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月6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1-0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全面把握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 '...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全面把握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
卢得志
  主要观点
  □把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使党的思想路线呈现
  鲜明的时代性。它昭示全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必须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本质就是要
  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与时俱进强化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内涵,反映了时代的发
  展变化对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富于创造性的新要求。
  □全面把握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必须弄清楚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弄清楚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一重要论断,不仅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从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进一步强调了弘扬与时俱进精神的极端重要性,而且对什么是与时俱进、如何做到与时俱进作出了精辟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对于我们全面把握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
  与时俱进是一个以时代特征为基础的动态概念。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使党的思想路线呈现鲜明的时代性。它昭示全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必须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肩负的任务,党员队伍的情况,也都有了很大改变。当今国际国内的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必须用更加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宽广的世界视野,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根本趋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只有这样,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才能体现时代性。只有充分体现时代性,才能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如果看不到这些变化,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党的思想理论就不能发展,党的事业就不能前进,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甚至会被时代淘汰。
  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根本在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先进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联系起来,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担的历史任务联系起来,同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与时代脉搏紧紧相扣,与时代发展息息相通,完整地体现了党走在时代前列的内涵和要求,是时代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只要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工作搞好,就一定能够在解决时代性课题的进程中不断开拓前进。
  全面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既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角度体现了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发展,又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获得了本质的规定性。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本质就是要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与党内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提出并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要求我们研究和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规律,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内在规律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赋予这一思想路线“解放思想”的时代内涵,提出坚持实事求是首先要解放思想,同时强调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根据和目的,从而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地统一到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精神实质上来。江泽民同志从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出发,强调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并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后加上了“与时俱进”。将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与时俱进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世界与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的时代,我们只有立于时代的潮头,与时俱进,才能视野更开阔,思想更解放,思想和行动才能更加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与时俱进,把握规律性,是对党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一个总体要求。在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与时俱进,把握规律性,集中起来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指导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解放思想,激发主体的活力,以积极、能动、进取的姿态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体现着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以“求”为中介,从“实事”到“是”,超越事物的现象状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内含着创新的要求。与时俱进则强化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内涵,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富于创造性的新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从而进一步阐明了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从以“引进来”为重点的开放战略向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转移的交汇点上。面对这样复杂深刻的历史性大转折,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任务极为紧迫和艰巨。我们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而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充满生机和活力。
  与时俱进,富于创造性,是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主观主义、因循守旧等思想方法和思想作风相对立的。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持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不顾时间、地点和时代条件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条件下做出的个别结论当作亘古不变的终极真理照抄照搬。还有的党员干部,不注重汲取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思想脱离实际,习惯于单凭老办法想问题、做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随意性和片面性严重。诸如此类的现象警示我们,与时俱进,富于创造性,首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转变思想作风,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冲破各种落后的条条框框和旧的思想观念的藩篱,开拓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的新天地。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活动。它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不畏艰险的创新勇气;另一方面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所需的理论功底、知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必须建立创新的机制,既包括有利于创新的激励机制,也包括有利于创新的用人机制。同时,还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真正在全党和全社会形成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和求真务实的风气。
  深刻领会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思想内涵丰富、理论形态完备的有机统一体。全面把握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必须弄清楚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弄清楚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同时,解放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坚持与时俱进,必须破除前进道路上错误思想和陈腐观念的障碍,最好的武器就是解放思想。反过来,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站在时代的前列,才会有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世界视野,才会有思想的真正解放。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如同解放思想一样,与时俱进也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发展的时代,才能符合变化的实际。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与时俱进从外在表现上看是顺乎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其实质则是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探求和揭示客观事物的新属性、新联系、新规律,以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离开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反过来,与时俱进又是实事求是的实践目的。与时俱进既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方法论,又是一个实践的范畴。人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实事求是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与时俱进贯彻到理论创新上将结出实事求是的思想成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则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实践价值。因此,与时俱进与实事求是又是一种互为条件和目的的关系。
  弄清楚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系,我们在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以更加宽广的眼光观察当代社会,以与时俱进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另一方面,与时俱进不是盲目冒进,体现时代性不是贴标签,富于创造性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而必须把大胆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把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结合起来,把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统一起来,扎实有效地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1Bv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第一要务”: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杨根林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经验和党成立以来全部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征程中夺取新胜利的重要保证。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阐述发展问题,是江泽民同志对“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新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变化那变化,唯有发展才能有变化;这问题那问题,大多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只有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显示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的全面发展,使人民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应当看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在发展中实现的,只有正确把握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推动生产力以较快速度、较高水平向前发展,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放眼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们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的迫切任务,就是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使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仅强调了发展在当代中国的突出地位,也进一步科学地阐明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庄严使命。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任何国家要跟上时代潮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牢牢把握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1Bv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理性思考中国的农民问题
——读《农民主体论》
韩安贵
人口众多,且主要是农民多,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潘逸阳撰写的《农民主体论》(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立足于这一国情,深入思考我国的农民问题。作者提出,在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而农民的现代化又是关键的关键。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
该书深入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原苏联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牺牲农民利益的历史和政治原因,认为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这既是由历史决定的,又是由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在原苏联,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策上的失误,进而提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农民与现代化的关联度以及农民对现代化的意义是不同的。
多数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该书认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具有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机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进而从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出发,提出了农民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的观点。
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关于历史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其他领域已有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对中国的现代化和农民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取得了有一定价值的理论成果。 1Bv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专家学者谈
中国宏观经济走势
  朱小慧 李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论坛”近日在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经济运行情况与宏观经济政策问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外经贸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商业信息中心、清华大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就加入世贸组织一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财政运行与政策、金融运行与政策、对外经贸合作与利用外资形势、扩大内需的消费政策以及流通创新等方面发表了看法。
  与会专家认为,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第一年,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良好发展势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均好于预期,实现了物价稳定前提下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目标。
  在财税政策方面,与会专家认为,2002年中国的财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一方面积极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继续进行关税减让,并逐步统一内外资企业待遇;另一方面在世贸组织规则范围内实施财税优惠政策,规范进口,促进出口,鼓励外商投资。加入世贸组织虽然给中国财政运行带来了一些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因素,主要是市场主体竞争力和效益水平得到提高,使财源趋于充裕;一些产业、行业在竞争压力下积极进取,实际表现明显好于预期,减少了财政支出压力;制度创新将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中长期的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积极的财政政策还需要继续实行一段时间。
  在货币运行与政策方面,与会专家认为,2002年中国金融运行表现出如下特点:(1)货币供应量保持较快增速,支持了GDP的稳定增长;(2)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持了工业生产和投资快速增长;(3)国债配套贷款显著增加,支持了民间投资启动和投资快速增长;(4)货币市场调节资金能力加强,支持了金融机构货币流动性的提高;(5)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成绩突出,支持了外汇储备的较快增长和人民币汇率稳定。针对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与会专家提出了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改进货币政策操作、努力推进利率市场化、增强人民币汇率适应性、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提升金融机构诚信度等政策建议。
  在对外贸易方面,与会专家认为,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势强劲,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民营企业出口大幅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带动效应凸显。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际、国内两方面的积极因素。
  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与会专家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一年来,外资对华投资呈现出一些重要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这将对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与会专家指出,2003年及今后几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依然看好,完全有希望继续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但由于世界经济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中国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矛盾与问题,需要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外经贸合作与利用外资政策、投融资政策以及扩大内需的消费政策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协调与配合,从而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 1Bv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王一儒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始终关系着党的执政的全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与社会安定的全局。
  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执政为民,保证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实现和全社会全民族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始终是最紧要和最具决定性的。这是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关节点,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历来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就是要解决好执政为民的问题,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我们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80多年来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最广大人民谋取福祉的实践。这也是我们党50多年成功执政的根本经验。我们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实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的,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在我们的社会里,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无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还是新的社会阶层成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他们的利益都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要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保护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物质文化生活的显著改善,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同时,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上是不同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既要贯彻效率优先的原则,反对平均主义,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又要坚持兼顾公平的原则,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切实把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特殊利益照顾好,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当前,尤其要注意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通过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扶贫开发等措施,努力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1Bv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
  郑剑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风云变幻、日新月异的世界,人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与时俱进正在成为推动思想进步和工作开展的一种要求和方法。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进一步阐明:“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人类社会的航船行进在时间的长河中。时间反映了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永远指向前方。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和任务以及思想和理论,而人们所处时代的现实,则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起点。着眼于现实、立足于现实,才能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易经》中说:“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体现时代性,就是要紧紧跟上时代步伐,科学把握时代特征,找准“历史方位”,推动社会进步。对于我们党来说,只有坚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才能使党的思想理论成为引导和鼓舞人民的旗帜,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从而推动历史前进,造福人民群众。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其自身规律的历史过程,也是人们自觉实践的结果。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如果认识和行为符合规律,人们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表明,从规律层面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样,与时俱进的核心是要做到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但其实现方式是不同的。随波逐流,虽然也能勉强搭上历史的列车,却难以摆脱盲目和被动;锐意创新,则能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的前列。把握规律性,就是要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使我们的思想理论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固有规律,使我们的实践活动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误入歧途和劳而无获。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人类的实践没有止境。
  与时俱进,要求人们不能沉溺和停留于历史之中,必须放眼未来,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滞。富于创造性,就是要坚持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创新,就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离开创新,就无所谓人们推动社会发展的“自觉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开创造性,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也做不到体现时代性和把握规律性。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创新是我们赶超先进、赢得主动最有力的手段。
  翻检历史不难发现,有多少曾经独领风骚的人物因为没有紧跟时代而落伍,有多少一度走在前列的国家和民族因为丧失机遇而衰落乃至败亡。从一个角度看,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与时俱进,或者不思进取,或者僵化停滞。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地区、政党从历史的经验和实践的比较中感到,在逼人的形势面前,不调整、不变革、不发展就没有出路,进而纷纷提出自己的思路和对策。人类社会正在向着光明和进步的目标迈进,然而世界范围的竞争也空前激烈。我们党要真正肩负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决不是轻而易举的。时代潮流滚滚向前,与时俱进的任务永无止境,与时俱进的步伐不能迟缓。对此,我们应当具有高度的清醒和自觉。 1Bv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