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2月14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2-1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事物矛盾解析的有益探索——读《度1+1=1》 '...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事物矛盾解析的有益探索
  ——读《度1+1=1》
  成真
  “度”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也是一个人们需要认真把握的现实问题。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运用哲学智慧观察和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思考和探究哲学问题,显得尤为必要。李云飞撰写的《度1+1=1》(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在这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
  “度”,在哲学上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该书中,“度”的含义要广泛得多,是“维系事物自身平衡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良性互动并达到统一的存在”。作者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双方的“度”一旦被打破或不复存在,事物自身及相互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或不复存在,由此导致失去自身的运行秩序,使事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处于不稳定甚至对抗状态。要实现事物之间的关系良性互动,关键就在于妥善地把握“度”。这样做的目的是实现“1+1=1”:第一个“1”代表的是一种事物,第二个“1”代表的是另一种事物,第三个“1”代表的是两种在“度”中实现统一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即一种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不是两种事物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抽出它们“同一的本质”之后形成的一个“共同存在体”。显然,这些见解对于我们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当然,由于书中的观点是从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而来,未必完善和周延,把它们上升到学理的高度进行深入研究,还需要艰苦的努力。 kqw品论天涯网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国家兴衰探源的新视角
  ——读《公共职位论纲》
  包心鉴
  一部人类文明史可以具体化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勃兴衰败史,而对国家和民族兴衰谜底的探寻倾注了史家和学人的大量心血。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振海的新作《公共职位论纲——政府职位的属性与配置机制研究》,尝试从新的视角——公共职位角度对这一问题作出解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公共职位在该书中特指职位族类中最具公共性的部分——政府职位,即由公共税收供养、行使公共权力,包括整个政府部门中的、由公职人员充任的一个个具体岗位。把公共职位作为分析国家兴衰的一个视角,英国科学史大师李约瑟博士早已提出,但没能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和深入探讨。
  那么,公共职位的配置方式是通过什么机理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兴衰的呢?该书认为,公共职位的稀缺程度和供需状况对公众的职业态度与选择产生诱导,使社会的人力资源流向和布局得到回应,进而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当公共职位地位凸显、含金量高的时候,需求者众,得之者寡,就会带来人力的盲目流动,造成浪费;当公共职位进入机制不畅时,则把一些合适的人才堵在公职门外,就会影响机关效率,影响对经济社会的有效管理;对公共职位充任者的素质要求、待遇安排、提升导向等都会成为重要的刺激信号,对公职人员和公职需求者产生正导或误导,影响其关注点与着力点,进而影响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等等。作者进而得出结论,公共职位的进入机制与配置方式诱导社会的职业欲求、影响公众的择业倾向和整个社会的人才流向,是决定公职人员质量和政府效率的基本要素,是显示社会民主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并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兴衰。适者适位,是最佳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它体现着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从总体上讲,该书的分析是值得称道的,这当然并不意味着作者所作的研究已经尽善尽美了。但作为一项探索,它至少为人们思考国家兴衰问题提供了一个角度。 kqw品论天涯网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课题追踪

  中国债券市场创新与发展研究
  何德旭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中国债券市场创新与发展研究》即将完成。
  该课题以货币金融学、财政学、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为依托,以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债券市场发展现实为背景,在吸收和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债券市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中国债券市场的现状,特别是深入剖析了中国债券市场的现存结构以及债券市场结构缺陷的体制背景及制度因素,并通过对一些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总结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债券市场的基本规律和制度安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结构,提高债券市场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完善的债券市场体系、引进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债券市场工具、设立一套有效的债券监管制度等。
  该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我国债券市场的创新与发展趋势;债券市场的结构与效率;债券市场若干子市场的发展战略等。 kqw品论天涯网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

  让历史文化走近大众
  ——专家点评“2003·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
  本报记者 吴珺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首都图书馆和北京史研究会主办的“2003·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自1月4日在首都图书馆开讲以来,已成为首都周末文化生活的一大亮点。讲座每周六上午在首都图书馆举行一场,全年预定举办48场,主要涉及北京古代历史、文化遗存、城市发展、文物考古等方面的内容。科普讲座开辟了让历史文化走近大众的有效途径,有人形象地称这是为首都人民提供的一道“人文历史文化大餐”。近日记者就这一活动采访了有关专家。
  张文启(北京市社科联常务副主席):博大精深、绵延不断、绚
  丽多彩的历史文化,构成了北京这座古城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也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社会科学界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做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张文启对记者说,大力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有利于塑造和培育人们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也是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的需要。我们曾经在2001年、2002年连续举办过两届“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共开设科普讲座85场,同时举办了两次有25个学会参加的现场咨询活动,直接受众达2万多人,为满足社会各界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作出了努力,成为京城百姓人文生活的一个著名品牌。
  张文启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首都社会科学界深感做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担子更重了。“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的宗旨就是要充分发掘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把北京的历史文化普及到广大市民当中。通过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有助于加深广大市民对北京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热爱北京、建设北京的热情。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博大精深、绵延不断、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构成了北京这座古城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也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举办“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是首都社会科学界把这一要求落到实处的一次有益尝试,从效果上看,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这一活动对于塑造首都良好文化形象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首都社会科学界则通过参与、组织这一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履行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职责的使命感。
  王玲(北京史研究会会长):离开实际的学术是灰色的,只有与实践结合、与大众结合,学术才能成为常青之树。
  王玲认为,作为历史研究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离开实际的学术是灰色的,只有与实践结合、与大众结合,学术才能成为常青之树。她介绍说,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已有50多万年的文明史、3040多年的建城史。全市现有文物资源总量为3550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着力于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人们从“北京历史文化特点”、“北京民俗文化趣谈”、“北京文化与北京学”等讲座中,可以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从“北京水系的变迁”、“老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等讲座中,则可以了解北京城的历史演变,通过讲座还可以了解到北京文化遗存、文物考古、皇家园林、寺庙、器物、民族与宗教、人物等方面的内容。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攀登、努力向上的精神。
  王玲告诉记者,北京的历史文化是“人文奥运”的重要内容之一。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播北京的历史文化,让历史文化走近大众,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文奥运”的理念。
  韩朴(首都图书馆副馆长):让北京人重新认识自己身边的这座城市,重新认识身边的街巷胡同、宫殿园林、四合院、京戏和风味食品,进而深刻了解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增强民族自豪感。
  韩朴对记者说,首都图书馆参与“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活动,不仅仅是为活动提供场地,而且便于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实际上就是为历史文化走近大众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活动中,首都图书馆发挥北京地方文献专藏丰富的特色,利用积累多年的文献资源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把文献保护与文献利用结合起来。通过专家学者通俗的讲解,让北京人重新认识自己身边的这座城市,重新认识身边的街巷胡同、宫殿园林、四合院、京戏和风味食品,进而深刻了解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据韩朴介绍,同“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活动相衔接,首都图书馆还建立了《北京记忆》网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公众发布有关北京历史文化的科普性内容,涉及北京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各类地方事物等。“2003·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的所有内容都将在网站上发布。 kqw品论天涯网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随笔

  哲学何所“思”
  叶秀山
  哲学是“思(想)”的学问,搞哲学研究的是“思(想)者”。因此,哲学何所“思”,也就是“思者何所为”。人们常说,哲学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哲学就是对事物本质的“思”。那么,何谓现象,何谓本质?为理解这个问题,哲学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本质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甚至也不仅是黑格尔所说的具体概念。
  那么,本质在哪里?我们说,本质就在眼下,不过它常常是被掩盖着的,不容易看到。本质的这种特性,与历史、时间有关。时间、历史分过去、现在、未来。我们都生活在现在。现实的利害关系有一种迫切性,迫使我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万物为我所用,以维持和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环境。然而,我们又是历史的产物,我们的工作又是为了未来,我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现在。不过,我们常常想到的是现在,似乎只有现在才是实实在在。于是,我们常常只顾眼前,陷入急功近利。
  哲学和这种只顾现在的态度是大不相同的,因为哲学要探求事物的本质,这个本质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的维度,即时间与历史的维度,它要求把被掩盖着的过去和未来揭示出来,也就是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把事物的本来面貌揭示出来。事物的本来面貌也就是事物的真相、事物的真理。于是,哲学以追求真理为己任。
  搞哲学的常被问:哲学有什么用?按照上面的思路,哲学很少有现在的用处,也就是说,哲学不是急功近利的学问,不能解决燃眉之急。然而,令搞哲学的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哲学虽无小用,却有大用。
  哲学让人想得深一点,看得远一点。儒家说,“慎终追远”。哲学让人有历史感。哲学与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历史息息相关。作为“思”的学问的哲学,需要“思者”。“思者”不一定是哲学家,哲学家也不一定是“思者”。“思者”只追求真理,而不把伪劣的道理拿来叫卖。哲学不仅仅是“思”,它也说,也写,但“思”是它的核心,它的内容,它的本质。说和写都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真相,而不是应付眼前的需要。思之深,方能看得远。
  就物质生活来说,世间不欠缺哲学,也就是说,如果仅仅为了填饱肚子,人们并不需要哲学。这并不是说,穿衣吃饭不在哲学视野之中,哲学不食人间烟火。恰恰是人间烟火、穿衣吃饭,在哲学的视野中有了一种历史—时间的意义。哲学也揭示穿衣吃饭、饮食男女种种物质需要的历史性和时间性,而不是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现时的工具。哲学无当下用途,却有长远的意义,哲学为智慧之学。
  由于种种原因,哲学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失去了应有的神圣,辩证法这一认识的利器也为人们所疏远。然而,辩证法是智慧的精粹,小计谋需要它,大智慧更需要它。哲学当然不是前者,而是后者。
  哲学辩证法是事物本质层面的智慧。
  辩证法坚守“有—无”、“存在—不存在”之变,从“存在—现时”中看到“不(非)存在”,看到“过去—未来”,坚持着这个“历史—时间”的维度。辩证法坚持全面性,避免片面性,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幸福中看到潜伏的危机。对一个民族来说,哲学辩证法有一种历史的严肃性和神圣性;失去了哲学辩证法的支撑,不可能有民族的真正振兴和繁荣。对于个人思想境界而言,居安思危、临危不惧,则是哲学辩证法带来的启迪;忽视了哲学辩证法的指导,必然会流于肤浅和短视。 kqw品论天涯网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热点研究

  二○○三年社会发展趋势展望
李培林
  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将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就整体而言,有以下趋势值得关注。
  ●扩大就业问题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十六大报告确定,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为了活跃民间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在继续实行现行财政政策的同时,有可能适当放松银根,以便刺激投资和消费市场,增加就业机会。
  ●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中等城市快速成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对在中国投资的较高收益预期,在中国较发达的东南地区各省市,将出现新的产业集群现象,形成区域性的加工制造中心,从而推动中国东南地区城市带的形成。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中等城市将快速成长。
  ●住房、通讯、轿车、教育成为推动城镇消费市场的四个热点
  国家将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如果说改革以来推动消费市场的力量,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食品和衣着的改善,在90年代主要是各种家用电器的普遍使用,那么今后一段时间,住房、移动和网络通讯、家用轿车及家庭教育投资将成为推动城镇消费市场的主要力量。
  ●社会治理方式发生从单位治理到社区治理的转变
  随着各种非单位化组织和自雇人群的大量涌现,以及原单位组织的保障社会化和后勤服务市场化,社会治理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即从主要依靠单位治理到主要依靠社区治理的转变,社区在制度、功能、管理人员素质、管理和服务的方式等方面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构建国家和社会新型关系的过程中,各种社会中介组织也将快速成长。这方面一个新的趋势是,过去中介组织主要在市场营利领域发展,今后在社会非营利领域,中介组织也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并对教育职业化提出新要求
  由于高等院校连续扩招,目前高校在校生已达800多万人,比1999年增加了一倍。今后几年,高校毕业生将大幅度增加,估计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为250万人。这将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而人才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将对高中毕业生的报考志愿和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产生重要影响: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就业初始平均工资将成为高校竞争的新指标,那些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学生所学的专业可能不被新考生所选择。
  ●共同富裕和社会公正成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
  为了控制贫富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共同富裕和社会公正将成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在保证投资者合法利益和私人财产权益的前提下,将在工资体制、劳动就业体制、税收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社会救助和福利体制、社会捐助体制、财政转移支付体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为理顺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创造条件。十六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再分配要注重公平。为此,可能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如改善城乡关系、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妥善安置下岗职工的生活、振兴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消除贫困、打击非法收入和贪污腐败等。 kqw品论天涯网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信息

  “第五届全国人学学术研讨会”强调
  创新是人学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人学学会、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人学学术研讨会”最近在上海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学习十六大精神,推进人学建设”。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创新是人学理论的生命,是人学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人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正是我国理论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新问题、创造新理论的过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学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学术研究方向;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并追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坚持基本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倡导求真务实、百家争鸣的研究风尚。
  对于今后人学学科的发展,与会专家学者提出如下建议:在坚持人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当代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等问题的研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新的问题,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或综合性研究;注意吸收和借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方法;等等。
  (崔新建 吴德勤) kqw品论天涯网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信息

  “2003年首都经济与企业管理学界新春座谈会”提出
  企业经营正进入客户经济时代
  在日前召开的“2003年首都经济与企业管理学界新春座谈会”上,与会者认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内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客户(用户)正在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企业经营运作的成败最终由客户决定,企业经营正进入客户经济时代。因此,企业在竞争策略上应先客户后对手,而不是先对手后客户。市场需求的个性化越来越要求企业运作的柔性化、多样化。这些新情况要求企业不断进行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企业好比树,一棵大树由三部分组成,即叶、花、果实,树干,树根,这三部分分别相当于企业的产品、发展战略和制度。企业发展不起来就如同树长不茂盛,其原因在于战略管理不好,也就是树干不好,而树干长不好的根本原因是树根不好。所以说,制度创新是关键、是核心。制度创新要解决产权关系、人事和员工身份三大问题。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重点是解决股权多元化、股东结构合理化问题,要处理好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以及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制度创新重点是解决股权结构、战略管理以及员工等问题。
  此次座谈会是由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企业战略专家委员会、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钟岭企业管理研究院联合举办的。
  (马宏伟) kqw品论天涯网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信息

  “当今时代的新特点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探索研讨会”指出
  资本主义新变化没有改变人类社会发展趋势
  前不久,由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泉州师范学院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当今时代的新特点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探索研讨会”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
  会上,有学者指出,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由于资本主义不断对自身进行改良,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但驱动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良的基本动因仍是其内在的矛盾和危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明显具有自我扬弃的性质。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只有朝着社会化方向变革,才能继续容纳日益社会化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也没有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赵易) kqw品论天涯网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信息

  “‘三个代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认为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日前,在广西南宁市召开的“‘三个代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按照十六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总体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推向新的阶段。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总揽全局,特别是要紧紧抓住制约全局的主要矛盾,通过对全局的系统分析和对构成全局的重大矛盾的科学把握,来全面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专家学者还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难点以及新型工业化道路、文化建设、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环境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这次研讨会是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共南宁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的。
  (孙向军) kqw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