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2月19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2-19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中国民乐进入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是一种荣誉,但过多过'...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今日关注

  中国民乐进入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是一种荣誉,但过多过频——
成功背后也有尴尬
  伦兵
  今年2月3日,亲身感受了“羊年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成功演出,感受了这种成功带给中国人的自豪感。但与此同时,在这里也听到了另一个声音:“中国民族音乐如果继续频繁地涌进金色大厅,就会大大损害已经建立起来的中国民乐的形象。”在这里对中国民乐涌进金色大厅的热潮进行台前幕后的采访后发现,众多的中国民乐团如果不对进入金色大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么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依然是一句空话,而“金色大厅镀金潮”的出现也对中国民族音乐走向海外市场是一个伤害。
  赠票使中国民乐“掉价”
  近几年,中国民乐频繁走进金色大厅,当人们翻阅众多报纸的时候,会发现“巨大成功”四个字使用率最高,然而,如此众多的民乐团亮相金色大厅,维也纳真正的音乐工作者对此究竟怎么评价,却很少有信息传到国内。于是,了解中国民乐在维也纳的现状则显得十分重要。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孙书柱向记者道出了他的苦衷。他说,无论什么乐团到金色大厅演出,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宣传和推广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使奥地利人乃至欧洲人了解了中国民族文化。但是这几年中国民族音乐各种形式的演出过于频繁地在金色大厅登台,使得大量的送票工作成了大使馆的一个负担。因为这里的音乐演出已经形成了规范的市场,正常的演出是卖票的,这里有地位的官员以买票听音乐会为荣。第一次送票给朋友,他认为是友好,而第二次送,他就会认为你的演出不值钱,送来送去就倒了自己的牌子。
  在国外的演出也靠送票?这在金色大厅的历史上也许会算得上“奇迹”了。孙参赞无奈地说:从2001年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某公司的赞助和电视台的安排下1月份在金色大厅演出后,中国民乐团和各种乐团都一窝蜂地跃跃欲试,努力找钱来金色大厅开音乐会,近几年除了每年一度的“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已经形成品牌而不会送很多的票以外,其他演出大都有几百张送票。这种情况以去年最为明显:去年一年就有6个中国乐团进入金色大厅演出,除了香港中乐团每年一度的“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大使馆送票极为有限外,其他几个乐团都要送出几百张票“诚恳地邀请”当地的官员来听音乐会,最多的要送900张票。这样的送票量也给被邀请的人造成困惑。以我的一个奥地利朋友为例,他每年都会提前购买“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的票,但是当他购票后又拿到了中国大使馆的另外一场形式相同的民乐音乐会的请柬的时候,他就糊涂了,不停地问我:哪个乐团是正宗的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他在盛情难却的情况下,把买好的票送给别人,而自己来赴“朋友的约会”,因为他不会在一个月内甚至一年内听这么多的中国民乐和中国乐团。太多的中国民乐进入金色大厅的短期行为本身就不会有太多的购票观众。送票是必然的。不送票就不会有满场的观众,电视画面就不好看,就不会有“巨大成功”的热烈场面。
  勿盲目理解“金色大厅”
  国内很多人对维也纳金色大厅地位的认识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一般的中国民族乐团都以进入金色大厅演出为荣,认为在这里演出就代表了乐团具有高水准。2月3日“羊年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获得成功后,采访了金色大厅演出部经理克劳斯·克莱恩先生,得到的回答是:在这里演出并不标志乐团的水准和档次。
  维也纳金色大厅之所以有名实际上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它是最古老的音乐大厅之一,是维也纳音乐家协会所在地;其次它是一个音乐博物馆,贝多芬交响曲的手稿收藏在这里,这里也收藏了世界各地的一些名贵乐器;再有,这里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传统。但是这些与这个音乐厅所有演出团体的演出水准无关。换句话说,在这里演出并不说明演出水准就有多高。
  可以认为,这样一窝蜂盲目地进入音乐大厅演出首先是经济上的浪费,每个乐团来到维也纳都要花上一二百万元的经费,而得到的效果只是对国内观众说一句“巨大成功”,在当地真正的主流音乐市场却无声无息。去年和今年来到金色大厅演出的很多乐团都是各省、市艺术学校的学生乐团,他们这么早地到金色大厅来演出,加上宣传上永远都是“巨大成功”,对这些孩子更是一个心灵上的损害,使得他们的虚荣心膨胀。一年有这么多的民族乐团来演出,而且将国内演出市场的赠票风带到维也纳正常的演出市场中,对于用正常的演出市场渠道推广民族音乐的演出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对于民族音乐的形象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因为这里真正的音乐听众认为,不要钱的东西就不是好东西。
  掌声不代表“巨大成功”
  那么,中国民族音乐在维也纳的市场上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真正的音乐家对中国民族音乐怎么看?孙参赞说:这里的演出不管你的水平高低,只要艺术家付出了劳动,每个节目都会获得掌声。所以,靠获得热烈掌声的次数来判断演出水平的高低是不准确的。那么,靠什么来评价演出的好坏呢?应该说是艺术上的分析。香港中乐团在这里举办音乐会时,这里的《标准报》曾经对他们给予了很尖锐的批评,从服装到音乐配器的观念,这是客观的。演出如果在音乐领域得到关注,而且在这里形成了一股热潮,那才叫“热烈反响”。有些乐团为了自己的“巨大成功”,演出前执意在这里举办新闻发布会,但是得到的反响却是平平。因为为了一台音乐会演出举办新闻发布会,这是金色大厅从来没有过的,因而来的当地记者很少,记者们觉得莫名其妙。所以,要杜绝过于盲目地在金色大厅登台的演出,首先要杜绝虚荣心。真正的成功在这里是靠票房来说话,靠真正进入这里规范的主流市场。
  孙参赞最后告诉记者,去年曾经就这个问题请有关方面注意,请求在一年中对到金色大厅演出的团体进行一些必要的限制,但是现在还没有起到效果,到金色大厅镀金的一窝蜂现象到现在还没有消减的迹象,有些乐团为了来金色大厅演出,不仅找企业全程赞助,而且还想方设法通过旅行社安排本该由文化部审批的演出。他认为,这样下去,对中国民族音乐好不容易在维也纳培育起来的市场发展不利。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让演出按照国际惯例的正常市场操作,而不要急功近利。 e4B品论天涯网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事评点

  为何千部影片传不下流行的歌
  近日做了一个统计,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值得关注:这就是我国的故事影片生产虽然逐年增长,但越来越不能从影片中传出一首动听且易于流传的歌曲。
  影片不能以歌传,明显暴露出当前我国电影歌曲创作的落伍和欠缺。若从时间上推溯,这一缺憾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已开始出现,与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故事影片中每每皆有一首或几首歌曲唱遍全国的那种令人难忘的状态相比,电影不能以歌传的遗憾已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我国电影音乐创作力量并不薄弱,亟望国家电影生产主管部门从政策上、机制上重视千部影片不传歌的问题症结所在,让电影歌曲之花再放芬芳。
  (李泽广) e4B品论天涯网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艺与人

  马三立走了,马派相声的精髓更耐人深思
  马派的段子谁拿得动?
  ——访学者薛宝琨
  本报记者 陈杰
  刚刚逝去的马三立是迄今相声舞台从艺时间最久、跨越新旧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最长、搬演并创作传统作品和新段子最多,富有个性化表演风格和经久魅力的一位艺术大师。为解读马派相声的精髓,记者近日走访了南开大学教授、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薛宝琨。
  马三立传达雅文化的精髓
  薛宝琨对记者说,“如今与马先生天人相隔,我非常怀念他。”薛宝琨1961年从北京大学完成有关相声语言的毕业论文,来到中国广播说唱团创作室,与侯宝林同事,“文革”期间在干校一起落难。粉碎“四人帮”之后,是侯宝林鼓励薛宝琨专门从事评论与研究相声、曲艺,又是侯宝林带薛宝琨在天津拜会马三立,既托付马三立“关照这位书生”,又责令薛宝琨研究马三立,“此情此景,恍如昨日”。
  薛宝琨说,马三立出身相声世家,是相声初兴时期号称“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之子。其父又是相声宗师恩培的门婿,是相声流派中讲究“文哏”——追求文雅、擅长语言文字游戏的一派。马三立自幼与父兄切磋技艺,又是同辈艺人中唯一受过中等教育的。他的从艺过程适逢沿海城市市民文化兴起,又衔接宋元明清一脉相承的通俗艺术,个人的禀赋与现代世俗化的潮流相契合,于是造就了他。
  一般的观点,马三立的相声是俗文化的代表,作为学者,薛宝琨则认为,他的作品传达了雅文化的精髓,传达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这就是:乐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以及俗不伤雅的“中庸”、“中和”,即普通百姓乐观务实的大众精神。马三立于传统,精神矢志不渝,融为一体,在他无论改编传统还是整理新创的所有作品中,都具有化急切为蕴藉、化物象为心态、化讥刺为自嘲的“软幽默”特征,而这正是他对传统相声的提纯与强化,也是马三立相声风格的丰厚基石。
  “马派”相声的魅力独具
  薛宝琨说,直接体现“马派”相声风格特征的,还是马三立个性化近似戏剧表演的“我”的第一人称方式。在他所有作品中都是“马三立式”的,无论是《卖挂票》里的“马洗澡”、《黄鹤楼》里的“马嚼谷儿”,也无论是《开会迷》、《买猴儿》里的主人公,他们都不仅注进马三立的个人理解及情感倾向,而且被符号化为一种形象类型或典型。他们覆盖或概括着特别是下层平民的众生相,于是,我们就看到由这位大师用语言塑造的一系列“马氏人物画廊”。
  耐人寻味的是,“我”身上的种种丑美不独为马氏个人所有,反而与马三立本人若即若离、亦真亦幻,但却与我们民族自身的通病密切相连,观众会从被放大了的“马氏人物画廊”中窥悟到自己的毛病。如自私、虚伪、悭吝、贪婪等。
  马三立在艺术表现上喜用荒诞,往往把物象及情感极度夸张到离奇变形。这是因为他刻画的人物性格真实可信,他与观众之间的关系默契互通。荒诞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是强调,也同时折射着他婉而多讽的特有心态。马三立在舞台风度上自然、朴实、本色,在聊天儿似耳语般的谈话中不露痕迹地进入角色。他的语言节奏和动作手势从无“作秀”痕迹,看似随意,其实分寸把握准确,千锤百炼,这是侯宝林生前指点过薛宝琨的。侯宝林说,马三立“选取小市民的类型看待世界”。
  振兴相声当由认知大师开始
  薛宝琨认为,侯宝林生前是崇敬马三立的,侯宝林说马三立既是“说相声”又是“演相声”,马三立表演的最大长处是“反熟为生”———虽然台词与动作精确烂熟,而让人感觉却像是新鲜的一样,巧而若朴。侯宝林甚至讲过“马派的每个段子谁拿得动?”
  在薛宝琨的眼中,侯宝林与马三立是我国相声界两位并驾齐驱的大师,各有特点。侯宝林是相声界的“改革派”,紧随时代,风格潇洒俊逸,常以第三人称的“儒者”形象出现;马三立传达传统精神,风格平实无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常以第一人称“我”的形象出现。侯宝林向往优美,马三立提倡丑美。
  薛宝琨说,大师已去,人们关心相声今后的发展与振兴。见仁见智方法多样。但认知传统则是根本,认知传统当由认知马三立与侯宝林这样的大师开始。他们不属于过去,而属于现在和将来。
  当今相声界最缺少的是平民意识,创作和表演者居高临下,自我欣赏,不问百姓的疾苦,恩赐受众以“快乐”。马三立与侯宝林,从来把自己当成平头百姓,从来不自视其大、自作其大,善于以批评的武器、喜剧的眼光首先审视自我,然后观察世界,具有很高的德与识。当今相声界可说处于无理论的状态,文化价值观茫然、浮躁、浮浅与虚妄,研讨会只是“研好会”,缺乏自我批评,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风气有关。因此,认知大师,认知传统,迫切需要少出风头,多些扎实;不要“作秀”,而要思考。在马三立的“相声百科”里,他向我们阐释了相声的本质和特长,相声如何讽刺、如何植根平民意识、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根基上与时俱进,这本书是我们永远也未必能读完的。(附图片)
马三立说家常 尉池健平摄 e4B品论天涯网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百年督军老宅将被拆除
是不是文物谁说了算
  本报西安2月18日讯 近日,西安东夏家什字17号陈家大院拆与留的命运引起众人关注。陈家大院是民国期间曾任陕西督军的陈树藩的住宅,人称“督军老宅”,也是西安市保留较好的惟一一所官宅。陈宅建于1906年,坐北向南,为三开间三进院落,占地八分。除过厅布局稍有改动外,整体宅院布局完整,建筑原貌完好,其中过厅及上房均为明柱带廊形式。院内梧桐挺拔,冬青透绿,古井木楼,字画石兽,都透着精美与历史沧桑。
  陈宅是市城规局与文物局园林局申请保护的西安33处优秀民居之一。去年12月30日,陈家收到市拆迁办通知,声称陈宅不是文物,要求七日内自行搬迁,实施拆除。现七日期限早已到期,因调解无果,陈家与市拆迁办均于近日申请由法院裁定。
  陈树藩的长孙女陈长慧今天告诉记者,连日来,听说老宅将拆,陈家接待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她说陈家的屋子已不仅是陈家的,是全古城人民的,宅子的建筑艺术与历史价值超出了一所普通民居的涵义。据了解,当初市城规局与文物局园林局申请保护的西安33处优秀民居,在近年来的拆迁改造过程中,仅存四五处,陈宅的命运如何,的确引人关注。
  新闻链接:
  西安市文物局园林局2000年文件:陈树藩宅为市建委、市规划局、市文物局三家联合确定拟保护的西安城区民居之一,应进行异地迁移,并进行留存资料等工作。
  2001年市文物局文件:夏家什字17号陈树藩宅建于1906年,为民国陕西督军、陕西省省长陈树藩的宅院,现住户陈泽秦是陈树藩长子,也是陕西著名书法家,对于此宅,最好是原址保护,如果原址保护确有困难,再考虑异地迁移。(刘闻) e4B品论天涯网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事评点

  不要丑化军人形象
  在长途客车上为旅客播放电视录像,不失为旅途中休闲娱乐的一种好方式,但近日连续两次乘车发现,一些客车上播放的录像内容不健康,特别是有些录像片中由境外演员扮演的我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人员,歪戴帽子,卷着衣袖,满口脏话,随意打人,有的甚至拍成酗酒狂赌,贪恋女色的“风流侠士”,故意丑化我军的形象,常引起旅客的哄笑。作为身穿军装的军人,我感到十分气愤。我军素有文明之师的美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军人哪个不是军容严整、热情助人、彬彬有礼的良好形象?
  希望有关部门认真审查文化音像制品,尤其应加强对个体司乘人员的管理教育,此风不可长,当罚更当煞。
  (薪胆) e4B品论天涯网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事评点

  这样的报纸不实惠
  “报纸,一元三份。”堵车时,都市卖报人向司机兜售报纸。买来报纸一看,×××报,今日48版,××新报,A16版、B8版,C16版,D8版,三份报纸合起来有小学生的课本厚。再看内容,新闻、文化、娱乐、体育等等,相差无几,且每个版面广告占去一大半,更有的版面只是几个大字,配上一幅彩图;或是一两百字,配上三四幅图,这样的报纸还有谁仔细看。
  报纸,作为传播媒介,让人从中掌握信息,给人启迪、感悟,拓宽视野,提高素质。当今,是竞争时代,广告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且其中不乏有好的、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但是,过多过滥、让人无法相信的广告充斥着报纸杂志,让人不禁感慨:报纸乎?广告乎?
  (乔怀玉 刀秀兰) e4B品论天涯网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相声名家名段集锦今天播出
  本报北京2月18日讯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中国相声系列名家、名段集锦》2月19日开播。《中国相声系列名家、名段集锦》共10集,分别从相声的发展—成熟—低谷—创新几个不同阶段,截取了各个时期的经典名段。
  此节目有老相声艺术家侯宝林的《醉酒》、《婚姻与迷信》,马三立的《开粥厂》、《逗你玩》,刘宝瑞的《假行家》等。中年艺术家的作品中有常宝华、常贵田的《说海》、《昨天》,马季的《诗情画意》、《宇宙牌香烟》及相声艺术家姜昆、唐杰忠的《虎口遐想》,姜昆、李文华的《诗歌与爱情》等。《中国相声系列名家、名段集锦》2月19日至3月6日陆续播出。(时悦) e4B品论天涯网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新动作
  本报北京2月18日讯 为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抢救和保护濒临消失的珍贵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近日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主要通过建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方式,对我国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
  近期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主要任务是:制定并出台《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和《关于加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工作的意见》;加强立法建设,加大《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的推动力度,力争该法早日出台;抓好试点工作,重点支持濒危的、具有重大文化价值而且当地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保护的文化遗产项目。 (向红) e4B品论天涯网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中华杯”服装设计选出入围作品
  据新华社上海电 一年一度的“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进入倒计时。据组委会提供的最新消息,共有120个系列的设计作品从近2700个参赛系列中脱颖而出,并将于3月19日至22日在上海参加总决赛。
  据介绍,大赛组委会在5个月的征稿期内共收到2686个系列的参赛作品,分属于36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6个省、市。参赛者包括设计师、服装院校师生、服装企业界人士等。本次大赛共选出男装、女装、童装、内衣/沙滩装4项国际大赛的入围作品,共计120个系列。(姜微) e4B品论天涯网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搬上舞台
  据新华社上海2月17日电 “上海女儿”王琦瑶将从王安忆的知名小说《长恨歌》中走出,登上话剧舞台。在筹备近两年之后,备受关注的大型话剧《长恨歌》已经开排,并定于4月10日开始首轮演出。不过,这出话剧虽然取材于小说,却很可能与原作大异其趣。
  王安忆在《长恨歌》里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一个上海女性的无奈人生。小说相继获得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和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擅长写喜剧的赵耀民把《长恨歌》改编成喜剧,他认为这个故事、这个女人、这段历史,以及故事中大大小小的各色人等,无论其精神实质还是表现形态,都是既荒谬又可笑的喜剧。(孙丽萍) e4B品论天涯网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香港春节系列彩灯会热闹非凡
  据新华社香港2月17日电 香港春节系列彩灯会16日晚在粉岭游乐场圆满结束。众多市民在彩灯会期间赶往粉岭游乐场,欣赏丰富的节目表演和绚丽的大型彩灯。
  元宵节期间,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连续3天分别在九龙、“新界”等地举行3场热闹的彩灯会,数以万计的市民参会共庆佳节。 e4B品论天涯网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我国再添黑颈鹤自然保护区
据新华社昆明2月18日电 云南省大山包日前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而使我国对世界珍稀物种黑颈鹤的保护上了一个新台阶。
  大山包自然保护区位于昭通市昭阳区,始建于1990年,于1994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92万公顷,大部分地区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这是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以黑颈鹤及其越冬的亚高山湿地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在青藏高原繁殖,云贵高原过冬,是世界上15种鹤类中惟一在高原上繁殖和越冬的鹤类,数量十分稀少。据云南省林业厅负责湿地保护的专家介绍,云南省林业厅和国际鹤类基金会(ICF)合作开展的黑颈鹤同步调查显示,2002年大山包保护区越冬黑颈鹤为930只,大山包已经成为我国黑颈鹤单位面积数量分布最多的保护区。(钟明川) e4B品论天涯网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数与图

  2002年最好卖的少儿类图书
  朱剑敏 张越制(新华社2月17日) e4B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