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2月5日人民日报第5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05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成都 残疾儿童将免费入学 '...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成都
  残疾儿童将免费入学
  据新华社成都12月4日电(记者熊艳、刘海)从2004年春季新学期开始,户口在成都本市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和新入学的残疾儿童将免交杂费和书本费。据介绍,这项新政策预计每年将耗资90多万元。目前成都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8所,特殊教育中心10个,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 EiL品论天涯网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热点解读

  新疆昭苏:风雪震区访灾民
  在新疆昭苏地震灾区,积雪达三四十厘米,夜间最低温度接近零下40摄氏度。失去房舍,缺衣少被,灾民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然而,目前灾区没有一个人冻伤,灾民的生活得到妥善安置。请看本报记者发自灾区现场的报道——
  本报记者 王慧敏
  12月3日,记者从乌鲁木齐出发,奔波了整整一天,赶到昭苏地震灾区。目之所及,几乎所有的房舍都成了废墟。破碎的土坯、砸断的房梁横七竖八趴卧在白皑皑的雪原上。尖厉的北风卷着雪花在残垣断壁间呼啸。穿着迷彩服的解放军战士、兵团民兵正三五人一组清理废墟。
  废墟边的空地上,已经搭建起了不少帐篷,帐篷顶上飘着缕缕轻烟。装满各种救灾物资的车辆在废墟与帐篷间穿梭。
  外面的气温已经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走进乌伦巴依尔家的帐篷,却丝毫不觉得冷。炉子上的奶茶壶冒着腾腾的热气。他的儿子伏在他的腿上静静地睡着了,小鼻翼一翕一翕的。
  “现在住的、吃的、烧的,都不缺了。没想到党和政府这么快就为我们安排好了一切!”乌伦巴依尔满脸感激。
  不到两个小时,所有压在废墟中的群众都被救了出来。受灾学生已全部被安排到附近的学校就读
  12月1日9时38分,新疆昭苏县沿中哈边境线一带的地面突然剧烈震动起来。旋即房倒屋塌。“哎哟,真悬,房子前后摆动大约一米,地基凭空跳起来有半米多高。”乌伦巴依尔现在说起当时的情景来,还心有余悸。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12·1”地震,强度6.1级,震中在中哈松拜边界,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一连20公里。由于地处边境,地方群众较少,受地震影响较大的是兵团农四师74团、75团、76团、77团4个团场。其中,76团最为严重,死亡10人,伤44人。地震中,4个团场受灾人口16657人,倒塌和受损房屋8340间。地震还造成当地自来水管断裂,供水系统瘫痪。
  这是一块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土地:海拔2000米左右,积雪厚度达三四十厘米,夜间最低温度接近零下40摄氏度。在这样的环境中,失去房舍庇护,没有厚衣挡寒,用不了多长时间,人就可能有生命危险。
  农四师副师长张勇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没有一个人冻伤。分析原因,与抢救及时有关。而抢救及时,是部队、地方、兵团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说,灾情发生时,许多群众还没有起床(这里和内地有两个多小时的时差)。地震发生不到30分钟,当地驻军松拜边防连的官兵们就赶到现场投入抢救。附近的兵团连队也纷纷赶来支援。为了不伤及压在废墟中的群众,救援人员基本上用双手在刨挖。有不少人出发时,来不及戴手套,就赤露着双手干。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低温下用手去挖去刨,困难可想而知。不少人的指甲都脱落了。就是靠这种精神,不到两个小时,所有压在废墟中的群众都被挖了出来。
  76团机关对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进行了及时安置,将宾馆、未出售的楼房、周转房、基层单位办公室等房屋腾出来,让给受灾群众住。当晚,没有一人露宿街头。
  记者在救灾现场看到,一直到下午四点多钟,清理废墟的救灾人员才开始吃午饭。他们将团部送来的自来水让给了群众,而自己从远处的小河里提来一大桶带着冰碴儿的冷水,坐在冰雪泥泞的废墟上,吃自己带来的馕,轮流着用水瓢喝几口冷水。
  张副师长说,目前,抢险的第一阶段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死者全部安葬,伤员全部送到了医院救治,需要紧急转移的1612名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灾区的学生也已全部被安排到附近的学校就读。
  “房子震倒了,我们会建更好的。”党和政府的关心,让天寒地冻中的灾区群众信心倍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张庆黎在灾区共召开了三次现场办公会。
  地震发生时,张司令正在北京开会,闻讯后,迅速飞回乌鲁木齐,并连夜赶赴灾区。张司令首先来到受灾最重的一连,逐门挨户查看房屋倒塌、牲畜损失和受灾职工安置情况。
  查看完毕,在寒风中,脚下的大地还在一次次地颤抖,张司令召开了第一次现场办公会,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8项具体要求,并落实到人。第二天,又在寒风中召开了第二次现场办公会。听完有关人员就前一天布置的任务的落实汇报后,张司令说:“工作还要再细一点。立即组织人检查,决不能让一个群众冻着饿着。”
  夜幕降临了,张司令突然提出要挨家挨户检查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
  在乌托拉斯老人的帐篷里,张司令仔细询问老人领了几床被褥几袋米,并逐一清点核实;在纳斯吉格尔的帐篷里,张司令掀开炉盖看看火烧得旺不旺,看煤炭质量好不好。他嘱咐主人:“留个缝隙,千万注意煤气。”在托克老人的帐篷里,听说老人的儿媳和孙子在震灾中遇难,张司令拿出自己的500元钱,请老人一定收下,他拉着老人的手说:“有党,有政府,一切你都不用担心。房子震倒了,我们会建更好的。”
  采访中,兵团领导告诉记者: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灾区各族干部职工非常关心,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都很快作出批示,要求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努力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兵团党委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了部署。国家民政部、国家地震局也派出专人赶赴灾区,及时采取措施帮助抗震救灾。为保障灾区群众生活,支持灾区抗灾救灾工作,中央财政紧急安排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应急资金1000万元。所有这一切,都向世人充分显示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亲人解放军好、改革开放好,更加坚定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震区地处高寒地区,最冷的天还没有到来,抗震救灾还面临许多困难
  “以前地方有难,老是兵团冲在最前面。这次,兵团遭灾比地方重,我们也应该伸出救援之手。”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伊犁州州长柯塞江、州党委副书记张国梁就率领州慰问团来到了一连。除了给受灾群众带来了生活必需品外,还捐出了10万元钱。对于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尽管自己遭灾比地方重,但肩负屯垦戍边使命的兵团人把当地群众的利益看得更重。12月3日,满载兵团党委殷殷深情的抗震救灾慰问车队驶进了昭苏县的天山乡、喀拉苏乡。当慰问车队驶入受灾乡村时,各族群众夹道欢迎,达尔基村年逾七旬的维吾尔族老人阿提买江拉着慰问组人员的手眼含热泪说:“感谢共产党,感谢社会主义,感谢兵团。”
  许许多多的普通老百姓在救灾中也表现了高尚的情操。天山乡两位车老板了解灾情后,马上停下日常业务,免费为兵团一连送来了24吨煤炭。夏塔乡一位开饭馆的哈萨克族老乡带着老伴、孩子用拖拉机拉着炊具来到一连,免费为群众提供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和馕……
  正是由于军、兵、地三方携手,救灾工作才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来昭苏垦区进行现场抢险指导的国家民政部救灾司干部柳永法说:“我参加过多次的抗震救灾,像这次搞得这么快捷、这么到位的,还没见过。”
  谈到今后的救灾工作,农四师政委黄启龙说:“尽管目前灾民得到了初步安置,但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新疆最冷的天还没有到来。目前使用的救灾帐篷,保温性能较差,急需保温性能较好的军用棉帐篷。有部分连队的自来水地下管网全部受损,需新修管道约80公里。眼下天寒地冻,施工难度很大……不过,有党和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一定会取得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 EiL品论天涯网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专访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从1993年冬两万铁路青年职工亮出“青年志愿者”大旗至今,志愿服务在我国走过了十载风雨路。在我们身边的志愿者们为什么选择这条道路?他们真的不图任何回报吗?他们有什么感悟或困惑?记者专访了五位普普通通的志愿者——
  今天,我们怎样与高尚同行?
  本报记者 胡果
  受访志愿者简介
  张宏涛:男,26岁,公司职员。今年4月加入志愿者队伍,为非典患者或密切接触者提供生活保障,包括每天上门收取生活垃圾。
  莫锋:男,22岁,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今年放弃了在深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赴内蒙古巴林右旗卫生防疫站从事为期2年的志愿服务。
  叶榄:男,29岁,河南潢川县人。1997年,他发起了“中国绿色希望行”活动,曾到1150多所学校义务宣讲环保,被评为“中国百名优秀志愿者”,获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地球奖”。
  冯艾:女,26岁,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2000年在宁夏西吉县白崖中学支教一年,2003年再次参加志愿服务,任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中学副校长。
  张泽生:男,54岁,退休职工,江苏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成员。
  志愿服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为什么选择做志愿者?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张宏涛:当时非典疫情非常严重,一夜之间,生命就变得特别脆弱。我从报纸上看到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就报了名。
  莫锋:非典期间,我看到了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也看到了同行的努力。我想作为一名预防医学的毕业生,该为社会做点什么。恰好国家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就报了名。
  叶榄:我出于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焦虑与责任感参加了志愿者活动。说到吸引力,做志愿者比在单位上班更适合我。我喜爱自由,不愿意受太多约束。
  冯艾:最吸引我的是志愿服务的纯粹性,就是抛弃功利,不计较个人得失,能体会到奉献的快乐。选择志愿服务,也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张泽生:我是5年前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当时我妻子患重病卧床多年,全家人都很痛苦。我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打了个电话。第二天,江海志愿者就到了我家。妻子在志愿者的照料下走完了生命最后一段旅程,临终前她曾对我说:“如果我有不幸,你替我来回报那些热心人。”处理完妻子的丧事,我就加入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
  有付出必然有回报
  记者:做志愿者有没有考虑过现实的或将来的回报?比如说获得各种奖励?
  张宏涛:从来都没有想过。在那样危急时刻,自己能为社会、为大家做点什么就很知足了。
  莫锋:考虑过。西部有更好的发挥空间,也更容易成功。我可以学到更多东西。我渴望自己能获得奖励,那将是我最大的光荣。
  叶榄:能获奖更好,不获奖也无所谓。我更看重志愿服务中的快乐、满足和成就感。
  冯艾:我选择做志愿者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事实上,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有付出必然会有回报,只不过回报的方式和种类不同。对于我来说,看到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更文明、更重视教育,学生的成绩提高,就是最好的回报。
  张泽生:没想到回报,只想报恩,让更多的困难家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各有不同
  记者:从事志愿服务对你的本职工作、个人发展或家庭生活有没有影响?
  张宏涛:我尽量低调,但还是有人知道了。大部分人支持和鼓励我,也有人很不理解,认为我是没事找事。
  莫锋:我家里比较穷,父母供我读书很不容易,我一直想多挣钱帮助家里。深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月薪6000元,现在我只能把这样的好日子留待两年以后。但我不后悔,父母也能理解。西部更需要我,我也会有更好的未来。
  叶榄:我是个自由职业者。当志愿者会影响我的经济收入,但也会带给我一个好名声。家里人对我不太理解,婚姻问题也受到影响。
  冯艾:两次到西部支教,使我推迟了毕业时间,工作要比同学晚两年。眼前的影响就是这些。但志愿服务让我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想到那些生活在大山里的学生,生活就更有动力。
  张泽生:对我们退休人员来讲,志愿服务对生活不但没有不好的影响,反而使我们生活过得更充实。有位单身女士听朋友介绍说我妻子生病18年,我一直陪伴在她左右,还是一位老志愿者后,她很受感动,表示也要做志愿者,还想和我组成新家庭……
  困难不少,贵在坚持
  记者: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你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的?
  张宏涛:一旦成了非典志愿者,生活就不可能和原来一样了。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多大的困难。
  莫锋:到西部两个多月,最大的困难是对基层不了解。我想克服困难需要时间和不断的学习、适应、摸索。关键是自己不能放松,不能放弃。
  叶榄:我的困难是经费不足,只能靠卖字或寻求环保部门的支持来维持活动经费。
  冯艾:和那些每天啃着冰冷的馍馍、赶几十里山路来上学的孩子相比,我们拥有的太多太多。提到困难,我们想到的是学生,比如孩子们连字典都没有,天冷了孩子们还喝不上热水。
  记者:中途有没有过放弃的念头?为什么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呢?
  张宏涛:应该说压力还是很大的。周围人对非典志愿者的议论,你不可能完全不理会。但是我没想过放弃,因为我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莫锋:有时,我也会想,本来我可以过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有时候真的很寂寞,想念远方的亲人、朋友。可这里的老乡实在太苦了!
  虽然他们一直在奋斗,但由于各种原因,很难找到致富的途径。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他们。
  叶榄:中途也想过放弃。坚持下来是因为做志愿者时间长了,就产生了感情。而且,在大家眼里,做志愿者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至少表面上对你还是蛮尊敬的。
  冯艾:从未有过。
  张泽生:没有。我的家庭在最困难的时候接受过志愿者的热情服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从事志愿服务中最大的触动
  记者: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对你触动最大的是什么?这些经历改变了什么?
  张宏涛:我想触动最大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吧。那个特殊的时刻,被隔离的人群变得脆弱无助,我们只是希望自己的行为可以让他人感觉到,人与人的情感越在危险的时候越能体现出来。
  莫锋: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西部的贫困与落后。在西部,自己多尽一份力,或许就会改变许多。这样的经历让我觉得人生不全是为了自己。
  叶榄:最大的触动是太湖的水污染和甘肃民勤的沙漠化。我要把环保宣传当成毕生的事业。
  冯艾: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人们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强烈地震撼了我。在白崖中学时,一次我去家访,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下着大雪。进了家门脱鞋上炕时,学生妈妈看着那双我在县城花39块钱买的皮鞋,对女儿说:“你要好好念书,长大了就能像冯老师一样穿上皮鞋了!”回到城市,有时看到外地民工,就会想到他们可能是我们学生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有书读,他们甘做城市“边缘人”。
  志愿者都是普通人
  记者:志愿者这个群体和你在工作、生活中接触到的其他群体有何不同?
  张宏涛:志愿者来自不同行业,年龄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大家都愿意为社会做点事。
  莫锋:我和不少志愿者谈过心,他们与其他群体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多地为别人着想。
  叶榄:志愿者大都比较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对物质方面不太看重,有一点理想主义,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社会观念比家庭观念要强。
  冯艾:我们支教队的队员互称“战友”,置身于这样的团队,你能感受到它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还有深厚的感情。
  记者:你理想中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是什么样子的?
  张宏涛:这个嘛,我倒没想过。
  莫锋:为了别人,多做奉献。
  叶榄:志愿者有基本的物质保障,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善良、热情、真诚、不同流合污。志愿服务能坚持不懈、务实、不走过场,急社会所需。
  冯艾:志愿服务是人人能为、人人可为的事业,我理解中的志愿者就是每一个普通人。
  张泽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贵在自愿,自愿就能坚持下来。
 *    *    *    *
  链接
  10年来,35个省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形成网络,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超过420万人,3万多个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遍布全国,累计超过1亿人次的青年志愿者为社会提供了45亿个小时的志愿服务。目前,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采用国家支持、共青团承办、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发展模式。 EiL品论天涯网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瞬间

  昭苏灾区——
  学生恢复上课
  12月4日,因地震致使校舍被毁的76团蒙古语学校的148名蒙古族学生和150名哈萨克族学生重新回到课堂。
  目前,兵团农四师救援人员已将受灾地区学生安置在76团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并为他们安排了食宿。图为几名学生在临时安排的宿舍中玩耍。
  (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摄) EiL品论天涯网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搜集藏文《格萨尔王传》近300部
  我国加紧抢救“世界最长史诗”
  据新华社拉萨12月4日电(记者杨俊江、裘立华)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我国加快了抢救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步伐,这也是我国政府正在启动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平措次仁介绍说,有“世界最长史诗”之称的《格萨尔王传》,篇幅比《荷马史诗》、《摩诃婆罗多》等的总和还要大。《格萨尔王传》自古不见文字,一直由民间说唱艺人口头相传。我国政府于1979年之后,成立了抢救、整理《格萨尔王传》的专门机构,并将研究工作列入了每个五年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到目前,我国共发现格萨尔说唱艺人140多名,他们都得到了政府的妥善安置。而在旧西藏,艺人们只能以说唱《格萨尔王传》卖艺乞讨为生。
  82岁的藏族艺人桑珠一字不识,但却能够说唱65部《格萨尔王传》,达2000多万字。根据他的说唱整理而成的15部《格萨尔王传》藏文精品版将于今年年底出版完成。有关机构还计划在未来的5到8年中出版桑珠的45部说唱本,“这将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程。”
  具体承担《格萨尔王传》抢救工作的西藏社科院和西藏大学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把艺人们的说唱录制成磁带,然后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目前西藏共搜集《格萨尔王传》藏文手抄本、木刻本近300部,使这一长期零散传唱的口头文学变成了一部系统完整的文学巨著。 EiL品论天涯网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格尔木
  昆仑山地震遗址将建博物馆
  据新华社西宁12月4日电(记者钱荣、逯寒青)记者从青海省地震局获悉,作为“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遗迹保护和开发”规划的一部分,格尔木市将修建一座专业地震博物馆,保护典型地震遗迹。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的地震,是近50年来我国大陆内部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全世界进入21世纪以来最大的地震。地震所形成的各种地表破裂现象是迄今为止世界罕见且保存最完整的地震遗址。 EiL品论天涯网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哈尔滨
  为24万头奶牛“体检”
  据新华社哈尔滨12月4日电 据新晚报报道,哈尔滨市畜牧局近日给24万头奶牛颁发了健康合格证。从今年4月份开始,哈尔滨对全市奶牛进行了拉网式的健康检查,重点对人畜共患的结核病、布鲁氏杆菌病进行控制。查出的29头病牛被处理。 EiL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