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月7日人民日报第14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1-0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人性的冶炼与岭南的豪气——读长篇小说《大江沉重》 '...

第1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新作鉴赏

  人性的冶炼与岭南的豪气
  ——读长篇小说《大江沉重》
  雷达
  在密切关注现实,近距离地描绘大变革时代的风云变幻方面,广东不少作家提供了值得重视的经验和问题。他们总能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置身翻天覆地般的巨变,擅长正面地真切地描写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他们大多都有挂职的经历,故能深入底层,掌握第一手丰富的创作素材;他们可贵地保持了对生活的敏感,在纷繁的改革大潮中,善于捕捉和描绘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的变化。
  广东作家吕雷和赵江的长篇新作《大江沉重》,是一部正面书写南粤一个山区穷县艰难改革的厚重之作,同时又是一本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的好看小说,在同类题材创作中具有某种突破性。如果说,同类题材作品的弱点往往是:在改革进程的描写与人性的揭示上,支点和重心总是向过程和事件一面倾斜,致使事件化淹没了心灵化,那么《大江沉重》很好地找到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契合点,将沧宁县的改革历程这一历时性变迁以主要人物的灵魂冲突和人格冲突的共时性方式呈现出来。
  邝健童显然是个在原型基础上经过大力加工和虚构的人物。这是一个大刀阔斧的人,敢作敢为的人,具有高度自尊心,同时充满人情味的人。他是刚强与灵活的融合;是行动者,实践者,又是思考者,审视者。如果说他与我们熟悉的某些英雄不同,首先是他坚持发展,反对墨守陈规,求新求变的那股韧劲。他对市场经济法则,对公平与效率,有过深入思考。他敢于出奇招,出新招。他还是一个最关注群众情绪,善于体贴和发动群众的人,正是凭借群众的拼死护堤,战胜了珠江洪峰。在作者笔下,沧宁的改革进程,实为一种精神历程。与其说,这部小说写了沧宁的改革史崛起史,不如说,写了邝健童、施之锐们的精神成长史,人性冶炼史。
  追求情节时空典型化的提炼,是《大江沉重》的另一突出特色。小说的情节环环相扣,大开大合,既有与自然灾害的搏斗,又有与腐败势力的较量;小说在人物关系组合上,作者大胆使用了强与强的并立,力与力的激荡,比如邝健童与他的战友施之锐的性格冲突,比如三个不同女性差别分明的性格对照,使全作有了一种大江奔腾般的气势。在我们的审美经验里,一般习惯于以长江为界,以为南方阴柔绮丽,北方慷慨豪放,实际并不尽然,这是一种近乎凝固化的看法。《大江沉重》就有一股丰沛的阳刚之气,充塞在整部作品的艺术肌体中。作品的弱点是对情节化、戏剧化的追求有时失控。 Uz8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评论)
专栏:

  西柏坡的昭示
  聂瑞平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西柏坡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它曾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但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排演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西柏坡》所描述的西柏坡这段的特殊经历,却是鲜为人知的。
  它取材于这样一段历史事实: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滹沱河屡次泛滥。为了根除水患,锁住滹沱河水,中央决定在西柏坡一带修建岗南水库。柏坡人经过一段痛苦的抉择,最终服从国家需要,牺牲了自己的家园。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西柏坡人所经历的一次艰苦卓绝的生存斗争,也可以说是一次没有硝烟的战争。现在游人瞻仰的革命圣地西柏坡,其实是柏坡人迁址重建的。然而,搬迁不仅没有冲淡革命圣地的光彩,反而因为融入了柏坡人的精神,注入了新的品格,而更显得熠熠生辉。
  评剧《西柏坡》有这样一个非常动人的细节:让“中央大院”永远沉于水底,让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河北小江南任大水吞没,柏坡人对此也曾有过不理解,但最终“俺西柏坡人认了。”这个“认”中,虽然有永失故园的伤感与悲怆,但更多的是为了国家、为了大局而无私奉献的决心与豪气。
  柏坡人拒绝了外迁安置,甘愿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再建一个西柏坡。这个西柏坡已远远不只是他们繁衍生息的土地和老屋,而是也包括“中央大院”在内的大概念的家园。老屋可以外迁,但“中央大院”不能外迁,为此他们顾不上拆迁自己的房子,却将“中央大院”一根椽子、一条门槛都不少地拆下运到山上,为此他们再苦再难也要在家乡的山上重建西柏坡。
  西柏坡人的这种“大院情结”,出自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敬仰与爱戴,也出自一种鱼水般的深情。在西柏坡,朱老总帮村民拉过耧,周总理派人帮村民碾过麦子,刘副主席亲手栽过松柏,董老救过遇险的孩子……“谁把咱百姓挂在心上,咱理当把谁装心中。情对情,舍得命,心心相连万事成。”西柏坡人的语言是朴实的,他们的感情是真挚的。在这朴实真挚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
  评剧《西柏坡》为我们昭示一种伟大的、无私奉献的柏坡精神。 Uz8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评论)
专栏:先进文化建设笔谈

  弘扬和培育民族审美精神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当代语境中,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程。在这一伟大历程中,如何对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策略性问题,而是一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问题。对此,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做出了富有远见的理论阐释和战略部署。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站在这一理论认识高度上,报告明确提出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思想,要求将这一点“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报告则将这一点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环节和基本内容。
  文化是人类包括审美活动在内的所有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作为人类文明演进的精神形态,文化和人类文明之物质形态的经济以及人类文明之政治形态的政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文化一方面反映着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发展,一方面也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推动或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演化,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正因为充分把握到了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日益彰显的重要性,所以,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便成为十六大所强调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和指标。
  强调文化建设,必然要突出文化的民族特性,因为文化总是特定民族的文化,总具有民族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这种文化上的民族特性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一种“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积淀而成的、为本民族成员所普遍认同和承袭的民族思维定势、道德观念、审美意识、价值准则、性格禀赋、心理倾向以及民族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等等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正是包括审美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赋予了文化以灵魂和生命,成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作为一种文化的核心力量,民族精神就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深刻表述。这一民族精神引领着中华民族越过重重险阻,渡过道道难关,创造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十六大报告对待民族精神立场是既主张“弘扬”又强调“培育”。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一种历史的、发展的立场和观念。其所弘扬者,是在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不断演进而成的传统民族精神;其所培育者,则是现代生长着、发展着的民族精神,主要是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并结合中国现、当代实践而形成的民族精神。它突出表现为一种对客观性、真理性的向往,一种唯“真”是求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当然,这种求真的科学精神在当代还有待全面培育,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但它毕竟已经历史地融进现代民族精神之中,构成整个民族精神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内涵因素。也就是说,这一强调科学理性的现代民族精神同重视伦理的传统民族精神并不绝然矛盾,而是可以并且已经趋于兼容并蓄、相融互动的。可以说,民族精神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融合,必将并且已经初步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总体结构特征和主要演变趋向。
  中华审美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十六大报告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也是我们理解、阐释中华审美精神的纲领和指南。事实上,经过上世纪近百年西方美学观念和思潮的全面冲击和深刻影响之后,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该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如何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这是每一位美学、文艺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我们应深入学习领会十六大报告中关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以一种既弘扬又培育的科学立场和态度来理解、阐释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精神。第一,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也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发展的概念。它既有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审美和艺术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优秀审美传统,也有近现代以来的在西方美学话语影响和塑造下逐渐生长起来的多元审美新潮,还有直接来源于我们当代审美、艺术实践的新生审美形态。这几个方面,就其核心和主流而言,都可以说构成了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基本内涵。第二,在对待民族审美精神的立场和态度上,我们首先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审美精神,特别是它在人与自然、个人和社会、情感和伦理、外物与内心之间讲究“执两用中”、和谐如一的“中和美”精神,在审美和艺术的功能作用上强调“道不远人”,将审美观、艺术观和生存观、生命观统一起来,将审美胜境和生活乐境融合起来的“人生美”精神等等,都具有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合理因素;其次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外国审美观念中一切积极的成果,特别是西方美学比较偏重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想传统,以及主认知、倡写实、讲个性、重真美的艺术趣尚等,都是传统审美精神相对薄弱,因而需要大力发展和培育的内容。再次要以开放的胸怀、宽容的态度和理性的方式,正确对待当代审美实践中出现的新生审美形态,特别是对目前比较盛行的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审美形态,我们不可简单地排斥和否定,而应在科学分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培育其中积极的、带有现代性趋势性特征的审美精神,而批判、剔除其中不健康的、消极落后的,使之成为新世纪民族审美精神发展中新鲜的、活跃的文化力量,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繁荣。第三,中华审美精神在世界上独具特色,自成系统,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鲜明体现,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它的核心精神,对解决当代人类生存、人类文化所共同面临的许多问题也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意义,它在现代世界文化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它应成为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可以相信,作为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审美精神在新世纪、新时代的复兴,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Uz8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评论)
专栏:佳作推荐

  军旅题材创作之重要突破
——评长篇电视剧《DA师》
仲呈祥
有幸先睹22集电视剧《DA师》感奋不已。当剧终钟元年副司令员为DA师授完军旗、全体官兵长时间鼓掌时,作为观众的我,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长时间鼓掌,为这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优秀军旅题材电视剧叫好!
  这是荧屏上继《和平年代》、《潮起潮落》、《突出重围》、《壮志凌云》、《光荣之旅》、《导弹旅长》、《女子特警队》、《长征》等军旅题材力作之后,又一部不仅在中国当代军旅文艺发展史上、而且也在中国当代电视剧艺术发展史上,都具有标志意义的优秀作品。
  我们看重这部作品,首先是作家艺术家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其浓烈的时代感和前瞻性。所谓DA,是英文中数字化军事部队的缩写。在现代国防和现代战争中,数字化军事部队是新锐的、越来越重要的部队。起《DA师》这个剧名,是编导力图站在时代科技和军事发展的前沿,注重吸纳世界文明的精华,给全剧以鲜明的现代色彩和前瞻色彩,意在呼唤科技强军和普及国防意识。
  前几集,剧情围绕着组建DA师选拔带头人这一中心事件层层展开,并尖锐地提出了“用人标准”这个关键问题。选人用人问题解决之后,循着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全剧内涵的深化又自然而然地引发出“大国防”与“大经济”的关系课题,实质上是触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荧屏上以艺术形式进行形象化表现的重大课题。龙凯峰这位高学历、高智商的现代军人,继承了爱国主义和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走上了DA师师长的领导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科技数字化部队的全新事业。他既勇于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直面困难,又善于发挥聪明才智率领官兵战胜困难。赵梓明这位始终永葆着军人本色的明白人,顾全大局,审时度势,转业到地方工作。为了理想,为了人民,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先任镇长,后毛遂自荐当上副市长,直至为宁州市的现代化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龙凯峰指挥的DA师为国防建设“打得赢,不变质”的现代化部队,赵梓明带领宁州市人民为发展经济修建水库,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都需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而龙、赵两人虽性格、风格迥异,但文化人格都代表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DA师和宁州市的水库为什么30年前建不成、10年前也建不成?为什么现在却一定能建成?这是时代使然,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所有这些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内蕴,都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人性的开掘、人格的塑造、个性的刻画以及尽可能“莎士比亚化”的戏剧情节的发展来逐步呈现、昭示出来的。惟其如此,全剧好看耐看,震撼人心。
  我们看重并推崇这部作品,还在于它在美学追求上的自觉和大气。艺术家必须首先是思想家,但有了深广的思想发现,还须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才可望创作出有艺术的思想与有思想的艺术和谐统一的精品力作。《DA师》的主创人员,不少来自曾创作出优秀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虎踞钟山》的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他们与中央电视台强强联合,继承、弘扬了剧团优秀的创作传统,注重站在时代前沿的制高点上,广采博收新鲜的思维成果,熔铸到《DA师》审美创作的全过程之中,化为一种内在的不能自已的激情和生气。激情不止,生气灌注,从而令全剧在美学品格上显得磅礴大气,令全剧的深广思想被艺术化了,令全剧的精湛艺术承载着深广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内蕴。其一,《DA师》成功地塑造了好几个个性鲜明、人性丰富且具人生哲理意味的人物形象。除上面提到的龙凯峰、赵梓明外,还有虽能用传统文化塑造自身、却缺乏创造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能力的吴义文,有多谋善断、处变不惊而又敢于正视自身弱点,勇于在调研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调整思维并增长才干的钟元年,有朝气蓬勃、聪慧美丽而又智勇双全、情感丰富的信息大队长林晓燕……加上王志文、巍子、许晴等演员的精彩表演,使荧屏上的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其二,《DA师》的对话既生活化,符合人物个性,又蕴含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启人心智。这显然是编剧充分发挥了擅长提炼话剧台词的审美优势的结果。其三,《DA师》在艺术节奏处理上匠心独运,磅礴大气。选人用人的态势,观念交锋的较量,国防建设的紧迫,以及每集都集首有呼应、集中生高潮、集末留悬念,交汇形成了一种缓急有致、张弛有度的艺术节奏和审美张力。其四,《DA师》作为一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其军事训练和战争演习场面的拍摄,也有所突破。海陆空多兵种的交叉展示,令人耳目一新。这种艺术氛围不仅有力地强化了全剧美学追求上的大气,而且也是当代观众的一大看点。 Uz8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文化与文化产业
仲言
  从承认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到提倡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从单纯的福利性公益性的狭隘思路中解放出来,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对文化特别是从事文化生产的部门来说,的确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对于增强文化发展后劲,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更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今世界,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已被人们普遍接受,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日益凸现,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助推器。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多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位置,文化产业规模开始超过传统的农业、交通和建筑等行业,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攀升,有的甚至成为某些发达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仍未能形成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国民经济中的排序不高,这与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的身份很不相称。中国是一个有12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很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群众文化消费日益高涨,如果这种需求不能满足,就为国外文化企业抢滩登陆留下巨大商业空间。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使我国文化产业有一个大的发展。
  必须看到,文化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物化的文化产品需要通过流通、交换和消费等环节来实现其价值,因而天然地具有物质生产的特征;但由于文化产品的复杂性决定了文化自身的价值又不能简单地以货币来衡量,因此,文化产品只能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尊重文化生产自身规律,正确处理文化产品的商品性与非商品性、文化的精神消费与价值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把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优势,以市场为中介,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激发群众的消费欲望,实现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我们要完善产业政策,大力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优势产业,引导新闻传媒、图书音像、文化信息、文体赛事、文娱演出、美术工艺等行业进行深度整合,以资本为纽带展开优势产业扩张,尽快形成大的产业规模,改变我国文化产业资源配置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不高、市场份额不大的现行状况,努力把自己做大做强。文化企事业单位不能只管生产不管消费,应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捕捉市场信息,研究消费心理,以生产更多的符合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去促进消费、占领市场,逐步建立文化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要增强文化产业开拓市场的能力,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借鉴国外文化产业营销经验,把引进技术、资金及项目同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带动整个行业的升级换代。要花大气力开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具有市场竞争实力的文化产品,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社会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国际竞争力。
  总之,我们要抓住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机遇,通过健康发达的文化产业,把那些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让人们从中领略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充满朝气的社会主义中国。 Uz8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文艺信息
纪实文集《文苑往事录》出版
姜志洁的纪实文集《文苑往事录》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文集以作者五十年来耳闻目睹的一些人物和事件为主干,从一个侧面勾勒出新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脉络,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兰田)
《穆石文学作品选》出版
由已故著名作家管桦题写书名的《穆石文学作品选》近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青年作家肖劲风的这本新著,既有现实和浪漫主义色彩又具备象征、婉约派的痕迹,语言清丽,意境深远。(文一)
《山还是山》研讨会在京召开
工人出身的作家李科烈以铁路养路工生活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山还是山》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近日,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举办了该小说的作品研讨会。在当今工业题材创作式微的情形下,《山还是山》着力刻画了坚守山区一群默默无闻的养路工感人的形象,表现了劳动者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艺文)
雁剧《蔡文姬》晋京演出
山西大同雁剧青年团张彩萍近日在京演出了雁剧《血手印》、《蔡文姬》。她在剧中塑造了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她塑造的蔡文姬形象不落以往影视剧的窠臼,另辟蹊径,将人物的心路历程演绎得生动感人。张彩萍的唱腔清脆圆润,高低收放自如,表演时糅进了舞蹈动作,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晋玉) Uz8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评论)
专栏:

  风骨 李福龙摄(山西) Uz8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