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专页)
专栏: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
强基固本筑高楼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16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建好一栋高楼,首先必须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大厦越稳固。建设一个先进的政党,好比建筑一项伟大的工程,同样需要坚固的基础。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那么,什么是阶级基础,如何增强?什么是群众基础,如何扩大?什么是社会影响力,如何提高?
不断增强阶级基础
任何政党都是有阶级性的,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有着自己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阶级基础。一个政党是否先进,首先取决于它所代表的那个阶级是否先进。
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
中国工人阶级是最富有政治远见和牺牲精神,最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最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最能代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阶级。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确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按照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要求来建设自己,巩固自己,加强自己。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成为中国最先进的政党,取得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资格,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自身的进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历史地位,将会越来越提升;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整体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积极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所具有的品格,将会越来越鲜明,从而党的阶级基础将进一步增强。
要看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使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从总体上说是积极的、进步的,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既没有改变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历史地位,也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阶级本质及其政治地位,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
历史和现实充分说明,中国工人阶级是最进步、最有活力的阶级,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始终是我们党最坚实的阶级基础和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一个基本前提。
不断扩大群众基础
党的十六大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当好这“三个先锋队”,要求我们党在增强阶级基础的同时,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只有这样,党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有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我们党只有吸引和团结最广大人民,才能实现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其二,我们党是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只有最广泛最充分地吸收全民族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入党,才能使自己的队伍人才荟萃,更加强大。
或许有人会问,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吸收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入党,会不会影响党的先进性?对此,我们党以自己的光辉实践作出了回答。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大量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的队伍。早期的共产党人尤其是党的创立者们,并非都出身工人阶级,然而他们不仅参与了党的创立,而且终身为党的事业奋斗。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内的工人党员不到10%,绝大多数党员出身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要从思想上建党,这就为解决非工人阶级出身的人入党问题开辟了一个路子。它要求党员不仅从组织上入党,还要通过严格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从思想上入党,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成长,逐步成长为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成功的。因此,我们党只要坚持思想上建党,坚持党员标准和条件,就不会因为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优秀分子入党而改变自己的先进性和阶级性。
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
党的阶级基础增强了,党的群众基础扩大了,党的社会影响力就会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在新的世纪,面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各种风险的考验,我们党只有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力,才能团结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必须加强思想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论犹如一面旗帜。党有了正确的理论、路线、纲领,就为党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就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就能动员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只要高度重视思想建设,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党的社会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
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必须加强组织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空前艰巨浩繁,需要十分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没有这样的组织领导,就很难把广大工人、农民和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有效地调动起来,凝聚起来,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成分和社会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空白点。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加大组织建设的力度,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延伸党的工作的范围,充分发挥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必须加强作风建设。一个政党有了良好的作风,就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崇高的威信,就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我们党一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广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清正廉洁,执政为民,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抵御各种不正之风的能力,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和发扬良好的作风,就能永远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永远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永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12版(理论专页)
专栏: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
从一位私营企业主要求入党谈起
——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
17
甘肃省张掖市有一位农村砖瓦匠,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成了拥有数亿元资产的私营企业主。他勤劳致富,奉公守法,热心为老百姓办好事,先后捐出数百万元为村里兴办各项公益事业,自己却过着节俭的生活。多年来,他一直怀着对党的深厚感情,多次向党组织表达入党的强烈愿望。
像这样的私营企业主是否可以入党,曾引起一些争议。有的人提出了疑问,这些人在政治上靠得住吗?这样的疑问和担心涉及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财产多少意味着什么
通常所说的财产,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财产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生产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这种生产关系维护的是剥削制度。在剥削制度下,地主、资本家靠剥削农民、工人而发财,剥削是他们积累个人财产的根本手段。他们的财产越多,就意味着他们对穷人的掠夺越多。因此,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革命者往往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作为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总的情况看,这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但是也要看到,即使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也并没有机械地使用这个标准,而是对具体对象做具体分析,并且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例如,流氓无产者在经济地位上处于一贫如洗的状况,但是他们并不因此就在政治上具有先进性,我们党也从来没有把他们当做先进的无产阶级的一部分,看做革命的依靠力量。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剥削阶级,劳动者拥有了以生活资料为主的个人财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并鼓励先富带后富,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财产在总体上都有了增加,从财产较少到财产较多。这是历史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财产的有无和多少去判断人们政治觉悟的高低。否则,就不符合当今中国的实际,就不利于发展生产力,不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对于勤劳致富、努力工作而拥有合法财产的高收入者来说,只要他们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政策,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个人财产就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再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做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甚至坚持“越穷越光荣”、“拥有较多财产就是剥削阶级”这样的旧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如何搞得下去?人民的生活水平又如何进一步提高?
先进与否如何判断
既然在当代中国,广大干部群众都拥有一定的财产,那么,判断一个人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究竟应该以什么为标准?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第一,要看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其是否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否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否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
第二,要看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如果他的财产是靠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偷税漏税、巧取豪夺、坑蒙拐骗得来的,那么,不管他的财产如何支配和使用,其行为都是违法的,在政治上都是落后的。如果他的财产是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得来的,那还要看他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如果他除了把一部分积累的财产用于个人消费外,更多的是用于生产性投资,将资金投放到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上,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上,努力在助学、助残、扶贫、救灾等方面出资出力,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回报社会,那他在政治上就是先进的。而如果为富不仁、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即使财产得来是合法的,在政治上也谈不上先进性。
第三,要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贡献。由于个人的能力、水平、资金及各方面的客观条件不同,每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是不同的。但只要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给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那么他在政治上就是先进的。
必须指出,上述“三看”标准彼此不是孤立的,我们要深刻理解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把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完整的标准来把握。
符合条件才能入党
我们党发展党员,重点是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进行,他们始终是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吸收其他阶层的优秀分子入党,但他们必须在政治上是先进的,必须符合入党的条件,即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还要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
吸收其他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入党,有利于改善党的队伍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出现的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确有不少优秀分子,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中做出不少贡献。将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包括私营企业主中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不仅不会改变党的性质,而且会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吸收其他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入党,有利于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力量。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加以推进。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可以使他们在党组织的培养、帮助、教育和引导下,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周围的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吸收其他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入党,有利于改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工作薄弱的状况,有利于增强党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及其从业人员的联系,有利于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增强党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必须指出的是,允许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包括私营企业主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并不是毫无原则地敞开大门,谁想进来就进来,或者不想进来硬拉进来。我们绝不允许那些政治上落后、入党动机不纯的人混进党内,绝不允许仅仅因为某些人经济实力强、个人名气大,就把他们拉进党内来。只有那些政治上先进,符合入党条件,能够坚持党的奋斗目标和宗旨,严格履行党员义务,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模范地遵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优秀分子,党组织才欢迎他们入党。
第12版(理论专页)
专栏: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
生死抉择的考验
——我们党有决心有能力解决腐败问题
19
2000年8月,一部名叫《生死抉择》的电影开始在国内上映。该片上映时间不长,便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在国内的票房收入超过同期所有进口的“美国大片”。《生死抉择》为什么会如此吸引观众?这主要是因为它成功塑造了清正廉洁、勇斗邪恶、一身正气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同腐败作斗争的坚定信心。
腐败滋生 不可忽视
腐败是什么呢?腐败,就是利用公共权力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私利。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说,腐败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思想的反映,体现的是剥削阶级的道德观、价值观。我们熟知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黑金政治”等,就是剥削阶级社会腐败现象的真实写照。
古今中外,因廉而兴、因腐而衰,是一个基本的规律。我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励精图治的皇帝、清正廉洁的官吏,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本性,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都不可能解决腐败问题,从而也逃不脱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规律。对这个问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有明确的认识,并高度重视。1926年,我们党就制定了第一个反腐败文件《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严肃查处了刘青山和张子善贪污案,对于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拒腐防变起了很大的警戒作用,使我们党树立了清正廉洁的光辉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的工作、生活和所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队伍总体是好的,但也滋生了一些腐败现象。党内之所以会出现腐败现象,是由各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引起的。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完善,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还没有受到严密规范和有效约束。再加上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残余没有彻底消除,对外开放又使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隙而入。在上述多种因素交织存在的情况下,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有的作风败坏,生活糜烂,骄奢淫逸;有的任人唯亲,拉帮结派,贪赃枉法;有的欺压群众,鱼肉百姓,横行乡里;有的甚至与犯罪分子相勾结,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等等。
腐败好像人身体内的毒瘤,任毒瘤扩散,生命就难以维持。腐败会葬送党,葬送人民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经济搞不上去要垮台,腐败问题不解决也要垮台。邓小平告诫全党:“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江泽民同志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听任腐败现象发展下去,党就会走向自我毁灭。”并反复强调,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
措施有力 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反对腐败问题上态度是坚决的,措施是有力的,成绩也是巨大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要把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二是不断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坚决惩处腐败分子,纯洁党的组织。
1997年10月至2002年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861917件,结案842760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846150人,其中开除党籍137711人,被开除党籍又受到刑事追究的37790人。特别是查处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公安部原副部长李纪周、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等一批腐败分子,查办了湛江和厦门特大走私案,维护了党纪国法的严肃性,为国家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
三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取得良好效果。近些年来,反腐败斗争正在逐步从侧重遏制转到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上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如: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与所办经营性企业彻底脱钩,中央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脱钩;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普遍推开,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逐步开展,政府采购制度开始实行;等等。
坚定信心 惩治腐败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社会主义制度同腐败水火不容。无论反腐败的任务多么艰巨,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决心和信心都不会有丝毫动摇。
我们有信心,是因为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党中央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提出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彻底查处,严惩不贷,决不手软。
我们有信心,是因为我们正在筑起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有效防范和惩治腐败的“天网”。注重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加强思想修养,提高精神境界,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巩固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通过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抓住那些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环节,推进体制创新。特别是通过人事、财政、分配等方面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
我们有信心,是因为反对腐败顺应民心,得到人民强有力的支持。反腐败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我们正在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组织动员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途径和制度,开拓群众广泛参与的形式和渠道,让人民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切实保护群众举报、控告、举证的合法权利。只要实现人民对国家权力活动的监督,腐败分子就会失去藏身之地,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消除腐败这个痼疾。
第12版(理论专页)
专栏: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
“谁是共产党员我一眼就能看出来”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
18
“谁是共产党员我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德国工程师曼福雷德·布罗克到中国后的最大感受。60多岁的布罗克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外籍技术专家,在我国很多地方工作和生活过。无论是进行合资谈判、技术培训,还是后来到合资企业工作,布罗克都发现:身边最努力、最吃苦的往往都是共产党员。布罗克的“发现”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人们对党的认识,首先是看身边共产党员的所作所为,党的形象是通过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的作风体现出来的。可见,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对我们党是多么重要啊。
作风正才能形象好
作风是人们思想、工作和生活态度的集中反映,是品格的体现。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体现着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体现着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党要树立好形象,必须培育好作风。
优良作风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是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在革命战争年代,敌人一边用斩尽杀绝的手段“围剿”我们党,一边利用他们控制的舆论工具,把种种可怕的罪名扣到我们党头上。但是,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透过国民党横征暴敛、欺压百姓的恶劣作风,看清了国民党独裁专制的丑恶形象;也从共产党人大公无私、英勇无畏、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良好作风,看到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形象。
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光辉历程,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队伍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又是如何通过党的作风来评判党的形象呢?那就是要看我们党员干部,是解放思想还是保守僵化,是实事求是还是弄虚作假,是深入扎实还是粗浅飘浮,是热忱虚心还是冷漠高傲,是忠于职守还是敷衍了事,是勤勉高效还是疲塌拖拉,是无私奉献还是追逐私利,是清正廉洁还是贪污腐败。上述对比,体现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作风,因而在群众心中必然树立起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前者生机勃勃、品德高尚、可亲可敬,后者暮气沉沉、品质低下、可疏可鄙。群众赞成与否,拥护与否,信任与否,自然分明。
形象好才能得人心
党的形象是好是坏,人民心中有一杆秤:形象好,就会得到人民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形象不好,人民就会感到不满和失望。所以,形象问题不是个小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古今中外的无数历史事实都反复证明了这个道理。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开始形象不错,很得人心,以至于老百姓编出“迎闯王,不纳粮”的民谣。起义军历经磨难,备尝艰辛,终于推翻了明王朝,但是位子还没有坐稳,内部就互相争斗,生活腐化,形象急剧滑落,最终失去人民的支持,结果没过多久就被赶出北京城,一败涂地。19世纪中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一开始也是朝气蓬勃,气势如虹,形象很好,但当他们占领南京以后,很快走向腐化堕落,结果大失人心,最后在清军镇压下以失败告终。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虽然有800万军队,有美式先进武器,但由于腐败成风,形象极差,导致民怨沸腾,结果在我党领导的人民战争面前兵败如山倒,仅三四年就土崩瓦解了。
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所以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打败中外反动派,建立新中国,就是因为我们党不仅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而且还在人民心目中牢固树立起崇高而光辉的形象。战争年代,共产党员“跟我来”的一声呼唤,激励起多少人冲锋陷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涌现出许许多多像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那样的共产党员,他们以自己的崇高形象激励了多少人无私奉献!事实证明,我们党能够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赢得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是与成千上万优秀党员的榜样力量和人格魅力分不开的。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则是脱离群众。一旦脱离群众,党的形象就会受到根本性的损害,必然渐失人心,结果是非常危险的。江泽民同志谆谆告诫我们: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抓落实才能见成效
端正作风,树立形象,关键要抓落实。作风建设如果光喊口号,不抓落实,把工作停留在表面上,把政策停留在纸上,只能一事无成。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专门就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问题作出决定,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给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明确任务,指明了正确方向。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树立党的形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抓落实,首先要有强烈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切能够做的事情做起。每一位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在端正党的作风、塑造党的形象问题上从严要求自己。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目前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的作风问题,不少是领导干部不重视、不抓紧引起的,有的则是领导干部自身作风不正引起的。因此,作风建设要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抓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首先做到。
抓落实,关键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风变没变,群众来评判;实事办没办,群众眼里看。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扎扎实实解决群众的困难。把各方面工作有没有新的改进,群众生活状况有没有新的改善,作为检验作风建设和形象好坏的重要标准。
抓落实,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建立一套好的制度和机制。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有了好的制度,好人可以避免犯错误,更好地发挥作用;坏人不能横行,即使干了坏事,也能得到及时查处。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这两者都很重要,结合起来才更管用。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