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3月10日人民日报第14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3-1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精神的力量——读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精神》 '...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鉴赏

  精神的力量
  ——读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精神》
  田珍颖
  邢军纪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精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当它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时,我们被深深地感动了。
  这是一部直书精神文明的大书。
  作者以47个城市、近百个村庄和累以万计的采访者,历三年之艰辛创作,用这本有70万字的厚重的大书(据说,它的初稿有15斤之重),排除了我们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屏障和阻隔,让我们怀着一种很温暖的心情,走近并触摸了这个叫做“精神文明”的庞大事体。
  全方位的展现,是这本书的气势所在。我们从书中几乎可以找到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和难以计数的城市、村庄,其涉及的地域之广,是迄今报告文学作品中罕见的;在上至省部级领导、下至基层群众的人物走廊上,长长的队列使人目不暇接;在年代的跨度上,我们的目光被引向千年之前的历史,又回归到今天眼前的时刻……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如庞大无涯的山体,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谈及自己的采访,说是如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和攀越。当山体的巍峨和层叠,在作者的感受中变成一种巨大的律动,而带动了作者的脉搏时,惟有选择全方位的表现手法,才能描绘出大山的本来面目、大山的气势和它不可阻遏的走向。人们从全方位中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存在,没有什么比这真实所传递的力量,更动人心魄。
  全书以脉络化的形式,结构了庞杂的材料,深化了看似平凡的人物和事物。他们潜在价值的被表现,使“精神文明”从人们误解的抽象,变得生动、形象,并触手可及,从而展现了它熠熠的光彩。脉络的结构,以其纵横交错,显示了作者组织庞杂材料的功力。材料的繁多,在脉络化的组合中,避免了平面化的堆砌,这并不仅仅是一种对材料的排列分类的方法和技巧。它的根基,应当在于作者对材料中人或事间的脉络联系的寻找、认识和判定。判定越准确,脉络也才会越分明。作者面对的是上千及万个人物,他们之间,是没有太多关系而各自独立的,于是,寻找和认识他们内在的潜质,从而解读他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作者动笔前的艰难思考。作者把人物自身带有的时代特质,串连起来,着力表现了这些特质在精神的承袭和发扬上的关系。于是,人物、事物的表象上的独立,让位于内在的组合,而不可分割地打造成本书的整体。我们在读到书中许多人物的动人事迹时,都会感到隐于笔墨之中的代代相承的精神境界,它自然而顽强地蔓延着,联系了书中千百个人和事。它们多而不散,虽然源自四面八方,却不游离。在脉络相承的人物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精神的力量,它不仅源远流长,且更是前途无量。
  全书中的思考性,不仅存在于作者的议论中,在人物的展现、事物的发展中,都有着思考在涌动。这种思考,有的是借人物的特点表述的——这种表述,是作者对人物本质的认定;也有的是由作者直叙自己的认识。它们的出现,都是随事而至,随情而至,并不显得刻意,因而,带有一定的讨论性、启发性。
  读罢全书,掩卷后的思想活动,多于在阅读中的感动,并久久难以释怀。细琢磨这种情绪,原来其中浸入了一种希望,即,希望《中国精神》这部书带给我们的光明和温暖,永远留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它的美好和永恒,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支柱。 HP7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先进文化建设笔谈

  拓宽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柳士发
  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知识和文化力量的竞争。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文化国力乃至整个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文化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坚持民族文化主题,依托博大深厚的文化资源,以文化本体创新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两翼,开拓国家文化创新发展之路。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把我国文化产业建设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强势产业,进而把我国由一个东方文化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大国。
  我们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中,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宏观背景下,从事文化建设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和研究文化政治学,还要学会和研究文化经济学;不仅要善于算政治账,还要善于算经济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亟须加强的一个战略产业,同时也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行业。我们应当重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性质和作用,校正文化产品的功能定位,把文化产业放在整个文化建设的全局上加以研究,置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战略高度加以研究。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新的基础上更好地统一起来,同时也要防止西方发达国家在某些文化领域过度商业化、媚俗化的偏颇,坚持文化本体功能的主导地位,均衡发展文化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文化特性、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型文化产业。
  首先,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创新,促进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发展文化产业。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文化建设的基础平台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换。这就要求文化建设必须转换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内运行。我们应当按照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相应的文化市场制度和规范,构造相应的市场组织体系和市场结构体系。对外开放应当优先对内开放,要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生产服务单位的产业化进程,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文化市场组织化、一体化步伐,尽快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产权封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产品的体制含量和体制贡献率,创造我国文化产业的高位体制平台。
  从国际上看,即使最为发达的欧美国家,其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和音像制品经营场所也远远没有我国某些地方那么庞大和密集。过多过滥的经营单位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诱发了恶性竞争,带来了各种严峻的问题。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和我国文化市场20多年的管理经验教训表明,在文化市场发育极不规范的情况下,仅靠市场竞争和业主自觉不能解决非法经营问题,反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和违法经营排挤合法经营效应;仅仅依靠低水平的日常管理和集中治理难以保证文化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只能陷入“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继续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必须在努力保持文化市场基本政策长期稳定的前提下,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努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引导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推动组织改造和资源重组,按照现代市场格局和产业形态的要求,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基础架构,逐步使我国文化产业走出散滥小差、低水平低层次恶性竞争的状态,走上产业化、规范化的繁荣发展之路。
  其次,要在加快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结构改革步伐,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既要抓好企业改制和组织改造工作,大胆引进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现代流通形式,又要抓好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工作,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产业整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要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推出一批名牌文化产品,形成若干各门类文化产品生产销售基地和中心,组成一批强大的支柱性文化产业群,提高文化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要支持各地优先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优势文化产业,试点兴建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重点工程,形成普遍繁荣高原上群峰叠起的产业架构。要加强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调查研究,形成中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提出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各个门类发展和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战略;在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专项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形成我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勾画我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和蓝图,完成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立法,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形成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框架,引导文化经济资源合理配置和顺向流动,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从传统产业形态向现代产业形态的历史性跨越。
  再次,要大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促进文化建设与高新科技的结合,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发展文化产业。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文化生产彻底摆脱了手工作坊式的经营状态,走上了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道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高新科技与文化艺术联姻,造就了众多新奇的文化形态,为传统的文化地图开拓了大片生疏的领土。以广播影视音像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日新月异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崭新的电子文化时代,而新兴的数字文化革命则把它推向新的高峰。信息高速公路已经连通世界,文化的快车将把它引向未来。当代信息革命正从网络为王时代走向内容为王时代。只有网络产业与内容产业融合发展,信息产业才有更加远大的前途。必须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文化产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以信息文化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文化产业,广泛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开发各类文化资源,改造和提高传统文化产业,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艺术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改进自身技术装备,提高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贡献率,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创建我国文化经济建设的高位技术平台。
  在发展文化产业问题上我们要注意克服两个错误倾向。一是削弱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责任,主张文化建设全面彻底地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另一种倾向是担忧一旦提倡发展文化产业,财政就会断奶,于是就竭力维持计划体制下的文化发展模式,拖延面向市场的体制创新和改革。文化艺术门类繁多,情况千差万别,应当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能用一个口号、一个模式涵盖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文化事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向公民提供文化产品的主渠道必然要转到市场的轨道上来。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乃大势所趋,势在必然。对于适合走向市场的文化门类和单位应当按照产业运作方式大力发展,为繁荣文化艺术增添新的活力,为国民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但为了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政府有责任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因此对于文化公益事业建设,必须将其纳入我国公共财政支持序列,进一步增加政府投入,吸引社会支持,积极建设国家文化支持保护体系,但是也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深化改革,提高资金资源使用效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建设之路。 HP7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仲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许多文化部门和团体精简机构,转变机制,调整布局,一改过去全由国家包起来的办法,采取国家和社会共同办文化事业,实行国家拨款与面向市场相结合;打破用人终身制,推行各种形式的聘任制;取消大锅饭,实行奖勤罚懒、按劳取酬的分配方式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做出了有益的贡献。然而,文化体制中依然存在某些弊端,既有该扶持的没有得到足够扶持的问题,也有该推向市场的没有完全摆脱对国家依赖的问题;既存在相当一部分文化企事业单位活力不足的问题,也存在资源配置不当、整体实力不能充分发挥的问题;既存在法规建设滞后、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与监管宽严失序的问题,如不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文化的组织方式、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势必严重制约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党的十六大特别要求,“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一要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千方百计地寻找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文化发展新思路;二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寻求新旧体制的平稳过渡。要按照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遵循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要求,“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转换机制,活跃创作,提高质量,增进效益,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从数量扩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的转变。目的在于进一步调动和发挥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改革要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努力改变政府各部门按系统办文化的散乱格局,真正实现从政府主要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文化主管部门要转变职能,从经办文化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主要是管方向、定政策、做规划、抓监管。要大力支持和切实保障文化公益事业,此类单位额定要少,养得要好,同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支持与鼓励其他文化团体积极地面向市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逐步形成国家保证重点、鼓励社会兴办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格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优势产业的整合和扩张,加强文化产品市场营销,努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有效整合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实行规模经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形成我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干力量。要推进文化法规建设,制定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维护公民文化权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文化执法水平。要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进一步理顺文化团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改进用人体制和利益分配方式,建立健全既有竞争激励又有责任约束的机制。通过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解放文化力、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文化法规制度,建立更加便利的让中国人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开放格局,不断增强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实力。 HP7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实实在在地做回人
——电影故事片《暖春》观后
崔光祖
山西电影制片厂最新摄制的电影故事片《暖春》,以朴素的真情感动着观众的心灵。
  影片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一个偏远小山村里发生的故事。故事围绕一个无家可归孤儿的抚养成长过程展开。片中涉及到的是几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的话虽然仅仅是一两句不加任何修辞的大实话,有时甚至是默默无语,但却提醒人们:时代前进了,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在一些人中间似乎不知不觉地忽视了一个非常宝贵的东西——良心、道德和真情。
  宝柱爹由于家境贫寒,厄运缠身,终生未婚,但却先后收养了宝柱和小花两个孤儿。硬是凭着自己格外勤劳和超人忍耐,帮宝柱娶妻成家,送小花上学念书。他说,“人哪……咋过也是一辈子,多吃口少吃口能咋的?”“我这辈子不识啥字儿,可我知道一个理儿,人不能见死不救啊!”最后,当他亲眼看到宝柱和媳妇转变了,小花长大成人了,家庭和睦了,光景好过了,便欣慰地说:“我知足。”小花为了能有一个家,和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千般体贴,万般孝敬。爷爷上山砍柳条,她跟着爷爷拣柳条;爷爷在家编筐子,她怕爷爷一个人招呼不过来,风雨无阻,前后不离。婶娘想生个孩子,多少年了,找了多少大夫,吃了多少中西药,都无济于事,心急如焚。小花听人说,有个土方儿,一次吃100个蚂蚱,比吃10服中药都管用,叫以毒攻毒,她便向邻居胖婶要了些罐头瓶子,一天一天又一天,一次一次又一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抓了满满10瓶子;婶娘的脚烫伤了,她看见别人家用捣碎的仙人掌叶子治烫伤,便向人家要了一碗送给婶娘。终于感动了叔叔和婶娘,叔叔、婶娘流下了忏悔的泪。村里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为了扶贫帮困,资助小花成长,开展了“献爱心争做文明村民”活动,有人送大米小米玉米,有人捧鸡蛋鸭蛋鹅蛋,有人拿衣服鞋袜用具,有人捐三角五角一块。这都是宝贵的人间真情。正是这些人间真情,才一次次地撞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感动得人们热泪盈眶。
  村长根叔有一句话:“我在想一个理儿,同样是吃五谷杂粮,养出来的人咋就不一样呢?”“宝柱爹大字不识一个,却实实在在地做了一回人。”这话非常精辟,也非常深刻。是共产党员的应当好好想一想,党性怎样?是普通干部职工老百姓的应当好好想一想,良心如何?每一个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应当好好想一想,同样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人家怎样?自己怎样?是差一尺?还是一丈?如何赶上?
  恩格斯说:“对头脑正常的人说来,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不管是当“官”的还是为民的,年小的还是年老的,在城的还是在乡的,运筹帷幄的还是干具体工作的,都应当下定决心,严格自律,实实在在地做一回人。 HP7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审美化艺术化的时代强音
  ——赞电影故事片《惊涛骇浪》
  仲呈祥
  描写1998年特大抗洪题材的影视艺术作品,已有过好几部,虽然在主题开掘的深广度上各有千秋,但若论其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以为当首推江泽民主席亲自题写片名、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故事片《惊涛骇浪》。
  导演翟俊杰在该片的《导演阐述》中指出:当影片的“政治取向”决定之后,进入摄制时,作为导演,引发我思考的更多的是艺术。毕竟,我们是在从事一部艺术电影的生产,不是做报告。我们要艺术地表现生活,努力追求影片的最佳观赏效果,使更多的观众对我们的影片产生兴趣并参与审美才好。这种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从艺术规律、适应并征服观众的自觉的导演意识在全片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惊涛骇浪》审美创作的镜头,始终对准了活跃奋战于抗洪抢险中的并决定着这场斗争伟大胜利的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抗洪抢险事件的过程。惟其如此,事中见人,史中觅诗,聚焦于军魂,聚焦于民族魂,既讴歌了自强不息、无坚不摧的阳刚之美,又礼赞了厚德载物、团结协作的中和之美,因而使全剧具有一种难得的史诗品格。影片一开局,场面恢宏,气势磅礴,氛围凝重,意境深邃。在没有硝烟的抗洪战场上,千军万马,迷彩泥浆,集团军军长张子明临危受命,指挥若定,慷慨陈辞,句句铿锵,对连长张成文贻误战机十分钟提出严厉批评,一下子展开了特定情境下上级与下级,同时也是严父与爱子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紧紧钳制住了观众的审美视线。接下去,伴随着一次次特大洪峰的袭来,经受着一次次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影片始终聚焦于人物的精神世界,不仅层层递进地精雕细刻出张子明处变不惊、气吞万里如虎的大将风度,而且把张成文从曾打算转业从商到决心归队再从列兵干起至最后以出色表现重任连长的精神嬗变升华轨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艺术呈现出来。同时,还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即将奉命赴国防大学深造的军团团长周尚武与娇妻韩梅如何将夫妻小情自觉融入国家民族大情,并在抗洪抢险中一展雄姿风采的精神风貌……所有这些,镜头语言穿越了抗洪历史事件的过程,组成了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银幕抗洪英雄人物形象系列,活现出决定着稳操胜券的人的精神灵魂,从而高扬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传统美德的主旋律,使神圣的政治思想主题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被审美化、艺术化了。
  影片在审美创造中注重讲究艺术辩证法,使影片的主题在符合电影艺术独特规律的辩证思维过程中逐步呈现出来。在处理写实与写意的关系上,编导就既注重“反复观看1998年抗洪纪录片,从中寻找艺术感觉”,“务求真实”;又强调“要抓住剧情提供的一些情绪上的契机,拍出写意的镜头”,令全片“尤富诗意”。在处理宏观审美把握与微观细节表现的关系上,影片力求做到“宏观的东西要有气魄,创造视觉奇观;微观的东西要有内容,有感染力”。两者的水乳交融,使全片大气而不空泛,凝重而不轻飘,简洁而不繁杂,有效地强化了艺术魅力。此外,在处理画面的充实与空灵的关系上、节奏的张与弛的关系上、音响效果的闹与静的关系上,影片都讲究辩证,精益求精,增强了吸引力和感召力。
  另外,影片还注重充分发挥视听语言独具的审美优势,精心营造银幕上的“电影奇观”。为了真实地艺术地再现战胜特大洪灾的惊心动魄的情景,摄制组搭造了一个长800余米、宽28米的专供拍摄的堤坝……影片不仅在常规摄影造型上狠下功夫,而且大胆尝试用电脑数字化特技,把传统特技与高科技特技巧妙结合起来,靠电脑高科技制作的那几分钟大堤决口、民垸被淹的画面,堪称银幕上的经典镜头段落。
  《惊涛骇浪》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电影艺术家只要胸怀对人民、对历史、对时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只要严格遵从艺术规律,就一定能把银幕上的主旋律奏得更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HP7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报春东风第一枝(国画) 巴云杰 HP7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文艺信息
《铁木尔·达瓦买提文集》首发
由中国作家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铁木尔·达瓦买提文集》首发式暨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铁木尔·达瓦买提副委员长是一位维吾尔族著名诗人,曾出版《天山欢歌》、《新疆,我可爱的故乡》、《生命的火炬》、《生命的足迹》等多部诗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铁木尔·达瓦买提文集》,收录作者在新疆和中央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集中体现了他多年来宝贵的理论思索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他多年从事党的民族工作的思想结晶。(文一)
  《中国精神》研讨会召开
邢军纪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精神》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与会专家认为,作品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紧紧把握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以充沛的激情,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做了清晰的回顾,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丰富实践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从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高度和古今中外相互比较的广度上,为人们勾勒了一幅当今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波澜壮阔的生动画卷,弘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中国精神,展现了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颂扬了广大干部群众充实、丰富、积极的精神风貌。有关方面负责人张全景、胡振民、龙新民、张锲及在京文艺评论家近三十人参加了会议。(闻平) HP7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