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赓续绵延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近日,记者采访了部分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学家。他们担忧,随着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城市化浪潮的推进,我们的城市会不会在日新月异中迷失自己?守望岁月的长河,今天,我们不能不呼吁——
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
本报记者 李舫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主席在对中国考察之后对城市规划界说:“现在全世界的城市建设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尊重中国文化,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洪水淹没。我确信你们将会遭遇这种危险,你们要用全部智慧、决策和洞察力去抵抗。”20年后的今天,这个意味深长的警告不幸被言中。
北京市规划协会理事长赵知敬说:“全国一年都以多少亿平方米的面积在建设,这个数字不能令人没有紧迫感。从1994年以来的近10年间,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已经不再仅仅是实践的问题。”长城被一段一段地拆毁截断,苏州在世界文化遗产评选中令人失望地落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的千年古城墙一夜之间惨遭摧毁,曾是明代抗倭前线、清代鸦片战争的主战场、宁波商帮的发祥地的定海古城在“旧城改造”的名义下被夷为平地,作为北京民居灵魂的四合院几近消亡……我们的城市,正在以远离多样性、差异性和历史文化特色的方式失去记忆。
保存城市的记忆 保护历史的延续
地形地貌、森林水力、河流山脉、居住形态、建筑遗址、公共场所、文化气质、民族情调……城市的记忆无疑是一种复杂的组成。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经济越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就越重要。从保护建筑艺术珍品,如宫殿、教堂、官邸、寺庙等建筑艺术精品,发展到保护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一般历史建筑,如住宅、作坊等;从保护单体的文物建筑,到保护建筑物周围的历史环境,到保护成片的历史街区,再发展到一个完整的古城,这是国际上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发展和认识过程。在历史文化保护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高楼大厦、立交桥、高架路,而是要求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厮杀声依然回响在耳畔的古罗马角斗场、清冽蔚蓝的多瑙河、清秋远村旷野平芜的圆明园废墟和蜿蜒万里烽火连绵的长城、如蛛网般交织贡多拉穿梭其间的威尼斯水巷……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蜿蜒在城市的每一方土地、每一块石头、每一寸肌理、每一片草坪、每一道天际轮廓线……无数的城市史告诉我们,城市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
城市的记忆无疑是一种复杂的组成。地形地貌、森林水力、河流山脉、居住形态、建筑遗址、公共场所、文化气质、民族情调……这些是形成一个国家和民族认同性、构成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然而,盲目的建设和更新却往往割断历史的文脉。英国的许多作为产业革命发源地的城市,如谢菲尔德(Sheffield),历史建筑已所剩无几,古城风貌也荡然无存。在德国和奥地利,19世纪末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世俗建筑被拆除,很多情况下仅仅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道路的要求。战争、愚昧和无知给城市带来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及修复对城市造成的伤害是同样深重的。
失忆的城市将失去魅力
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历史是复杂的,可是往往也如此简单。
今天,只有在经过了无数教训和挫折之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复杂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各要素所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它们饱含着从过去时代传递下来的信息,是历史记录的真实载体,文献记载无论多么动人有趣,在客观上都不可能比得上历史遗物的真切实在。承载与存留、拯救与跨越、追溯与见证,城市未来的脉络其实就保存在城市的记忆中。
建设部原总规划师陈为邦感慨地说,近年来我们的城市发展非常快,城市建设风格却整齐划一,城市面貌的趋同意味着城市记忆的消失。这种现象是全球性的,究其原因,都是由于城市记忆构成元素受到损坏乃至毁灭后而产生的综合性后遗症所致。诸如:城市建设忽视了城市的地理环境,照搬照抄外来模式;城市不分规模、性质,原有的文化情调、人文环境全被当作过时了的东西抛弃干净;对旧城区不作具体分析,均当作城市发展的绊脚石统统毁掉;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看齐,城市轴线拉得尽可能长,为了气势而不顾周边环境一律采取对称格局;把高层、超高层当作城市现代化极为重要的标志,硬撑硬上,致使城市轮廓线混乱无序,并对城市生态景观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城市环境雕塑由于缺少严格把关,往往在造型、尺度、色彩、质感乃至加工工艺、基座处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城市文化品格的印象,等等,问题俯拾皆是。
我国《城市规划法》明确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人文景观。但是,由于我国的城市大都是以旧城为中心渐渐发展形成的,城市的旧区一直是城市的生活和经济中心,有着很好的区位优势,很多旧城区位于房地产商愿意出高价争夺的黄金地段。许多有影响的国内外投资者在这个时期纷纷介入旧城改建项目。然而这些地区恰恰是城市记忆保持最完整、最丰盈的地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改造的欲望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对城市的历史建筑、文化形态和城市记忆的保护与延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建筑创作从寻找城市开始
保存城市的完整记忆,就要控制好城市保护区和改建区之外的全新开发区,与城市整体风貌统筹考虑,以形成城市记忆中的新篇章。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明贤强调要在城市建设中把握好城市形态的走向:“控制好城市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特别是风景资源的利用。城市的自然环境与风景资源是城市本身固有的最本质的特色所在,要尽最大可能保留和维护其原貌,在自然景区以不建为上策、少建为中策——这是城市记忆中的永恒部分。控制好旧城区和建筑文物保护区的范围,并使其与周边环境有最佳的过渡、衔接关系——这是城市记忆中的核心部分。控制好城市改建与整建的中间区带,要强调‘拆’与‘建’的互补关系,强调‘镶嵌式’的规划与设计,强调该城市中间区带的整体和谐与整体美——这是城市记忆延续中的更新部分。”
建筑界有一句被建筑师们经常重复的话:“建筑创作从寻找城市开始。”以统一和分裂、有序和失序、进步和衰落轮流交替的模式为特征和标志的中国城市史到了21世纪,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反思和再反思的阶段。回望岁月的长河,我们不得不由衷感叹:在很多时候,忘怀其实是一种超乎我们所能负担的奢侈,而忽略则是一种来自心灵的虐待。(附图片)
下图:艺术家和建筑学家眼中的城市,选自2002上海艺术双年展。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艺术感觉敏锐 知识结构合理 创作思想活跃
影视文学创作
青年成为主力军
本报讯 最近,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剧本中心连续召开三次“青年编剧约稿座谈会”,近几年来活跃在影视文学创作战线的青年编剧40余人先后参加座谈会,他们年龄大多在20多岁、30岁上下,近年来有些在观众中产生广泛影响,并且许多在国内国际获奖的影视作品的剧本正是出自他们笔下。
这一座谈会是电影剧本中心根据国家广电总局领导关于要重视青年编剧、关心青年编剧、培养青年编剧的指示精神召开的,也是电影剧本中心为自己最近发起的“迎接中国电影百年,电影剧本征稿活动”开展的约稿、组稿工作之一。
电影剧本中心主任张思涛在座谈会上说,青年编剧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影视文学创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认为,在电影界对导演有“五代”之说,近年来被称为“第六代”、“新生代”的青年导演的崛起已引起业内外普遍重视;编剧界也是后浪推前浪,一批年轻力量的不断加入将积极推动电影文学创作的创新发展。
座谈会上,与会青年编剧交流了自己的创作体会和计划。大家谈到,青年编剧是在我国深入改革、持续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成长起来的,具有思想活跃、知识结构较新等整体优势,影视艺术作为主要是青年观众的艺术也迫切需要青年编剧的更多加入。同时,由于目前青年编剧的工作普遍面临个体化、社会化的趋势,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心。有的发言认为,青年编剧要发挥艺术感觉敏锐、勇于创新的长处,也要注意克服有的作品中观念朦胧、叙事晦涩或过于热衷“表现自我”等弱点,青年编剧期望社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扶植。与会者还就电影和电视剧创作的不同特点以及著作权保护等问题交流了意见。(天石)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事评点
重要的警示
陈奇佳
热播荧屏的《至高利益》是近年来表现反腐倡廉、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较为优秀的电视连续剧之一。这部片子扣住了“只有人民的利益才是至高无上的”这个命题,展示了当前中国政治、社会、生活多个富有意味的方面,并对一些重大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开掘,提出了极有教育意义的警示。
其中,对于赵达功的塑造是尤其令人难忘的。赵达功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很高的政治智慧,有着很强的行政组织能力,通晓各种法律与伦理道德原则,平心而论,也有不错的个人魅力,但他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的所有能力都是围绕着他的个人政治利益而展开的。因此,赵达功就不能不在许多时候,为了保护自己个人的至高利益,而侵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腐败分子的保护伞,成为了人民的对立面。通过这样一位典型形象的塑造,该剧深刻地展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位领导干部放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个基本信念,那么,他即使有再强的个人能力,也会走向人民的反面。这些年来,在谈到改革开放问题时,我们谈德才兼备少了,甚至有人把德与才对立起来看。《至高利益》的有关表现是对这些错误观念一个很好的回应。它能够警醒人们,在当前的中国,如果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理想,要保卫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让广大领导干部确立正确的政治操守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当然,吹毛求疵地说,《至高利益》还是有可以挑剔之处的,如关于河塘村村委会改选的一段。本来,电视剧在此已触及到了中国建立真正民主法制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但很可惜对有关问题挖掘得还不够深入。剧中选择了像甘子玉这样一个算命先生作为我们推进村一级民主政治的对手,还是过分戏剧化了一些。显然,一些实力更为雄厚,更具政治野心的人物才是我们推进有关工作的真正麻烦。回避了这一点,让人感到在这个问题上,该剧没有像表现别的社会问题那样富有生活的真实感。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总价值2.6亿美元 总重量20余吨
百余件埃及国宝亮相上海
本报记者 徐馨
落日余晖下一队队悠然走过的骆驼和岿然伫立千年的金字塔,是埃及在很多人心中的缩影。近日,143件来自古埃及的文物展览,拉近了那片神秘土地与我们的距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10月18日,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项目部主办的古埃及国宝展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开幕式当天参观者近万人,次日更高达1.5万人。近日,主办方已决定延长参观时间。经调整后,每天的参观时间从上午9点到晚上10点。
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的模型侧立在展览会场的入口处,迎接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艳丽神秘的埃及音乐与舞蹈拉开了展览的帷幕。进入展示大厅,6座一人多高的古埃及侍卫像引领着参观者进入古老的埃及文明。这次展览是中国人组织的首次来自埃及本土的大型国宝级展览,将于11月17日闭幕。共有来自埃及开罗博物馆的143件稀罕的古埃及文物展出,总价值约2.6亿美元,总重量为20余吨。这也是埃及在国外举办的同类展览中展品最多的一次,其中大约有10件属于开罗博物馆的常展品,许多展品是第一次离开博物馆的地下库。
143件展品被古埃及学家分成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古埃及法老的职能和活动。如距今3500年的阿肯那顿半身像,虽高达2米,但细腻地雕刻出这位法老瘦削的脸庞和唇边似有还无的微笑。第二部分:古埃及官吏和社会地位。第三部分: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表现烹饪情景的浮雕,碾米酿酒的女人等珍宝造型都很优美,清晰光滑。第四部分:古埃及人的宗教世界。如只有小拇指一样高的助死者通往地下的阿努比斯神雕像。第五部分:古埃及人的来世观念。如有着精致彩绘的阿蒙帕穆特棺材等。其中,流失多年的“眼镜蛇”女神雕像刚由美国归还埃及,埃及本土还没有来得及展出。眼镜蛇是古埃及法老的保护神和王冠上的装饰物,“眼镜蛇”女神则是下埃及的保护神,其雕像极为罕见。娜芙丽特雕像也是难得的珍品之一。埃及王朝中罕有女性雕像,而娜芙丽特则得以将容貌永存,观众也得以一睹这位王后的美丽。
人们得以观赏这些难得一见的宝物,是主办方在两国政府支持下努力了数月的成果。早在6月底,主办方就组织人马赴开罗进行展品的初选,这143件展品多是数月来反复协商的成果。对展品的选定,对保险公司与运输公司的选定都最终要经过主办方、埃及开罗博物馆、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三方确认。
埃及素被世人称为是中国的“文化伙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哈泽姆·阿提亚博士称此次展览是“来自古老尼罗河的问候”。两大文明古国能够有今天的这次交流,依赖于媒介——文物。埃及对文物一直高度重视。仅去年一年,埃及就从德国追回了被盗90年的一具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法老金棺棺盒,从荷兰索回了15年前被盗的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阿门荷太普三世头像。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被两次海湾战争永久摧毁的古巴比伦文物,人类文明永远的悲剧。
古埃及国宝展将于11月17日结束。人们对文物这一文明的物质遗存的守护与尊重则是要永远延续下去的。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中国卡通产业论坛分析——
“孙悟空”为何斗不过“哈利·波特”?
新华社11月3日电美国维亚康母(VIACOM)公司中国区总裁李亦非说,中国的“孙悟空”形象及故事情节,有着与美国“哈利·波特”可以媲美的素质,但很可惜的是“孙悟空”没有斗过“哈利·波特”。
出席2003年中国卡通产业论坛的专家从不同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国家信息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原创品牌,很难在世界卡通业立足。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王永章认为这与卡通内容单调、缺乏吸引力不无关系。他说,现在我国卡通产业形不成产业规模,固然有市场不规范、资金投入不足、政策不利的原因,但现在风靡世界的是美国的《哈利·波特》,今年第五集发行创了世界纪录,首印850万册,一天卖出680万册。除了大规模的产业化运作,最重要的是内容吸引人。
缺少漫画明星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台北市漫画从业人员职业工会理事长赖有贤说,日本漫画风格在亚洲受到欢迎,在台湾占据漫画市场的80%以上。如果我们没有好的创作,很容易被日本漫画所掩盖。与美国的蜘蛛人、超人及日本的卡通形象比,我们第一个漫画明星将是谁呢?如果我们重新来推出“孙悟空”,它的卡通形象应该是什么模样呢?
此外,专家们认为,卡通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有力的产业链条及积极的社会氛围。(吕福明)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不一样的越剧:《流花溪》
《流花溪》,是杭州越剧院小百花剧团新近推出的新编民间传奇剧。该剧讲述了发生在清末民初江南山乡一个古老大家族中四代女性的传奇悲剧,呼唤善待生命。杭州越剧团已经投资70万元,是该团历史上投资最大的一次。剧作者包朝赞早在14年前就已写出初稿,10余年中8易其稿。该剧自推出以来又进行了3次大的改动,并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调整。自去年9月份,《流花溪》已经演出32场,每场演出时间长达5个小时,观众则看得入戏入情,不觉倦累。此次晋京,该剧“忍痛”缩减到3小时20分钟。不仅观众认可该剧,专家也对《流花溪》赞赏有加。在浙江省戏剧节上,《流花溪》荣获新剧目大奖等19项优秀奖。
为什么一部越剧会赢得这些成绩,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这首先来自《流花溪》创新的艺术追求。剧本在推出前后反复进行修改,杭州越剧院实力派演员担任主要角色,两个梅花奖得主谢群英、陈晓红担任主演,新的艺术元素不断融入表演。《流花溪》努力突破原有的纤柔江南之风,加入激烈的戏剧冲突,进而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张力,在表现手法上也具有实验性。舞美与灯光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音乐交响化而又不失越剧的原汁原味。其次,《流花溪》也在尝试走市场化道路,邀请了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的演出商到杭州看样定货,并定于明年4月份赴香港、台湾演出,协助越剧全面走向市场。
据悉,该剧将于11月8日—12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公演,我们对这一出不一样的越剧拭目以待。(附图片)
剧中主要人物。(徐馨)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文化在线
香港旅游发展局
观《动感豪情》 看香港美景
本报讯索 “对旅游业而言,电影和电视可说是最有效的宣传媒介之一。我们希望以香港多个旅游点为背景的电视剧《动感豪情》,能将香港对于不同层面的人们的吸引力,通过内地80多个电视台,推介给内地的观众。”香港旅游发展局的官员日前在北京的《动感豪情》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们如是说。
将于11月7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3《首播剧场》与观众见面的《动感豪情》,由广东千秋传媒公司投资1500万元,在香港实地拍摄而成。全剧以香港旅游业为背景,讲述了香港回归后内地商界人士进军香港,与香港商界联手发展的故事,生动再现了香港回归后两地年轻人的生活、事业和爱情。该剧得到了香港旅游发展局的大力支持,香港所有自然、人文景地全部向剧组开放。透过香港的美丽景致,人们将在该剧激烈的“商战”中,了解到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破产清盘等典型的市场经济现象。已有8年没拍电视剧的香港歌星、“旅游大使”郭富城首次与内地电视创作者合作担任该剧男主角,为此他推掉了多部电影和演唱会。内地明星李冰冰饰演剧中女主角。该剧近期将在全国80多家电视台播出。(向文)
中西部地区
有效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
本报讯 通过一部部电影的放映,西部农村地区民众日渐接触到先进文化。前不久在宁夏银川市召开的中西部地区农村电影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实施两年来各地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
“2131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为电影走入更多的农村地区实施的一项工程,系指在21世纪初,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规划。国家广电总局自2001年以来已向中西部22个省区资助价值6900万元的电影放映设备与拷贝,使农村电影放映覆盖率不断提高,2002年已有宁夏、西藏、内蒙古、陕西、四川等10个省区年放映农村电影过万场,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实施,受到各地干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杜峻晓)
广西藤县
发现两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新华社电 广西梧州博物馆工作人员最近在藤县津北镇发现两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采集到一批距今5000年以上的旧石器时代陶片。古藤州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的史实得到进一步证实。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两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藤县津北镇荣地村后面的山岗。考古人员从中共采集到打击石器标本3件,弦纹陶片一片,方格纹陶片4片,未采集或散埋在地表的陶片还有一批。据鉴定,这两处遗址距今5000年至1万年。采集到的打击石器和陶片,对研究古人类在当地的活动范围、活动规律及生活习惯等提供了重要证据。(王瑾 孙毅明)
中国教育电视台
欲求新面目 改版出新招
本报讯 2004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电视观众面前,最近,中国教育电视台面向全国进行了为时两个月的频道标识、台标志语的征集活动。
中国教育电视台是国家教育部所属的电视台,创建于1986年,现在有三套节目。第一套节目为综合教育频道,第二套节目为学历教育频道。两套节目通过卫星覆盖全国及东南亚地区。第三套节目覆盖北京及周边地区,为青少频道。全国85%以上的省地市县有线电视网转播第一套节目。(陈原)
杭州出版社
《红楼梦》有了汉英习语词典
新华社电 国内首部《红楼梦》专著双语工具书10月31日在浙江杭州出版发行,填补了我国《红楼梦》研究史和辞书出版的空白,堪称独一无二的奇妙词典。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古典文学巨著,语言精辟,但理解难度较大,给进修汉语的国外读者和华裔研究者造成极大困难。《红楼梦汉英习语词典》的出版发行,解决了这一障碍。
杭州出版社出版的这部词典共80万字,选收了《红楼梦》中的成语、方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2270条,充分展示了《红楼梦》熟练运用历史典故、戏曲情节、名人轶事、诗词曲赋、酒令灯谜、对联匾额的能力,散发出经久不衰的语言魅力。这部独一无二的词典在形式编排上也颇具特色。每条词目在给出汉语注音和中英文释义后,又参照中外翻译名家的《红楼梦》英译本给出含有该词目的例句。另外,词典还附录中英文《红楼梦》人物表,给读者一个全景式的框架。(卢晶 袁胤)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