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2月11日人民日报第12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2-1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收藏家的境界 '...

第12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收藏史话

  收藏家的境界
韩雄亮
面对思维敏捷、侃侃而谈的杨鲁安先生,你看不出他有七十五岁的高龄;在他那不到七十平方米的书香四溢的斗室,你想象不到这室内曾藏有价值连城的文物;在内蒙古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博物馆——“杨鲁安藏珍馆”开馆那天,面对众多领导和数以千计的观众,杨鲁安十分欣慰。
呼和浩特市政府隆重表彰了杨鲁安先生,发给他奖金一百五十万元。就他捐赠的八千多件珍贵的文物来讲,这笔奖金算不了什么,而他又表示,除了归还他收买文物的债务外,将拿出一百万元作为内蒙古文化事业发展奖励基金。
杨鲁安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视文物比生命还重的收藏家、文物鉴赏家。他自嘲自己是“文物痴”。六十多年前,他就开始收藏了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钱币、玺印、碑帖、书画等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他说,最痛心的是“十年浩劫”,他家里的宋代汝、哥、定、钧、耀五大名窑和康、雍、乾三朝官窑约三百余件瓷器被砸得粉碎,十八箱名家书画精品、甲骨金文拓片被付之一炬,许多珍贵文物被席卷一空。然而,他没有灰心。“文革”以后,虽痛惜往日所失,但他更珍惜今日所存,于是节衣缩食,踏访了内蒙古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每一件藏品都是他心血的结晶,记录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工作之余,他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于文物的收集收藏,杨老至今乐居小楼陋室,过着简朴而充实、清淡而静谧的生活。他收藏文物的原则是只买不卖。一九九三年,他向呼和浩特博物馆捐赠了仰韶彩陶、汉唐铜镜和辽金瓷器等文物五十五件;一九九九年,他向杭州印学博物馆捐赠了古代玺印和其他金石文物二百一十六件。他已先后向呼市捐献各类文物八千多件。“文物是国家的财富而非私人财产,为国家为民族保存收藏文化遗产是一个文物收藏者的天职。”杨老始终这样认为。
杨老说:我从南开大学一毕业就到内蒙古大草原工作,五十多年了,是天高地厚的草原水土哺育了我,为了报答草原人民的深情厚谊,我将这些收藏品捐献出来,使更多的人了解草原文化、了解这里的优秀民族、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得知杨鲁安的义举,专门派他的助手前去送达幽默而真挚的祝贺:“四条腿欢迎”。称他为大彻大悟的大收藏家。 ztH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肃立包拯家训碑前
  张雨生
  并非包拯后裔,无须受其家训约束。但是,到合肥拜谒包拯墓,站在他的家训碑前,不禁肃然起敬,默默垂手而立。读着那几行情义千钧的文字,心灵为之震颤,灵魂得以净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训岂止教诲子孙,而不惠及世人呢?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滥者,生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
  包拯的这则家训,不是临终遗嘱。生前,他就刻石告诫。那时候,他官居高位。现今的墓园里,有包拯的主墓,还有其亲人的附墓,即夫人董氏、长子包繶、长媳崔氏、次子包绶、次媳文氏、长孙包永年。细辨,刻有这则家训的石碑,不是东壁的宋碑,而是后人重刻的。它立在包氏家族的墓群中,同样让非包氏的后人惊心动魄。
  若编排古代清官系列,翻开史书,包拯能不能稳居第一,我说不准。要是调查民间意向,则敢肯定,他准能坐上头把交椅。“包青天”早成了清官的代名词。老百姓晓得他,尊称包公,多不是读史,而是看戏,看传,看画,听故事,听说书。民间传说至少有两种趋向:一是将众多的清官形象,集中到包拯身上,使之成为清官的代表;二是把想象的清官样子,通过包拯表现出来,使之成为理想的化身。一位高官,历朝历代,能得到这般推崇,除了包拯,还能数出几位呢?
  表彰先贤,世上立有许许多多的碑,石碑、铜碑、金碑,还包括书之于典籍,即所谓树碑立传。但是,又有哪一种碑,能比老百姓的心碑更高大,更伟岸?
  清官,无论是理性的概念,还是实指的人物,都曾被某些理论家弄得很混乱。好在老百姓的口碑不曾被糊弄。“阶级论”也好,“本质论”也罢,他们似乎都不理会。真的是清官,古代的,现代的,都会刻在心碑上。他们不在乎理念的漂亮,而在乎实际的行为。
  包拯庄重肃穆的家训,对其子孙的影响又如何呢?
  包氏家门人丁很不兴旺。董氏只生独子包繶,早亡无后。如夫人孙氏生了个男孩,由长媳崔氏抚养成人,名包绶。崔氏后来还收养了螟蛉子,名包永年。崔氏因使包拯后继有人,受到宋哲宗的嘉奖,嘉奖令出自大文学家苏东坡之手。包绶和包永年做过州县官。考察一下他们的官德,便可知包拯家训对子孙的强大约束力及教诲作用。
  包绶“生平清苦守节,廉白是务,遗外声利,罕有伦比。”四十八岁那年,赴任谭州通判,在路途上病故。打开他的箱子,“除诰轴、著述外,曾无毫发所积为日后计者。”只好把他随身携带的墨砚、印鉴、碗罐等,置于棺木中埋葬。1973年,清理包绶墓,诚如史籍所载,仅从墓中取出这些极简单的遗物。他的夫人文氏,是当朝副相文彦博的小女儿,身世显赫,却也是“赋性寡欲,常不如荤,以清静自将”,严格遵循包拯的家训。包永年历任县主簿、县尉、县令等职,“凡厥莅官临事,廉清不扰。”死后,清理他的财物,“了无遗蓄”,丧葬费用,还是两位堂弟资助的。做官做到如此廉洁,包氏门风这么清白,怎能不令后人感叹。
  包绶、包永年两代子孙,以及崔氏、文氏等子媳,弘扬祖德,身体力行,使包拯的遗志得以实现,形成了包氏家族的“孝肃家风”。包绶墓、包永年墓,以及夫人和子媳之墓,都葬于包拯墓之侧,得到后世同样的敬仰,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若有犯滥,生不得还家,死不得归葬,这话说得多么绝情!其实,绝情也是至爱。这使得他们丝毫不敢懈怠,终不愧为包拯子孙。
  古往今来,官风与家风,治国与治家,总是紧密相连的。一位官员的官风不错,家风却很糟,他的官风必然要大打折扣。夫人犯滥,子女犯滥,要说与他没有关系,从法律上讲,也许能成立;从道德上讲,从人的社会性上讲,是不能成立的。后院起火,养出纨袴子弟,乃至权势狂、金钱狂,而自己还能留下清官之名的,史册上没有,老百姓的心碑上更没有。中国人看重家风,看重家族声望,这是一个好传统。家风多是纵向发展,社会风气多是横向发展。好的家风一旦形成,能影响几代人,在社会风气的发展中,起着贯穿作用,中坚作用。
  肃立在包拯家训碑前,我忽然想到了一件事———日本一位艺人来华,听演奏阿炳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听着听着,扑通一声,跪了下去。他万分感慨地说:“这样悲壮哀婉的经典乐曲,不能坐着听,只能跪着听。”此时我也深有感慨,这样浩气凛然的家训,也只能肃立在他的墓前读,乃至要跪下去读。在书斋里读它,不会如此荡气回肠。 ztH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茶楼

  雪中东北人
  那家伦
  隆冬时节到东北这冰雪胜地,真仿佛是来赶潮,赶雪潮……
那年北京少雪,一冬闷在室内暖气里,闷得鼻腔冒烟。朋友说到东北吧,东北雪勤,白山黑水一片银素妆,春节前后去最赶趟。
  我们登夜车出行,刚好天明抵沈阳。车里暖气好,一脚踏上黑土地,那骤然袭来的酷寒从脚尖飒然浸透全身,仿佛每个毛孔都紧缩起来。呵,天庭正飞降大雪,一朵雪比鹅毛大多了,有重量的它们不是飘落,而是扑然直降,密得分不清朵儿,只见眼前白茫茫一片。有雪花胆大竟然直落我的脖根,让凌冷直透心窝。这黑土地大雪对我特别亲昵:
——好雪,好美的雪啊!
我和朋友便是迎着东北汉子豪情般的雪,踏巡白山黑水的沃原壮城的。雪做伴,我们天天顶着白雪饱览冰莹遍处的大好河山。这是粗犷与精致的结合,这是豪壮与细美的一致。有冬雪,才有东北的美的极致。
  当整座城市全被冰雪包裹起来时,连每一枝树梢和每一个屋角都挂起冰凌花,而结冰的小街却似铺了一层水晶,这怎么不像置身奇幻?而成团成团不竭降落的雪花,使人感悟的是大自然博厚的执着……
东北人为展示自己的大气与直爽,呈示了许多大街:和平大街,人民大街,中央大街,斯大林大街,还有不称大街却比大街还大的街。它们展示着热情与昌盛。大雪尽落时,仿佛把凝结的情都布满全街的日子了。在密密雪幕里,车流人河都模糊了,人朦胧,声朦胧,灯朦胧,情便也朦胧。惟有幻意在潮汐似的雪韵中律动着,掀涌着,追赶着,欢笑着,它分明在显现着东北人对生活的那般热辣劲。
  东北人对雪亲昵。连上街提篮小买的老太太,都要就势在结冰处稳稳滑行一段。很难见人在雪中使雨具,连那些美得大气靓丽的东北姑娘,也迎身在雪中行。是与雪比美吧,她们喜欢浓妆,那嘴唇正似雪中红梅。浓眉大眼的她们,多是一袭毛领厚呢大衣,厚冬裙,高统靴,头顶漂亮饰帽。朋友说,她们是雪里的艳花朵……
豪情的东北兄妹大冬天吃得也颇显豪兴。寒冷中,吃冻梨。梨入冰窖,冻成冰坨子,敲开冰衣,梨成紫黑,咬一口直怕冰掉牙,但是酸甜爽口,咽下肚,一股冷寒从内里直冲脑门,身子却更觉暖和舒劲。迎风雪,吃糖葫芦,山林小果大极了,串成一尺多长,东北妞拿它就像举着玛瑙,让它在冰雪里更有幻意。丰沃黑土养肥了红薯。到处是烤红薯。那肥得淌油的红薯,那蒸腾的热气,把雪花搅起来;总见雪花绕着烤炉不散。黑土地自然成熟丰美的大豆,到处是别处吃不到的美味豆腐,总也吃不够。那时,“翠花”没诞生,现在可以叫“翠花,先上豆腐再上酸菜”。东北酸菜真多,数不尽的酸菜在寒风中吃起来,开胃促食提神,有的酸菜腌了老山参。还有炸成几尺长儿臂粗的大麻花。见一车厢的人都扛着大麻花,互相招呼别碰断了,便料定东北必出大的幽默家……
总听说东北人“猫冬”,可没见着。只见他们“赶冬”。从沈阳、长春直到黑龙江,都是人们凿开冰往江里跳。看不尽的冬泳,零下几十度的冬泳。结冰可驶卡车的松花江,溜冰的穿梭如织,马拉爬犁人欢于形。高山雪坡,滑雪队风驰而下。满是晶莹树挂的江岸处,随着一支支春天般的圆舞曲,人们在旋舞春天了……
最精心的,是艺术家迎冬的贡物——冰雕。从哈尔滨的兆麟公园,由东向西,每个城市都有冰雕,件件作品把天堂的晶莹壮美搬到人间。冰雪没有封冻,冰雪丰富了美。透明与纯净,仿佛让人着意领悟人生与友谊的高洁。
  很想欣赏一场“二人转”,可是没找着。却在皎月里觅着乐音,又到一处冰晶世界。月光的天幕下,有巨冰构建的大宫殿。宏伟壮观又虚幻飘渺。连灯光都从冰层中透射出来。乐团就在这样的境地中演奏,仿佛每个音符都蕴着冰的透力,久久凝在人的心底,让心灵化入月,化入冰幻成的光晕,化入静与净……
这是在黑土地的最后一夜。没落雪,却好冷好冷。朋友需留下,我却要离去。雪飘飘洒洒,人散散聚聚。雪明年甚至明晨还会再落,可是,人的相聚有时却难了,一别难说不是永别。
  珍惜友情,它需像雪一般纯与净。
雪中的东北人,带给我们许多,许多…… ztH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闪光的足迹·散文特写征文

  “中医法官”
  邹金龙
  去年“十一”前夕,扬州电视台要拍一部专题片《人民的好法官郭祝山》,闻讯赶来的八位“爸爸”“妈妈”争相夸赞他们的好儿子———郭祝山,这几位老人都是郭祝山执行的各类案件中的当事人。老人们为何对郭法官这样亲?老院长李惠生一语中的:郭祝山是一位既懂得洁身自爱又善于疏淤理气的“中医法官”。
  原告易老太和被告单女士本是一对有些嫌隙的婆媳。儿子突然早逝,更使得这个家庭蒙上了重重的阴影,婆媳间常因家庭琐事发生冲突,进而导致双方亲属几次拳脚相向。婆媳俩由亲人变仇人,并打起了房产官司。二审法院判决后,执行工作也遭到极力抵制。这块难啃的“骨头”交到郭祝山手上后,他反复阅卷,遍访知情人,终于找到了矛盾的症结。如果按照判决执行,在三间一披一院的住宅中,开四道门,闭五道门,另砌厨房、卫生间,不仅相互难以让步,而且婆媳关系还可能进一步恶化。思来想去,郭祝山觉得还是应该把她们分开好。经过多方打听,他终于联系到了一处比较合适的空房。没有水电,他多次跑自来水公司和供电局协调;房子需要修缮,他就利用休息天拉来黄沙水泥陪着瓦工师傅一起干;没有钱,他就用自己的工资垫着。三天不见法官的易老太以为郭祝山在糊弄她,气呼呼地要找郭法官“算账”。为了不让老太着急上火,郭祝山一边忙着修房,一边还要抽空看望老人,做婆媳俩的工作。可是房子修好了,谁都不愿搬。大年初一,当郭祝山带着礼品给老人拜年时,老人落下了动情的泪水:“我活到七十多岁了,还没有听说过法官给告状的送礼,这官司怎么说也该有个了时了!”年一过,易老太便忙着搬家,还把原本属于她的家具留给了儿媳。儿媳也为之感动,主动帮助婆婆料理一些事情。一对反目为仇的婆媳终于重修于好。事后,她们分别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老太逢人便说:我这是打了桩官司,得了个儿啊!郭祝山干了十二年的执行工作,为了让当事人自觉履行判决,可以说是磨破了嘴、跑断了腿。他承办过房屋拆迁、排除妨碍、债务纠纷等九百多件执行案件,从未强制执行过一件,更没有抓过一个人,而且结案率在全院一直是最高的。
  1998年,郭祝山由执行庭庭长升任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上任伊始,他与全院干警进行了广泛的谈心交心,深入了解干警的思想动态,探寻队伍建设的良策。而此后不久,一件不该发生的事则更坚定了他狠抓队伍建设的决心。一位老庭长接受当事人的吃请后,又应邀到休闲场所接受异性按摩,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郭祝山深深感到,干警的言行事关法院的形象和声誉,作为纪检组长,这事非管不可。有的同志担心追究太深,会引起事态扩大,处理上还是适可而止。郭祝山认为,这事虽然未酿成恶果,但迁就照顾或对问题处理不到位,既不利于个人认识和改正错误,也不利于正警风、扬正气。他不怕唱“黑脸”,主动找这位同志谈话,既晓以利害,又帮助他查原因、找教训,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说得这位庭长心悦诚服。临了,这位庭长不仅认识了错误,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处理,还主动交上了引咎辞职报告。有人提醒郭祝山:你只是一个副手,别管那么多,得罪人的事还是少往身上揽。而他却有自己的一本账:对一些事情迁就放任,或者有了问题不深查细究,到头来不仅害了自己的同志,而且从根本上说就是得罪了广大百姓,这个账必须算清楚。作为分管法院人事、纪检工作的负责人,郭祝山坚持从严治警,从不患得患失,对群众不满意的事从来都不放过。
  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来郭祝山家做客,看到他家一室一厅的狭小住房,看到放在过道上的那张折叠床,说啥也不相信这是一位法官的家。这位同学认定这是一个过渡房,没成想,郭祝山在这里一蹲就是十个年头。其间,单位曾多次要给他调房,他都以“还有比我更急需要房子的”为由,谢绝了组织的安排。
  “滴水泼不进!”好多人都这样评价郭祝山。有一次,郭祝山在协助外地法院执结一起案件后,对方法院以辛苦费、加班费的名义送来烟酒等物。看到这些东西实在是塞不出去,对方的同志想出了一个“高招”:他们将礼品存放在旅馆,待离开扬州后打电话告知郭祝山,请其带本人身份证去旅馆领取。郭祝山经向组织请示,托人将物品折价处理,所得款一千余元全部寄还。对方法院非常感动,特地打来电话向广陵法院及郭祝山本人表示敬意,并将他的事迹作为活教材在全院进行宣讲。近年来他退回的烟酒、衣物、金器及现金等超过万元。
  郭祝山的事迹被改编成小品参加了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文艺汇演,扬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了他的事迹。荣立三等功八次,二等功一次,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省“双文明先进个人”、“劳动模范”——这就是人民对郭祝山的褒奖!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广陵区纪委) ztH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多味斋

  新春家宴出新味
谢旧我
新春佳节,亲戚朋友们无不往来庆贺,欢聚一堂,热热闹闹的家宴是不可缺少的。欢天喜地的主男主妇们,必定下厨房大显身手,别出心裁地弄出冷盆、热炒、汤羹、点心与果盘来,热情洋溢地端上桌,让大家边吃边喝边谈边唱,痛痛快快地过个年。当然,现在的新春家宴,已经很少大鱼大肉,但必须讲究健康实惠,让客人吃出花样翻新,有滋有味。其实,这也不难,综合里弄张奶奶与徐奶奶两家的年夜饭菜谱,就能实现传统与创新的巧妙组合,有非同寻常的收获。至于采购与制作,实际简单得很,不妨录下参考。
  热炒,是提升感情的动力,也是好酒量的陪护。目前厨房革命,市场上有不少半成品可以选作熟菜。根据日常品尝经验,可以选择百粒虾球、金钱牛肉饼和炸鱼排,它们价格适中、口味鲜嫩,临时“开”只油锅,只需一一煎炸就是。值得推荐的热炒,比如酒炒河虾,将洗净沥干的虾,用米酒浸半小时,不加油,在热锅中旺火翻炒,见泛红,加盐味精,炒匀即起锅,是特别保健的酒配。能配制成煲类菜的,有香菇面筋、肉末茄子、栗子鳝筒、什锦砂锅,前三样事先焖好、调味,食前微波炉“转”一下就可以现烧现吃;后一样,待亲友进门后,放煤气灶上焖炖,稍后上桌,客人们来碗清淡、鲜香、不腻的什锦汤菜,定会回味无穷。
  汤羹与点心,能和胃宽怀,是每一个人的最爱。比如海鲜意大利通心粉,由意大利通心粉、三文鱼、中等虾、目鱼、奶油等组成。制作时,先将海鲜切成碎粒,奶油白汁浓缩后待用。再将海鲜粒用油炒熟加入二分之一奶油白汁,意大利通心粉用沸水烫熟后装盆,浇上剩余的奶油白汁。也可用蔬菜代替海鲜,将蒜泥、胡萝卜泥、青红椒先炒香,放入烫好的意大利通心粉同炒,再放入盐、胡椒、橄榄油调味,即为蔬菜意大利通心粉。又如蟹肉粟米羹,由听装粟米糊、蟹柳、盐、湿淀粉、上汤、鸡蛋清、味精、精制油等组成。制作时,蟹柳切成粒待用,粟米糊倒入碗内待用。铁锅上炉放入上汤,粟米糊烧开,加入盐,倒入湿淀粉勾成米汤芡,再徐徐加入鸡蛋清、蟹柳粒,最后放适量精制油。此羹看上去红、黄、白三色相映,好看好吃。
  果盘,是激发童心出彩的美食。餐后水果必不可少,自制一盘清新沁香、色彩缤纷的水晶果冻将很讨巧。各买苹果、桔子、生梨、香蕉、葡萄、草莓数只,去皮除核后,切丁待用,或干脆买一听什锦水果罐头,然后将五克琼脂加糖水煮溶,凉会儿浇于果丁中,入冰箱冷藏至冻结。新鲜的水果比罐装的果香浓馨而纯真,美意千千万。 ztH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木偶世家的传奇
  符耀彩
  木偶艺人王传刚一家很有传奇色彩。我是一个木偶戏迷,曾经好几次到乡下去观赏王传刚的木偶戏表演。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他一家子那种“夫妻对唱”、“爷儿挥旗孙上阵”的浓厚艺术氛围。
  据介绍,王传刚与妻子洪月英、大儿子王新与妻子王汝英、在县木偶戏团的二儿子王松武与妻子邓秀英,还有四儿子王不四都是木偶艺人。追忆起王传刚的父辈王华山与妻子,也是木偶艺人。很有趣味的是,这三代的每对夫妻,都是表演木偶戏传统剧目《杨家将》、《岳家将》、《薛仁贵》等剧中的“夫妻”。尤以王华山最噪名,他演的“薛丁山跪樊梨花”、“狄龙跪妻”一段,三拜九叩首,夫妻对唱,句句情声声泪,婉转咏叹,令人击节赞叹。据了解,中国戏剧辞典里,就有木偶艺人王华山的条目。
  王传刚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在素有“木偶戏”之乡的海南临高县临城镇六道村。王传刚曾对笔者称,还是新社会好,农民演戏有天地。旧社会艺人低人一等,为了生计,父亲王华山与他的戏班每日肩挑着木偶和道具走村过岭,专门为那些财主和设赌的人演戏,碰到大方的,赏两三个光洋,碰到吝啬的,只混个糊口饭,不知受了多少气。王华山妻子就是在下乡演出时,碰上盗贼杀人而被吓死的。王传刚很有血性,看到母亲为演戏而死,更坚定了他倾情于爱国爱民的木偶戏表演的决心。父亲怕儿子受苦受难,不肯向他传授技艺。而王传刚背后却偷偷学了不少技艺。有一晚,王华山的戏班在乡下演出,缺一人当学子。没想到传刚却抢着木偶上了台,而且唱得有板有眼。
  华山心中大喜,但就是不允许儿子学戏,直到传刚跪下来哭着恳求,足足有一袋烟工夫,说父亲不答应他就不起来。这才把华山的心跪软了。华山高兴地说,当爹的看中的就是你这“跪功”,你可以上台演“夫妻戏”了。传刚悟性大,他一拿上木偶,一招一式就很吸引人。他的声音洪亮,一演“薛丁山跪樊梨花”就成了绝活。父亲去世后,王传刚的牌子也闯大了,捧他的人可多啦。后来进了县木偶戏团,1963年时被遣散回家务农,那时候木偶戏、古装戏被当作“封、资、修”扫荡,戏也演不成了。但慕名拜艺的人纷纷前来偷偷学艺。有时候村民也爱逗王传刚夫妻俩演“夫妻”戏。大热天时,王传刚就脱掉上衣当旗帜,跨三步当行军三千里,嘴里不停地喊着“锵、锵、锵”、“咚、咚、咚”的打锣打鼓声,或是作个甩龙袍状,拖着长腔喊道:“皇帝上朝啦”,这是在渲染气氛。他好借古讽今,喜欢唱爱国爱民的段子,不迎合一些人唱低级下流的内容。有时候他演《薛仁贵出征》,唱到激情处,声音越拖越圆润洪亮,脸越红脖筋子越粗,最后,拼着劲“嘿呀、嘿呀”地喊几声,有极丰富的滑稽表情,是最出味、最吸引人的地方。他老伴洪月英六十七岁了,但嗓子好,音色蛮柔润,唱词吐字又快又清楚,若不是亲眼看到,很难想象这是个大字不识的农家妇女。
  王传刚的大儿子王新也是技艺不一般,他与四弟组织了一个业余木偶剧团,常到本县各乡镇和儋州、澄迈等市县演出。他说,他还要争取培养独生子成为木偶戏第五代传人呢! ztH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摇篮 刘达斌摄 ztH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