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2月7日人民日报第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0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遵义:退耕还林谋发展 '...

第1版(要闻)
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 达到新高度 取得新成效

遵义:退耕还林谋发展
胡跃平
  “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草)工程,切实落实对退耕农民的有关补偿政策,鼓励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开发,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后续产业,解决好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重要举措。按规定,种上生态林的退耕农户将连续享受8年的粮食补助。然而,政策补助期满后,在生态得到较大改善的同时,怎样帮助退耕农户解决好8年后的吃饭及发展?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到遵义进行了探访。
  以短养长巧治理,生态生活两兼顾
  遵义市所辖的习水县,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全县退耕还林至今完成造林26万亩,其中有近20万亩采取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的栽种方式。国家林业部门专家来现场检查后认为,这种以短养长的治理模式既能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又能较快地帮助退耕农户增加收入。
  在海拔1600米的良村镇吼滩村,退耕的3000亩连片坡耕地已全部栽上柳杉、厚朴和刺槐,树苗间隔里,一行行黑麦草、白三叶、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生机勃勃。县畜牧局在这里办起两个种羊场和一个快速育牛示范场,实施草畜配套,无偿提供草种和技术指导,并以每百斤3.5元向退耕户收购牧草,使周围一带230多家退耕农户有了新的增收途径。在紫柏树村民组的收购点上,遇见五六位青年农民冒着大雨赶来卖草。退耕户赵久华家去年退耕7.4亩,栽上生态林验收合格后,林业部门给他兑现了食粮和管护费。从今春开始卖草,赵久华家已累计进账1800元。小伙子笑呵呵地说:“退耕后,我们先‘吃’草,8年后再‘吃’树。”
  赵久华所说8年后要“吃”的树,是指砍伐后可再生的药用林厚朴。习水县林业局局长何江介绍说,目前实施的林草间作模式,林为厚朴,每亩按150株栽植,到8年后,每年轮伐厚朴15株,厚朴皮收入近800元,木材用作坑木可收入600元。当第十年轮伐完150株厚朴时,第一轮间伐的厚朴已再生成林,可永续利用。
  类似习水这种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退耕还林模式,遵义市所辖的县、市、区均有各自的特色。记者所到的余庆、绥阳、湄潭等县,退耕后根据现实条件科学选择,有的种苦丁茶、黄栀子、金银花,有的林下种药材,有的林下种草,发展畜牧业,大多是短平快项目。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同时,农民当年就有收入。
  采访中,遵义市委书记傅传耀回顾起一段往事。他曾工作过的一个地区,10多年前也大面积搞过退耕还林。农民退耕后,粮食补助了两年,粮库就捉襟见肘,又无见效快的项目支撑,吃饭成了问题。谈到现在的退耕还林,傅传耀说:“退耕还林要找准生态、社会、经济三者效益的结合点。只有解决好农民的收入和现实利益,退耕还林才能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
  因地制宜抓产业,种竹种到心坎上
  从习水县到遵义所辖的赤水市,沿途修竹万顷,碧波连天。赤水河的地形切割极为强烈,但两岸陡坡已披上厚厚的植被,不时可见大大小小的瀑布从林中飞流直入赤水河。
  停车走进大同镇的天桥村,家家院子里都堆放着竹篾,屋檐下轰轰作响的剥篾机正把竹篾加工成薄薄的竹片,男女老少蹲在地上忙着把这些竹片编成一张张竹席。村党支部书记黄恩贵介绍说,一张竹席,胶合板厂的收购价2.5元,家家一天要卖几十张,一年下来,最少的人家也有七八千元收入。这3年全村所有的坡耕地已全部退耕还竹。竹子再生性强,3年后可间伐。“担不担心8年后的生计?”走访了十几家退耕农户,村民们都表示“不发愁”。
  天桥村是个缩影。退耕还林工程实施3年多来,赤水市完成造竹27万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大部分退耕还竹。农民铁下心来吃“竹子饭”的背后,有一批颇具规模的竹产品加工业在做支撑。
  “竹加工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赤水市林业局局长刘吉云介绍说,赤水已形成了竹资源开发体系,竹地板远销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竹制膜板一直供不应求,竹扇、竹编、竹菜板、竹笋食品系列等备受青睐。全市22万农村人口,去年卖竹或加工竹子,人均收入达460元。
  天台镇兴红村吉子岩村民组,是一个尚未通公路的小山寨。村民李华阳说,1997年,市里来人号召我们种柚子树,260亩坡地全栽上后,再也没人来管过。长成的柚子苹果般大,没有哪家卖得了钱。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全组开会,最后一致按手印,决定在坡地上栽竹。“现在高兴了,周围种竹的家家不愁温饱。种竹总算种到我们心坎上了!”李华阳抚摸着跟前的翠竹,眼里噙着泪花。
  赤水市常务副市长谢晓东说,过去搞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项目,伤了群众的心。交了不少学费才明白一个道理: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没有自己的特色产业,迟早会被市场淘汰,产业垮了,农民也跟着遭罪。
  赤水市财政连续3年拿出100万元,对扶持退耕农户种竹的龙头企业进行贴息贷款,帮助企业做强做大;重点企业实行干部挂帮,及时协调各种困难和问题。今年,全市所有退耕还竹的农户已同各家企业签订了《竹产业定单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
  经国务院批准,去年12月,投资31亿元、年需80万吨竹子原料的20万吨竹浆厂项目落户赤水,将对赤水及其周边县市退耕还竹产生强大的推助作用。遵义市乘势而上,在仁怀、习水、赤水3个县、市拉开了“300里竹廊”建设工程的序幕,2005年全面建成45万亩原料用竹核心基地。到时,这片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就不止现在的63%了。
  产业模式多样化,退耕退出新天地
  在远近闻名的“小叶苦丁茶之乡”余庆县采访,只见绿油油的茶园里,一丛丛茶树犹如一把把绿伞,把过去种玉米的坡地遮盖得严严实实。退耕还茶是余庆的“得意之作”。2000年,野生苦丁茶扦插育苗成功后,至今全县已发展苦丁茶4万多亩,着实让退耕农户抱上了“摇钱树”。县里的七砂绿产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加工销售,茶农负责种、管、采摘和交售。
  小腮镇桥底村徐玉林家里,主人泡上一杯小叶苦丁茶,汤色碧绿,嫩芽鲜活,清香四溢。0.5公斤上等茶叶,在上海、江浙一带售价上千元,故有“绿色金子”之称。茶青一年三季可采摘,企业的收购点就设在村头,农民随时采摘即可交售,0.5公斤茶青35元。翻开徐玉林家的《退耕户茶青收购登记卡》,三天两头都在卖茶青,最少的一天收入8元,最多的一天310元。种茶4年,他家退耕的7亩坡地收入已过3万元。
  9月25日,在绥阳县蒲场镇高方子村见到一幅感人场面:太阳已经落山,昔日玉米种得比山还高的陡坡上,至少还有几百人在劳作。县里去年从浙江温州引进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开发中草药系列产品。公司先期投资600万元栽杉树、种葛根,村民除每年有国家的粮食补助外,每人每天有13元工钱。葛根一年后收获,每亩效益3000元以上,由公司包收购。难怪天快黑了,村民还不肯下山歇息。
  多样化的退耕还林治理模式,在遵义市已初具规模。“退耕还林要退出几个有特色的产业来。”遵义市市长卢守祥介绍说,这几年,市财政每年拿出上千万元资金专项补贴退耕还林,经过不懈努力,现已形成了以赤水、习水、仁怀、桐梓等地为主的退耕还竹,以湄潭、余庆等地为主的退耕还茶,以务川、正安、道真等地为主的退耕还草,以绥阳、凤冈等地为主的退耕还药,以正安、道真等地为主的退耕还果等治理模式。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作支撑的农业省,全省1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上万亩的“坝子”不足20块。贵州穷,穷在坡陡山多,穷在农村贫困人口多。但是,贵州的希望也在山上,在青山绿水上,在退耕还林上,在退出一片新天地上。 bPv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钱江四桥北拱合龙
  12月5日,经过施工人员近两个小时的努力,两块35吨重的拱肋,缓缓地嵌入钱江四桥北跨的主拱里。至此,钱江四桥北拱合龙工程顺利完成。备受关注的钱江四桥全长1376米,主拱的跨度为190米,采用了施工难度很大的双层钢拱桥型结构设计。吴国方摄(新华社发) bPv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安徽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巡礼
本报记者 刘杰
  编者的话:安徽省委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任职,既充实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开阔了新时期农村发展思路,又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年轻党员干部。这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一项基础工程。实践证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切实做好夯实基础的工作。
  11月9日,安徽省委召开全省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任职动员大会,决定明年选派6000名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职。这是继2001年7月选派首批3000名干部到村任职之后,安徽省委采取的又一重大举动。
  第一批选派的干部到基层任职已经两年多了,他们到底干得怎样?最近,在合肥、六安、安庆、淮南市的几个县、区进行采访,在山区,在平原,一条条新修的村级道路,一座座春意盎然的冬暖大棚,一张张心平气顺的纯朴笑脸,一个个成熟自信的年轻身影,一句句信赖感激的真情话语,无不透露着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给农村基层带来的新的生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说,实践证明,选派干部到村任职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基础性工作,是一举多得的大事。
  “上访村”变成先进村,村干部成了“主心骨”
  走进肥东县邵桥村杨爱华家温暖如春的钢架日光大棚,看到的是硕果累累的青椒、西红柿。杨爱华今年养了30多头猪,盖起了3个温室大棚,租种了7亩优质粮田,粮多,钱多,他家成了村里响当当的富裕户。
  “这多亏了上边派下的好书记。”杨爱华指着一旁的村支书童庆春说。
  几位村民围拢过来,他们说,以前谁不知道邵桥是出了名的“上访村”,1989年到1999年的10年间,村支委和村委会很不健全,市、县工作组为此多次进驻邵桥村。
  邵桥村“十年无‘两委’”的现象,让安徽省委领导想到了深层次的问题。王太华说,全省70%的人口在农村,相对贫困、后进村5000多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应该怎么做,这是必须从根本上考虑解决的大问题。几番调研,几番商讨,省委决定从2001年起,有计划地从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每批3年,6年两批9000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进村任职。
  童庆春就是首批3000名中的一员。刚从部队转业的小童,推迟了婚期,一头钻进邵桥村,挨家挨户拉家常。300户人家走遍,26个会议开过,小童明白了老百姓最希望的就是尽快配齐能干事的村班子,为群众办实事。47岁的退伍军人邵友香是种田能手,种田养殖加大棚,每年收入二三万,小童动员他出任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杨爱华不光自家能致富,还热心助人,在小童教育引导下,他已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老实肯干的杨昌国被选上村委会主任,人缘不错的杨昌翠成了村妇联主任……很快,一批能致富、有觉悟的年轻人聚集在村支部和村委会周围。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带头发展高效农业,人均收入年年大增,“上访村”变成了先进村。
  六安市裕安区张湾村5年里换了7任村支书,村“两委”人员多达9人。干部人多,心却不齐,两个班子,三套马车,开会坐不到一起来。班子乱,财务乱,治安乱,群众心更乱,“乱得像张湾”成了人们的口头禅。39岁的张远东被选派担任张湾村党支部书记后,搞村务公开,刹歪风邪气,抓计划生育和殡葬改革,件件硬碰硬。如今,张湾“两委”干部少了,干实事多了,风正气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心劲足了,要求入党的多了,以往拖着不交的农业税,现在一两天就完成了。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省委明确要求选派干部的几项任务是“加强组织、发展经济、富裕农民、维护稳定、锻炼干部”,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是首要任务。在省选派办了解到,两年多来,全省3000个选派村已有2922个村物色了村党组织继任书记人选,有了高素质的“领头羊”。选派村新发展党员6800多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5万多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
  贫困村有了新家底,致富路上迈新步留下一个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更要理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这是选派干部们的又一个重要使命。
  刚经过今夏淮河大洪水灾害的淮南市凤台县酒东村,一片片废墟上很快发展起了养鸡、养鸭业和双孢菇食用菌生产,给全村带来勃勃生机。36岁的村民李克文说,酒东村老百姓有福气,摊上了个有本事的村支书刘传耀,人随和,有点子,净想着让酒东村快快富起来。
  刘传耀原在凤台县蔬菜办任主任,市场信息多,基层情况熟,进村就抓发展“重头戏”。他说刚进村时,看到沿路几十户上百间的土房子,有的屋顶漏着天,有的墙壁靠棍顶,心里一阵阵难受,暗下决心3年中要让酒东村草房变瓦房。当年大旱,其他地方种不上大蒜,他投入资金买蒜种,一下种了几十亩,每亩收入上千元。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都说“下派干部有本事”。刘传耀却说,哪是咱们有本事,分明是省里有远见,早早地给咱们提供了启动资金。
  刘传耀说的启动资金,就是省里给每位选派干部进村时带的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考虑到选派干部任职的贫困、后进村,大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的难度较大,为了让选派干部能尽快带动村级经济起飞,省里为每位选派干部安排了发展集体经济专项资金4万元,另外每位还有5000元的办公经费。全省整个下来要拿出四五亿元,这对财力较为薄弱的安徽来说是需要些魄力的。省长王金山说:“这个钱该花!咱不光要给贫困村送去明白人,更要送上启动资金。”
  选派干部们还动脑筋,想办法,运用市场手段,用活用好启动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两年多来,全省各选派村共引资、融资2.48亿元,实施发展项目4200多个,3000个村集体平均增收1.9万元,选派村农民去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98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一倍多。
  实践中长才智,对“三农”有了真感情今年27岁的亢冬,是选派干部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从家门到校门又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他说到长丰县十井村任职,并不是自愿要求来的,没想到进村不久就觉得来晚啦。
  十井村因为过去方圆十里才有一口井而得名。地处江淮丘陵陵脊的十井村因缺水而贫穷,因路孬而没门路。亢冬四处跑资金,动员群众拉石子,苦干几个月修起了七八里长的砂石路,又打出了10多眼深水井,挖成了40多口当家塘,解决了村里吃水、行路两大难题。接着又引进高效农业新技术,动员群众发展优质粮、优质菜。亢冬建大棚摔伤了,村民们提着鸡蛋、水果来看他,感动得他泪水掉到了碗里。他说,老百姓最通情达理,当干部没理由不为他们着想。
  在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的法官光彩,是自己要求到村任职的。她说,讲老实话,因为农村生活太苦,自己怕过,也后悔过,但随着一件件群众热切关注的事情办成了,老百姓打心底涌出感激之情。光彩所到的枞阳县将军村,山深路遥,人苦村穷,要办的事情真不少。光彩一趟趟出去跑资金,铺平了通往外界的幸福路,翻新了将军小学校,办起了山野菜加工厂,把法律知识教给外出打工的人。如今再有几个月她就要离开将军村了,村里71岁的老党员孙昌明说:“光支书刚来时,村民喝的是‘硫磺水’,走的是‘跳舞路’,住的是破草房,现在喝卫生水,走平坦路,住新瓦房,这都是她带着大伙干的啊!”
  在安徽各选派村,像亢冬、光彩这样对事业执着追求,对百姓有感情的干部不计其数,90%的选派干部先后受到各种表彰和奖励,只有72名不适合者被撤换。
  为了这批干部的健康成长,省委、省政府和各基层组织都付出了极大心血。省里建立了选派工作联席会议,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朱成林任召集人,党政有关部门领导参加。每个进村任职干部要先培训后上岗,进村后都有市、县、乡镇领导定点联系,任职干部的原单位也同时把选派村作为联系点,村里工作搞得好坏,与所联系的单位及有关领导的工作实绩挂钩。省里规定,每年对进村任职干部进行年度考核,3年任期结束后进行任期考核,对表现突出、实绩显著、群众公认的干部,明确优先提拔使用。
  不久前,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明方在旌德县主持召开了到村任职干部座谈会,大家畅谈在农村的亲身感受,普遍感到通过与群众朝夕相处,逐步了解了农村,熟悉了农业,加深了对农民的感情,积累了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可谓是“三年驻村、终身受益”。王明方深有感触地说,可以相信,大批年轻干部到村任职锻炼,将进一步促进农村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富有活力的基础力量。 bPv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改善环境 革除陋习
保定推进文明生态环境建设
  本报石家庄12月6日电 11月20日是河北省保定市的第一个秋冬全民义务植树日,这一天有1万多人在市区范围内栽植了5万多棵各类苗木。如今,保定市一年中有了两个义务植树日,大大加快了绿化步伐。建设优良生态环境,这是保定市正在大力推进的文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委书记王珽玖提出,要把文明生态建设作为牵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环境和整个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全局中的龙头与亮点工程,推动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保定市的文明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以提升文明水平为“魂”,抓人的素质,树文明风尚,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二是以建设良好生态为“神”,抓治理,创优美环境。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在城镇和社区坚持见缝插绿、破硬建绿、拆迁辟绿、垂直挂绿、屋顶造绿,乔灌花草相结合;在农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搞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三是以满足群众需要为“本”,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
  造林绿化是保定市文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保定绿地较少,生态功能较弱,早在1998年,该市就把优化人文、服务、生活、生态环境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几年时间里建成了占地1600亩的植物园,占地317亩的军校广场,环城绿化带及绿地小广场的建成又新增园林绿地2800亩,人均增加绿地3平方米多。2002年,保定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命名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到今年上半年,保定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400多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2%。
  为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从今年开始,保定打响了秋冬季造林第一仗,到12月10日秋冬植树结束时,全市预计可植树60多万株。加上春季已植树木,整个市区全年植树将达到140多万株。
  从去年开始,保定市还开展了创建安全型、自治型、学习型、温馨型、长寿型文明社区活动,得到了市民的交口称赞。热爱学习、尊重科学、崇尚文明正在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在农村,一些家庭已用上了抽油烟机、热水器、水冲式厕所,庄稼人告别了“脏、乱、差”。涞水县目前已投入使用上万个沼气池,建起了30个初具规模的生态家园富民示范村。易县等地的农村每天有清洁工清扫垃圾,并运到指定地点。(陈国琦 杨学惠 高玉新) bPv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将施行
  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记者李江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签署第393号国务院令,公布《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新华社6日受权全文播发这个条例。
  经国务院第二十八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分总则,建设单位的安全责任,勘察、设计、工程监理及其他有关单位的安全责任,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监督管理,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法律责任,附则,共8章71条。
  出台这个条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有关活动及实施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必须遵守这个条例。
  条例规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条例规定,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其他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的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
  这个条例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
  条例规定,国家鼓励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 bPv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贾庆林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参观访问
  本报拉合尔(巴基斯坦)12月6日电 记者马剑、陈一鸣报道:正在巴基斯坦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中国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5日和6日分别参观了由中国援建的旁遮普省塔克西拉重型机械厂、中国公司参与承包的巴罗塔水电工程项目以及在拉合尔市的海尔合资公司。
  在听取塔克西拉重型机械厂负责人介绍情况后,贾庆林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生产车间,实地了解情况。参观结束后,贾庆林在留言簿上写道:“中巴友谊的见证,精诚合作的结晶”。
  这家重型机械厂是根据中巴两国1965年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由中国援建的,于1967年6月动工,1971年正式投产。
  贾庆林一行来到海尔合资公司时,数百名巴基斯坦员工挥舞着中巴两国国旗列队欢迎。贾庆林听取了公司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参观了产品展示大厅和电冰箱生产车间。巴基斯坦参议院主席苏姆罗陪同贾庆林参观了海尔合资公司。
  海尔合资公司由中国海尔集团和巴基斯坦卢巴贸易公司合资于2001年4月兴建,2002年5月建成投产。目前该公司已建成3条生产线,主要产品为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机,年产量各为10万台,在巴基斯坦占有10%的市场份额。
  访问期间,贾庆林还分别会见了旁遮普省首席部长伊拉希、省长马克布勒和省议会议长沙希。
  贾庆林说,这是我第一次访问巴基斯坦。所到之处,都悬挂着颂扬中巴友谊的标语和横幅,我深深感受到了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中巴友谊是福”是对中巴关系的精辟总结,说明两国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访问期间,我还与巴方领导人就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两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广泛共识。中巴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应该高度珍惜。贾庆林强调,无论地区和国际形势发生什么变化,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友好政策都不会改变。我们愿与巴方一道,继续努力推动中巴关系深入发展。
  双方还就经贸合作和两国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深入交换了看法。贾庆林说,开展地方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形式,希望两国的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交往与合作,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贾庆林还介绍了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中国全国政协及其对外交往情况。
  伊拉希等旁遮普省领导人表示,中国不仅是巴基斯坦的友好邻邦,而且是巴基斯坦可以信赖的朋友,两国在各个领域进行着密切合作。巴基斯坦人民衷心感激中国在巴基斯坦最困难的时候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旁遮普省和拉合尔市分别与江苏省和西安市建立友好关系后,双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目前,拉合尔市正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欢迎中国企业来这里投资,巴方愿与中方企业结成合作伙伴。
  贾庆林于5日下午乘专机抵达旁遮普省首府拉合尔市。抵达拉合尔机场时,贾庆林一行受到伊拉希、马克布勒和沙希等官员的热烈欢迎。巴基斯坦儿童向贾庆林敬献鲜花,乐队奏响迎宾曲,上百名身着民族服装的巴基斯坦青少年挥动彩带和中巴两国国旗,向中国贵宾致敬。拉合尔市街道上处处悬挂着欢迎贾庆林访问和盛赞中巴友谊的彩色标语和横幅。 bPv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上网用户数居世界第二
  据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记者张晓松、刘菊花)截至11月底,我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数已超过7800万,居世界第二位。全球范围内,每九个上网用户中就有一个来自中国。
  记者从6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互联网上网计算机超过3000万台,网站总数突破50万个,IPV4地址使用数量达到4000万个,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约28.6万个,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达到20G。 bPv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保暖帐篷送抵昭苏
  本报新疆昭苏12月6日电 记者王慧敏报道:今天,50顶保暖帐篷运抵新疆昭苏地震灾区。这种帐篷保暖性能良好,即使在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中使用,帐篷内的温度也可保证在0摄氏度以上。这些帐篷将优先用于照顾灾区老人孩子多的家庭。
  昭苏地区冬季的一般气温都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气温最低时可达零下40摄氏度,严重影响到重建工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张庆黎告诉记者:“由于这里特殊的气候条件,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灾民安全越冬,灾后重建明年5月全面展开。”兵团将为灾民重建300多座新宅。这些新宅,无论是抗震功能还是饮水、照明、卫生等生活设施都将比以前的房子有较大的改善。明年“十一”以前,房子将全部落成入住。 bPv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厦门工业经济同比增三成
  本报厦门12月6日电 记者余继军报道:厦门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多项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今年1至10月,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77.27亿元,增长30.8%,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工业产值增加52亿元。
  高新技术企业迅猛发展是厦门工业经济的亮点。今年前10个月,厦门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593.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5.08%,增长31.7%,高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速度0.9个百分点。厦门市坚持在抓工业中提高技术含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立“集中力量扶优扶强”的崭新机制,由科技专家评审并确定重点科技项目,来发放今年6000万元的科技投入。同时积极帮助科技型企业“输血”、“造血”,市科技局分别与市工行、建行签署合作协议,每年为厦门市科技型企业获取50多亿元的贷款额度,有力解决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 bPv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40多个电话号码并一线
江苏 晓钢
  市政公用系统,担负供水、供气、公交、出租、排水、路灯等保供保运保障任务,可以说件件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在南京市,原先各家窗口单位分设了40多个报修、投诉、服务电话,市民很难记得清。市政公用部门为了给市民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变40多个号码为一条热线,这就是市政“110”。
  市政工作是个庞大的系统,报修、投诉、请求服务,各有人管、各司其职,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往往找不到人,对不上号。南京市把16家窗口单位的40多个号码并为一线,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增加了,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维护群众利益,为老百姓服务,往往就是从这些便民的“改进”开始。 bPv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以人为本
——沈阳市委转变作风为群众办实事纪实
本报记者 郑有义
  今年,沈阳的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将分别达到120亿元、20亿美元和5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谈到沈阳快速发展的原因,市委书记张行湘说,关键在于市委、市政府一班人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实在在地落实在工作中,以人为本、以民为天,做决策首先看群众是否得到了利益,讲“政绩”先问问百姓是否认可。
  听呼声,为民之忧而忧
  在沈阳,“慕马”案件曾震惊全国,由于部分党政机关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全市有近12万户煤气拖期开栓;有50万人“三峰供水”(即早、中、晚各供水一小时);有100多万平方米住宅冬季不能正常供暖。
  “本应一年零八个月就回迁,没想到一等就是十年。动迁把我的心‘动’凉了,把我的家‘动’散了,把党和政府的威信‘动’没了。”
  这是沈阳市铁西区居民杨春义写给市委领导信中的话。他上访多年一直没有结果,2002年春天又将信投入邮筒。
  几天后,铁西区委、区政府领导一行人敲开了杨春义的家门。杨春义的爱人看到市委领导的批示,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没想到市委离我们这样近,就像站在我们身边。”
  一个月后,杨春义等6户居民高兴地领取了苦等十年的货币安置金。
  事情没有就此结束。沈阳市委举一反三,抓住杨春义这一带有普遍警示意义的问题,连续在《沈阳日报》一版头条刊发了市委领导批转的四封群众来信,就“动迁十年不能回迁”一事在机关和群众中开展讨论,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对群众呼声背后涉及的问题严肃惩处,由此受处分干部72人,45人移交司法机关,使对百姓困难麻木不仁、一拖了之的恶劣作风得到有效扭转,亲民、爱民、帮民在全市机关干部中蔚成风气。为了彻底解决“杨春义们”超期回迁和城市贫困群体的住房困难,全市共建设了近5万平方米廉租周转房,特困户减收、免收房租,在全市范围内做到居者有其屋。沈阳市还下力气解决了直接关乎群众生活的50万人口的“三峰”供水问题、11.6万户居民的煤气拖期开栓问题、5.7万户棚户区居民的回迁问题。新开公交线路16条,延长12条,增加和更换了2400多辆公交车。沈阳市民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群众疾苦的深切关注。
读群众来信,成了市委领导倾听百姓呼声、体察民情的渠道和窗口。3年下来,市委书记张行湘亲笔签署意见的群众来信达7000多封,5000多封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来信都有了圆满结果。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仅去年一年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7万件次,集体访1万多批次。建立健全了信访责任追究制,一些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普遍得到解决,到省进京的上访大幅下降,民心顺了。
  变作风,建设“亲民政府”
  百姓利益大如天。建设一个时刻与群众安危冷暖休戚与共的“亲民政府”,是沈阳市委的要求,也已成为各级领导和部门工作的标准和行动共识。
  在沈阳的普通市民家中,经常可以看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身影。沈阳市八家子小区的数千名居民煤气长年不能开栓,给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市委书记、市长带领一班人来到现场办公。看到居民的困难,他们向居民立下“军令状”:解决不了群众供水供气供暖等难题,我们就辞职!市长陈政高“亲民”身体力行。那些群众急需解决困难、百姓反映问题集中的地方,经常是他现场办公的地方。白天工作忙,就常常利用晚上到群众家走访,亲自拧开自来水龙头看看供水足不足,亲手摸一摸暖气看供热是否达标。
  沈城西部有条细河,过去河水清澈,两岸柳绿花红。后来,由于污染,河水发臭,岸边居民在夏天也不敢开窗户,群众反映强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崔文信根据市人大代表提出的细河改造治污议案,进行了考察,常委会迅速通过议案审议意见,市有关部门立即调动人力物力,对细河进行整治。如今,整治细河的系列工程已经陆续开工。市政协主席赵金城在访民中,发现还有4467个困难家庭没有电视机,有的居民甚至拿着几年前的旧报纸前来询问政策。市、区两级政协与各界委员率先慷慨解囊,并在社会的支持下,不到两个月圆了他们的电视梦。
  今年春天,非典突袭,市委、市政府毫不犹豫地把抗击非典、保卫人民生命与健康作为当时压倒一切的任务,组成了以市委副书记苏宏章为总指挥的领导小组,全力以赴,为民守关。
  苏宏章的办公室离家很近,他却60多个日夜没有回家。建设“亲民政府”的效果是显著的。短短两三年间,沈阳百姓的人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条标准化景观路改造建设完善了城市道路整体功能;“一宫两陵”及近20处古迹周边环境整治彰显历史名城文化魅力;新增41.3平方公里绿化面积初见“城市森林”雏形;拔去2000根烟囱赢得80%的大气优良天数;棚户区改造、小街小巷维修、小区庭院美化、低洼地区积水整治、中低档楼房翻新,五项直接造福于百姓的“民心工程”悄然启动。9月29日至10月20日,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全市111条小街小巷被加宽筑平。
  做决策,唯民利益是举
  近两年,沈阳市民的生活中多了一个词汇——“听证”。市里要在哪建立交桥、安什么样的路灯,公交车月票改IC卡、水价上调等等,政府每做出一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决策,都要开听证会,先听一听老百姓的意见。市委领导说,我们进行重大决策时,第一位的是看是否对百姓有利,老百姓能得到多少利益,为民造福的事,我们就多做,老百姓得大利益的事,我们就大干。
  沈阳市的铁西区,被称为“东方鲁尔”,是辽宁的大中型国企聚居地。近年来,由于大量工厂停产、大批工人下岗,铁西的路如何走,事关数十万产业工人的直接利益。沈阳市委、市政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缜密论证,做出了铁西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领导班子合署办公的重大决策,旨在通过优势互补,摆脱老工业基地自身无法产生发展动力的怪圈。经过不到一年半的建设,铁西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厂搬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拆违建绿、拓宽道路、亮化街区;发展三产,解决就业,4.3万人又上岗了……昔日的“灰姑娘”陡然间变成了如今的“白雪公主”。而在此间最为受益的、最高兴的是那些生活在铁西、工作在铁西的老百姓们。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集中,就业压力很大。沈阳市委、市政府将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一号工程”来抓,专门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及8个配套文件,确立了1.4亿元的就业经费预算。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今年,全市已开发就业岗位9.99万个,实现就业和再就业21.41万人次。一大批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bPv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世界第一艘海洋风车安装船交船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山海关船厂为英国五月花能源公司建造的世界首艘海洋风车安装船12月6日命名交船。该船填补了国际船舶建造史上的一项空白。海洋风车船是一种新型工程船,主要用于海上风力发电机的运输与吊装。图为海洋风车安装船,船上竖着的6根桩腿在安装时将直接伸入海里。
  本报记者 彭嘉陵文 王寒植摄 bPv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