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北戴河保护近海海洋环境
赎买渔船为销毁
本报石家庄1月1日电 2002年以来,为保护近海海洋环境,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拿出1000万元,购买20马力以下的小渔船,已分4批集中销毁了78条渔船。
近年来,北戴河区小马力渔船已达到400多条。由于管理粗放,小渔船对近海海域的海产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直接影响到北戴河的旅游环境和形象。
北戴河区委、区政府在渔民自愿的前提下,对20马力以下的渔船,分3个档次以每马力800元的价格购买。并奖励每条被赎买渔船的船主2000元再就业发展资金,同时,让他们享受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这一政策得到很多渔民的响应。
(王瑞军 武卫政)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山东费县农民
点着鼠标卖产品
本报济南1月1日电 山东省费县城北乡奇石大户朱学友把当地的园林石等奇石资源通过网站发布出去,当起了“网络经纪人”:平时把鼠标轻轻一点,足不出户就把本地的奇石销往全国各地。在山东省费县,像朱学友这样的新农民就有2万多人。
近年来,费县积极帮助农民更新从业观念,通过信息引导、典型示范、大户带动等方式,使一大批敢于创新的农民逐渐脱离了土地的束缚,踊跃投身二、三产业,办加工、闯市场、搞流通,成为市场经济的新生代。
(杨讴 潘振宇)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平凉庆典办成爱民日
撤地设市没摆谱
本报平凉1月1日电 记者李战吉报道:大街上,没有彩车和表演队伍,也没有礼炮、礼花……举行了一个简朴的挂牌仪式后,甘肃省平凉市日前便完成了撤地设市的历史性转变。
平凉市委认为,平凉尽管改了市,但还是一个发展中城市。为此,他们决定取消了原定的明星文艺演出和游行彩车、城区大型焰火晚会,还取消了原计划政府投资编辑的大型画册、影视光盘;庆典邀请的来宾也缩减了一半多。平凉市委、市政府将节省下来的500多万元,用来扩建4所中小学,其余的用来扶助社会困难群体。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南宁把交通岗“搬上”屏幕
欲知路况看电视
本报南宁1月1日电 记者罗昌爱报道:1月1日7时45分,广西南宁市民开始从电视上及时看到全市各主要街道道口交通车辆运行情况,然后决定出门时走哪条路较好。给南宁市民带来这一便利的是一个新设的电视栏目——《今日交通》。市民称此举是“把交通岗搬上屏幕”。
这一节目每日播出3次,将南宁市各大路口的道路交通状况、一天中交通状况回顾和事故分析以及“电子警察”捕捉到的各种违规现象及时公示于众。交警支队的同志告诉记者:《今日交通》开播,等于无形中增添了一支有力的交警队伍。同时,对值勤交警的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和监督。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热点解读
“黑心”工头年末“失踪”,来自周口的70多位民工向本报记者求助,希望能讨回10万元工钱——
莫让民工流汗又流泪
本报记者 李杰 王明浩
目击
留守民工无奈度年末
接近年末,郑州连续阴天,刺骨的寒风,打得人脸生疼。在金水区柳林镇国基路建筑工地,来自周口市商水县的70多名民工,仍然“窝”在工棚里忍冻挨饿,苦苦等待着他们的辛苦钱。
2002年12月31日下午5时30分,记者来到这里,眼前的工棚十分简陋,屋顶是一张石棉瓦,十几块砖头横七竖八地压在上面。围墙由单砖垒成,屋子10平方米左右,15瓦的灯泡闪着昏黄的光,里面灰尘呛鼻,空气糟糕,单薄的门板上铺着破旧的棉絮,整个屋子透着寒风。
37岁的“老民工”郭合庄,是他们推举出来的5个民工代表之一,他对记者忿忿地说:“辛辛苦苦干了3个月,到领工资时,黑心工头竟带着俺们的血汗钱跑了!”
3个月前,郭合庄、袁明德、李国城、杨六、王合庄等70多名周口商水的民工,在国基路郑州华盛建筑公司承建的工地做工,干砌墙和内墙粉饰的活。工程包给了一名叫轩勤强的工头。
民工最多时达104人,工程进展很快,3个月不到,活干完了。但工头轩勤强并没发工钱。他说还有活,等干完了一块儿结。之后,建筑队转到二七区的另一处建设工地干活。
轩勤强一直“鼓励”民工好好干,年终结算工钱。在平时,他每10天给每人发10元钱,让民工们抽个烟,但工资一直不兑现。民工去要,他就说:“这一段手头紧,让我缓缓,过几天就给你们发。”
民工代表袁明德一脸愤怒:“国基路工程早已与轩勤强结算了工钱。可他就是不给发!”
他们说啥也没有料到:几天前,工头不再在工地露面。大伙儿四下找,没影儿;打手机,关了。咋办?民工们选出代表,到轩勤强在邙山区的住处打探,结果是,人已搬家,去向不明。他们光知道轩勤强是睢县人,其它就不知道了。
后来,民工们身上一个子儿都没有了,吃饭都成问题。实在忍不下去了,一些民工想回家却没路费,就向现在这个工程项目部求助,得到的答复是:必须继续干活,到春节前发给路费。
接近年末,民工们每天只靠剩下的几袋面和几十斤面条过活,不敢多吃,一天只吃两次面条和蒸馍,因没钱买盐和做饭用煤,就拿出一些面去换,有3位民工病在工棚里,无钱医治。
就在记者采访时,柳林镇沙门百货批发部老板张自杰跑来说,那工头还欠他100多元的面条款。他叹了口气说:“那70名民工怎么办,他们太可怜啦!”
追访
“黑心”老板为何敢“黑心”
穿过岁末喜气洋溢的街道,周口民工在寒风中的样子、无奈而愤怒的面容,在记者面前挥之不去。
郑州有40多万外来务工者,90%集中在建筑业,其它的主要在搬运装卸、餐饮服务等行业。辞旧迎新之际,还有多少人在为追讨自己的血汗钱苦斗呢?又有多少家庭的妻儿老母在苦待亲人呢?
郑州市劳动保障监察举报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在他们接待外来务工人员的咨询、投诉中,反映拖欠工资的占很大比重。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为追讨劳动报酬,因为没找到适当的途径,甚至采取跳楼轻生、集体上访、上街堵路等过激行为。举报中心为了随时帮助他们,在多家媒体上公开了举报电话,开通了“劳动110”,24小时值班受理,还有4个劳动保障监察应急小组,随时处理各种突发性劳动纠纷案件。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元法说,权益受到侵害的外来民工中,多数是非法中介机构介绍或用人单位私招乱雇来的。
采访周口民工时,记者问他们有没有与工头签过用工合同?有什么样的条款?袁明德说:根本没管什么协议,干活给钱呗,我们心里就没想什么协议。有的人说:合同签不签也不管用,他要跑了,你有什么办法?一位民工则说:哪敢硬要签合同,现在找活干的人多,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一个叫王二辈的则说:工地上就没什么签合同的,大家就是凭良心。
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务工者中相当普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有十几位民工在一家家政服务公司辛辛苦苦干了两个月,一分钱没拿到就被清理出公司。投诉到劳动保障部门,由于当初招工时没有任何手续,而这家家政服务公司又拒不承认这十几人曾在他们那里干过,使事情陷入了僵局。
据了解,目前在外来劳动力的管理方面,国家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郑州市仅有个政府规章。劳动保障部门在处理“黑心”老板的时候,缺乏法律依据,搞不好自己就被推上了被告席。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处处长杨慧玲对记者说,“黑心”老板之所以敢于“黑心”,是因为他们的“黑心”几乎没有什么风险。他们拖欠和克扣民工工资几乎不会受到什么惩罚,即使被查到了,大不了补上了事,绝不会伤筋动骨。
关注
维护外来民工合法权益
关注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已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2002年12月31日,郑州市政府召开声势浩大的维护外来务工者基本权益专项会议,对维护外来务工者基本权益工作进行了布置。主抓此项工作的副市长姚待献说:“我们坚决不允许个别业主、老板靠拖欠或克扣民工工资发财,靠盘剥民工致富。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拖欠民工工资、侵害民工权益就没理由!”
《郑州市外来人员就业管理办法》作为地方法规不久将颁布实施。办法明确要求,“用人单位与外来人员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郑州市还以《劳动法》和《务工必读》为基本教材,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劳动法制教育和培训,以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郑州市各部门联手干预,力度大,效果明显。
建筑行业用工多,欠薪相对集中。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市建委等单位联合,一次集中行动就为民工讨回工钱400多万元;对多次检查督促,拒不支付民工工资的建筑企业,取消其承接工程资格,逐出郑州建筑市场。司法机关集中力量,提高诉讼效率。金水区人民法院在受理120名民工诉一建筑公司拖欠劳务费案件中,集中人力,在短时间内将执行来的100多万元现金现场发到民工手里,强有力地震慑了黑心老板。
元旦下午5时20分,记者再次来到建筑工地,发现工棚里已没人了。小卖部35岁的老板张自杰看到记者,跑了过来,说是商水县有个广夏公司,来人帮了他们,给了民工们一人30元钱做路费。他们现在都回家了。
只有郭合庄一个人还留在郑州,住在那个透风的工棚里,继续为70多个兄弟追讨10万元的血汗钱。记者等了一会儿,没有再见到那个质朴的周口汉子。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致读者
亲爱的读者,《视点新闻》版今天与您见面了。这是本报今年扩版改版在第五版重点推出的一个新闻版。
《视点新闻》版以社会热点、群众话题、基层新事为报道重点,力求从贴近群众、贴近读者的角度,选取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带有典型性的事件性新闻,以生动的语言、朴实的文风、清新的笔法,呈现给广大读者。
本版开设的主要栏目有:《热点解读》,选取读者关注的事件性新闻,深入现场采访,展示事件过程,进行追踪、分析,每周4—5期。
《监督与思考》,选取典型事件,予以曝光,启发思考,每周1—2期。
《专访》,围绕社会热点话题、百姓关心问题,专题访问有关人士,介绍他们的见解和观点,每周三期;《人物》,配发照片,每周三期;《瞬间》,用镜头聚焦新闻事件,每周六期。
此外,还开设《金台数据》、《读者咨询》、《人民来信》、《乡村见闻》、《小镇新事》、《社区生活》等专栏。
欢迎广大读者惠赐图片和文稿,或提供采访线索:
E-mail:rmrb5b@peopledaily.com.cn
传真:010—65368224
来信请寄:北京人民日报总编室第五版
邮编:100733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人物
“神舟”四号飞船总指挥
“船老大”袁家军
左赛春
“神舟”飞船总指挥袁家军说,放飞“神舟”后,他的心就像挂在了天上。
这位40岁的少帅,从冰天雪地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回到北京,就一头扎进唐家岭航天城。飞船在轨飞行的7天,他将全神贯注地守候在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屏幕前。通过遥测参数的红绿曲线,他似乎能感受到飞船在天上的每一次呼吸。
33岁出任副总指挥
6年前,袁家军受命带领试验队员为我国航天员打造第一个返回舱。
与时下沉稳的大将风范相比,袁家军当初被任命为“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和唐家岭航天城全面建设总负责人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这张年轻的面孔打上了一个问号。才33岁的小伙子,能当好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史以来最大工程的大管家吗?虽然参与了资源卫星等型号分系统的研制和863载人航天的预先研究工作,但能挑起飞船领军人物这副重担吗?袁家军勇敢地接受了挑战。
飞行器研制试验中心的建设与飞船研制的工序交叉矛盾突出,“神舟”飞船返回舱又已成为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研制中的最短线之一。袁家军决定将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拿下。
倒排的日程是不倒的后墙。那段时间,袁家军每周有两三天都睡在办公室里,把塑料布往办公桌上一铺,就开始学习消化各种技术资料。他一边以真空环境模拟器为重点抓中心建设,一边以返回舱为重点采用并行工程组织飞船研制。1996年初,他与研制人员制定出了返回舱工作流程,明确了所有关键技术的完成节点。
作为行政指挥,袁家军始终与研制人员奋战在一起。“‘船老大’的外号就是那时来的,哪一天没去现场,工人师傅们都会很想念我。”
1996年9月28日,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个飞船返回舱诞生了。据专家统计,类似返回舱的结构正常加工时间一般需要18个月,但袁家军和他的“船员们”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用10个月时间将其攻下。
由于没日没夜地抢进度,其间他在向航天总公司领导汇报工程进展时,有着运动员般健壮体魄的他竟然说着说着就呕吐起来。返回舱的短线警报解除后,袁家军连续十天高烧不退。然而,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以自己的智勇和卓越的指挥才能逐渐树立起了果敢少帅的权威形象。
用“零缺陷”确保载人
对于飞船总指挥的角色,袁家军这样表白:“我向往充满梦想的职业,喜欢做有挑战性和具有冒险性的事情,它让人心跳不已。不是有句话吗?玩的就是心跳。担任飞船总指挥,既有开拓性,又能使各种创造的梦想得到实现,我很喜欢。”
回顾从立项研制“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这10多年的风雨历程,袁家军思绪万千,他说,实现飞天之梦的道路充满风险。为了确保“神舟”系列飞船的圆满成功和万无一失,袁家军几乎释放了所有的能量,向各种极限挑战。他要求科研人员做一切设计和试验都要有“载人意识”,严细慎实,全力以赴,精雕细刻。“神舟”四号发射时,袁家军经常一个人在航天别墅区散步,边走边想,怎样才能让大家更深入地思考,还有哪些疑点和问题在上天前没有彻底归零。
国际宇航联副主席的新使命
1998年,奥地利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滑雪胜地。正在此间举行的“空间商业化研讨会”上,袁家军就空间成本效益问题的演讲赢得了如潮好评。担任会议讨论组长的他,从历次的出访中感觉到国外同行对中国航天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这对他触动很大。
国际宇航舞台上,应该有中国航天人的洪亮声音!
2002年,袁家军代表中国参加了第五十三届国际宇航联大会副主席的竞选,并成功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副主席。这一天,距他过完40岁生日还不到一个月时间。而此前担纲国际宇航联领袖的陈芳允、陆元九和杨嘉墀等著名院士,无一不是叱咤风云的资深航天专家。
袁家军的心情是迫切的,面对不久将飞天的中国第一位航天员,袁家军最想对他说的话就是,祝你一路平安,希望你在飞行中沉着冷静,为“神舟”安全再加一道保险,我们会在着陆场迎你凯旋!(附图片)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读者咨询
人民日报历史上有几次扩版?
编辑同志:我是人民日报的一名忠实读者,近闻贵报的扩版消息,非常振奋。贵报在《敬告读者》中称,这次扩版是人民日报历史上的第三次扩版。但据我了解,人民日报好像不止三次扩版。请问人民日报到底有几次扩版,每次扩版的情况怎样?——读者
人民日报1948年创刊,出对开4版。
1956年,人民日报第一次扩版。7月1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扩为8个版,丰富报道内容。1961年11月1日起,因国家经济困难,纸张紧张,改出6个版,其中星期一为4个版。1963年1月起,每周改出五天6个版,两天4个版;1964年,恢复每日6个版。1980年,随着经济发展,本报每天出8个版,星期日和节假日出4个版。
1993年至1995年,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民日报再次扩版。1993年10月5日起,每星期二、五出12个版,其他时间仍为8个版;1995年元旦起,正式每天出12个版(周日为8个版)。
从本报改版和扩版的历史中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的发展与成长,是与国家的发展和强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编者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瞬间
北京血库血浆减少 市民元旦踊跃献血
年末,北京血库血浆减少。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北京市民踊跃献血。北京市献血中心西单广场采血车负责人崇淑珍说,元旦前来义务献血的人一直络绎不绝,截至下午6时,全天共接受献血人员178人。图为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的一年级学生刘于娃同学在献血。本报记者 雷声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