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2月18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2-18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

第9版(理论)
专栏:

  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杨波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重要论断,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最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如果思想僵化保守、停滞不前,就不可能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无法跟上时代步伐,就会陷入本本、条条、框框之中。只有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创新意义,才能够提高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使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纵观党8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的取得和巩固,是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为保障的。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如果我们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理论就会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就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党的战斗力、创造力和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凝聚力才能大大增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稳如泰山。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政治路线的实现和奋斗目标的完成是靠正确的思想路线为保证的。十六大明确地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如果我们在思想上安于现状、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不敢于或不善于冲破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就无法顺利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取得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更加有力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 Ml6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贡献是指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卫兴华
  为了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需要弄清一个理论问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里的贡献是指什么?有人认为是指各种要素都创造价值,都作为价值源泉所作出的贡献;并把报告中关于“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论述,理解为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都创造价值,都是价值的源泉。我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包括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劳动,既创造财富,也创造价值,因而是财富与价值的源泉。技术、知识本身以及资本尽管是生产财富和价值的必要条件,以原材料形式存在的资本还与劳动共同构成财富的内容,但它们并不是价值的源泉。应当明确,十六大报告并没有用要素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文献中,财富的源泉是指使用价值的源泉,与价值的源泉是不同的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混淆或取代。从十六大报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按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中的贡献分配。报告中讲到“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时,是把生产要素与“创造财富”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如果由此认为,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都创造价值,那就把创造财富与创造价值、把财富的源泉与价值的源泉混淆起来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生产消亡了,从而作为价格基础的价值不再存在,劳动不再成为价值的源泉,但劳动和自然界一起依然构成财富的源泉。他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
  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就讲:“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上衣、麻布等等使用价值……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他还特意引证了威廉·配第的话: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针对哥达纲领所宣称的“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说法,马克思强调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也讲:“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比如,棉布服装是由裁缝的劳动对棉布进行加工制成的,而棉布是由纺织工人的劳动将棉花纺成纱、将纱织成布的,而棉花是通过棉农的劳动在土地上种出来的,与自然界的作用相联系。自然界的阳光、雨水等对生产棉花的使用价值有贡献,但不创造价值。依此类推,最后将棉布做成服装。制衣劳动与棉布是服装的构成要素,劳动与棉布都在生产服装这一财富中作出了贡献,但创造新价值的只是劳动,棉布这个要素除将旧价值转移为成本外,不会将自己的价值增大。再如,木制家具是由木工加工木材形成的,而木材是自然界提供的。木材在创造木器财富中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木材本身不会创造新价值,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木器制品中。木器制品的价值源泉是劳动,包括其中的伐木劳动、运木劳动、锯木劳动、生产木器制品的劳动等,并不包括自然界。但作为木制品使用价值源泉即财富源泉的不只是劳动,还有自然界或自然物质。
  由此可见,财富的源泉同价值的源泉虽有联系,但不是同一概念。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的贡献,是指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中的贡献,而不是指它们在创造价值中的贡献。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全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Ml6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解析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赖德胜
  收入分配的原则涉及公平与效率,因而历来受到各界的重视。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重要的理论突破,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各个生产要素在商品、劳务的生产和流通中的投入比例及贡献大小来分配国民收入。由此,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是什么以及按生产要素的什么来分配等问题。
  什么是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三大类,但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的作用,而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及其对国民收入的分割则要么被忽视了,要么重视不够,因而一直只强调劳动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我们今天讨论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继续凸显劳动作用的同时,给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以足够的重视,使它们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报。这其中特别要强调两种要素的作用和回报。一是人力资本。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质和知识、才能等对经济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如何使人力资本得到足够的回报,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民收入的分配变得非常重要。二是土地以及资源性财产。它们对于财富生产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对于它们参与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却一直存在模糊认识,这表现在我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免费或低价使用的。在我国,土地和自然资源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它们的免费或低价使用,意味着它们的收益被少数人侵占了。这也是我国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土地和资源性要素如何参与分配,是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时应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是什么?有人认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是个人收入,也有人认为是利润,还有人认为是收益。我认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收入应是国民收入。从理论演变史看,收入分配研究有两条主线。一条源于李嘉图,它所讨论的是国民收入在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旨在说明要素价格的形成以及国民收入中各生产要素的相应份额。另一条源于帕累托,它研究诸如家庭、居民户和个人等一系列经济单位所得到的收入,旨在解释微观经济单位收入分配的形成和种类,以及与此相关的收入水平等。这两条主线所关注的重点不同,但它们产生的先后顺序表明,只有弄清楚要素收入分配,才有可能比较好地理解个人收入分配。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大部分生产要素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甚至劳动力的生产和配置也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和企业来执行,所以很少考虑国民收入在各要素之间的分配,人们关注的只是国民收入中的工资总额如何分配,至于对剩余产品的分配,一般人是不用关心的。这也就是说,在很长时期内,我国基本上没有对要素收入的分配问题进行研究,在政策设计上也不太涉及要素收入分配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所有制结构和产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人都成了要素的所有者,国民收入在各要素之间的分配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个人收入不仅包括工资等劳动要素的收入,还包括利润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收入。如果不明了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动及其规律,就很难真正弄清楚个人收入分配的变动及其规律。
  生产要素根据什么来参与收入分配?是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还是要素的供求抑或是要素的贡献?十六大报告提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是很正确的。因为要素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包括了要素的数量、质量和供求,即要素的贡献是在一定数量和质量下的贡献,也是充分考虑了供求作用的贡献。
  如何确定生产要素的贡献,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各国的实践表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市场既是有效配置各生产要素的基础性手段,也是快捷而准确地评价各生产要素贡献的基础性手段。在市场比较健全和各要素可以相互替代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贡献可用其边际生产力或边际产品来衡量。所谓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是指在其他要素投入数量和投入结构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某一要素的投入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所导致的产品产出的最大改变量。企业如此,社会亦然。正因为是根据贡献来分配国民收入,所以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要素的收入份额会依贡献的变化而变化。有关研究显示,西方发达国家要素收入份额变动呈现的趋势是,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大,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内含人力资本的劳动对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的贡献较以前大为增强了。这是市场机制作用而非人为确定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已不仅仅是收入分配的问题,它还涉及产权制度、市场体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等问题。 Ml6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专家议专题

  收入分配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赵人伟
  收入分配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收入分配的状况不仅影响生产的效率,而且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社会的协调与稳定。所以,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之一。人们通常把收入分配关系分为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以及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两个方面。不过,一般来说,人们在谈到收入分配问题时,主要是指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那么,在进行收入分配时需要处理好哪些基本关系呢?我认为,主要应处理好按劳分配和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先富和共富、效率和公平等关系。这里仅谈一谈处理好按劳分配和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把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从而把其当作进行收入分配的唯一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坚持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下,逐步放松了对其他分配方式的限制。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以外,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就会出现凭债权取得利息;随着股份经济的产生,就会出现股份分红;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风险补偿;私营企业雇用一定数量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分非劳动收入。以上这些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可见,十三大报告实际上已经承认了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现实,并肯定了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法性,只不过当时还把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作为“补充”。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1997年十五大报告对此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国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财产,鼓励城乡居民储蓄和投资,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可见,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十五大报告继续肯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指出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中是与按劳分配“并存”的,并明确肯定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认为,十六大报告在这一问题上的论述有以下几点进展:第一,明确地把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而且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加以肯定下来;第二,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坚持”发展到“完善”,说明这一制度无疑已经确立,但还需要完善;第三,提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强调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稀缺或有限资源的使用不应该是免费的,不然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只有当劳动获得报酬、投资取得利润、土地和房屋出租取得租金、股份分得红利、债券取得债息、存款取得利息,乃至企业家获得风险报酬等情况下,才能促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和节约的使用,形成人们通常所说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的局面,促进经济的高效率发展。收入分配不仅仅是把产品和劳务消极地在人们之间进行分配,而且通过这种分配可以积极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强调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并不会影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劳动不仅是同资本、技术、管理等相并立的生产要素,而且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有的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70%。在现代经济学中,人们甚至把知识和技术型的劳动称为“人力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都可以视为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延伸和提高。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收入的比重也是相当大的。何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收入所占的份额只会比其他国家更高。因此,即使强调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也不会冲击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收入分配问题,历来为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十六大报告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一认识是怎样得来的?有什么意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是什么?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贡献是指什么?如何确定生产要素的贡献?今天刊登的这组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编者 Ml6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涵。正是通过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涌现出了无数激动人心、可歌可泣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也正是通过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进入新世纪,在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只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才能团结一致,集中力量抓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举全民族之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阎宝龙(山东) Ml6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民族精神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植根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旗帜,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公民的道德情操,提高公民的思想觉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周占忠(宁夏) Ml6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以民族精神教育为基础。充满情感的民族精神教育,能把人们自发产生的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上升为理性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促使人们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乐于和勇于为民族的生存发展、兴旺发达而不懈奋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发展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耿福荣(河北) Ml6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充分认识和运用文化的力量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定要充分认识和运用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体现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积累、文化潜力、文化活动力和文化发展水平,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精神鼓舞和智力支持。充分认识和运用文化的力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实践呼唤和内在要求,它可以使我们党增强引领先进文化潮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能力,焕发广大干部群众用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学习热情,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吴明录(辽宁) Ml6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职责——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刘炳义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提高人的素质问题,提出要通过发展先进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论述全面深刻,意义深远。宣传思想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应当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在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人的素质涉及人的思想境界、政治觉悟、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知识水平等。因此,提高人的素质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从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等方面入手,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提高人的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用科学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号召党员干部特别是中高级干部要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报告还特别论述了创新的思想,把创新提到了“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的高度。
  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素质,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另一方面应突出抓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宣传教育,着力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宣传与实际工作要求统一起来,使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体现在各项工作中,使广大干部群众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主要指人的道德境界、品德修养和文明程度等,它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加强全民族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是要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围绕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二是要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意识。三是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重点,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文明道德素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努力创造有利于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
  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人们掌握自然和社会科学等知识的水平。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境界和情操。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宣传思想工作应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人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围绕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德州市突出抓了以下重点工作:一是按照十六大报告关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开展以学理论、学经济、学电脑、学法律、学涉外知识,做创新型学习人才为主要内容的“创建学习型城市”活动,在全市营造人人学习的社会氛围。二是加强社区、企业、校园文化建设,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三是加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建设。德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众多宝贵的民间文化传统,按照体现时代特点、弘扬与时俱进精神的要求,我们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精心整理,丰富内涵,扩大规模,使之在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作者为中共山东省德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Ml6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