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消费大观
过节了,百姓餐桌上除了大鱼大肉外,以往上不了台面的野菜也成了新宠——
特色蔬菜俏南京
本报记者 顾兆农
每年的元旦、春节前后,是南京特色蔬菜芦蒿俏销的旺季。
2002年12月30日下午,记者在南京水西门附近的一家大型农贸市场看到,一种叫作芦蒿的南京特色蔬菜,到处都是,每千克5元,加工干净的8元1千克。虽然已经到下午了,但是,一些蔬菜贩子依然有成编织袋的芦蒿在手上。“今天还能卖完吗?”“没有问题。一会儿到下班高峰很快就能卖完。也常有一些饭店来批量购买。”据估算,南京每日销售芦蒿的数量在7万千克以上。
南京郊区八卦洲镇,是名副其实的“芦蒿之乡”。这里种有3.5万亩的芦蒿,年产大约5000万千克,去年,全镇由芦蒿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就达到4692元。这里有几百名芦蒿经纪人,芦蒿干、芦蒿酒、芦蒿饮料等,或在试制之中,或已走向市场。这里产的芦蒿,八成以上销往全国各地。
前不久,一种城里人鲜见的特种蔬菜——牛蒡,在南京市场一露面,立即引起消费者的浓厚兴趣,经介绍和宣传,得知这是江苏省丰县农民引种的特种蔬菜,具有特别的保健功能,因此,市民购买的热情十分高涨。
近年来,江苏省丰县以发展特色蔬菜为农业产业化的抓手,形成了牛蒡、山药、芦笋、苔蒜、甘蓝、抗热系列菜、食用菌系列菜等,成为全国最大的牛蒡、山药和芦笋基地,总种植面积达25万亩。去年,该县蔬菜种植业的收入已占全县农业收入的35%,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主导产业。其中,牛蒡的生产与销售是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最成功的典型之一。现在牛蒡的种植面积已扩大到5万余亩,并形成了保鲜、盐渍、清水、干茶、饮料、酒等6大系列的各类牛蒡加工企业38家,年出口创汇350万美元。(附图片)
压题照片:节日期间,消费者正在南京菜市场上选购芦蒿。本报记者 顾兆农摄
第13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周末闲话
消费者购买轿车的心态还不成熟,不少买车人都急于一步到位——
买车莫入误区
诤言
一位朋友买车,最初的购买计划是13万元的捷达Gix,可到经销商那里一看车,就经不住诱惑,对16.88万元的宝来1.6产生了兴趣。销售人员告诉他,16万多元的宝来,配置的是老捷达王的5气阀发动机,宝来轿车动力强劲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还是加上几万元,一步到位买1.8排量的,省得开长了觉得动力不够。这位老兄果真从谏如流,狠狠心选择了19.33万元的宝来1.8舒适型轿车。
买车不同于买家电,轿车是10万元数量级的商品,消费者在实施消费行为之前,一定经历了成熟缜密的思考和选择。可是,上面这位朋友的遭遇,不少消费者也遇到过。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人们轻易突破预先设定的心理价位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消费者购买轿车的心态还不成熟,轿车消费还存在误区。比如,在买车时存在一步到位的思想;偏好大排量轿车,追求动力性;车型尺寸越大越气派;气囊越多越安全;三厢车比两厢车好看;追逐新车型……而这些消费倾向,在消费者确定购买意向,以及在购买意向转变为实际购买行为的过程中,往往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销售人员充满技巧的“点拨”下,经历像上面那位朋友一样的遭遇,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避免在买车时走入误区呢?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确定心理价位。而对于首次买车的消费者,一步到位的思想确实要不得。想想看,随着旧车交易的发展,开上几年换款新车越来越成为潮流,加上层出不穷的新车型,如何保证你的选择永远“到位”呢?
其次,要对轿车的技术性能有一定了解。比如,在消费者心目中,气囊是驾乘安全的保护神,双气囊必须是标配,四气囊、八气囊,越多越安全。然而,权威测试表明,在时速80公里的正面碰撞中,预紧式安全带对乘员的保护系数为63%,而安全气囊仅为65%。
第三,要充分考虑实用性、经济性。不少购买大排量轿车、渴望体验驾驶乐趣的朋友,很快便发现,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上,动力性难有用武之地,而居高不下的油耗,才是真正的烦恼。又如,购买大车确实气派,可停车时你就会体会到气派的代价。至于新车型维修保养点少、零部件价格贵,不少消费者应该不会陌生。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多听听身边已买车朋友的意见。调查表明,消费者在确定购车意向时,朋友的意见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另外,眼下有不少经销商推出试乘试驾活动,一些购买主流车型的消费者自发成立了车迷俱乐部,要是有时间,您买车前不妨一试。
第13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消费视窗
如果对城市居民做一项2002年流行语的评比,“买车了吗”一定会高票当选——
轿车消费红透2002
本报记者 王政
个人消费拉动车市井喷
“一年前我曾预测,未来2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2002年中国车市的高增长,让我对这一预期更为乐观。”通用汽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的一席话,也许是对中国汽车市场不俗表现的恰当评价。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个年头,原本预计遭受最大冲击的中国汽车市场却呈现爆发性增长,让包括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决策者、业内研究人士在内的几乎所有关心汽车市场的人们,都大跌眼镜。
根据2001年7月公布的汽车产业“十五”规划,2005年我国汽车年产销量将突破300万辆。可仅仅过了一年半,年产销300万辆的目标便提前实现——2002年全年汽车产量突破320万辆大关,同比增长38%,其中,轿车累计产量达到115万辆,同比增长超过50%。
车市的放量,让轿车企业欣喜若狂——月度产销量连创纪录,年产量实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增幅,真正实现了盆满钵盈。2002年上海大众轿车销售突破30万辆,增长22.4%;一汽—大众轿车销售20.78万辆,增长66.4%;上海通用年产突破11万辆,增长104%;神龙公司销售8.5万辆,增长60%;广州本田销售5.9万辆;奇瑞销售突破5万辆,增长78%;吉利也达到4.8万辆……
当然,欣喜的同时也有些许遗憾:一年前制定年度计划时太过保守,在车市突然发力的上半年,跟不上市场要求的产能瓶颈,成为企业老总们最头疼的话题。
车市的放量,也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看着周围的朋友、同事,一个个开上了车,听着朋友们一遍遍“买车了吗”的询问,圆自己的轿车梦成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实际行动。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北京私人购车比例比上年同期增长了近20%。而从北京北方车辆市场传出的消息,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10月份北方市场的私人购车比例从去年的66.5%增长到了90%左右。个人消费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拉动轿车市场增长的驱动力。
汽车市场亮点频闪
盘点2002年中国轿车市场,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关税下调、汽车降价、新车型层出不穷……真可谓亮点频闪。
年初,进口车关税下调,销售火爆,1月份北京车市共销售670辆,同比增长54.59%。然而,由于进口配额发放、供求矛盾失衡等因素影响,人们担心的进口车冲击并未到来。倒是年初国产车的降价,激起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车市开始升温。随着“轿车价格下调不会一步到位”、“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选择”等观念深入人心,前几年“持币待购”积攒的购买力开始释放,车市从二季度起开始出现井喷式增长。
2002年的轿车市场中,“下线”无疑是出镜率最高的词汇。仅11月18日,就有新奥迪A6、东风悦达“千里马”、北京现代索纳塔三款新车亮相。据统计,2002年新下线的轿车有20多款:宝来、奥迪新A6、POLO、别克君威、新蓝鸟、毕加索2.0、爱丽舍、中华、哈飞赛马、哈飞路宝、优利欧、千里马、现代索纳塔、派力奥、西耶那、雅酷、威姿、威驰……众多新车的下线,不但让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也让消费者开始享用最新的科技产品。毫不夸张地说,新车型已成为点燃市场购买力的推进剂。
放开轿车价格、减征消费税、召回制度……众多政策层面的利好,也为红火的车市增色几许。
汽车消费信贷功不可没
“花明天的钱,买今天的车”。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这一观念在2002年开始深入人心。以一辆15万元左右的轿车为例,首付5万元,5年月均还款不足2000元,应该说,东部发达地区的不少家庭应该承受得起。
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已达958亿元。其中,自1998年央行颁布《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以来的4年里,总共发放汽车消费贷款400亿元,而仅今年1至10月就发放汽车贷款524亿元,车贷增量所占比例已超过我国正式开放汽车信贷市场后总量的50%,增长幅度首次超过了住房信贷。
消费信贷的火热,要归功于机动车抵押登记办法的出台。由于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汽车消费信贷的抵押手续曾非常繁杂,严重阻碍了汽车贷款的开展。如今,作为动产的机动车也可以抵押了,这无疑为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打开了大门。面对已经显示出巨大潜力的汽车金融市场,外资汽车金融公司更是急欲推门而入。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介绍,《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草案经过征求意见已进行了修改,国家计委已经同意。这一管理办法经过其他部门批准后,即可最后出台,汽车信贷将逐步迈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2003年,中国轿车市场需求将达到143.5万辆,汽车消费政策、汽车金融机构及个人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等即将出台,下线新车将超过30款。汽车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轿车企业的不懈努力,将共同打造出一个更加红火的轿车市场。
压题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明摄(附图片)
第13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时尚快车
福州吃火锅 赏雪景
本报记者 蔡小伟 赵鹏
2002年12月26日,一场罕见的大雪飘飘洒洒在榕城的大街小巷。这是自1975年以来,福州百姓难得见到的又一场大雪。
瑞雪兆丰年。百姓乐、孩子乐,榕城火锅店的老板们这些日子更是没事偷着乐。在漫天的冻雨、纷扬的雪花下,一家家的火锅店几乎爿爿座无虚席,包间热气腾腾,大厅人声鼎沸。
一向吃惯了生猛海鲜的福州人,这些年在川湘菜的猛烈“攻势”下,如今也是越吃越上瘾。“辣得有味道,吃得有气氛,不分档次,老少咸宜,到火锅店吃饭,吃得就是这种人情暖暖得热乎劲!”身居福州近30年的郑先生这样评价火锅店。据记者观察,传统的福州人素来不像北方人那样喜欢扎堆热闹。可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大,求安好稳、从不张扬的福州人也逐渐从吃的变化中,显现出他们对传统观念的更新。
坐落在福州市长乐北路上的巴国布衣是一家新开业没多久的火锅店。家住附近的林先生年前原本想请一大帮朋友到这里聚餐,可上午跑来预订就已经没了包间。巴国布衣的总经理陈涛毅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消费者连几天后的新年宴也都预订好了。”据陈总介绍,为了吸引消费者,他们根据福州人本身爱甜好淡的口味,对传统川菜做了大胆改革,走的是新派川菜的路子。开始还有些担心怕人说不正宗,结果虽然开业才几天,却天天高朋满座,食客川流。“吃也是一种文化,你不变别人也会变,谁先变谁就又多掌握了一门绝活。”陈涛毅的话还真挺耐人寻味的。
节日正是餐馆生意高峰期,不少火锅店一边加紧对菜肴进行改进,推出新菜新口味,一边打起文化牌,以个性吸引顾客。经营新派川菜的福州重庆菜根香酒楼,日前将全店布置成一派浓郁川西民俗风情:枝繁叶茂的榕树植于餐厅正中,仿佛乡村庭院,空气中都带有绿色的味道。上菜了,不论是茶盅,茶坛子、汤钵、盘、碟皆为古香古色的土陶器,憨头憨脑,大大咧咧,既土又洋,情趣十足。“过节了嘛,就是要让老百姓吃得有滋有味,吃得有情有调!”菜根香总经理叶黎腾告诉记者。
夜幕降临,华灯绽放。一股股火锅红汤辣油的香气,裹杂着巴蜀之火辣、北国之豪放、西域之粗犷正一点点飘散进榕城的街巷和渐变中的福州。(附图片)
压题照片:福州市民到近郊的鼓山观赏雪景。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第13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今年春运走得了 走得好 不超载
本报记者 何勇
今年春节,人们乘火车回家将不会像往年一样被挤得难以“立足”。今年春运将严禁超载,进一步提高运输服务质量,确保让百姓“走得了,走得好”。
据预测,今年春运期间全国道路运输客流量将达到16.56亿人次,比2002年增长4%。春运预计将会出现“学生流”、“探亲流”和“民工流”等多种客流重合交汇的局面,高峰期将比往年延长,春运难度将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大。
记者从春运工作会上获悉,反超载是今年春运的工作重点。站内不让一辆超载车辆出站;途中,一旦发现客车超载就地分流,分流费用由超载企业或经营者承担;车上,不卖超员票,从源头上彻底堵住超载现象。
春运票价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据了解,今年春运期间部分旅客列车票价继续实行政府指导价,上浮幅度为硬座15%,其他席为20%。票价上浮时间、幅度、范围和去年基本相同。沈阳铁路局表示,沈铁管理范围内始发的短途、长途列车车票将不会涨价。沈阳铁路局正精心调配运力,确保在票价不涨的情况下实现客流畅通。
第13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兰州开张24家“放心粮店”
本报讯 作为2002年计划为民兴办的20件实事之一,兰州市政府首批建成的24家“放心粮店”近日开张。
柴米油盐,是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大事,但诸如面粉里的添加剂超标、“毒大米”的出现,却让群众放心不下。市民的强烈呼声,引起了兰州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今年来,兰州市政府坚决治理整顿粮食市场加工和流通领域出现的问题,积极筹资建设30家“放心粮店”。12月上旬,先期建成的24家“放心粮店”开张。目前,“放心粮店”努力打好服务品牌,建立信誉服务卡制度,所经销的粮食产品已达到40多个品种,已能初步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王方杰)
过节了,百姓餐桌上除了大鱼大肉外,以往上不了台面的野菜也成了新宠———特色蔬菜俏南京本报记者顾兆农每年的元旦、春节前后,是南京特色蔬菜芦蒿俏销的旺季。
第13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上图:冰封雪裹、寒气袭人的长春市,迎来了新一轮的健身热潮。众多滑冰爱好者在市内大小冰场上驰骋,用北方的冰雪磨练胆气、强健身体。
新华社记者 徐家军摄
左图: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组织民间文艺队,业余时间采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走村串寨,宣传十六大精神,图为演出之前,胸有成竹的侗族小芦笙手。
段旭方摄
第13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假日摄影
花乡花香
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农民根据自身实际和市场需求,依靠农业新技术认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明显效果。目前,该乡的花木种植业已取代传统的种菜业成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图为花木工人在科技温室大棚内修整高档花卉“仙客来”。本报记者 雷声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