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鄂尔多斯百万山羊下山来
从二○○一年起,鄂尔多斯市实施“山羊下山”工程,开始全面禁牧,对山羊进行圈养。图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农民朱维英在用饲料喂养圈养的山羊。新华社记者 李欣摄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新视野·展望2003
壮大县域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 韩俊
●县域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
●县域经济涵盖了我国各种经济成份
●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地位
壮大县域经济,首先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长期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缓解了,但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务农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传统农区,随着农产品供求形势的变化,粮棉优势渐失,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要推进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要加快建立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要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大力扶持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要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解决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面临的农产品销售不畅问题。
其次,要加快县属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改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通过促进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县域经济投资和消费的活跃,将为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要积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
第三,要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基础上,加快城镇化进程。在现阶段,必须将农民流动进城就业和加快发展小城镇作为推动我国城镇化的两个同等重要的支点,在政策上予以必要的支持。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改革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要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要加快大中城市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可以从各城市的实际承受能力出发,赋予各市更大的自主权,使其更积极、有序地推进。
第四,要加大财政对县及县以下中小型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长期以来,对县及县以下的投入不足,为了发展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地方政府就只能向农民收钱,无可避免地会加重农民的负担。要尽快改变县及县以下中小型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农民集资的办法,逐步把县及县以下中小型水利工程、乡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
壮大县域经济,还要着力改进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目前,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支持总量不足,农村资金严重外流,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严重弱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积极改善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融资环境,遏制农村资金外流,促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整顿农村信用秩序,改善农村信贷环境。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谈
农业大县推进小康进程的可行选择——
进县城 聚集镇 走出去
中共四川省三台县委书记 邱明君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总人口148万,农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的丘区农业大县,如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富县裕民的步伐?几年前,我们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进县城、聚集镇、向外输出”的农村人口转移战略的发展思路。这一思路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进县城、聚集镇、向外输出,是农业大县推进小康进程的可行选择。
县城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这几年间,我们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采取扶持壮大支柱产业、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措施,盘活存量,扩大增量。通过着力培育能源、棉纺、医药、化工和丝绸、机械加工、纸业、食品、电子、饲料等,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以年均12.9%、12.5%的速度增长,工业企业税收在县本级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由1997年的40%上升到2002年的65%。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县共新增就业岗位6000余个;全县个体户发展到近1.7万户,从业人员2.7万人;私营企业396户,从业人员5600人。更重要的是,经过5年的建设,县城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改观,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县城常住人口由1997年的8万人增加到13万。
农村城镇化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结合现有的城镇布局,努力构筑“中心集镇——重点集镇——一般集镇”三级梯级式城镇体系。为鼓励农民进集镇经商办企业,我们改革小集镇户籍等制度,放开对农民进集镇的限制,并允许进镇落户农民保留在农村的承包地,允许农民将承包地的经营权有偿转让。目前农民已在集镇投入建房资金近10亿元,建房470余万平方米。
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输出,既是缓解城乡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又是促进农村经济和人口调整,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合理利用和有序开发人口大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途径。我们采取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办法,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2002年1—11月,全县劳务输出已达25.33万人,新增1.52万人,劳务创收6.3亿元。
结合三台县近几年的实践,我认为,农业大县在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县情、镇情,理清发展思路,同时要突出重点,狠抓发展。从总体上讲,要围绕工业抓农业,围绕城镇抓农业,围绕市场抓农业,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养殖业比重、非农产业比重和非农人口比重。小集镇建设要搞好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适度集中,避免因分散而导致的集镇功能弱化。鉴于目前集镇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而许多地方财政又拿不出较多建设资金的实际情况,在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上,需要树立经营城镇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聚集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系。要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开对农民和外来投资者进镇的限制,营造发展的宽松环境。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来信
治治养殖污染
编辑同志:
近年来,农村不少专业户瞄准养殖业发展的潜在商机,在村头巷尾搭建猪舍、鸡窝等圈养家畜、家禽。在有些农村由于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环境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不少地方造成水浊鱼亡。
农村养殖业治污难,一方面由于农村环保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存在管理上的缺位。一些地方职能部门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若想彻底整治农村的养殖污染,要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加强环保宣传,引导农民多用农家肥,变废变害为宝,这样既可降低农民种田成本,同时也是治污减污的有效途径。
江苏省张家港市西张镇 曹乾石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四面八方
新年伊始,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组织60多支“小康服务队”深入农家传授实用技术。
张一彪摄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啄木鸟
毁坏耕地国法不容
浙江一村支书和承包人双双入狱
王爱鹏 卢晶
特别提示
浙江省缙云县姓尚村将45亩耕地整理“公开”发包,村支书、村主任“榜上有名”。此后两年间,70多亩耕地惨遭毁坏……
此行为已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
浙江省缙云县姓尚村在未经主管部门审批同意下,利用农田“整理”,把耕地挖鱼塘采砂盈利,致使70多亩耕地毁坏。日前,对此事件负主要责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尚建民和承包人尚志伟分别被缙云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并各处5万元罚款。
法庭审理查明,1999年9月,缙云县新碧镇姓尚村经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决定把本村名为“中央滩”的一片100余亩土地中的旱地、砂墩改为水田。农地整理项目工程按照预算需投入31万元。为筹集资金,村两委决定将“中央滩”45亩旱地、砂墩中的砂石料,以村两委名义向村内外进行公开发包。
在1999年11月20日公开投标中,尚志伟、尚建民及原村委会主任尚丽勇(批捕在逃)等12人合伙出资,由尚志伟出面以50万元中标,并签订了承包合同。合同约定,承包者在两年内将“中央滩”45亩范围的砂石料及杂物清理完毕,并规定了清理达到的标准、施工要求、规费交纳及检查监督、违约责任等相应条款。2000年1月,尚志伟、尚建民及尚丽勇等人进入承包地块挖砂。
但是,2001年初,姓尚村两委却提出,种田种稻不如挖塘养鱼效益好,于是在没有经过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改变了原先“中央滩”整理方案,决定变农地整理为挖鱼塘采砂盈利。
2001年5月份开始,尚志伟、尚建民等人不仅将“中央滩”的旱地、砂墩超深度采挖,并对“中央滩”周围的田块也进行采挖,严重破坏耕地的耕作层,使耕地失去种植条件,造成村民尚炳申等多人承包的耕地被毁,被毁耕地70多亩。2001年11月26日开始,“中央滩”由合伙人尚继忠等4人承包继续挖砂,负责建好鱼塘,至2002年4月又挖掉耕地10余亩。经缙云县国土资源局测算,“中央滩”被毁坏耕地共计86.54亩,其中基本农田39.15亩、一般农田20.59亩、旱地26.8亩。目前,上述耕地采砂挖掘深度为1—3米,已失去种植条件。经缙云县农业局鉴定,该86.54亩耕地的耕作层已严重破坏。
缙云县法院认为,尚志伟、尚建民违犯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86.54亩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70余亩耕地毁坏,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故判处尚志伟有期徒刑二年,尚建民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各处罚金5万元。
(据新华社电)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四面八方
为使科学种田得以推广,山东省惠民县建立了专门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开展。刘秀刚摄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四面八方
怀仁:给奶牛安个家
本报讯 “咱的奶牛有家了。”入驻云东奶牛养殖区的奶牛大户兴奋地说。云东奶牛养殖示范区落户于山西省怀仁县,是一座集养牛、生态建设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的养殖园区。
园区建设以户养奶牛百头为标准。坚持“五统二分”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供电、统一防疫、统一道路绿化,分户建设、分户经营,实行规范养殖。
目前,有23家奶牛大户报名入驻园区,有2家已把奶牛引入园区。
(池大杰 辛飞 马建)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四面八方
三涧堡:农家肥运输忙
本报讯 三涧堡镇是辽宁省大连市主要蔬菜生产基地,蔬菜面积达700多公顷。近几年来,该镇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无公害蔬菜、水果、粮食。看到农家肥的市场潜力,镇里几位个体运输户做起了粪肥运输生意。他们到猪场、鸡场买下粪肥后直接运送到田间地头,受到农民欢迎。目前,他们的“臭”生意不仅在本镇成了“香饽饽”,运粪车辆也由最初的几辆发展到日前的24辆,他们的年纯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刘焕恩)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点到为止
公开透明,好!
头屯河灌区水价“减肥”的经验,说起来并不复杂,把水价从暗处搬向明处,农民由浇“糊涂水”变成了浇“明白水”。
水价一透明,附着在它身上的阴影顿消。有些地方,之所以至今仍把水价置于暗处,理由无它,常言说得好:“混水好摸鱼,暗处好搞鬼”。说到底,无非是想塞点私货罢了。
村务公开,中央早就反复强调过了。水价公开应是村务公开中很重要的一环。水价或明或暗,其实,体现的是我们的工作作风的问题。如果你说你想为群众办实事,如果你说你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那么,我们不妨学学头屯河灌区,把水价搬到明处如何?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水费搭车没有了 灌溉定额降低了 农民负担减轻了
头屯河畔看水改
本报记者 王慧敏
蹲在地头,李永蛟老汉心里憋屈得慌:地只浇了一半,管水员说,时间到了,愣要关闸。小麦正扬花,浇不上水,上半年可就抓瞎了!尤其让他不平的是,村上规定每亩地放水3分钟,可刘老三的婆姨拎着几只鸡娃子进了村委会主任家,村委会主任便让他足足浇了一上午……当然,李老汉讲述的这段经历,已是陈年旧事了。说起今年的供水情况,新疆昌吉市三工镇二工村的这位淳朴农民连声说:“好得很!好得很哩!”
“大锅水”——
干了土地,湿(失)了人心
头屯河灌区位于新疆昌吉市境内。和全国其它灌区一样,长期以来,头屯河灌区的农田供水遵循这样的模式:灌区管理处把水供到乡或村级的干渠、支渠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则由村集体负责。由于村里没有正规的管水组织,管水人员一般由村支书或由其指定的村民担任,普遍采用“按亩平摊水量、平摊水费”的“大锅水”管理办法。
村干部一人说了算,便难免滋生出“人情水”:和干部关系密切的,可以多用水;和干部关系疏远的,想多用,没门!三工镇庙工村四组的张继明提起往昔浇地,就气不打一处来:“我和村干部一不沾亲二不带故,年年都为浇地的事儿生一肚子气。那些有面子的人家,浇地时可着渠沿流,‘满了沟,满了路,最后才到地里头’,而我家的地,每次都露着肚皮。”
在“大锅水”模式下,国管水价由自治区核定,村级水价呢,则由各乡镇自行制定,于是,搭车收费现象便屡禁不止。招待费、活动费、灭火费、民兵训练费、计划生育费……什么费用难处理,就往水费里摊。有的乡镇搭车收费多达十几项。有的村,干部的所有开销都用水票抵账。
水费的计收,实行自下而上的逐级计收制度:管水员向农户征收后交到村里,由村里负责交给乡水管站,再由乡水管站交给县水利局或县水管总站。由于环节多,挪用、截留水费现象时常发生。三工镇全镇农民年实交水费534万元,其中,上交给头屯河管理处的水费只有214万元,也就是说其余的320万元都系搭车收费。
如此,就陷入这样一个怪圈:一方面水管单位水费征收不能足额到位,工程不能及时维修,工资发放困难;另一方面农民普遍反映水费偏高、用水负担过重……现实呼唤着变革。从2001年1月开始,一场供水体制改革活剧在头屯河灌区悄悄上演。
“配水到户”——
“糊涂水”变成了“明白水”
“过去浇的是糊涂水,现在浇的是明白水。过去浇多少水得干部说了算,现在自己说了算。”说这些话时,三工镇庙工村七组农民吴国栋脸上溢满自豪。
他从柜中拿出一个红皮小本子往记者面前一亮:“瞧!这是咱的用水明白卡。”他翻开本子一页一页让记者看:“这是第一次浇的,这是第二次的……每次浇了多长时间,水量多少,价格多少,本子上都记得清清爽爽。”他告诉记者,现在供水,灌区管理处一竿子到底,直接供水到户。每个农户都建有一个用水明白卡,由农户保存;配水员对应建一个配水卡,浇地时,配水员要和农户逐一核对,并由农户现场亲自签字。一轮水浇完后,配水员还要对每户浇水所用的时间、水量、单价、应交水费在村委会公示栏公布,农户有疑问,必须现场解答。只有农户彻底没了疑义,才能收费。这样,搭车收费,便基本上绝了迹。
说到过去交水费,三工镇二工村四组农民蔺定儒有些不好意思:“前些年我是村上有名的难缠户,每次收水费,拉后腿的肯定是我——配水不公,咱心里有气呀。现在,不用催,每次我都是交费先进。”老蔺说,以前,一亩地用水多少与所交水费无关,大家都争着浇水,生怕吃亏。现在的法儿好,用多少水,交多少钱。只要你舍得花钱,想浇多少就可以浇多少。不过,浇水量和水费一挂钩,你就是让大家浇,恐怕大家也都抠着来。老蔺向记者抖搂了他的节水秘诀:“以前我家32亩地,全种的是粮食作物,现在我拿出一半地种紫花苜蓿。你猜怎么着?用水比以前少了一半,而收入却比以前增了一倍。”
头屯河灌区管理处处长孔繁新用一组翔实的数据,佐证了蔺定儒的观点:灌区农户平均承担水价0.113元/立方米,年平均亩灌溉用水量540立方米,上缴水费61元/亩;改革后,灌区农民最终承担水价0.075元/立方米,年平均灌溉用水量460立方米,上缴水费34.5元/亩。改革后平均亩灌溉用水量降低80立方米,亩水费下降26.5元。灌区粮经比例则由原先的7∶3变为4∶6。
“配水到户”——
理顺了关系,注入了活力
“‘配水到户’后,群众心气儿顺了,干部工作也好做了。”三工镇镇长董泽军如是说。
他告诉记者:以前,镇领导一年到头围着水事纠纷转。今天这个村来上访说浇不到水了;明天那个村又来告状说村干部以水谋私了……特别提示“配水到户”给群众一个明白,也给了干部一个清白。年初到现在,镇上没发生一起水事上访事件。
其实,“配水到户”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新疆水利厅水管总站站长吴江宁说:“配水制度的改革,更重要的是给水利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与以前相比,改革后配水人员减少了3/4,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办公经费。‘配水到户’后,水费搭车现象没有了,灌溉定额降低了,农民水费支出减少了,调整水价就有了空间。以前,头屯河渠首水价不足成本价的一半,近两年逐渐调整到了成本价。头屯河干渠修于学大寨年代,20多年来,因经费紧张,一直没有大修,不但渗漏严重,年年夏天都要发生多起垮岸事件。去年灌区管理处一举拿出300多万元对堤岸进行了全面维护,尽管洪水大于往年,但没有发生一起垮岸事件。”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