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
致读者
新年伊始,我们衷心感谢广大读者对人民日报理论宣传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致以新年的祝福!
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一年。在新的一年,人民日报扩版,理论版由原来的每周两次扩为每周三次,分别在周一、二、四的第九版刊出,学术动态版每月两次,双周周五在第九版刊出。为了适应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读者,理论版将坚持原有的版性,继续围绕阐释重大理论、关注社会现实、贴近广大读者等方面下功夫,在办好原有栏目的基础上,对内容和形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开设《专家议专题》、《学者论学问》、《干部说干事》、《群众抒群言》等栏目,努力形成新特色,增创新优势。恳请广大读者给予理论版热情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电话:65368695,65368696
电子邮件:lilunbu@peopledaily.com.cn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
王伟光
主要观点
●把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强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理论特色。
●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我们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报告的灵魂,也是贯穿报告全篇的一条主线。学习十六大报告,使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十六大报告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鲜明地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
把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强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理论特色。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并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来看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根据新的实践,在“实事求是”之前加上了“解放思想”,这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党和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强调“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后又加上了“与时俱进”。这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毛泽东同志提出、邓小平同志加以发挥的党的思想路线的新的丰富和发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经过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的共同努力,党的思想路线越来越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越来越坚实。
坚持与时俱进,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伟大的实践呼唤并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指导和推动伟大的实践,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成果。
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保持党的先进性,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这就凸显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在实践中更好地贯彻。
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作用的党,也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党80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历史。正是因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党才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
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我们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三个基本要求。
体现时代性,就是每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都必须体现其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基本特征。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充满时代的气息,代表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才能真正站在时代的前列进行理论创新。把握规律性,就是理论创新应当是时代发展变化的固有规律的科学反映。只有善于总结新的实践、新的经验,从中把握规律性的东西,使之上升为理论,才能善于进行理论创新。富于创造性,就是理论创新成果应当是对前一时代理论成果的超越。只有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体现时代的特征,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从一切旧框框和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才能使理论富于创造性,而理论的创造性必然带来工作的创造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产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时代精神,是我们党站在时代的高度,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世纪之交,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处于重大历史变化背景下的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以及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的基础上对党的建设的重大思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全面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历经种种风险,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在13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围绕解决前进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集中概括和体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在我们党历史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次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治党治国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理论,反映了时代变化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成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在新世纪,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面临认识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回答这两大根本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怎么办?中国的社会主义怎么搞?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经验是什么?面对挑战,经受考验,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历史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键在党。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必须做到执政为民;做到执政为民,必须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取得人民的拥护,核心是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对这些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紧密关联。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离开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落空。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开始探索的重大历史课题。邓小平同志在带领我们党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21世纪,如何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科学回答新形势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同时,也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党执政合格不合格、社会主义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同志结合新的形势,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坚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新局面。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与实践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农村工作中
郭兆信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实现十六大提出的这一任务,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农村各项工作中,大力推进农村党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和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继续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应切实围绕深化农村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来进行,认真做好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扭转一些基层党组织长期松松垮垮、软弱涣散的状况。同时,加强作风建设,大力提倡重实际、说实话、求实效,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优良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国强民富都无从谈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所以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是人民群众可以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的发展目标。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努力解决好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问题。一是以发展为主题,调整、加强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优化提升第三产业,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二是以农民增收和乡镇财政增收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三是坚持“两手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不断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协调进行。
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十六大报告指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就农村工作来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农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应当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要从政治上充分认识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性,提高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想方设法减轻农民负担。同时,着力解决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使之安居乐业,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从而促进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
第9版(理论)
专栏:
为人民服务是核心 道德实践是关键 先进典型是示范
职业道德建设三题
田本林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应该抓住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抓住实践这一关键,通过领导干部和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逐步提高广大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
为人民服务是核心。在社会主义社会,每项工作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服务的。职业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精髓所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提出的一系列规范,都与为人民服务相联系,是这一要求在有关方面的具体体现。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不可能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强烈的职业责任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要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不断探索有效形式,教育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本职岗位上通过不同途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
道德实践是关键。道德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职业道德更是如此。要抓住实践这一关键,使广大职工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体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努力达到职业道德的知行统一。各行各业都应建立本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并通过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职业道德评价、文明岗位竞赛等活动,使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在职业道德方面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使广大职工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境界。
先进典型是示范。职业道德建设属于思想道德建设范畴,应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逐步激发广大职工的职业道德感。一是加强领导干部的示范引导作用。一个单位的职业道德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是否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不但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更是实践者,只有以德树威,以德服人,发挥道德示范作用,才能使职业道德建设产生强大的号召力,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加强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先进人物的思想、行为具有代表性,总结宣传职业道德的先进典型,为广大职工树立职业道德的榜样,可以使抽象的道德原则、道德要求具体化、生动化,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促进职业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引导作用,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善于发现和宣传那些来自于广大职工之中的先进典型,总结宣传他们的先进模范事迹,让广大职工感到可敬、可信、可学。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邵景均
每当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人们总爱讲“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不单纯是图吉利,也是客观世界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我们刚刚迈进的2003年,其最新之处在哪里呢?就在于它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我们要想在新的一年里有新收获,使各项工作通过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取得新进展,就必须正确认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新形势催人奋进,必须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应对。形势是一种客观存在,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只有正确认识形势,才能理解我们党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决策和部署,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当前,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环境正发生着重大变化。这样的形势看似波澜不惊,然而竞争和发展就在其中,机遇和挑战也在其中,关键看我们怎样把握、如何对待。为了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在精神状态上不甘落后,积极进取,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行动上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
新任务任重道远,必须锁定前进的目标。认清形势是为了明确任务。十六大通过分析形势,正确地提出了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远大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较长时期的庄严使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社会主义中国富强起来,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新世纪头20年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抱负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是党的工作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奋斗目标是一面旗帜,是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紧紧抓住前进的目标,才能在艰巨复杂的实践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决策,像接力赛那样一棒接着一棒地奔向胜利。
新要求重在创新,必须解决好过河的桥和船的问题。提出正确的发展目标是重要的,找到能够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同样至关重要。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指明了奔向全面小康目标的具体途径,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些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创新。创新,就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要针对新形势,结合新目标,探索新方法,走出新路子。比如,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应该着眼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突破,在于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深化企业改革、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理顺分配关系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对外开放的新局面,来自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拓宽经济发展空间;等等。只要我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善于学习先进经验,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就一定能够找出新办法、闯出新路子,进而完成新任务、实现新目标。
诗人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其实,“新”的不是太阳,而是在太阳下面生活的人和人的生活。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会造就新的人和人们新的生活,而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们又会推动社会展现出新的形势,对社会进步提出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深刻认识这一社会发展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第9版(理论)
专栏: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魏艳明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这一科学论断,为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我们党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工人阶级政党。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说明,党的一切成就、进步和胜利,都是在改革精神的指导下,在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取得的。只有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永葆先进性的关键所在。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能不能正确把握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至关重要。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就是要认清我们党所面临的世情和国情。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是我们党面临的世情。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情。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才能使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永葆先进性。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是我们党自觉适应自身变化,保持蓬勃活力,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保证。80多年来,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洗礼,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客观形势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自觉地适应这些变化,增强执政意识和忧患意识,以改革的精神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十六大的要求,必须抓好三个环节:首先,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把握党的建设的新情况、新特点,解决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总结和探索党的建设的新思路和新经验,从而使党的建设在创新中不断向前推进。其次,既要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路线带领群众前进,又要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第三,既要善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又要善于组织引导干部和党员在实践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承担起我们党在21世纪的历史重任的干部队伍。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