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3月13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3-13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教育乱收费 顽症何时能根治 '...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教育乱收费
顽症何时能根治
  本报记者 夏长勇 姜洁
  “赞助费”、“资料费”、“社会治安费”、“危改费”……名目繁多的小学、初中收费项目,动辄数万元的高中“择校费”已引起部分群众的不满,人们发问:“明天,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还上得起学吗?”
  这一久治不愈的顽症也引起中央的关注。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吴官正同志强调,必须以解决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从改革入手深化纠风工作。在部署纠风工作时,他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问题。
  收费名目繁多
  据统计,教育乱收费问题自1995年以来连续治理已近10年,最近5年来,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共组成数万个检查组,检查了47万多所小学和12万多所中学,查出中小学各种违规收费5年合计15亿元,清退10亿元;查处乱收费案件3万余件,有4600余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但由于造成乱收费的社会原因复杂、治理力度不够,其势头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引起部分群众的强烈不满。有关专家指出,目前的教育乱收费主要为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一些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受利益驱动,通过招收择校生,办特长班、补课班,乱发复习资料,以各种名目征收赞助费等,为部门和小集体牟取利益;二是一些社会部门将学校当作“唐僧肉”搭车收费,如强行订阅报纸杂志,推销保险、校服、食品和学具等;三是一些基层政府违反规定,擅自立项、超标准收费、扩大收费范围,如通过中小学校向学生征收教育费附加或教育集资,收取建校费、危改费、捐资助学款、代课教师工资、工友费、集资修路(桥)、超计划生育罚款、社会治安费、社会抚养费等。据纪检监察机关统计,中小学校自身的乱收费,基层政府乱收费和有关部门搭车收费金额,约各占乱收费金额的一半。近年来,有些地方的政府和部门的乱收费甚至超过总额的70%。
  在近年来农民增收幅度持续减缓的大背景下,名目繁多的教育收费使群众雪上加霜。更为严重的是,屡禁不止的乱收费损害了教育的形象,影响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极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因教育乱收费而引发的恶性群体事件。有识人士呼吁:“教育乱收费已到了必须根治的时候。”
  缘何屡禁不止
  教育乱收费缘何屡禁不止?专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的统计表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为4.1%(1998年的统计),我国是3.19%,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我国要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需再投入800亿—1000亿元人民币。同时,近年来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幅度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其增长部分大多被人员工资挤占掉了,学校的公用经费增加幅度很小,有些农村中小学的公用经费甚至为零。这一巨大的经费缺口就成了许多基层政府和部门乱收费的由头和借口。
  其次是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2001年之前,“农村教育农民办”,农民群众为农村义务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2001年后中央提出义务教育政府办,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政策,但一些地方领导仍习惯于向农民伸手。另外,少数地方政府领导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建机场、修高速公路,花再多钱也在所不惜,而对周期长、见效慢的教育事业则不予重视,就连上级政府为填补义务教育经费不足而划拨的财政转移经费都敢挪用。
  三是利益驱动。全国总量达1.8亿之多的中小学生,既是受教育群体又是最稳定的消费群体,因此社会上一些部门把学生作为消费的争夺对象,不断推销商品。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基层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当地政府就通过学生这一稳定的渠道来征收各种费用,甚至连超计划生育罚款、集资修路款也都摊到了学生的头上。
  教育界专家指出,目前城市中出现的教育乱收费现象也是由特殊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造成的。目前正值中学生年龄段的人口高峰期,学生数量空前庞大,而优质教育资源又相对紧缺,家长们个个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要上好学校,先得交钞票”的择校高收费现象就自然产生。在这种风潮下,名校门庭若市,普通校门可罗雀,长期下去必然导致“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的马太效应,这会加剧教育优质资源相对匮乏的趋势。
  治理两大重点
  有鉴于目前的情况,中纪委二次全会提出,今年治理教育乱收费主要有两大重点:一是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中小学校坚决落实“一费制”,二是在大中城市公办高中严格执行招收择校生“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政策。教育部近日也提出,今年要做好包括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听证制、校务公开制和收费公示制度在内的十项工作,从严治理教育乱收费歪风。
  教育部有关人士指出,导致教育乱收费的因素很多,必须坚持综合治理。要根据国务院纠风办、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落实由各省省政府牵头,教育、财政、物价、纠风办等部门参加的有一定权威性的专项治理领导体制,加大对各市、县教育经费投入和经费转移的监察力度。
  关于教育收费,纪检监察部门提醒广大群众应注意区分四个“政策界限”:即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政策界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收费政策界限,学校正常收费与自愿择校交费的政策界限,校内因素与社会因素导致的乱收费的界限,从而真正认识到什么是正常合理的收费,什么是乱收费,使大家理解、支持,以便加强监督。
  专家指出,未来的3到5年仍是教育乱收费的易发多发期。遏制教育乱收费,也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就学观”,比如高中生在择校时,家长不应把眼光专盯在少数名校上,不考虑家庭的财力和孩子的实际能力,宁可千军万马去挤少数那几个名校的独木桥,也不愿上普通学校,从而助长了择校风的盛行。另外,各地要切实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缩小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提高教学质量,尽量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D0Y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名家访谈录

  一部回味无穷的“书”
——走近国学大师季羡林
王如
羊年“春节”,我去给季老拜年。一进门,只见客厅沙发上摆放了一厚摞研究生论文,其中有些已密密麻麻地批改过了。李玉洁老师告诉我,这些论文都是季老要亲自批改的。过年这几天,每天吸完氧季老都要坚持批改论文。一旦发现问题便会及时将学生叫到家里当面切磋讨论。今年已92高龄的季老,仍精力充沛,思路清晰,实在令人钦佩。
  季老的家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书。为给季老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北大特意分给季老两套共六室两厅的住房外加一个封闭的阳台,可这些空间全都摆满了书橱、书架,就连过道两侧,甚至卫生间也全是书架林立。在数万册藏书中,有一些梵文和西文书籍堪称海内孤本。环顾四周,你会看到桌上是书,床头上是书,沙发上是书,窗台上也是书。已读完的书,正在读的书,已读了部分还要继续读的敞开的书,用卡片做标记将要读的书,写了一半的书,这些书都井井有条地放在各自该放的地方。季老的家可谓是书的家!
  作为著作等身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在长达70年的学术生涯中,季老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学习已成为季老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规律。四点半起床,5点吃早点,吃完早点就开始写作。在上班族每一天的“正式”工作开始前,季老已做完了一天中他要完成的学术研究和写作任务。我好奇地问:“每天4点半起床难道不困么?”他笑笑回答说:“怎么不困?但到时候就像有鞭子在抽,提醒我非起来不可。”这不禁使我联想起季老在《罗摩衍那》后记中的一句话:“我恨不能每天有48小时用来工作,我始终不敢放松一分一秒。如稍有放松,静夜自思就感到十分痛苦,好像犯了什么罪,好像在慢性自杀。”
  季老之所以被世人敬仰,不仅由于他卓越的学术地位,更在于他不凡的人格魅力。对不平之事,他仗义执言;对晚辈后生,则极力扶持。与他谈话,不论你做什么工作,也不管你学问深浅,他从不会随便打断你,每次都等你说完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长期以来,慕名找季老写文章、采访、题字的人络绎不绝,每天都有好几拨。工作人员为了季老的健康有时不免找些理由“挡驾”。一日,北大一位退休的张老师来找季老为他的书写序。工作人员“挡驾”说季老不在,张老师只好悻悻离去。不料屋外的“交涉”被屋里耳聪的季老听到了。不由分说,他从阳台来到屋外,向正在离去的张老师招呼道:“张老师,我在家,你请来吧。”张老师十分惊喜,工作人员却陷入尴尬。季老把张老师请进屋内,接过张老师的书,爽快地答应挤时间为他的书写序。事后,季老对工作人员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对社会有用,我做研究对人有用,为人写序也是对人有用。人家需要,你能做而没有去做,心里会过意不去。”
  季老还是位做事极认真的人。他所写文章不管多少页,总是工工整整、清清楚楚,没有丝毫的涂改。他说,不然排字工人看起来会很困难。2002年10月23日,北大图书馆百年馆庆,当时正逢季老大病初愈。为他的健康考虑,工作人员决定不让他参加此次庆典。可等到庆典那天,季老早早地便换好了衣服。工作人员善意地向他谎报,庆典取消了,可季老仍旧坚持要去。工作人员只好推辞说事先没安排车,他却说:没车就步行。结果硬是以92岁的年迈之躯提前5分钟到达会场。
  一些了解季老的人认为他是位感情丰富的性情中人。但季老却说自己干干巴巴,宛如一棵枯树,只有树干和树枝,而无鲜花与绿叶。因为自己搞的学问,别人称之为“天书”;自己写的著作,别人视之为神秘。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在自己枯燥的心田里开出一些鲜花,长出几许绿叶。事实上,凡接触过季老的人无不认为: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季老丝毫也不显得枯燥干巴。生活中,他不但重情、守义,而且惜缘。莲花池中的季荷,燕园内的二月兰,居室中的波斯猫,等等,无一不沐浴着季老的关爱与柔情。
  人们常把教育工作者比作春蚕、红烛。半个多世纪来,季老虽历经坎坷,但从未退却。他孜孜不倦奔波在洒满阳光事业路途上的生命之花,不恰似那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灿烂红烛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季老的精神,感召和带动了北大一大批师生甘为祖国教育文化事业无私奉献。他们有着和季老一样至美的思想、满腔的热忱,有着和季老一样对事业的痴迷与忠诚。
  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总结得好:“季老心中装载的不仅仅是中国,而是整个东方、乃至整个世界。他是为传播整个人类的文化和精神毕生耕耘、无私奉献、闪闪发光。季老的人生原本就是一部书,一部启迪人智慧的书,一部净化人心灵的书,一部永远激励人奋进的书,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书。” D0Y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马永顺后代绿荒山
  春节刚过,已故植树英雄马永顺的二女儿马春艳和丈夫万继斌就忙开了。他们盘算着今年继续扩大家庭苗圃面积,再承包造林150亩,继续为大山添绿,完成父亲生前的心愿。
  受父亲的影响,马春艳、万继斌夫妇对养育他们的大山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积极响应伊春市委、市政府“大力承包造林、致富奔小康”的号召,去年外出取经学习育苗技术,聘请营林高级工程师做技术顾问,投资15万元,在“马永顺林”附近租地30亩,扩大家庭苗圃。除云杉换床15亩外,他们还打算新播落叶松7.5亩、云杉15亩、经济作物五味子15亩。培育出的苗木,除了满足自己承包造林需要,他们还想为同样想承包造林的困难职工解决点实际困难:先向他们免费提供造林苗木,待其有还款能力时再收回苗木成本。
  “马永顺虽然去世了,我们要让他的精神发扬光大!”去年,光明集团董事长冯永明欣然接纳马永顺的大女儿马春华夫妇为自己的职工。马春华告诉笔者:搞绿化需要大量投入,需要更多的人参与。等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再回伊春带领更多的兄弟姐妹种树!
  (王树国 李景才摄影报道)(附图片)
  图为马永顺的大女儿马春华和她的儿子在精心照顾树苗。 D0Y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中医高等教育走出国门
本报北京3月12日讯 记者董洪亮报道:中医高等教育走出国门,在海外许多国家生根开花。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分别设立50多个独立的中医学院或者中医系、专业。这是记者日前在首届中国国际中医药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据介绍,在美国,经一些州政府教育部门批准,已有40多所单独设置的中医学院,如加州中医学院等,有的学院还可以授予硕士学位;英国的米德萨克斯大学、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皇家理工学院等4所大学,西班牙的马德里大学等5所大学都设有中医学院、系或专业;在德国,大学生学习中医或针灸可以记入学分。 D0Y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二十万元奖励睡眠医学
本报北京3月12日讯 记者王淑军报道: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睡出健康来”。2003年世界睡眠日中国行系列活动日前在京拉开帷幕,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天年健康睡眠研究专项基金同时启动。
  此次活动将在全国范围内相继组织开展各地睡眠专家百场科普知识讲座和中国500万家庭睡眠状况调查。启动的“健康睡眠研究专项基金”,将用于推动睡眠医学科研和奖励对睡眠医学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学工作者,基金首期20万元,共设立10年。 D0Y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