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DA师》:当代英雄威武亮相
本报记者 向兵
大海上,一艘艘军舰劈波斩浪奔涌向前;原野上,一辆辆战车风驰电掣铁流滚滚;山坡上,一个个雷达盯紧天宇虎视眈眈;一架架战鹰呼啸而起风卷残云……
金戈铁马,英姿飒爽,场面壮阔,气吞山河。2003年开元之际,央视再次将展现我军现代化雄姿的长篇巨制推上荧屏。1月2日开始播出的22集电视剧《DA师》透过我军一支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多兵种混成师的组建过程,围绕师长人选问题,展开故事和矛盾冲突,从而在一幕幕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数字化模拟战争训练和惊心动魄的多兵种协同作战实战演习中,透射出中国军队在改革中大踏步前进的时代步伐,展示出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当代新型军人的风采。
所谓“DA师”,意即“中国第一师”,亦为数字化部队“DIGITALARMY”英文的缩写。为了展现这样一支走在时代最前沿的王牌师的丰姿,南京军区专门成立了由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挂帅,司令部、政治部、联勤部、装备部首长参加的拍摄领导小组。小组里有2位中将、4位少将、12位大校,他们是作战部、军训部、导弹部、海军部、空军部等军中各部门的领导,他们曾成功指挥了’98抗洪中著名的“九江保卫战”;也曾是威震东南沿海的大规模陆海空联合军事演习中的指挥核心。这是怎样一个规格啊!
在两个多月的外景拍摄中,剧组先后从南京转场三界、厦门、漳州、东山、温州等地,行程40余万公里,动用特种车、运输车4500多台次,直升机上百架次,坦克和装甲车500余台次,各种火炮300多门。戏里所调动的兵力有导弹兵、炮兵、陆航兵、信息兵、舟桥兵、工兵、装甲兵、特种兵、船艇兵、电子对抗兵等等,几乎囊括了海陆空的所有兵种。《DA师》所描写的数字化部队代表了我军的发展方向,剧中人物使用的当然是目前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比如刚刚装备部队的最新的95式枪族、苏—30战斗机、直—9武装直升机、95式水陆两栖坦克和新型导弹驱逐舰等。对于那些因保密要求不能实景实体展示的装备,剧组则找来资料,经过自己的想象设计,花费数百万元建造出一个仿真数字化作战指挥中心和新型导弹车。军事专家看后大加赞赏说,不仅可以以假乱真,甚至比真的还真!
该剧的拍摄仅现金投资就超过2000万元,无论从投资规模和恢弘壮阔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讲,《DA师》都是一部现代军事题材“大片”。诚然,剧中海陆空立体出动的数字化现代战争,构成了该剧强烈而新鲜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体验,但是剧中新武器、新装备、新战法的展示,只是为了塑造当代军人的群像,揭示当代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构筑的时代舞台。该剧编剧之一、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团长邵钧林说,《DA师》的主旨即意在通过一支部队的组建,写出当代军人与时代、社会的广泛联系,军人的社会属性和军人的精神品格,展现的不仅仅是军人的牺牲奉献精神,而更多的是在“大经济与大国防”的观念指导下,表现军人的社会责任感,军人的社会价值和当代军人的作为。这位从事文艺创作30多年,先后创作了《虎踞钟山》、《昆仑女》等戏剧作品近百部,《为了这片国土》、《雪地轮辙》等文学作品百余万字,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近百个奖项的老军人说,《DA师》在刻画人物上下了很大功夫,尽量克服了军人形象的概念化。这部戏对目前部队改革进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有所触及。这些问题通过DA师在组建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和观念上的困扰展开戏剧冲突加以揭示,以鲜活的人物形象,富于个性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对话表现出来。思辨融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可感、可亲的感染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邵团长认为,要打赢未来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我们的军队需要高科技装备、高技术,同样需要一批用知识和智慧去构建新的钢铁长城的新型军事干部、军事将领。《DA师》就是要塑造一群这样的时代英雄。让老百姓看了这部戏,对我们的军队充满信心,相信我们的军队将会战胜任何来犯之敌,不辱使命,完成民族统一大业。(附图片)
文中图片为剧照。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集中重播老电影效果好
最近央视电影频道正在集中播放我国22位老电影艺术家主演的经典影片,我们全家三代人都成了忠实观众。
这些影片,浓缩了新中国电影从诞生到成长的历程,闪耀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芒!可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就是在这批老艺术家塑造的革命者形象鼓舞下成长起来的。赵丹主演的《林则徐》和崔嵬饰演的《宋景诗》活化出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谢芳主演的林道静则把一个知识青年追求革命从徬徨到成熟的心理历程在《青春之歌》中展现得曲折动人;于洋主演的曾泰在《英雄虎胆》里把解放军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度表现得挥洒自如;王丹凤主演的《护士日记》和李亚林、金迪主演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则精心刻画出新中国青年在和平时期的新思想、新风貌,这些在观众中耳熟能详的主人公,长时期地鼓舞着现实中的人们。
正当全党全国人民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电影频道集中重播这些具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优秀影片,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川省广元市中区国税局 孙先成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如此“电玩挑战”为那般
近段时间,某电视台推出了一个所谓新的“益智挑战节目”——电子游戏精英挑战大赛,观众可以用家中的电话或手机拨打挑战热线参与游戏,积分高可获得丰厚的奖品。目睹电视上播出这样的节目,我忍不住有话要说:
这种所谓的“益智挑战”,不是建立在智慧和灵活反应的基础上,它靠的仅是时间的堆砌与经验的积累。只要你不吝惜时间,花大量的工夫来玩这种游戏,夺冠的几率就大,参与这种竞赛毫无益智可言。我们的电视台应该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地方,应以开启民智服务社会为目的,而此类挑战既算不上传播先进文化,又不能给人智慧,只是一味鼓励人们泡在那些无聊的电子游戏里耗费生命。更重要的是,这种挑战赛对孩子的诱惑最大。原来他们只能背着父母、老师偷偷摸摸溜进网吧玩游戏,现在电视上公开举办大赛,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玩游戏去夺冠了。无疑,这种挑战赛最大的受害者正是那些需要用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去浇灌的孩子。
从低级庸俗的娱乐节目到公开的“电玩大赛”,一些电视台两眼盯着的只是收视率,而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湖南省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学院 李唐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欲之读书却也难
时下,都言出版业不景气,市场疲软,卖书的都“唱”书不好卖。以我之见,一是高质量、高品位的书不多,不能激起读者的购买欲望。二是贵族化倾向,精装、线装、压模等,一本书动辄就是几十元、上百元,更有上千元、上万元一本(套)的,这哪是为读者出书。三是邮购书不给书也不退款,挫伤了读者购书积极性。1993年我寄钱到西安市某杂志社邮购一本长篇小说,现已9年有余也未收到书;1998年我寄258元到武汉市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购买《当代管理艺术文集》一册,转眼4年有余也未收到书。
凡此种种,让我这个喜欢读书的读者,只能一次次对图书市场望而生叹。
重庆市四川维尼纶厂涤纶厂 向锡林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让“荤味”广告走开
近段某电视台中连续播映一则××品牌咖啡的广告:在黯淡色调与煽情音乐的背景里,一风情万种的女郎抛洒媚眼、扭动腰肢、撩衣露胸,向一位已情难自控的男子暧昧地贴近。挑逗的抚弄、狂乱的喘息……笔者观之不禁哑然。
如果喝××品牌咖啡给人创造的是这样的激情时刻,或者说广告中的那种情境正是××品牌咖啡所追求的,那未免有伤大雅之嫌。如果两者都不是,那就是该广告创意人为抓住观众的眼神生的“瞎想”。电视机前端坐的不全是成年人士,还有年幼无知、不谙世事的下一代。这种低品位、低格调、低趣味的庸俗镜头只会给尚无理性是非观的下一代的幼小心灵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湖南省益阳市农行分行 张勇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大汉天子》出语太惊人
近段日子,某省电视台播出了电视剧《大汉天子》,剧中人的有些话语让人大跌眼镜。汉朝人不但能说出几百年之后才有的唐诗宋词中的语句,而且还经常使用一些现代词汇。比如,皇后自称是皇帝的“妈妈”,秋婵说东方朔是念奴娇的“老公”。更有甚者,东方朔竟然说郡主刘陵要和他搞“一夜情”,让人听了感到荒诞、滑稽。如果当初拍摄时,编剧、导演、演员等等剧组人员有一处能够严格把关,也不至于让观众把长达几十集的长篇历史剧当作闹剧看。作为观众,我们非常希望能看到一些对历史负责任的优秀影视作品,少些这样的糟粕。陕西省武功市驻军 王振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一次历史性的飞越
杜高
19集电视连续剧《世纪之约》,以宏大的气势,激越的情感,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最尖端的层面落笔,正面描写我国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的建立,表现了在新世纪到来前夕,我国高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越过的艰难征途。
电视剧的开始就极富有历史意味:随着20世纪的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年轻科技人员雷默和一大批核工程人员也顺应时代要求,离开保密状态的军事化工作环境,来到改革开放前沿的特区,与法国合作建设核电站。于是,新的考验来临了,新的冲突展开了。
剧中富有戏剧性也最发人深省的情节,是雷默作为中方管理人员在同法方代表博德第一次谈判交锋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有光荣传统的中和公司争取到了核岛安装工程,但由于中和公司的一些领导和技工不能与时俱进,不愿意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在施工期间仍然运用大会战、加班突击、红旗竞赛等做法,不仅发生了管道漏油等工程事故,还因为把饭送到工地,引来大群耗子,影响了工程质量。这时中方副总经理周至(王卫平饰)等一部分人竟然提出甩掉国际施工标准,按过去的标准干!
在这里难题首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自身的问题。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这个命题,该剧中很自然地突现了出来。
该剧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这一座富有象征意味的核电站,没有回避技术问题的争论,但它的着重点还是写人,把人的精神境界的变化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同现代化建设紧紧联系起来。
主人公雷默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在他的身上洋溢着创新精神、蓬勃朝气和民族自信。他是新中国培养的核科技专家,他有远大的理想和敬业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雷默以清醒的认识毫不动摇地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站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中坚力量。同他相对立的周至,则是一个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小人。他不懂技术但深谙权术,一心想往上爬。这是一个在现实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工程进展中设置障碍,打击雷默。电视剧没有丑化他,但无情地揭露了他内心的卑琐。新的现实在不断地教育周至这一类人,促使他们重新作出选择。
老专家徐一海虽然戏不多,却让观众难以忘怀。他为我国核事业作出过很大贡献,但自知在新科技面前已经力不从心,主动离开了南海。他的悄然离去意味深长地揭示了一个新世纪的到来。
老干部梁栋的女儿梁小可,是一个富有新意的艺术形象,她的出现给全剧增添了一抹明丽的现代色彩。这是一个新型的知识分子,现代知识给了她奋斗的勇气,她敢说敢做,坦荡洒脱,有一颗明净的心。她做法国公司的雇员不怕人们议论,因为她在心里深爱她的祖国。当最后她把另一位优秀的女工程师引到雷默的身边时,这个情节使观众更感到了她的心地善良和品质高洁。
电视剧塑造的另一个有分量的人物是南海公司董事长梁栋,他是我国核工业战线的领导人之一,是老一代革命家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思考,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在王进喜式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中注入科学精神,必须用“拿来主义”代替“自力更生”式的思维模式,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他的领导下,南海人在建设核电站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思想解放,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越。梁栋形象具有重大的思想意义,由于编导者给予他以细腻的人性化的描写,使这个形象给予了观众审美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正是这样一群活生生的当代中国人,围绕着核电站的建立,演出了一幕时代的活剧,完成了一个意义深远的转变。因此有的观众说,看完《世纪之约》之后,最大的启示是进一步理解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也更加理解了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可见这部电视剧的现实意义和它在广大观众中引起的强烈共鸣了。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一年看戏几十场 没有一场现代戏
山西省原平市新原乡南滩村 张改云
最近一些年来,农村老百姓的生活确实有了较大的改善,不仅吃穿用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就是精神文化生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甚至有了“家庭影院”,因此坐在家里就能看到“小电影”、看到“小戏台”。
生活变了,每逢十里八乡的传统庙会、赶集,还要请市里甚至省里的剧团来唱上几天大戏。每逢唱戏,附近村里的乡亲们总要骑着自行车、摩托车前来看戏,戏场里自然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每年都要看几十场戏,竟然没有一场是现代戏。几乎都是《金水桥》、《打金枝》、《打渔杀家》、《芦花》等古装戏,那些戏迷们连戏词道白都能背的滚瓜烂熟了。古装戏的反复上演,挫伤了农民戏迷的看戏热情,说心里话,反过来又直接制约了剧团下乡的演出市场。
这些年,由于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中央电视台又开辟了“戏曲频道”,所以农民也同城里人一样可以欣赏到各个剧种、各种唱腔的众多戏剧剧目,同样可以从中看到许多现代的戏剧、舞剧与话剧。像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舞剧《黄河一方土》、歌剧《党的女儿》等,农民都非常爱看。但是,这些现代戏却好像是城里人的专利,只在城里的大剧场上演,却很少有剧团带到乡下来演出,和农村老百姓基本上无缘。
农民的文化追求在提高,他们不仅希望在电视中看到各个剧种、各种唱腔及众多名家,而且更希望亲眼看到名剧种、名流派的精彩演出。他们也不仅仅满足于看一些古装戏、传统戏,更喜欢看现代戏、新编历史剧,甚至是歌舞、音乐剧等。农民的生活变了,如果戏剧下乡只会带一些历史剧、传统剧,那么演出市场只能是越来越窄,无法满足农民观众的需要。
中国有近13亿人口,其中有近9亿农民,关注农民对演出市场的要求,利用演出间隙到农民中间多走走,到农民家中多坐坐,就能知道农民心里对送戏下乡的要求。目前,许多剧团在下乡演出时,总要在演出最后一个节目时加一些现代歌舞节目,而这一场的观众也就特别的多,30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就更多。不少剧团已经注意到农民观众的欣赏变化,并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希望更多的文艺团体关心农村,关注农民,送传统戏下乡,也送现代戏下乡,不但戏剧要下乡,而且歌剧、舞剧、话剧也要下乡,这样,才能繁荣农村演出市场,促进文艺团体的自身建设。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从阳光中走来的李涵
韩水平
如果你听过李涵演唱的《阳光下的儿女们》、《春光好》、《你说哪个不爱它》,兴许你会觉得自己正站在高天厚土上,阳光春雨般从头顶上泼洒下来,青春的激情被一丝一缕地悄悄点燃……
可以说,李涵是沿着一条“洒满阳光的航道”从黄海之滨江苏如东的岔河镇走上了声乐舞台。如果说有启蒙,那就是有一个京剧发烧友的爷爷,成天牵着她不厌其烦地赶戏场。初中,她被学校选拔上参加县里的“红五月”歌手大赛并兴冲冲地捧着大赛二等奖的证书归来。上高中时,李涵在岔河中学的黄乐教师雕琢下,已经是南通地区小有名气的中学生歌手了。1994年她在上海音乐学院石林教师的培养下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
1999年,她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考入海政歌舞团。她很快就以军旅歌手飒爽英武的阳光形象投入为兵服务的演出任务中。每次下海岛演出,她都一一记下那些守礁战士的姓名和长相特征,甚至他们看演出时所在座位的位置。这让战士们十分感动,许多战士们在给她的信中亲切地称呼她“阳光姐姐”和“阳光妹妹”。
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她与军内两位词曲作家贺乐久和印青反复探讨,创作出了《阳光下的儿女们》、《春光好》和《你说哪个不爱它》等“阳光”系列作品。有人认为这组作品是自《走进新时代》之后,主旋律歌曲创作中很有特点的一组。
李涵以她宽广的音域、优美独特的音色和极具穿透力的嗓音加上活泼热情的表现风格演绎的这一组作品,展现了当代青年以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豪情满怀建设祖国的火热画面。有观众对她说:听了你的歌,有一种被“点着”的感觉。这正是歌者音乐理想得以实现的通俗表达。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舞剧《篱笆墙的影子》蓄势待发
月明
近年来,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直苦练内功,默默地打造歌剧舞剧精品。2003年将陆续推出大型民族舞剧《篱笆墙的影子》、《兰花花》及大型音乐剧《花木兰》。首先呈现给观众的是2003年1月27日、28日在天桥剧场公演的大型民族舞剧《篱笆墙的影子》。
《篱》剧是择取当年脍炙人口的两部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与《辘轳、女人和井》中的主要人物枣花的情感线索创作而成,通过舞剧的表现形式,演绎了枣花通过两次不同的婚变和改革大潮的冲击,由一个普通的乡村姑娘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人生价值观的现代女性的心理历程,10年来,电视剧《篱》插曲广为传唱,“女人不是那辘轳”,“再也不能这样活”等歌词已经成为当代女性追求思想解放,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此次在舞剧的编创过程中,主创人员结合现实生活的进步融入对历史进程的审视,对女主人公的命运突破了原来的剧情结构,赋予作品更多的现实主义色彩,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艺术感染力。
音乐是舞剧成功的基石。10年前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其主题音乐早已深入人心。此次根据舞剧的需要,强化了音乐的功能,使音乐紧扣故事情节、人物情感;重新编配的更具交响化的音乐令人耳目一新,再一次让我们领略到徐沛东那富有张力的音乐风格带来的无穷魅力。
这部舞剧在结构上力求写实与写意的巧妙结合,克服目前舞剧创作中淡化故事情节的倾向,加强了戏剧矛盾冲突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篱》剧创作阵容强大,音乐、编导、演员、舞美等方面均集合了当前最具实力的知名艺术家。舞剧音乐由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创作。舞剧总编导是以现实题材见长的著名编导张毅,编导组由著名舞剧编导朱巾英、张建民、吴蓓、刘立功组成,女主角和男主角由当前舞蹈界最优秀的青年舞剧表演艺术家山翀和夏小虎担纲。剧中还集中了叶波、韩峰、杨奕、庞少勇等一批活跃在当今舞台上的优秀舞剧演员。舞台美术设计由著名的舞美设计师鞠毅担任。
矢志精心砺长剑,但愿有着辉煌艺术历程的中国歌剧舞剧院能够一“舞”晓天下,再续辉煌。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BTV推出“与观众面对面”大型活动
在即将送走马年,喜迎2003年农历羊年春节之时,由北京电视台《相约BTV》栏目举办的“BTV雪亮之夜观众联谊盛典”将于近日在北京海洋馆点亮万千观众热烈的目光。北京电视台把此次活动的主题选定在赞美北京人的好时代、好生活、好心情,在辞旧迎新之际与BTV的观众共度欢乐年,自豪年,奋进年。
北京电视台将联手雪亮眼镜公司征集2003位(代表2003年)观众代表出席本次活动。活动现场将为这几千位观众搭建一条金色的“星光大道”,并摆放21尊“BTV与观众面对面雕塑”,迎接观众代表。这次联谊活动将打破演播室台上台下的距离感,在建筑面积达4.2万平方米的北京海洋馆里,BTV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以及演艺界和各界名人也将从幕后走到前台,在与海豚共舞的海洋剧场中与观众代表真情交流。同时,BTV将与协办者北京启明东方传播机构联手把当晚的海洋馆打造成一个不眠的时尚之城。届时雨林奇观、鲸豚湾、海底环游、鲨鱼馆等各处将搭建起代表北京城一年中亮丽色彩的书店、画廊、咖啡馆、陶艺吧、酒吧、鲜花坊、红茶坊等景点,让观众们集中体味一下北京人过去一年里的生活变化。此次活动盛况将在北京电视台播出。(苏阳)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日本舞蹈的基础》在中国出版
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时候,日本著名舞蹈家花柳千代所著的《日本舞蹈的基础》一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日前,花柳千代一行特地来中国,参加该书的发行讨论会。
花柳千代6岁开始学习日本舞蹈,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为日本舞蹈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她先后20次访华,以第一次访华经历获得的感受,创作了舞剧《河西走廊》;1997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她又主演了大型舞剧《大敦煌》,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江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