出版行业内部的利益分配方式,使出版和印刷之间形成互为关联又互为制约的生产体系,促进印刷设备的技术更新,将会带动出版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资产结构的优化。优化资产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盘活壮大存量资产,使国有资产增值。优化资产结构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使资本向优势出版社集中,形成规模经济、集约经营。通过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强出版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出版人才结构的优化。优化出版人才结构,目标是为了提高出版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新世纪的现代出版人,造就一批高层次的出版行政管理干部、业务带头人、经营管理专家和能工巧匠。要充分利用在高校开设与出版产业有关的专业学科的有利条件,培育综合素质高的出版人才。
  把提高质量作为推进出版业阶段性转移的重点。提高质量效益,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是出版产业繁荣发展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是继续推进出版业阶段性转移的重点。
  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线。出版产业的编印发诸环节和科工贸各门类都有质量的要求,但最集中的还是反映在出版物的质量上。出版物的质量包括政治质量、学术艺术质量和编校印装质量等。政治质量是出版物最重要的质量,但编校印装质量低劣的出版物将严重地恶化读者的阅读心理,从而使出版物所承载的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难以有效传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抓出版物质量,全面抓,反复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经过几年的努力,书报刊音像及电子出版物的编辑、印制工作的质量保证或监督体系已经基本确立,《图书质量保证体系》、《报纸质量管理标准》、《社科期刊质量管理标准》、《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所建立的质量管理规范,是出版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出版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是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根本动力。我国出版产业要用好出版经济政策,按照质量效益优先的原则确定投资方向,为出版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后劲。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编采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印刷设备的技术水平,确保出版物的印装水平。
  提高出版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根本保证。加强学习是全面提高素质的基本途径。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还要学习现代科技、市场经济、法律等知识,研究出版产业在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中结构调整的特点、方式和运行规律。
  出版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在不断提高出版物整体质量的同时,要实施精品战略,组织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中的“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的出版工作;抓好重点出版工程建设;搞好“国家图书奖”和“中国图书奖”的评奖活动。
  积极参与国际出版市场竞争
  国际化是当今世界出版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中国作为世界出版产业大国之一,理应开拓国际出版市场,参与国际出版产业的竞争,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国出版产业走向世界,首先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通过出版物宣传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因此,走向世界是新世纪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中国出版走向世界,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出版物要在世界中文出版物市场上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从整体上说,我国出版产业的国际化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出版产业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当前,我们要从国际出版贸易最基本的问题开始,认真地制定出一套具体的策略方案。
  对国际出版市场进行深入分析。要从国际角度考虑出版业面临的市场竞争问题,着重分析国际对中华文化资源的需求状况、华文出版物的海外读者的阅读需求等。还要考虑到国际间的贸易壁垒、法律制度、经济因素、社会习惯、语言及政治环境、消费结构、文化模式、宗教和道德背景等。如果有可能,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海外市场调查,以确定海外读者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研究并掌握进入国际市场的各种手段。这些手段包括参加国际大型书展、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及直销机构、广告宣传、定期编印外文出版物征订目录、及时将出书信息传递给国外销售商、进行国际版权贸易、同国外合作出版等等。中国出版走向世界,拓宽发行渠道是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出版单位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已有数十家,而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在量力而行的情况下,要尽量在境外多开办一些独资或合资的出版、发行单位,这是拓展发行渠道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对外合作出版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合资出版单位;二是以版权贸易的方式进行合作出版,绝大多数是科技期刊。进行合资出版和合作出版,能够为我所用的主要是三条:一是信息,二是管理,三是资金。通过合作,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同行先进的出版管理经验和运作经验。国外的大出版集团运用大工业的方式运作出版流程,无论在选题策划、印刷装帧还是在发行销售等环节都有独到之处,他们对高新技术在出版产业的运用始终非常敏感和快捷。这些都是我国出版界非常缺乏、急需补课的地方。对出版业的不同门类和不同环节,由于其意识形态的性质不同,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要特别注意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报刊与图书和音像出版相比,后者可以先行试点;出版与发行、印制相比,发行和印制的步伐可以迈得更大一点。
  通过组建大型出版集团、发行集团、销售集团的方式,利用集团的规模效益及集团实力进入国际出版市场。大集团可以以更多的出版物品种,采取更直接的方式,即在外国生产或设置营销分支机构,进入更大的市场。这显然比小型出版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培育更多的面向国际出版市场的现代出版人,特别是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中国出版要走向世界,首先就要求中国出版人的出版观念必须走向世界,出版理论和出版实践必须走向世界,并最终在世界出版市场的竞争中创造出巨大的效益。 3VG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