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2月20日人民日报第13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2-2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战争阴云卷着科威特走 '...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记者亲历

  本报记者 胡锡进摄
  战争阴云卷着科威特走
  本报特派记者 胡锡进 环球时报特派记者 宋念申
  2月15日,科威特进入更高级别的警备状态,60%的北部国土成为军事禁区。我们是13日晚到达这个国家的,走得急,就是怕科威特关闭领空,晚了就进不来了。但直到我们发稿时,大部分进出科威特的航班还处于正常,所不同的是,来的飞机上人很少,而走的飞机纷纷爆满,他们当中多数人买的是单程票。
  几天采访下来,天天经过市区的几条主要街道,总会新发现几个军事岗哨,感觉上是科威特的气氛在一天天变得紧张。去了一趟政府新闻部办采访证件,感觉像是去了趟国防部,入口设了路障,盘查也极其严格。我们后来才知道,去别的政府机关也是一样。路障,已成了科威特最“时尚”的街景。
  生活在继续,商业区仍很繁荣,建筑工地也在轰轰作响,但人们对战争的担心也是实实在在的,就像这里沙漠中的天气,早晚很凉,中午又很热,共同组成了2月中旬的一天。
  面对社会情绪的波动,当地的高官们不得不纷纷站出来讲话,以稳定人心。2月16日,各家报纸的头版头条登出一位重要人物的讲话,强调科威特是目前海湾地区最安全的国家,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威特人和在科威特生活的外国人离开这个国家。但很快,采访航空公司的记者就发布了内容相反的消息。一位高层人士还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发出保证,科威特的食品和矿泉水的供应是充足的,大家完全没必要抢购。
  17日,防生化武器面罩又成了报纸的头条话题。科威特绝大多数人还没有面罩,市面上太缺货,大家也不知道去哪儿买。此外,面罩的价格也很贵,180美元一个,低收入的外籍打工者根本买不起。大家都希望政府能免费发给人手一个,至少能给点补贴。
  所有这些紧张,就是因为科威特人和这里的外国侨民都普遍相信,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已经很难避免,除非萨达姆主动放弃权力。在这个美国士兵的军靴咚咚作响的国家,人们对战争还有多远的感觉,与在欧洲或是东亚的某个首都有很大差别,而且判断的角度也很不一样。联合国核查小组的报告,让外界的不少人看到一线和平的希望,但这样的希望在科威特很快就被美国战车的轰鸣声淹没了。这里人的看法是,核查只是美国想为他们的行动找的一个借口,而有没有借口,美国还是要行动的。他们不敢想象布什政府可以把这么多军队调过来,因为核查小组的一份报告就把这些军队又撤走了。他们坚信,美国不把萨达姆搞下台是决不会收兵的。
  科威特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军攻伊部队的大兵营,北部地区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前线。各种传闻很多,但一些关键问题,比如到底来了多少美军,美国的几艘航母目前到底在什么位置,各种说法总有一些差距。但有一点,这里听到的各种看法又大体是一致的,这就是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攻打伊拉克的军事部署,现在已经有能力开战了。剩下的一些问题,美军可以通过边打边补充的方式解决。因此,战争的危险每一天都在增加。
  令我们有些惊讶的是,那么多部队,科威特城内却完全看不到美国军人,军警都是科威特人。美军对自己人实行了完全的“封闭式管理”。一位开中餐馆的老板说,已经一年多没有美国兵来他的餐馆吃饭了。而美国大兵不进城消费,这太不像美国兵了。主要原因还是防恐怖袭击,因为科威特境内连续发生的恐怖事件都是针对美国人的。最近一次造成两名美国人一死一伤的枪击事件,几乎就发生在美国兵营的大门口。
  我们初来乍到,不断有人提醒我们,在街上千万别随意拍照,特别是别拍美国的军车,别在汽车里拿出相机抢拍。已经有过记者因此被抓了,还有记者的汽车挨了子弹,因为美军已被授权向可疑的目标“先发制人”。
  我们还对一个问题挺感兴趣:科威特人怎么看美国人?问了几个人,他们都说科威特人对美国人的态度很复杂。他们不喜欢萨达姆,但也不喜欢美国人,认为他们来这里不是真心帮忙,而是看中了这里的石油。
  科威特目前被称为“最好的季节”,“不冷不热”。但在我们看来,这只能算是科威特人的标准,其实中午已经相当热了,特别是阳光让人受不了。我们白天都穿衬衫和单裤,开车必须用空调。一位在科威特生活了十几年的华人告诉我们,到2月底,白天的气温就要从目前的21摄氏度、22摄氏度上升到30摄氏度左右。3月中旬,白天的气温将达35摄氏度至38摄氏度,3月底甚至要超过40摄氏度。这还是指科威特城的气温,沙漠中的气温还要高出许多,这样的温度将对全副武装的美国士兵构成考验。他们的单兵武器和护身设备据说有40公斤重。对气候的这种推断,更加剧了人们心理上的紧张。(附图片)
  科威特水塔群是科威特的标志性建筑,其中两座主塔分别高187米和147米,集储水、旅游和观赏为一体。图为守卫在水塔群前的科威特士兵。 dSY品论天涯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专家评说

  伊拉克危机与新一轮全球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王逸舟
  从国际关系角度观察,当前正在深化中的伊拉克危机,不过是新一轮全球政治的启动器和测量仪。美国大动干戈,势在必行;萨达姆政权以弱抗强,危在旦夕;联合国的调解努力虽加紧进行,希望却越来越渺茫;世界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战吁求,无法盖过超级大国战争机器的加速轰鸣。在笔者看来,现在重要的问题,已不再是战争何时发动、采取什么方式、最终如何结局,而是这场战争的严重性及其对新世纪国际关系的深刻影响。
  一、“9·11综合征”的发散:国际反恐斗争的变味与超级大国权力的滥用
  美国政府愿意把它攻伊“倒萨”的努力,说成是继阿富汗战争之后国际反恐斗争的新发展。这种在制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口实下展开的战争说辞,由于美国对外政策上的双重标准和它自身令人吃惊的尖端武库建造,显得没有什么说服力。美国正在一点一滴地耗尽“9·11”事件后它一度取得的某种道义优势。很多曾经对美国抱有深切同情的国家,现在也越来越对白宫和五角大楼的“邪恶轴心”论和“先发制人战略”等“新学说”抱有怀疑态度。国际反恐斗争在美国的导引下正在逐渐变质,国际反恐联盟也因此面临四分五裂的前景。关于“什么是恐怖主义”、“其深层次根源何在”以及“如何制止恐怖主义”等问题,现在变得比从前更加令人困惑。美国单边而顽固的攻击态势,不仅未能消除许多地区的反美情绪,反而使世人对于国际政治有了更多负面的想象。“9·11综合征”仍在持续发散,美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不论其他国家喜欢与否,美国显示出其他国家难以比肩的硬实力和超级大国特有的“孤僻症”,这种东西使美国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蛮力推进它想要达到的任何目标,很少考虑和顾忌其他国家的利益与国际社会的要求,令自己的偏好凌驾于多数国家之上。当前不断深化的伊拉克危机,有关各方围绕它展开的新一轮互动,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再清楚不过地折射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蛮力、霸气和对国际关系的深刻影响。它提示了国际战略失衡的危险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紧迫,绝对的权力导致权力的滥用——政治学揭示的这一铁律,不只适合于国内政治,也同样适用于国际政治。
二、危机的直接诱因:争夺石油资源、控制地缘枢纽、防范“文明冲突”
  不论当事方如何解释伊拉克危机的起源,三大因素实际决定了这场危机的进程与结局:其一是争夺石油资源。伊拉克所处的海湾地区是全球主要的石油产地,伊拉克本身拥有世界第二大石油储量;发达国家对这一地区的石油有很大的依赖性,单是美国就有1/3的石油由这一地区进口,而且比重还在上升。一个抱有敌意的政权,控制着西方国家的主要石油阀门之一——这一现状是美国无法容忍的。其二是控制地缘枢纽。从世界地图上看得十分清楚,海湾、中东乃至整个西亚,扼守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的交界处,有多个海上、空中和陆路的重要通道由此经过,属于全球地理要津和战略制高点。如同米洛舍维奇时代的前南斯拉夫曾经是北约东扩的绊脚石一样,萨达姆的伊拉克现在是美国控制这一地缘枢纽的眼中钉。其三是防范亨廷顿所谓的“文明间冲突”。在一些有狭隘意识和文化偏见的西方人士看来,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冲突有可能由不同种族及文明之间的差异所诱发,因此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借此看来,用强力改变伊拉克的政权,有“杀一儆百”和“敲山震虎”之功效,它实际上也是对有所谓“原教旨主义”情绪的伊斯兰国家的一种警示。
三、深层次的症结:伊拉克与中东问题的内在联系
 伊拉克危机不是孤立的事态,涉及的绝不只是几个国家的恩恩怨怨。除了上面的提示之外,人们不应忽略这一危机与长期存在的中东问题之间的深刻联系。在中东和平进程获得实质性推进之前,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生存权、发展权均获得真正的保障之前,整个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穆斯林民众对美国的怨恨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的。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同时避免出现大规模的、连锁式的反美、反以恐怖活动,这是美国对外对策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美国将不得不应对的长期挑战;只要中东问题没有得到全面和公正的解决,伊拉克危机的处理就不可能是低成本的,全球各地(尤其是穆斯林所在的各国、各地区)针对超级大国的对抗与冲突就不会减少。军事上的成功相对容易,而中东症结的消除却不那么简单。从某种意义上讲,伊拉克危机只是复杂的国际关系的一个显示器,是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造成的政治紊乱现象之一。
四、“反战轴心”的出现:大国关系新一轮互动的开始
  令人感兴趣的是当前大国关系围绕伊拉克危机出现的新动向。一方面,世人从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及中东欧一些国家的响应态度那里,看到了美国的绝对军事实力和某种“感召力”的存在;另一方面,若隐若现的新反战轴心(主要有德国和法国,一定程度上加上俄罗斯等国)的出现,以及北约在所谓“保障土耳其权益”问题上出现的严重分歧,反映出新时期大国关系值得注意和追踪的苗头。在笔者看来,出现在伊拉克危机上的这种分歧,首先当然属于不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和它们在战略取舍上的不同,这里面包含对于后萨达姆时代自身石油利益的不同谋划,对于后“9·11”进程国际反恐斗争的不同策略,对于中东问题解决的不同设想,等等。但是,这里面可以看出文化背景的差异、社会历史的不同和对国际秩序的多种理解,其中包括比如说对现代战争的性质和后果的不同感受,对于可能发生的人道主义灾难的不同态度,对于以联合国为主要体现的国际权威和国际法的不同期待,等等。毫无疑问,差别甚大的国家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始终是各国不同取舍的首要考量,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其他看似作用有限、实则意义深远的差异。考虑到大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特殊角色,也可以说,多层次的、富有变换的合作与磨擦,构成了新时期更加多元多极的全球政治。伊拉克危机的处置,很可能是新一轮国际关系变化的开始。
  五、联合国的角色与国际关系的未来
  伊拉克危机的深化,无比深刻地向世界展示了联合国体系的特殊矛盾与困惑:一方面,世界多数国家依然愿意把这个最大的国际组织的正式决议作为战争合法性的标尺,联合国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人看重和赋予道义权威,它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的某些新使命(如惩戒某些国家过去的荒谬行为、核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批评不民主和违反人权的做法等等)多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
  另一方面,联合国依然被个别国家当作可有可无的摆设,或至多是道义战争合法性的装饰品;联合国秘书长的竭力介入和某些大国的反对以及世界各地的反战运动,既无法阻止超级大国驱动战车,也不能防备少数国家“另立山头”。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联合国的作用既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始终有限的,它只不过是我们这个不尽如人意、有待改造的世界秩序的一种真实体现。依笔者看,不管有什么样的缺失,尊重主权国家及其国家利益,在此基础上平等地协商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包括有授权并且有限度的国际干预),仍然是这个时代必须依托的国际关系基石,是保持现阶段国际和平的要义,实际上也是联合国存在之必要性所在。与某些西方传媒的说法相反,“国家主权”并非消失中的历史,而是充满苦涩又无法抛弃的存在。从长期观察,联合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直面并妥善处理国际关系的这一根本现实。 dSY品论天涯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海湾地区简介
  海湾,也称波斯湾。阿拉伯人叫它阿拉伯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内海之一。位于亚洲西南部,是介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之间的一片狭长的海面,全长1040公里,宽180—320公里,面积约25.9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最深处102米。往东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曼湾连接,出阿曼湾南口,通过阿拉伯海进入印度洋。
  海湾四周,从东向南,围绕着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八个国家,被称为海湾国家,或海湾地区,总面积约为48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8亿。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和外籍移民,绝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
  海湾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有“世界油库”之称,其石油蕴藏量占全球的2/3。其中,伊拉克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125亿桶,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储量约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2.4%。
  海湾及其周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国际通道,西方所需海湾石油的大部分,必须通过海湾唯一的出海航道霍尔木兹海峡运出,如海峡被切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将受到致命打击。因此,控制自海湾西岸经霍尔木兹海峡过阿曼湾到阿拉伯海的这条海上东西通道,就成了美国的重要战略目标。
  1981年5月,海湾地区一些国家成立了海湾合作委员会(海合会),其成员国包括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委员会的宗旨是实现成员国之间在一切领域的协调、加强成员国在各方面的联系、交往和合作,以及推动六国的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海湾战争后,海合会六国大力发展与美国关系。沙特、科威特和巴林允许美国在其境内建立空军基地;上述3国和卡塔尔允许美部署地面部队,同意美在海湾地区设立中央战区指挥部,监视该地区的事态动向。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阿曼还与美国签订了长期“联合防务协定”,允许美使用这些军事基地储存美国武器装备。同时海湾国家纷纷购买美国军火,以加强军事防务力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美长期驻军海湾,且在阿以和谈中偏袒以色列、压制阿拉伯国家,坚持对伊拉克实施国际制裁,造成伊人道主义灾难不断加剧等,引起阿拉伯国家日益强烈的反美情绪。海湾国家也随之调整了亲美立场,逐渐拉开与美距离。
  “9·11”事件后,美国内反沙特情绪上升,指责沙特资助恐怖主义,要求政府重新考虑对沙政策。大批在美留学、经商、工作的沙特人遭到美警察的监视、盘查甚至拘捕,沙资金开始从美抽逃,一些双边合作项目被搁置甚至取消。沙特政府对其公民在美遭受歧视极为不满,要求美重新审议其中东政策,反对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特别是美国在沙特驻军问题使沙特王室面临来自国内越来越大的压力,沙美关系面临挑战。
  (罡平) dSY品论天涯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海湾地区示意图 制图:何春凤 dSY品论天涯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回声

国际回声
  联合国有责任尽一切努力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对伊动武只能是最后选择,而且必须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解除伊拉克武装不是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国际社会的问题。动用武力如果不是出于自卫,而是为了解决对国际和平与稳定构成广泛威胁的问题,那么在这方面安理会授权的合法性是“无可替代的”。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如果打开想象的空间,就能够看穿美国“解除萨达姆武装”的真实意图。在控制伊拉克以后,美国马上就会对沙特施加影响。目的是:大大降低石油价格。如果欧佩克予以抵制,就竭尽全力捣毁它。如果一切顺利,将会拿下伊朗。“邪恶轴心”国名单将逐渐扩充。可见,美国铲除“威胁”的斗争将长期持续下去。
  ——俄罗斯《独立报》
欧盟成员国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全面履行联合国安理会1441号决议,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找到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方式。尽管欧盟成员国之间就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以及安理会是否有必要通过新决议出现分歧,但整个欧洲支持联合国核查人员的工作。
  ——欧盟轮值主席国希腊外长帕潘德里欧
也许美国必须通过战争手段将萨达姆赶下台,因为萨达姆可能与国际恐怖主义有牵连,而且据称萨达姆正在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两件事情我们都不能不闻不问。但是,战争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战争的后果非常难以预测——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方发动的战争,因此决不能只因为某一个人的愤怒和忧虑或是一些模糊不清的理由就发动一场战争。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只有从最直接的意义上讲,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针对的才是萨达姆·侯赛因。与在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侵犯人权问题上的激烈言辞形成对比的是,对石油问题谈得很少。政府闭口不谈针对萨达姆倒台后的伊拉克的计划,还一再否认自己对伊拉克石油资源存在任何兴趣。能出现的情况是,由美国掌控的伊拉克将成为世界石油业新秩序的关键。的确,对伊拉克的战争很可能预示着中东力量对比将会出现重大的调整。
  ——世界观察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迈克尔·伦纳
在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像现在这样赤裸裸和迫切,布什政府现在所从事的一些活动使美国的政策领域中出现了一个以前从未有过的帝国空间。布什不受传统的“必须以合法方式行事”概念的束缚,也不受必须致力于多边主义的概念的束缚,因此,总统以及这个国家发现,国际社会的限制是一个既没有必要也无法接受的负担。于是,美国开始有计划和有预谋地果断向全球帝国迈进,然而美国踏上的这条道路却几乎没有人理解。
  ——美国作家戴维·C·亨德里克森 dSY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