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2月7日人民日报第7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0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一百多个有资质的机构、一千多名科研人员,四十多年的'...

第7版(人与自然)
专栏:关注

一百多个有资质的机构、一千多名科研人员,四十多年的研究,形成了数十本专著和几千万字的研究报告——
世纪工程重环保
  三峡工程自提出以来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这个世纪工程与长江生态环境的关系也是人们担忧的一个话题。2003年6月1日三峡工程下闸蓄水,如今半年过去了,人们陆续听到这样的消息:
  10月下旬,在三峡二期工程建设顺利完成、三期工程全面展开之际,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温家宝赴三峡库区考察,强调要始终高度重视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
  由国家“863”计划环境保护专家组组长、同济大学教授赵建夫任院长,以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的重庆三峡研究院,正在筹建;
  一艘我国与国际知名的研究中心合作建造、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为研究重点的科学实验船,即将出现在浩淼的长江上……
  这些消息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这个对我国生态环境有深远影响的跨世纪工程。
  兴建与否的焦点
  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三峡工程兴建与否的焦点之一,为了科学、系统地分析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出正确评价,由100多个有资质的机构、1000多名科研人员,进行了40多年的研究,形成了数十本专著和几千万字的研究报告。
  在整体评价中,又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子系统,选取了24类70多个环境因子,逐个进行了预测评价。科学工作者在三峡工程论证和研究中,对地震、地质、泥沙、水质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反复的论证,并采用一系列科学技术手段,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在三峡工程设计和方案论证过程中,就提出了一批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报告和评价报告。其中有《三峡建坝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等,较完整地对三峡工程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了论证分析,并从三个阶段予以论证水文、流速与流态等环境差异问题。
  1984年,国家把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列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研究。
  1986年进行可行性论证时,又组织国内生态与环境、社会经济学、移民、水利、泥沙、医学、电力、气象、航运、文物、地质等方面的55位专家,对生态与环境专题,进行了一年多的研究。研究的问题十分广泛,大部分取得一致的意见。
  专家认为,大坝兴建对生态与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游,大坝兴建对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三峡工程利大于弊,通过采取必要的环境对策和措施后,大部分不利影响均可避免或减轻。在三峡工程建设实施中应扬长避短,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专家们普遍认为,三峡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可以有效地控制长江洪水,提高中下游河段两岸平原的防洪能力,有效地减免洪灾对生产、生活环境的破坏,有效地减缓洞庭湖的萎缩,对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效益显著;
  三峡工程利用水能资源发电,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每年可替代燃煤5000万吨,少向大气层排放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1亿吨,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100万—20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氮氧化合物37万吨以及大量的固体废渣,对全球性大环境和区域性环境都是有利的;
  三峡水库将有效地调节长江不同季节不均衡的流量分布状况,可提高枯水季节的下游水量,改善枯水期的水质;
  水库将改善库区气候,有利于拓展农业、扩大和改善鱼类和水生生物栖息环境。
  需要克服的不利影响
  三峡工程论证期间,生态与环境专家就对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了慎重而又充分的论证。专家认为,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会加剧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三峡水库正常蓄水到175米时,淹没耕地和园地36万亩;移民安置区内的城市、县城、集镇、农村居民点、工矿企业迁建,公路等专业项目复建,还要占用近7万亩耕园地。这就加剧了三峡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加上国家规定25度以上坡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缩小。如何做到既要使农村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又要保护好库区的生态环境,促使库区的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是一个必须想方设法解决的难题。
  其次,会使三峡库区局部江段的水质污染进一步加重。三峡工程建成之前,库区局部江段的水质污染就已十分严重,但由于长江水流的流量大、流速快,使其自净能力强,后果还不严重。三峡水库蓄水后,尤其是在冬季,上游来水量减少,使水库内的水体流速减缓,自净能力减弱,如不及时对各种污染源进行治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仍然排入长江,局部江段水质污染必将进一步加重,甚至威胁城镇生活用水的水源地。
  再次,三峡水库蓄水后,将会使一些不稳定的崩塌体、滑坡体滑入长江,有的将会威胁当地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在三峡水库蓄水前,采取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等措施,将一些已经预测到的不稳定的崩塌体、滑坡体加以治理。
  在反复权衡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利弊影响后,专家们最后得出的评价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对其不利影响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加以应对。
  生态保护初见成效
  在三峡工程十余年的建设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三峡库区各级党委、政府,对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十分重视,采取了得力措施,投入了大量资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划,落实了责任,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对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政策进行了“两个调整”,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村移民到三峡库区以外的农村进行外迁安置,鼓励污染严重、资不抵债、产品无市场的搬迁工矿企业破产或关闭。
  此外,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对各种污染规定了治理措施和期限,确保三峡水库成为一泓清水。国土资源部制定了《三峡库区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在整个库区建立崩滑体监测预警系统。
  三峡工程十年建设实践证明,只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得力措施,认真落实责任和资金,就可以将不利影响减轻到最低程度。(附图片)
  1、压题照片:绿树掩映的三峡水库。
  2、把一泓清水留给后人,是所有三峡工程建设者的心愿。 E0A品论天涯网


第7版(人与自然)
专栏:

四万桃花鱼“移民”
  今年3月,4万余条桃花鱼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安全迁移到湖北省秭归县永乐、黄家淌水库及茅坪风景区。至此,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桃花鱼实施“移民”抢救的行动基本完成。桃花鱼学名桃花水母,呈扇状,扇径仅1至2厘米,身如伞,晶莹剔透,每年春上,当江上桃花盛开季节,水下便如桃瓣飘落。专家介绍说,桃花水母是目前世界上最原始的无脊椎动物,被列入濒危动物红色名单。可以说,桃花水母的安全“移民”,对科学研究、对保存珍贵物种、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工程影响区还有中华鲟等数种国家珍稀濒危水生生物,近年来,三峡建委组织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对影响区的水生生物进行了严密的监测。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珍稀水生生物。它生在长江、长在大海,幼小的中华鲟游出长江口,在大海里成长10多年之后,再洄游到长江上游金沙江“生儿育女”。监测表明,三峡工程不存在影响中华鲟洄游通道的问题。早在1981年1月葛洲坝枢纽工程实现大江截流后,就阻断了中华鲟自长江口进入金沙江的洄游通道。为了保护中华鲟,国家明令禁止商业性捕捞,并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1983年,人工繁殖中华鲟获得成功,每年将幼体中华鲟放流长江。1985年又研究成功采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雄中华鲟脑垂体给雌鲟催产。自1984年至2003年,共向长江放流幼体中华鲟已达500多万尾。
  自1982年开始,科研人员观察到,中华鲟已经在湖北宜昌市下游15公里江段范围内选择新的自然繁殖场。另据观测,长江口崇明岛地区的中华鲟幼鱼资源,1986年已经接近或达到葛洲坝枢纽建坝前水平。1995年开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与美国地质调查局洄游鱼类研究中心合作,经过8年努力,采用先进的仪器对中华鲟的繁殖生态进行了深入研究,确认目前长江中华鲟天然产卵场在葛洲坝下约5公里的江段内,具体位置在葛洲坝电厂至宜昌长江大桥,产卵场有效面积约1.5平方公里。研究还总结了产卵场的底质条件、河床结构、水文水温条件等对产卵的影响。这些成果对中华鲟的保护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E0A品论天涯网


第7版(人与自然)
专栏:漫笔

永远是“起点”
李教
  关注三峡生态环境的人们最近听到不少好消息。
  这些消息,让人想起十几年来专注于三峡事业的一位著名学者说过的一句话:关于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是的,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使得中华民族把一个壮丽的世纪梦想变为现实。当三峡工程所带来的水电能量足以照亮半个中国时,当蓄水再造的“黄金水道”能带来六条铁路的运输能力,当千年洪灾成为过去的历史,沿线库区获得未来的机遇时,人们却还在追问:三峡工程还改变了什么?如何才能让它继续成为人类理想的生存之地呢?要怎样努力,才能获得一个让今人和后人都满意的结果?
  从论证之初,到开始蓄水,从拉闸合龙,到运转应用,人们对于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追问一直没有结束,相反关注程度日渐加深,涉及话题愈发细致。大的如在工程中如何趋利避害,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小的到如何为树安个新家,如何为鱼找到归宿。发出这些追问的,有政府部门、有专家学者、有各级干部、有普通民众。
  这样的追问向我们传递着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我们的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二是广大民众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面对这样一个世纪工程,我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只举起“经济效益”一杆标尺,而是反反复复、谨谨慎慎地计算着环境的代价,生态的付出。
  为了回答这样的追问,一百多个有资质的机构,一千多名科研人员,形成了几千万字的研究报告。为了回答这样的追问,我国政府一直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回答这样的追问,国家投资建设了世界大型水利工程中独一无二的大型综合监测系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
  作为一个影响巨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的生态保护课题是不会完结的。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个更加美丽的三峡,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还要为此努力。 E0A品论天涯网


第7版(人与自然)
专栏:

高峡平湖漾清波
  随着三峡工程蓄水的进行,水库内的水深增加,水面加宽,流速减缓,将影响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这是众人关心的话题。为了保证未来的三峡库区是一库清水,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据环保部门介绍,长期以来,影响三峡库区水质的主要因素是:
  一、从三斗坪坝址到重庆市主城区的长江干流,目前有三大岸边污染带:重庆市主城区,涪陵区,万州区。
  二、三峡库区沿江各个县城和集镇,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近2亿吨;重庆以上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赤水河)的沿江城市、县城和主要集镇,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近25亿吨,绝大部分都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长江。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监测结果表明,2000年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以Ⅲ类为主。
  三、长江上游的污染源还有:干流和主要支流沿江城镇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随意抛弃和堆放在岸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到7%;存在船舶垃圾沿江随意丢弃的现象。
  另外,三峡水库蓄水后,控制库内水质的关键时段,是在水库水位156米—175米、入库流量比较小的12月末至第二年的2月末。这段时间内,上游来水量很小,水库内水流的速度减缓,污染物在水库内的滞留时间延长,易于沉降的污染物可能消除,上面提到各种污染源,如不抓紧进行治理,将会使水库内的水质变差,尤其是关键时段水库内的水质会变得更差。
  国家对于影响三峡库区水环境的因素高度重视,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就开始着手研究三峡工程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专家认为,从总体上来说,三峡库区不会出现富营养化。三峡库区蓄水至135米时,三峡库容为140多亿立方米;蓄水至175米时,三峡库容为393亿立方米。但流经三峡坝址的年径流量为4510亿立方米。也就是说,水位在135米时,水库存水量和流水量之比为1∶32;水位在175米时,两者之比也接近1∶12,可见三峡库区换水速度比较高,很难形成富营养化。
  但是,在三峡库区局部地区,如三峡库湾地区,开县的小江、万州的龙宝河等支流易发生富营养化。另外,干流局部城市江段岸边一些污染带也会加重。
  为有效控制水库污染,受国务院三峡建委委托,清华大学牵头完成了“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研究”。长江水资源研究所等提出了治理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为了防治库区水污染,2001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编制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规划。《规划》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经济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按照这一规划,从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内,我国将总共投入近400亿元巨资,防治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污染,在三峡库区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 E0A品论天涯网


第7版(人与自然)
专栏:

珍稀植物搬新“家”
  三峡库区蓄水后,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58属、550种,其中绝大部分在未受淹没影响的地区广为分布,不会造成物种的灭绝。而对外界广泛关注的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等珍稀植物,已经采取了妥当的保护措施。
  荷叶铁线蕨是近年来在重庆市中部发现的珍稀草本植物。它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又是三峡库区特产植物,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它断续分布在东起万州区、西至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沿江近100千米长,向两岸纵深3千米—5千米的狭长地带内,海拔高程局限于80米—430米之间,三峡库区蓄水对它有一定的影响。万州新乡、杉树坪一带是荷叶铁线蕨分布集中区域,面积约25平方千米。
  疏花水柏枝是三峡峡谷地带特有植物,种源数量极少,分布狭窄,是我国的稀有物种,已列入国家级保护对象。疏花水柏枝仅分布在湖北省的秭归县、巴东县和重庆市巫山县的长江两岸,海拔高程在80米—130米,三峡库区蓄水后对它有一定的影响。
  经过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确定采用野外保存、迁地保育和设施保存等多途径保护手段,进行全面保护。人工繁殖栽培和植物园内迁地保育均已获得成功。野外迁地保育是主要的措施,选择的疏花水柏枝迁地保存有7处,荷叶铁线蕨有5处。此外,对于受三峡工程影响最大,而且在175米以上没有野生种群分布的疏花水柏枝,开展了种子低温保存和离体保存等设施保存的研究,以避免在田间和野外因病虫害和其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附图片)
  绿化后的三峡永久航闸平台已经成了一个小“花园”。 E0A品论天涯网


第7版(人与自然)
专栏:

“蓄清排浑”除泥沙
  我国专家在水库的泥沙研究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1960年建成的三门峡水库,一度因泥沙大量淤积,在短短4年间就损失库容62%,最终形成一个泥库,以至抬高上游水位。所以,很多人都担心,三峡工程建在年输沙量占世界第四位的长江干流上,会不会重演三门峡的悲剧?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专家就开始了针对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随后,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全国范围内的水库泥沙问题进行调查,并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武汉建立了三峡坝区泥沙模型。另外,上个世纪60年代对三门峡工程泥沙处理问题的研究,以及随后对葛洲坝枢纽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和处理,都为三峡泥沙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了实践经验。1983年后,全国的泥沙专家对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展开了全面研究。
  经过长时间、大量的模型试验,半个世纪的艰苦研究,泥沙这一关系到三峡工程成败与效益的最后一项主要技术难题,已从科学的层面上基本清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专家们总结出用“蓄清排浑”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水库的泥沙问题,就是通过对水库的合理调度,每年6月—10月汛期把大量泥沙排放出去,每年11月—次年5月枯水期再把清水蓄在水库里。在泥沙多的汛期一般不蓄水,在泥沙少的季节蓄水用于发电和航运。但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防洪,大洪水时要拦截洪峰,这样就会把一些泥沙留在水库内。科学试验证明,三峡水库运行100年后,水库防洪库容还会保留86%。所以,泥沙对三峡工程影响不大。
  三峡水库的末端在重庆,末端的泥沙淤积会影响航道。在蓄水、运行过程中将加强监测,掌握泥沙的运动规律,合理调度,同时采取工程措施整治河道,改建港区,必要时进行人工疏浚。最近,我国已经决定在宜宾以上云南和四川交界的地方,再修建一批大型水库。十几年以后,这些水库可以把50%的泥沙拦在上游。另外,还将在长江上游地区大量植树造林,加强植被保护,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水土流失,从根本上解决泥沙问题。(附图片)
  工人们在打捞水中漂浮物,为三峡水库“保洁”。 E0A品论天涯网


第7版(人与自然)
专栏:

绿手印论坛话题预告
  2004年1月1日是《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1周年,这部法律实现了中国环境污染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防治的跨越。该法律条款虽未涉及公民个人在生活领域应当如何“清洁”地消费产品,但作为产品服务的“终端”,13亿国人的消费选择势必会影响《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推进历程。下期绿手印论坛话题便是围绕这两者的关系,探讨这样一个话题:“绿色消费,我们能做什么?”欢迎来稿。 E0A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