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启动特殊服务——
南宁 强健城市的神经
程鸿
以往,一年一度的南宁民歌节期间是南宁市政府最紧张、最繁忙的日子。维持治安、防灾、救灾,涉及各部门和警种的协调和指挥,而政府部门的调度手段只有一个——手机,遇上紧急情况往往干着急。
这样的情形从2001年起在南宁成为了历史,因为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应急联动中心,使城市的公安、交通、消防、急救及护林防火、防洪、防风等保障措施有了统一的指挥平台。
同其他城市一样,南宁市的应急报警电话有4个——公安110、交警122、消防119、急救120。这4个号码各自占用着一个频率且无法共享,而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共才拥有200对可用频率。
现实与需要反差强烈:拨打110的事件中,有40%—60%超出了公安机关的职权范围,必须与火警、交通、急救等部门协调,实现快速联动;而从市民的角度,很多老人和孩子在紧急事件发生时,常常闹不清该拨哪个号码。
为了提高对各种紧急、重大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南宁市委、市政府决定投入1.6亿元资金,建设城市应急联动中心,统一指挥、协调全市的公安、交警、消防、急救、护林防火、防洪、防风等部门。同时,市政府还在联动中心设置了市长公开电话。该电话设立之后,每天接到的电话都在100个以上,专门处理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应急联动系统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标志。系统中采用的地理信息系统,也叫电子地图,覆盖了南宁市约1万平方公里土地,指挥人员可以从一个7米高4米宽的屏幕墙上看到南宁市辖区内的任何道路、车辆、人员配备等状况。南宁市80多万门电话的三字段信息和应急资源都可显示在电子地图上,当接到报警电话时,系统会自动将报警人的电话号码、装机地址、姓名、房间号码等信息全部显示出来,同时还可以将其周边的警力位置、部署状况显示出来,以便指挥中心就近调集警力前往处理。
对于不同种类的报警,不管是火警、匪警还是急救,报警人只要拨出4个报警电话中的任意一个号码,指挥中心的接警台就可以对这个报警进行自动分类,首先将假报警、恶意报警及骚扰电话等全部过滤掉,然后根据事件的情况,将属于不同种类的报警转给相应的部门。而当发生重大事故需要综合处理时,指挥中心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向60个部门同时发出指令。
点评:南宁市将110、119、120、122及市长公开电话纳入统一的指挥系统,从业务的角度看,各部门从串行关系变成了并行关系,有效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看,不同警种信息资源的初步整合,使决策更加快速、科学和精确。南宁市的探索,使更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协同”至关重要。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网上商城、小区事务——杭州 服务到菜米油盐
顾洪文 吴晓伟
在浙江杭州街头,有不少打着“96188”明显标记的特殊商店,不大的店面里摆满了酱醋油盐等日常生活用品。不过,往来于店铺的不是消费者,而是一些身着统一服装的送货工人。
“96188”是杭州佑康电子商务公司借信息化推出的服务品牌,该服务以“菜、米、油、盐、酱、醋、茶”为内容,通过网站(电话)、连锁店、配送员这一链条,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现在,不少杭州市民已经习惯了打特服电话或上网站订购日用品,他们正很自然地感受着信息化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从“菜、米、油、盐”起步,正在建设中的“数字杭州”于平平淡淡间涵盖了电子社区、“社会保障一卡通”和电子商务环境建设等延伸工程,而网通公司的宽带小区也已经覆盖了整个杭州城。
服务从生活起步
旅游和商贸是杭州经济发展中的两大支柱,消费类产品的商业流通自然是“数字杭州”建设的亮点。仅以杭州网上商城为例,从2001年12月30日正式开张到去年6月底,商城总访问量已经达到109万人次,注册会员5541名,有效订单4.28万份,成交额112万元。
在杭州市下城区,街道办事处与浙江联通合办了杭州E网(96198呼叫电话和96198.zj165.com),利用浙江联通的呼叫中心,为杭州市民提供医疗急救、天气预报等各种便民服务。为了保证服务质量,下城区还专门成立服务监控中心,对96198的每张订单进行监控,并对10%的客户进行随机抽样回访。
政务从社区开始
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杭州市的电子政务加快了建设步伐。它同样选择与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作为自己的落脚点。
杭州信息化小区的建设在国内首屈一指。早在2002年7月,杭州电信公司就开始对杭州大关区原来窄带网进行改造,实现街道内部专网与宽带上网;杭州网通则在“春天花园”等社区开展电子报警、电器远程控制、信息查询、小区电子商务、小区信息发布等数字小区服务的试点。在此基础上,社区管理、社区事务和社区服务也开始步入数字化。西湖区西溪街道办事处建立了资源信息网、审批信息网和企业服务网等三大社区信息网络,利用网络进行招商引资,现已引进企业52家,注册资金高达1.2亿元。
在杭州,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利用网络寻找工作。据杭州市劳动就业部门介绍,杭州已基本建成“市网、区网、街道网、社区网”四级就业信息网络,6个城区职业介绍分中心、22个街道以及4个社区实现实时联网,可以同时发布和获取信息,将就业信息送到失业人员的“家门口”。
点评:要利用信息化为百姓服务,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促进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跨越“数字鸿沟”,实现企业和百姓的普遍上网。如果说杭州信息化是整个一盘棋,那么社区信息化就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枚棋子,如果没有它,数字杭州的版图上,将会是大片大片的空白,只有把它走活,数字杭州这盘棋才能真正生动起来。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纵深报道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最近,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对各地电子政务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梳理,现选登部分案例,供读者参考。
一张社保卡整合五大部门
——上海 用制度约束权力
罗赛军 杨健
假如你去问今天的上海人,信息化和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他们肯定会首先提到社会保障卡,因为它已经像柴米油盐一样融入了他们的生活。
无论是看病,还是办理公积金、身份证、养老金,只要借助这张小小的社保卡,就可以进入快速办理的“绿色通道”。到2002年底,上海市发放社保卡的总数已达802万张,占城区符合申领条件市民总数的93%。社保卡系统已经实现了医保结算、公积金贷款受理和提取审核、办理因私护照等21项功能,邮政、银行、手机商户等也在业务办理中采用社保卡作为凭证,用卡总数达1.1亿人次。
政务是服务不是审批
上海市信息办副主任孙建平说,上海市的社保卡系统建设,是伴随着“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出现的。提高服务水平,实现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势在必行。
以卡代证,当然是服务的进步,可社保、公安、民政、医保、公积金五个部门此前都各自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各个部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医保想发医保卡,社保想发养老金领用卡,民政部门要发帮困卡,使用不便,成本也不低。
1998年9月,上海市政府决定花3年时间建成社会保障卡系统,让市民在这5个原本很少往来的部门间畅通无阻。就这样,一张小小的卡片,承载起了整合5大政府部门的重任。
制度为信息化护航
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海市社会保障卡服务中心主任张惠芬说,因为每个部门都不想让自己在这轮整合中被削弱,甚至消失。
上海的成功,得益于一套成熟推进的模式。现在上海市城市信息化已经形成了市、区两级管理体制,市和区都建立了一个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一个工作机构,信息化领导小组往往都是市或者区里的一把手主抓,为的就是统筹和协调,工作机构作为政府的常设机构,同时又是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
具体到社保卡工程,主要由市信息办来负责协调各部门。如果信息办也解决不了,就上报到市一级,在市一级有联席会议,组长就是市政府分管领导。这种机制极大地推动了项目的进展。孙建平总结说:“所有的信息孤岛,都是有权力保护的,但小的权力系统可以用更大的权力去打破。”
让百姓说了算
城市信息化,离不开市民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上海市政府从一开始就要求,社保卡工程的便民、利民,不仅要体现在目标上,而且要体现在实施的过程中。
采集信息时,对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工作人员往往把他们背到街道办理社保卡手续。2002年,上海市政府12件为市民办实事的第一项第一款,就是社保卡补换卡网点实行“市民休息我上班”、一年365天办公的制度。政府还在全市聘请100个市民监督员,他们的职责就是监督政府的服务有没有到位,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这些监督员很认真、也很高兴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孙建平承认,社保卡工程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我们不能自己标榜它是一个‘民心工程’,‘民心工程’得老百姓说了算。”
点评:“有了资金、设备和人才,就可以做卡了吗?不行!没有一套好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机制,电子政务不是奢望就是摆设。”上海市社会保障卡服务中心主任张惠芬经常对来自其他省市的参观者这样说。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总结。政府信息化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享、便民利民,而它最大的障碍则来自对已有权力和利益的迷恋。以民意为基础,以效率为目标,靠制度作保障,上海市社保卡工程的成功,为电子政务的推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名家特递
为电子政务建言献策
邓伟志
健全电子政务法规
加强“虚拟社区”建设
壮大信息产业规模
尝试设立“电子代表”
统一技术标准规范
建立网络安全预警、处理机制
连接虚拟大都市圈
推动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上网
扩大联网办公范围
建立社会监管体系
如何推进中国电子政务的建设?这里提十点建议。
(一)健全电子政务法规。开展电子政务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现有法律所没有涉及的内容,也会出现同已有的法律法规相冲突的地方。因此,要清理、修改与此冲突、相悖的现有法规和法律,加强研究制订新的具体法规,如电子签名、网上申报的合法性等等。应研究制订中国的《政府资源共享法》和《社会信息公开法》。
(二)壮大信息产业规模。政府要大力扶持我国民族软件企业的发展。吸引私人与非政府机构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确保电子政务顺利发展。在确保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
(三)统一技术标准规范。要以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电子政务,防止各部门各自开发自己的系统。否则,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2002年年初,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提出了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总体框架,可惜仍嫌太粗。
(四)连接虚拟大都市圈。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建立和统一我国几个大城市群的网络系统。在大都市圈系统中,逐步实现信息资源交互和共享、资金项目统一招投标、人才技术互相流通和交流,避免城市信息化的重复建设。
(五)扩大联网办公范围。要打破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单单公布几条规定,算不上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必须把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在当前,尤其要注意把群众呼唤公开的迅速公开出来。政府所有公文逐步实现全部电子文档,办公“无纸化”,公共管理事务逐步实现“网上办公”。
(六)加强“虚拟社区”建设。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公民电子税务:允许公民个人通过电子报税系统申报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个人税务。电子证件服务:允许居民通过网络办理结婚证、离婚证、出生证、死亡证明等有关证书。在虚拟社区中,尤其要推广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咨询服务。学校的教育网络要向全社会开放。家长能在家里和教师、学校及时进行沟通和了解,对学校教育进行评议。
(七)尝试设立“电子代表”。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有条件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应当建立个人网站(或集中建立统一网站),公开电子邮件地址,张贴照片,公布代表、委员的职责履行情况和业绩,让公民和社会团体能经常与代表、委员进行沟通和交流,便于选民的监督和评议。还可在网上提供被选举人背景资料,促进公民了解被选举人;通过在线评论和意见,反馈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
(八)建立网络安全预警、处理机制。1月25日,“2003蠕虫王”恶性病毒在全球大面积蔓延。在短时间内也造成了我国几大网络系统的瘫痪。这次网络瘫痪,其实早有预兆,却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发出警报和处理措施。应吸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专家共同组织社会网络安全预警防范体系和运作机制。
(九)推动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上网。截至2002年底,中国网民已达5910万,上网计算机2083万台,首次超过日本的网民总数。但我国普及率相当低,地区之间极不均衡。政府要建立扶持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上网的基金,减少“信息鸿沟”。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建立规范的网站;信息必须在第一时间上网;历史报表、重大事项披露必须在24小时以内上网;应当在召开股东大会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播;股东可以通过网络行使表决权;建立上市公司网站责任人制度。
(十)建立社会监管体系。要建立社会监管体系,防止信息腐败,防止利用信息化搞“权力寻租”。有关信息产业协会和社会团体,应当肩负起这个社会责任。国家的法律要予以保障。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一周谈
从“形象工程”到“效益工程”
喜看电子政务新变化
杜家滨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时代似乎一下子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作为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这些年来,我们目睹了政府部门在电子政务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1999年以来,“政府上网工程”的积极推进,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政府上网工程”建设初期,政府网站作为信息传递的窗口,主要用于政务信息发布,缺乏交互式的信息沟通,还没有充分实现“电子化事务处理”。
几年来,在思科公司参与的众多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中,我们积极地分享思科在国外建设电子政务的经验,推动各信息网络系统之间资源的互利交换,以形成动态而有弹性的“电子政府生态系统”。通过建立立体化的网络系统,打破机构间界线,开放地共享信息。同时,利用一系列高带宽网络技术,对政府信息和服务提供实时接入;利用IP语音、无线网络等先进技术帮助各级政府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为大众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目前,思科不仅成功地帮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黑龙江、福建等省市构建电子政务网络,还积极参与了国家“金卡”、“金关”、“金税”、“金盾”和“金财”工程建设。在深入的参与过程中,我们对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政府推行电子政务能有效地增强政令响应的时效性,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而且在政务公开、廉政建设以及财政开支节约方面也有显著作用,这与企业网络化的本质是一致的。但是较之企业网,电子政务涉及的网络规模更大、更复杂,做好这样一个工程,应该从应用、服务及网络通道等三个层面进行规划。这就要求电子政务建设的供应商具备全方位的服务意识,创造性地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并且能够协助政府从整体上进行政务网络的规划和设计。我们高兴地看到各级政府以宽阔的视界,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电子政务的规划取得了扎实的进展。
通过几年来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建设已经普遍跨越了“静态信息发布”阶段,“动态信息交互”成为主流应用。在大多数政府网站,均可以发现诸如表格下载、咨询、投诉等服务窗口,而且,这些窗口都是“活”的,后台联接着相应的政府主管部门,从而进行快速的响应。
尤其可喜的是,在很多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已经由“形象工程”发展成为“效益工程”,将“电子政务”和“政府职能转变”结合了起来,以政府的业务为主线,根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府自身能力建设的需要确定电子政务的优先级,结合自身的实际资源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和分布实施,从而有效地达成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行政开支和加强廉政建设等目的。
在网络时代,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竞争力将越来越多地通过政府管理职能与效率来体现,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走向更加强盛的关键因素,我们为已经取得的成绩欢欣鼓舞,也将一如既往,为电子政务建设尽心尽责。
(作者为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