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3月5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3-05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三峡库区蓄水在即 水污染防治步伐须加快 '...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三峡库区蓄水在即
水污染防治步伐须加快
本报北京3月4日讯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日前召开的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指出,三峡库区蓄水在即,库区的有关省市和部门要加快水污染防治的各项工作,在今年4月底之前均应取得阶段性进展。
  自2002年7月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以来,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很快。目前湖北省4个县(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实际工程进度已达95%以上;重庆市13个县、区、市的19座生活污水处理厂、13座垃圾处理场建设总体进展较好。截至1月底,库区19座污水处理厂中,8个主体工程基本完成,9个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土建施工;库区13座垃圾处理场已完成主体土建工程的近80%。湖北省、重庆市三峡库区库底固体废物的清理工作已按要求基本完成任务。
  解振华指出,尽管目前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进展比较顺利,但是也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沿江城镇污水处理厂与规划进展有差距;工业污染治理项目进展不太理想;船舶污染和江面垃圾污染防治工作进展较慢。
  他要求,要继续抓紧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工程进度,与此同时落实污水、垃圾收费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确保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能够在保本微利的情况下长期稳定运行;要下决心采取果断措施,做好清库垃圾的转运及最终处置和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工作,按期完成规划任务;要严格船舶自身污染治理,加快垃圾上岸沿江码头转运设施的建设工作,船舶上产生的垃圾要与城市垃圾处理结合起来,做好垃圾上岸码头的规划,旅游船只必须安装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防治项目投入运行后,各地环保部门一定要加强监测能力的建设,确保库区蓄水后正常的监督监测工作。
(赵永新 原正军) xML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保护国宝有功 五位农民受奖
  每人获荣誉证书和2万元奖金
  本报西安3月4日电 记者孟西安报道:因发现并保护27件西周青铜器国宝而受世人赞誉的5位农民,今日受到陕西省文物局和宝鸡市人民政府的表彰奖励。与此同时,27件国宝在特警的护送下,已于今天下午3时安全抵京,不日将在中华世纪坛展出。
  今天,陕西省眉县马家镇杨家村一片欢庆景象。发现并保护27件西周青铜器的农民王宁贤、王拉乾、王明锁、王勤宁、张勤辉,各领到了文物保护荣誉证书和2万元的奖励,宝鸡市文物局、宝鸡市考古队、眉县文化局、文化馆以及马家镇公安派出所和杨家村也分别受到表彰和奖励。
  这批青铜国宝是这5位农民在1月19日下午挖土时发现的。他们当即封好了窖藏洞口,由专人看守,派王宁贤、王拉乾向宝鸡市和眉县文物部门报告,使这些惊世之宝安全出土入库。这批青铜器包括铜鼎12件,铜鬲9件,铜壶2件,铜盘、铜匜、铜盉、铜盂各1件。这批青铜器组合完整,礼器、酒器、水器和食器齐备,形体硕大,造型精美,纹饰繁缛,特别是件件器物都有铭文,共计4000多字,其中三足附耳逨盘铭文就多达350多字,它追述了周文王至周宣王11代12位周天子的业绩和“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周王室的功绩等,同时两次使用了年月干支月象。专家们认为,这是今年和新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对研究西周历史、天文历法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附图片)
  左上图为:5农民现场介绍发现文物经过。
  左下图和下图为:部分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孟西安 祁鸿斌摄 xML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追求科学之美
——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蒋锡夔院士
本报记者 任建民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蒋院士课题组研究的项目叫“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
  “如果说科学是一个大图书馆,我们的研究不过是其中两片纸。”蒋老拿起一片纸,从中折了一下说。他们的研究也像一块园地的小花,虽然只是几朵,那香味却传遍了整个有机化学界。因为它很重要,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形成以及很多疾病的产生,将来很有可能由此产生很多新的药物。“如果有一天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无毒解簇剂,能被不断引入靠近心脏的血液中,就可能成为防止甚至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问及这项研究的作用,蒋院士“不情愿”地作了这样的展望,因为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一下子很难说清楚。
  当问到得一等奖的体会时,蒋锡夔说:“我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实现我的梦、我的理想。在选题时,我自作主张,没有受任何联系生产或经济效益的束缚。”
  蒋锡夔1926年生于上海,194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国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在国外发现了一种有机反应,并合成了一种新的化合物。
  1955年,他毅然回国参加建设,领导完成了多种氟橡胶和氟塑料的研究,为军用和民用做出了贡献。1978年,蒋锡夔创建了中科院第一个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成为中科院有机化学所的前身。如今,这个所成为我国有机化学研究的最重要基地之一。
  蒋锡夔从小对科学和真理有着异常执着的追求。他说,好奇是搞基础科学的动力所在。如果强调基础研究必须与应用或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是非常短见的。
  事实上,科学百年历史告诉我们,几乎所有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生产和科技领域最实用的科学和方法,开始时都是纯科学的发现,只有离开了短期、直接应用的目的的束缚,才能去做最重要、最根本的探索和研究。不能一做研究就得联系穿衣吃饭。基础研究有其本身独立存在的价值,生产不能作为动力。真正的动力就是好奇心,这是中外科学界公认的。
  蒋院士举例说:“现在去医院看病,经常把人送到核磁共振仪中检查一番。
  1955年,我在美国,一个学医的朋友拿来一本杂志,其中第一次提到了核磁共振的原理,什么用处都看不出来。”
  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本能,使得基础研究的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它创新的科学概念或方法如能用于其他学科或领域,就能产生实际应用。重视基础研究,重视研究的深度和普遍性,就能自然且游刃有余地推向应用。
  “没用”的研究一做就是20多年,到今年修得了“正果”。蒋院士说:“我占了一个大便宜,怎样搞,做什么,没有人告诉我。”
  在20多年间,和蒋院士一起参加过研究工作的共有54人。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秘书长、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院士说,蒋锡夔院士领导的课题组之所以能坚持在科学的最前沿上探索,几十年持之以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团队很团结。
  获知得奖的消息后,蒋锡夔院士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对得起大家了,对得起跟我搞科研的研究生和同事们,对得起有机所的信任和支持。”他对名利已经看得很淡,但得奖还是让他很高兴,“这可以鼓励广大搞基础研究的同志们。而且下次再申报课题时,希望这个奖励能说明选题的重要性,不用再非得说出有什么经济效益了。” xML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虚拟人体实现三维重建
“中国虚拟人女1号”面世
  本报北京3月4日讯 记者王淑军从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课题组首都医科大学分课题组获悉,在前不久课题组成员广州第一军医大学采集完成“中国虚拟人女1号”原始二维图像数据的基础上,首都医科大学课题分组目前已初步完成对该虚拟人体整体形态的三维重建,其中包括骨骼系统及女性生殖系统如卵巢、输卵管、子宫等的重建。这标志着中国在世界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
  课题分组负责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罗述谦为记者演示了重建完成的虚拟人体的整体、骨骼系统及卵巢的三维形态。罗教授介绍说,该虚拟人体是世界第二例女性虚拟人体,但其质量和价值远高于由美国科学家完成的第一例女性虚拟人体,一是采样时采取站立式包埋和切片,最好地保持了人的真实自然形态,而美国虚拟人体则是平躺采样,失真度高;二是年仅19岁,各器官正常且呈现充分,而美国虚拟人体,采样时59岁,一些器官特别是较有医学科研价值的女性生殖器官已萎缩。另外,“中国虚拟人女1号”在血管灌注方面显现小至2毫米的细小血管,切片层厚0.2毫米、分辨率高,8000多均匀片数等,也均优于后者。他说,目前只有中、美、韩三国推出虚拟人数据,但韩国推出的3个均为男性,因此“中国虚拟人女1号”在同类研究中,具有国际领先地位。
  我国是于2001年11月第174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正式启动虚拟人研究的。此后,相关的“数字化虚拟人体若干关键技术”和“数字化虚拟中国人的数据集构与海量数据库系统”两项课题相继列入国家863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由中科院计算所、首都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第一军医大学等4家单位协作攻关,拥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组成的近20名专家骨干。罗述谦还介绍,课题组到年底将完成另一个虚拟人体“中国虚拟人男1号”的数据采集,预计到2004年最终完成这两例数字化虚拟人体的三维重建,并对外公开有关数据实现数据共享。
  据悉,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始于1989年的美国可视人计划。通过虚拟人体实现人体解剖信息的数字化,人们能以三维形式看到人体数千个解剖结构的大小、形状、位置及器官间的相互空间关系,专家认为这将使几百年发展起来的基于尸体解剖的实验解剖学发生革命性变革,对相关领域尤其在提高人体整体医疗水平方面将带来深远的影响。(附图片)
  “中国虚拟人女1号” xML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今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获奖为何仅一人
  本报记者 任建民
  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月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怡濂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前两届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都是两个人,为什么今年只有一个人呢?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秘书长、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院士。
  程津培院士介绍说,按照国务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从1999年开始,我国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对象是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或者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2000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文俊、袁隆平,2001年度的最高奖颁给了王选、和黄昆院士。
  按《奖励条例》规定:最高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程津培院士说,“并没有规定必须是两个,因此我们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只评出一个人也是正常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评审非常严格,条件不同一般,因此要求获奖者有长时间甚至一生的积累。由于前两年是刚开始设立,候选人相对多一些。程津培院士说,已获奖的4位都是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这一方面给年轻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楷模,但同时也对他们有一定的压力。在评审中,大家也都希望能出现年轻一些的,他们中有些人确实也做出了一流的成绩。但是,不少人还是谦虚地退让了,比如中科院副院长陈竺院士,就坚持不肯参加最高奖的评选。即便是去年得奖的王选院士,也还是再三强调,他比黄昆院士差远了。
  最后,程津培院士还透露出最高奖评审过程中的一个细节。他说,前两届评选都是推选两个人,请大家投票。今年的候选人有3个,尽管另外两位科学家成果也非常突出,但票数出现分散现象,只有金怡濂院士一个人达到了2/3的票数要求。 xML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科教前沿

  三天风云早知道
  电视天气预报全面改版
  本报北京3月4日讯 记者刘毅报道:细心的观众发现,最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节目的预报时效悄然延长了。以往的形势预报,只有未来48小时全国范围的天气情况,而改版后观众可以了解到72小时内的天气形势,时效比现在增加了一天。
  根据国务院领导增加天气预报频次、延长预报时效、改进预报内容,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指示,中国气象局已经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节目进行了全面改版。
  新的天气预报首先是沙尘暴、寒潮、台风、暴雨等近期重大天气情况的介绍,包括它们途经我国的路线、地区和这种天气状况对当地的影响等。必要时还将发布一些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以现在大家普遍关心的沙尘暴为例,它的预警就包括消息、预报、警报、紧急警报这4个级别。
  其次预报全国的天气形势,主要是冷空气影响区域和全国的雨区、大风区等天气趋势的直观图示。使用的是中央气象台提供的卫星云图和一些天气形势图表。
  城市天气预报也是此次改版的重要内容,以往观众在当晚只能看到第二天的天气预报,改版后能了解每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未来3天的晴雨、气温等内容。 xML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科教前沿

  “气象飞机”洒喜雨
  升高达万米 装备高科技
  本报北京3月4日讯 记者刘毅报道:我国科技含量最高的“气象飞机”即将投入使用,在春耕时节为广大缺水地区送去“及时雨”。目前,很多缺水地区都向这架高科技“气象飞机”发出了“邀请函”,该机将于本月首次投入使用。
  这架夏延IIIA型飞机由中国气象局和三星通用航空公司共同改造,身价高达4000万元。这种用高科技武装的“气象飞机”与以往其他机型相比,最大不同在于其配备了价值300多万元的美国进口大气探测设备和人工增雨设备,机翼上分别加装了两个大气探测探头和进行人工增雨用的发射架,可以使其一边探测大气环境,一边有针对性地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从而获得最佳效益。
  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改装后的夏延IIIA型高科技“气象飞机”至少有两大优势:一是升限更高,可达1万米以上,能够在高原地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二是飞行速度更快,可大大缩短作业时间,增强作业效果。 xML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北京今年高考招生5.6万
  本报北京3月4日讯 记者施芳报道:北京预计今年将有8万多名考生参加高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计划招生约为5.6万人,高考升学率将稳定在70%左右。
  今年北京市高考科目设置继续实行2002年公布的“3+X”方案,即:3+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数学分文、理科,外语考试中含听力测试。除文、理综合试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之外,语文、外语、数学三科仍由北京市单独命题。
  今年起,全国夏季高考将提前至6月7日开始。这是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最大的一次时间调整。虽然提前一个月,但北京市高校招生的各项工作不做顺序上的调整,组织考生报名、填报志愿、考试、评卷、录取等整体向前平移一个月。北京市今年的报名工作将于3月30日、31日进行,5月中旬填报志愿,6月7日、8日高考,7月录取。 xML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发手机短信参与公益活动
  本报北京3月4日讯 记者丁伟报道:“发手机短信,捐希望工程、保护母亲河”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日前在京启动。今后,凡向希望工程和保护母亲河行动捐款的中国联通手机用户,可通过手机编辑短信息直接参与活动。
  由中国联通和中国青基会共同发起的这一活动,其参与方式为:联通手机用户发送空格或留言至2000,即为希望工程捐款2元;发送至5000,即为保护母亲河行动捐款5元。如想多捐,重复发送即可。每次发送完毕,均可收到确认信息。 xML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协和医院人工耳蜗中心成立
  本报讯 北京协和医院人工耳蜗中心日前成立。北京协和医院是国内人工耳蜗研究的创始单位。该中心可为耳蜗骨化、内耳畸形等患者提供治疗和康复服务。中心还设立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室和家长资源中心,可为手术后聋儿的语训提供条件。
  人工耳蜗是目前可植入人体内的最复杂、运用最成功的人造器官,也是当前使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唯一有效措施。据统计,我国有6000多万残疾人,现有各类聋人2400万,其中老年人1335万,儿童184万。7岁以下的全聋儿童有80多万,而且每年新增加全聋儿3万—5万人,是我国最大的残疾人群体。(赵蕾) xML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首医大中医药临床医学院挂牌
  本报北京3月4日讯 记者王淑军报道:近日,两面崭新的标牌在北京中医医院门诊大厅被揭开,原北京中医医院正式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同时被命名为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至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临床医学院的数量增加到13家。
  据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王莒生介绍,北京中医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北京市成立最早、名老中医荟萃的中医医院。目前,该院拥有正副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110多人,是北京市唯一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校长杜金香表示,学校将依托北京中医医院的优势,强化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发挥中医药临床基地作用。 xML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