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科教周刊)
专栏:新闻纵横
200号,清华人的骄傲!
本报记者 温红彦
200号是什么号?当然不是门牌号,也不是摇奖号。它是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燕山脚下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的代号。
2月春风里,从200号传出令国人振奋、令清华人骄傲的消息:世界首座投入运行的10兆瓦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实验堆满功率并网发电成功!
一
还是先说说200号的来历吧。清华大学的师生一直以来都把他们的核研院叫作“200号”。这名号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刚刚站稳脚跟的新中国,在原子能研究领域还是空白,急需建立原子能研究基地。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积极筹备,把这件事当作头等任务来落实。
1960年,清华大学原子能研究基地动工兴建,建筑工程编号为200。200号建成后,迎来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第一批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他们中间就有现在的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10兆瓦高温气冷堆技术总负责人吴宗鑫、项目总负责人徐元辉……他们当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一群年轻人,一颗火热的心,一腔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情。在他们手中,200号的科研工作很快有了雏形。
从此,200号的名字就流传下来。
清华人喜欢用200号称呼核研院,是因为这里不仅蕴藏着那段激情难忘的岁月,更传续着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200号作为我国最早发展起来的核能研究基地之一,如今已发展为高等教育领域规模最大的科研单位。在10兆瓦高温气冷堆诞生之前,已经有两个令200号人自豪的核反应堆,一个是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国内第一座实验反应堆——901游泳池式屏蔽实验堆;另一个是80年代末“七五”攻关的战果——世界上第一座一体化自然循环的5兆瓦低温核供热实验堆。
二
10兆瓦高温气冷堆,是200号历史上的巅峰。
对于核能来说,安全性是首要问题。因此,研发更安全的先进反应堆,成为核能发展的关键。高温气冷堆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事故发生后,可借助材料的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等自然规律,将堆芯剩余热量安全载出,不会发生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那样的核事故,被称为“无灾害性的核电站”。
1986年,国家863计划开始启动,当时能源领域就把这一先进反应堆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列入计划。时任清华大学核研院院长的王大中教授,是我国863能源领域首届首席科学家,他勇挑重担,1992年为200号领下研制建造世界先进反应堆的军令状——建成一座热功率为1万千瓦(10兆瓦)的高温气冷实验堆。在科技部、教育部和众多单位的倾力支持下,实验堆终于在2000年12月如期建成并首次达到临界,2003年1月29日,又成功实现了72小时满功率并网发电运行。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它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里程碑的意义在于,这是国家863计划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是我们自行研究、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座投入运行的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它标志着我国在高温气冷堆技术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将对我国能源政策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美国核能专家说,这件事意味着“中国正处在新一轮核能技术发展的中心”。
三
200号虽坐落在燕山脚下一个叫“虎峪”的偏僻山沟,但在核技术的竞争中却高高站立在国际前沿。
建造高温气冷堆,完全照搬国外,也能获得国内第一,但不可能国际领先。200号人到底有“要拿就拿世界冠军”的万丈雄心,他们奋战10年,不仅建成了10兆瓦高温气冷堆,而且取得了一批创新的关键技术。
在取得的一批关键技术中,包覆颗粒球形燃料元件制造技术是高温气冷堆的核心技术。刚刚离任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钱积惠形象地说,这种先进的球形燃料元件,就像我们烧炉子用的“煤球”,而有些国家高温气冷堆的六棱柱燃料元件,就像“蜂窝煤”。如果都是型煤,无所谓优劣,但作为核燃料的元件就大不同了,“煤球”给一个外力就能滚落出来,可在不停堆的状态下随时装卸核燃料,无须像“蜂窝煤”元件那样停堆装卸。这大大提高了核电站的可利用率,降低了发电成本。
当10兆瓦高温气冷堆刚立项时,摆在200号人眼前的难题便是:到底是买俄罗斯的“煤球”,还是买德国“煤球”的制造技术,经过多次论证,大家决定还是动手攒自己的“煤球”,因为只有亲自动手,才能掌握这项核心技术。技术总负责人吴宗鑫教授说:“创新是灵魂。搞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把创新性的知识产权紧紧握在我们自己手中。”200号人一向这么要强。
吴宗鑫教授常常说,建造10兆瓦高温气冷堆,真是“十年磨一剑”。一位科研人员半开玩笑地纠正道,应该是“十年磨一球”。
当年,863计划能源领域的决定是英明的。今天,当模块化球床高温气冷堆开始受到国际核能界重视时,我们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跨入这个领域的前沿。如果我们也迟至今日才起步,那只能永远处于追赶或落后状态中。
四
200号院子里的树木,几乎都是柏树,它象征着200号人的坚韧和沉稳。微风过处,柏树飘来阵阵清香,更为这里增添了几分宁静。
200号是拒绝浮躁的,建院初期就形成求实的作风。早在建设901游泳池式屏蔽实验堆时,他们就提出“分步多次实验,总体一次成功”的指导思想。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这种精神又指导着他们建成了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如今,在建设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的过程中,他们仍然秉承着求实的作风。无论是坐了40年冷板凳的第一批开拓者,还是新来的年轻人,都能耐得住寂寞,实验一做再做,设计一改再改,加工制造一丝不苟,安装调试精益求精,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0兆瓦高温堆是综合性极强的工程项目,由20多个系统、几百个设备组成。这就要求所有人员都要具备团队意识,众志成城。10兆瓦高温气冷堆,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大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错过了一个个节假日,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他们的项目负责人徐元辉,到外地联系工作时,累得几次晕倒,回京后一声不吭。60多岁的人了,干嘛这样拼命?他们心里清楚,这项863任务非同小可,完成了,可以使我国跨入先进反应堆研究者的行列;完不成,会影响学校和国家的声誉;出了问题,便会影响整个核能事业的前程。
在10兆瓦高温气冷堆成功运行的汇报会上,与会者每人获赠一枚直径6厘米的1∶1的“煤球”模型。手托着这沉甸甸的石墨球,与会者无不肃然起敬,人们仿佛触摸到10兆瓦高温气冷堆精细的质地,掂量出200号科研人员高贵的品格。
所以说,200号,不是一个普通的序号,它是求实创新的缩影,是团队意识的象征,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10兆瓦,也不是一个平常的数字,它是我国先进核反应堆迈向产业化的前奏,是世界核技术领域的一个高峰。(附图片)
题图: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关键设备压力壳。
第11版(科教周刊)
专栏:名家特递
喜荐《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金开诚
江苏无锡人,1932年11月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文艺心理学概论》、《屈原辞研究》、《艺文丛谈》等20多种。
我非常高兴看到《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最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冒昧说句心里话,多年来我一直盼望能看到这样一本书。
我对中华传统美德并无深入研究,但由于以往所受的教育和熏陶,我确信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精辟并完全可以经过诠释而用于今日的德育思维经验。平常我见到许多对优秀传统文化怀有感情的同志,他们也对此颇有同感,认为中华传统美德能教人“基本的做人道理”,有利于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
拿到《格言》一书,首先看到江泽民同志的题词:“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接着又看到李岚清同志为本书所作的序言,其中说道“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我们今天倡扬的道德规范和时代精神,“都是同中国传统美德一脉相承的。”这些论述使我心情振奋,深受教益。我认为江泽民同志的题词和李岚清同志的序言不仅鲜明揭示了出版此书的重大意义,而且对整个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也有深刻的指导作用。
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格言警句对人的感染与教益,在我的记忆中多有显例。其中印象最深而历久难忘的是,江泽民同志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曾在讲话中引用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当时看了深受感动,认为这两句诗胜过千言万语。
另外还有个事例也不妨附带说说。某个专科学校负责人曾对我谈起他们单位的人际关系及其对工作的影响。我说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的,因此应该在社会上大力提倡“敬业乐群”。他听后竟说“你这句话很有意思,简直可做成我校的校训。”我说这不是我的话,是《礼记·学记》中的话,在从前是很深入人心的。他听了感叹道:“想不到古书中竟有如此言简意赅又大有现实针对性的格言警句。这么好的话为什么现在没人说了呢?”他这么一说,我立即想到任何思维经验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传统的“好话”没人说了,就意味着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所积累起来的优秀思维成果将逐渐为后世的人所抛弃,这实在太可惜了。但传统的“好话”又深藏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广大群众又怎么可能去问津呢?
正是由于诸如此类的阅历与思考,我一直希望有一本选编中华传统美德警句格言的“小书”出版。之所以必须是“小书”,就因为“小书”才便于群众阅读和记诵,记诵了才能传扬,传扬了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接轨,变为现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现在,我很高兴地看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格言》正是一本“小书”,而其内容的丰富精当已经超出我的设想。古人云“开卷有益”,我对这句话并不完全赞同,曾在某篇拙作中有所辩述;但现在这本《格言》,则恰恰是你无论翻阅其中任何一页都会有所得益的。所以真正是一本好书。
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格言》的出版也是树立了一个样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专家学者们衷心赞同的,但在实践中却往往看重学术研究而忽视对精华的使用。其实古为今用是最为有效的弘扬之道。传统文化的根与干必须伸展到现实中来开花结果,发挥多种多样的积极作用。当然,评估、鉴别、考评等学术研究也要用力去做,以区别真伪与精粗。但这些工作不能长久远离古为今用这个根本目的;也不能等待评估、鉴别工作都完成了才来古为今用。因为几十年来的事实证明,评估、鉴别的结论往往众说纷纭、变化无常,甚至因时而异。因此,古为今用可以首先对明显的传统文化精华拿来就用,使广大群众因受教益而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情,从而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使弘扬工作取得较大成效。
李岚清同志在本书序言中指出:“格言,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特点。我国的古典文献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格言堪称中华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华美德薪火相传的特有方式。本书按照少而精的原则,把那些较为通俗、易懂、易记,具有世代传承价值的格言,分‘成年本’和‘少年本’编汇成册,以求在全国人民特别是中小学生当中广为传诵,这对于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这段话深刻阐明了编书的主旨,也使人充分感到此书的古为今用特色是多么鲜明。
为了体现编书的主旨,各位编辑同志的确尽了一番苦心,用了很大精力。例如编选的资料力求出于经典和名著,在同类言论中具有代表性;为了充分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每条格言能用四个字的就不用八个字,能用两句的就不用四句,这都是为了便于记诵,利于使用。同时每条格言还都注明“出处”、“大意”和“提示”,以帮助读者理解句意或作进一步的研究。我想,广大中国青少年若能从小就熟读这薄薄的一本,不但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通过这些格言的广泛传诵,还将为当今社会增添大量的新鲜话语,使目前的语言和人文氛围更有改进。
第11版(科教周刊)
专栏:
家庭道德教育处境尴尬
寇佳婵
每到寒暑假,家长们最热衷的莫过于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或请家教给孩子补课。然而,家长们在不惜代价地给孩子“知识进补”的同时,是否想到过孩子可能正处于严重的“营养不均衡”状态中?记者从日前召开的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座谈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家庭道德教育处于尴尬境地,家长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比较普遍,家庭教育观念亟待更新。
家长重智轻德,孩子问题多多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家庭教育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大幅度持续增长。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智育投资。然而,对道德教育的忽视带来的青少年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却日益凸显出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成人社会中的某些道德失范问题不可避免地给儿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会长、全国妇联副主席顾秀莲对因不科学的道德教育引起的青少年成长问题表示忧虑。她说,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与重知轻能,家长对儿童尤其是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过度保护,使相当一部分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基本生活能力和适应生活能力明显不足,难以具有健康的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问题亟待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承认德育重要,难在“知行统一”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德育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然观、道德观,从而建立起实现其自身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我国有3.2亿个家庭,这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只有充分调动家长的力量,并给予科学的引导,才能使孩子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然而,有专家统计,85%的家长承认在家庭教育中德育比智育更为重要,但同时也承认自己教育孩子时,对智育方面的关注大大超过德育方面。家长们认为,德育并不存在量化的标准,而分数是可以量化的。当今社会对学历的重视,使得他们很难做到“知行统一”。
更新观念先行,辅以社会支持
常有家长参加过一些家庭教育讲座后受到很大触动。当场表示一定会扭转落后观念,改变自己不科学的教育方法。但一回到家中真正面对孩子时,就还是老一套。因此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专家指出,搞好家庭道德教育,更新观念是关键。家长固有的观念不转变,多高明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都无从谈起。
同时,在追求高升学率的压力下,目前很多中小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中存在误区,片面强调智育,使得很多学校并没有起到正确指导家庭教育的作用。社区是指导家庭教育的另一主要力量。北京市石景山区多年坚持“社区指导家教”模式,创办社区家长学校,收到很好的效果。但目前社区指导家教的形式并不广泛。加强道德教育需要学校、社区的多方面支持,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第11版(科教周刊)
专栏:
六高校招聘会面面观
张钦
2月25日到3月1日,北京大学等6所高校相继举办毕业生招聘会,近3万名毕业生纷至沓来。因为各学校就业部门的细致工作,会场秩序井井有条,毕业生心态平和,从容应对新情况。
高校:就业工作有新招
采访高校就业办(处)的负责人时常被打断:他们一面接受采访,一面还需做大量协调工作。作为“生产厂家”,学校纷纷搭建平台,推销“产品”,同时为大学生们提出合理化建议,人性化服务,全方位指导。6所高校的就业工作各有新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结合以往工作经验,今年把目标定位于一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高上,提出“学生要及时、合理、优质就业”。围绕这一目标,该校建立毕业生质量反馈体系,从而调整学校教学、招生计划,完整反映市场需求。他们着手稳固国防企业等特色市场,开拓电子、通信等优势市场,抢占生物工程等新兴关键市场。目前,该校正在完善集就业、学生管理、科研、招生、教学管理等五部一体的新就业体系。
清华大学正在研发适合清华学生、学校特点的新综合测评体系,以便给毕业生作出更科学的评定。北京邮电大学则侧重于加强心理指导。除本科生外,他们今年首次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同时,他们要求各院系、各班选派就业联络员,及时和就业指导中心沟通和反映情况。现在“同学的就业心情比较好”,该校就业中心主任葛丽梅说。
大学生:心态平和去求职
“找工作应该不是多大的问题吧,关键是想找一个好工作。”
“就业的标准?能够有一个提升、发展的空间,薪水倒在其次吧。”
笔者采访的50多名学生中,大多数毕业生表示要在5月份,最迟赶在毕业前找好工作,而现在则是选择一份满意的工作。一位通信专业的男生则表示,如果就业考研都不如意,他会待业继续考研。用一句话形容他们的想法,就是“先试着找份好工作,不行就退而求其次。”
“好工作”的标准可谓众说纷纭,大约有四五位同学提出了月薪标准。北航计算机系的小李说,好单位应该能够提供发展空间,“有继续学习的机会。”
但也不能否认,相当一批同学把在北京等大城市落户作为求职的重要标准,女生的就业负担较重。
北京理工大学的姚利民老师谈到,一些企业让毕业生不断实习,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他还说,有些单位盲目看重学历层次。要的是研究生,实际上一些工作本科生就能胜任。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生小陈反映,个别企业大搞讲座、见面会,在一些招聘会上模糊用人的专业、学历等条件,许多次面试,最后只招一两个人。一些大学生因此耽误了就业的最佳时机。
(附图片)
下图:北大招聘会现场。
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摄
第11版(科教周刊)
专栏:鼓与呼
高等教育 如何跨越式发展
田建国
跨越式发展,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赶超行为。实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战略,就是要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和改革的办法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集中力量突破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
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要运用现代大学理念,推进体制创新,突破制约高校作用发挥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建立科学的大学制度和民主的大学管理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术为主导的管理理念,完善规范、高效、反应迅捷的管理体制,营造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强化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确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办学思想。
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要运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正确处理好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释放新的教育潜能。在教育规划起点上,坚持能高则高的原则;在教育目标上,坚持能优则优的原则;在教育发展速度上,坚持能快则快的原则。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改革、大调整,不仅要看眼前,更要讲后劲;不仅要看规模,更要讲质量。眼前有增长并不等于有后劲,规模大并不代表结构优,速度快并不一定代表质量高。没有基本的质量要求,数量的扩张毫无意义。
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要运用交叉学科力量构筑新兴学科群落。这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成为主流趋势,文理学科趋向综合化。美国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14个大学科分类,均有复合交叉。世界著名科研成果都来自交叉学科,现代科学的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发明,都是交叉学科的产物。新的创造、新的生长点,往往产生在学科的交叉处。要下大力加快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尤其要注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建设。
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要善于运用价值规律,创造市场环境,大力推进教育投融资体制改革。要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存量,发挥高教资源集聚优势,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益。引入市场融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拓宽筹资渠道,建立教育投资滚动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会投资新模式。
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要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谋求更大的教育资源和市场空间。加入世贸组织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竞争必将融入国际化、全球化的进程,具有更大的扩张力,教育资源引入有更大的优势。既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系统的运行能力,又可输出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开辟国外教育市场。要充分利用扩大开放的环境,促进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高校规模不是越大越好,重要的是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品牌影响,根据学校发展特色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格,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和特色意识,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进行整体规划,精心设计,重点建设。有些高校特别是教学型的高校,规模可以办得大一些,技术性很强的高校可以办得少而精、少而特,研究型的高校规模要适当控制。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