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2月24日人民日报第10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2-2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学习雷锋好榜样 '...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学习雷锋好榜样

  学习雷锋好榜样
  朱伯儒 永恒的时代精神
我和雷锋差不多是同龄人,我和我那个年代一起成长的人一样,都非常佩服雷锋,都以他为榜样,不论在工作上、生活上,都向雷锋同志看齐。
时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如何进步,雷锋精神是不能丢的,因为雷锋精神是我们社会进步的动力,是永恒的时代精神。
朱伯儒:1983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荣誉称号。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分别题词予以赞扬。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9年1月以广州军区空军副政委职务退休。
  李国安 做“三个代表”的模范实践者
我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军职领导干部,雷锋精神一直感染和激励着我的成长,成为我人生的正确方向。作为领导干部,要
  带头弘扬雷锋精神,做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当好部队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就要像雷锋同志那样,胸怀远大理想,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在当前,就要以对党的深厚感情和高度政治责任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模范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打赢”本领,努力为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李国安:现任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曾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团长”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李润虎 与时俱进弘扬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体现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优秀品质,她是一种永不过时的时代精神。在发展经济、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培养民族精神的新要求新形势下,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和优良作风是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李润虎:现为兰州军区某集团军装备部副部长。1990年被评为“全国学雷锋标兵”,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91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学雷锋模范”荣誉称号。
  张子祥 展时代风采 树崭新形象
结合自身经历,我强烈地感到,越是学雷锋活动遇到冲击的时候,越要与时俱进弘扬雷锋精神。当上学雷锋标兵之初,我在公众场合皮鞋不敢穿,烧鸡不敢吃,被骗子骗去钱财不敢吱声,怕人说丢了学雷锋的本色。后来我感到,只有紧跟时代、发展创新,学雷锋活动才会有活力,才会有劲头,才会有成效。外出虽不穿名牌,但穿得整整齐齐;自己不但做好事,还让人民群众看到过硬的军事技能。当了团政治处主任和团政委后,我积极引导,让部属既当“老黄牛”,也要当“千里马”。
张子祥:现为辽宁省军区铁岭预备高炮团政治委员。1991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学雷锋模范”荣誉称号,并被授予一级英模奖章。
  徐洪刚 共谱人间正气歌
纵观雷锋一生的言行,其可贵品格集中到一点,那就是赤胆忠心为人民。弘扬雷锋精神,就得有心甘情愿为人民无私奉献的襟怀。特别是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更要以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大无畏精神,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用凛然正气、满腔豪气加一腔热血,去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共谱时代正气歌。
徐洪刚:1993年被济南军区授予“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荣誉称号。1994年2月5日,在北京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江泽民题词“向徐洪刚同志学习”。现在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政工系读研究生。
  孙茂芳 矢志不渝学雷锋
回顾40年学雷锋的历程,我深深感到,学雷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把学雷锋的路走到底,一是不能耳朵软,听到讽刺挖苦就打退堂鼓;二是不能有功利思想,要做到不为名利所累;三是要有奉献精神,舒舒服服学不了雷锋。在做好事中,越是有人不理解,越觉得弘扬雷锋精神任重道远,责无旁贷。职务有终点,学雷锋的道路没有终点。只要腿还能走,嘴还能讲,学雷锋就一天也不放松。
孙茂芳: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现已退休。1994年、1998年两次参加全军学雷锋先进典型座谈,被树为全军学雷锋先进典型,1997年4月荣立一等功,被誉为“京城活雷锋”。
  李志军 雷锋精神给我欢乐
人生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结晶。他促进了社会进步,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快乐、美好、高尚和幸福。1981年我被炸成重伤,双目失明。在社会、部队、妻子的帮助下,我这个只能被他人照顾的一等伤残军人,成了副主任医师、兼职教授,并用我独创的“六位十分”按摩法帮许许多多弱视、近视儿童改善视力,摘掉眼镜。雷锋精神给了我光明与快乐,我会把光明与快乐奉献给人民。
李志军:1991年5月12日被中央军委授予“学雷锋模范”荣誉称号,并被授予一级英模奖章,荣获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现在北京军区政治部第一干休所工作。
  聂元铭 不遗余力做新贡献
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公而忘私、坚贞不屈的传统美德。我们科技工作者坚持学习雷锋精神不动摇,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新形势下学雷锋,首先要坚持与时俱进,赋予雷锋精神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内涵。作为部队系统的科研人员,自己将不遗余力,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聂元铭:1991年3月当选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被誉为“科技雷锋”。现为第二炮兵后勤部指挥自动化工作站站长兼高级工程师,大校军衔。有8项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 GSc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乔安山:一生学雷锋
乔安山入伍前,和雷锋同在辽宁鞍钢弓长岭矿山当工人。之后,又同期入伍,在同一个部队,同一个连队,同一个班,又同开一辆车,给雷锋当驾驶助手。雷锋牺牲后,乔安山的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他说自己之所以能挺过来,是因为读懂了雷锋说过的“活着”的涵义——“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他从不对别人说自己是雷锋的战友,只是照着雷锋的样子默默地去做,以实际行动延续雷锋精神。 GSc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朱光斗:一生“说”雷锋
“快板不离手,雷锋不离口。”这是对沈阳军区著名曲艺家朱光斗的评价。1960年11月,朱光斗第一次听雷锋作报告,他当即创作了快板《雷锋苦难的童年》,引起强烈反响。1963年朱光斗把数来宝《学雷锋》搬上了文艺舞台。全国各大报刊电台迅速刊载播放,后来又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40年来,朱光斗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线,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段子,被沈阳军区授予“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并荣获金质“学雷锋荣誉章”。 GSc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不熄的精神火焰
姚柏林
3月,雪花被阳光感动的季节。3月,生长着清新美丽的传说。3月,浸满渴望贮足温情充满生机。3月,永恒主题是不熄的雷锋精神火焰。迎着漫天飘洒的雪花,我又一次回到了故乡湖南望城县,心中顿时生发着一种别样的自豪。因为这里生长着一位从平凡中走过来的英雄雷锋,这里燃烧着一团永不停熄的火焰——雷锋精神。天寒地冻,走进望城雷锋纪念馆,有股暖流涌遍全身。一个个展厅化成了一盆盆暖烘烘的红火,一件件展物变成了一团团赤烫烫的烈焰。雷锋从参加工作到以身殉职仅6个春秋,在这2190个日日夜夜里,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轻轻的年龄,平平的事迹,短短的记述,滚出革命战士的火球”(《谢觉哉诗选)》。他将一颗滚烫的心,无私地奉献给田野,奉献给工厂,奉献给军营,奉献给党和人民。他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拧在祖国建设事业这架机器上。雷锋不断地激励自己:是“一滴水”,就要“滋润一寸土地”;是“一线阳光”,就要“照亮一处黑暗”;是“一颗粮食”,就要“养育一个生命”。他以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经历,“延长了生命的音响和光华”(李大钊语)。雷锋不为自己编歌曲,不为自己织罗衣,不为自己梳羽毛,不为个人流一滴泪。他,《国际歌》里的一个音符,红旗上的一根纤维,花丛中的一瓣红花,浪花里的一滴水。高尔基说:“人类的生活就是创造。”创造,使雷锋永远像一团火焰。这团火使他如日中天,以青春的魂灵,广博的胸怀,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创造着如火如荼的事业,创造着日新月异的生活,创造着绚丽耀眼的人生。雷锋22岁的生命如同一颗流星,虽转瞬即逝,却留下了无限美丽动人的光辉。
夜幕降临,驻足在雷锋纪念馆的台阶上,后面是雷锋那年轻英俊的塑像;前头是雷锋乡、长沙城的万家灯火。“物质的增长,是可以用数字来计量的,而人的高尚品德的增长,却是任何数字都无法计量的巨大力量”。在返回的汽车上,我猛然记起40年前罗瑞卿说的这句话。在奔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我们多么需要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多么需要珍爱和保持雷锋精神炽烈的火焰!多么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GSc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寻找雷锋
本报记者 胡果
  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纪念日。40年前,一个普通的士兵,以22岁的短暂生命,感动了一个时代。40年来,他那生于平凡的伟大品格,感召着一辈辈中国人,成为民族精神的生动组成。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踏上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的中国,更加热切地呼唤着雷锋的名字。
抚顺,雷锋的第二故乡,雷锋精神的发祥地。全国三个雷锋纪念馆,抚顺有其二。这里,遍布雷锋的足迹,走近它,也就开始了一次特殊的找寻。
抚顺雷锋纪念馆,建馆以来规模最大的改扩建工程已近尾声,一间实景茅草屋成为我们参观的起点。当年,湘江边上的苦孩子雷锋就是从这样的困境中走出,欣欣然迈进了新时代。
两尊新添的仿真蜡像出自著名蜡像艺术家尔宝瑞之手:站在推土机旁的鞍钢工人雷锋意气风发,端坐车厢读毛选的军人雷锋成熟而安详。共同之处是那双眯缝着的眼睛,笑意微微。尔教授说,用专业的眼光看,这个圆圆脸的小个儿战士实在很普通,与众不同的是他脸上的神情,朴实、纯净,有种从心底涌出的快乐。
这样的快乐荡漾在展厅每个角落——触目所及的照片上,都带着微笑。他爱美。戴军帽时会在前额处露出几绺头发。他爱唱歌,会打快板、拉手风琴。他特别喜欢留影。在他眼中,新生活是那么美好,来之不易,每一天都应该好好度过,每个瞬间都值得收藏、珍惜。他由衷地爱身边每一个同志,谁有困难都伸手相助……朴实的美,可亲的真,在一本本摊开的日记中得到了升华。
纸已黄,字已淡,普通一兵的成长心迹鲜活依然。他从一枚钉子的“挤”和“钻”中悟出刻苦学习的真谛,他由一颗螺丝钉身上看到干一行爱一行的闪光。考问过无数哲人的人生命题在这里得到了最简捷的回答:“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美好。”常人惧怕的平凡,在他眼里有着不同寻常的力量——“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瓦砌起来的,我们何不做这一砖一瓦呢!我所以天天都要做这些琐碎事,就因为此。”
“这是一滴特殊的油,它能覆盖整个海洋,使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平静”,美国教师詹姆斯留言。《朝日新闻》记者堀江义人更干脆:“雷锋属于全世界!”——1964年建馆以来,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0名参观者慕名前来。1182件展品,连缀出一个中国士兵22年的生命轨迹。每件展品都琐细而平实,当它们积聚在一起,就是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
离开望花区,走向雷锋团。靠窗的下铺一尘不染,棉被叠得方方整整。一溜漱口杯中,那只军绿色的搪瓷缸永远摆在第一。每晚点名叫“雷锋”,全班异口同声:“到!”
40年来,雷锋班唯一的“特权”是,每天可以晚熄灯一个小时,拆读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信函,并给其中部分回信。这些来信码放得整整齐齐,请进了珍藏室。四十度春秋,35万封来信,成为雷锋班最大的财富。
离雷锋班不远便是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许多展品都是原物。譬如这“三件宝”——皮茄克、手表、料子裤,雷锋当工人时添置的家当。围绕是否让它们公开展出,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今天,它们静静躺在这里,坦然述说着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真实履历。
漫步今日雷锋团,设施齐全的健身房,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连线到营、连的局域网……走过40年风雨,抖落误解与困惑,团政委修长智说,我们今天学雷锋,首先就要学习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学习他立足本职、刻苦钻研。一句话,打得赢,不变质!
告别雷锋团,听到一个故事:有个战士每天悄悄早起擦拭雷锋塑像,坚持3年,评选学雷锋标兵却落选了。原因:感情朴实可亲,作为典型却不可取。是的,雷锋精神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它犹如一道洪流,只有永远向前,才能生命奔腾……(附图片) GSc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作者:杨宝威 GSc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图①:在驾驶室里学毛主席著作;
图②:在鞍钢任夜校文化教员;
图③:任校外辅导员;
图④:辅导乔安山学文化;
图⑤:雷锋班战士在写回信。
摄影:张峻 王海青 GSc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张峻:一生“照”雷锋
  张峻是雷锋参军后最早给他拍照的人。他为雷锋拍了222张底片,其中黑白的198张,彩色的24张。当时,他是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的报道干事,他先后7次和雷锋生活在一起,随他到过营区、学校、工地……雷锋牺牲后,张峻协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沈阳军区和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筹办了雷锋事迹、图片展览。40年间,他拍下有关学雷锋的照片达2万余张,把宣传雷锋当做自己的终生职责。 GSc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杨宝威:一生画雷锋
  速写《雷锋在补衣》是雷锋有生以来的第一幅画像。作者是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俱乐部主任杨宝威。1960年11月,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为了进一步宣传雷锋,抽调宣传骨干杨宝威等三人,与雷锋同住一屋。一天晚上,雷锋正在灯下全神贯注地缝补自己的白衬衣。杨宝威看了心中为之一动,取来纸和笔,迅速勾画。雷锋牺牲了,杨宝威继续用画笔宣传雷锋、纪念雷锋。
  (本栏文字:姜玉坤 王永孝 林春生) GSc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陈广生:一生写雷锋
  陈广生是最早采访和宣传雷锋事迹的人。1960年7月,雷锋所在团准备授予雷锋为“节约标兵”,团领导指派陈广生写事迹材料。正当陈广生埋头修改长篇报告文学《向阳坡上长劲苗》时,突然得知雷锋因公牺牲的消息。他止住泪水,悉心修改,5万余字的报告文学很快连载在《抚顺日报》上,又陆续发表在《解放军报》和《中国青年报》上。40年中,他写了《伟大的战士》、《雷锋传》等有关雷锋的书籍13本。 GSc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