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国际)
专栏:
阿富汗局势
《喀布尔宣言》重申
阿与邻国互信友好
美军遭袭1人死德军坠机7人亡
新华社喀布尔12月22日电(记者曹卫国、孙闻)阿富汗过渡政府22日在这里与6个邻国签署了《喀布尔宣言》。宣言重申阿富汗与其邻国将在“领土完整、相互信任、友好睦邻、合作和互不干涉内政”基础上发展建设性和相互支持的双边关系。
阿富汗过渡政府外交部长阿卜杜拉与中国、伊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6国的外长或政府代表在宣言上签字。各国在宣言中对国际社会为重建阿富汗所进行的努力表示欢迎,并承诺参与阿富汗重建进程。
这项宣言是在为期一天的喀布尔睦邻友好关系国际会议结束时签署的。此次会议是在阿富汗新政府成立一周年之际举行的。中国驻阿富汗大使孙玉玺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会议并签署宣言。
据新华社喀布尔12月22日电阿富汗过渡政府总统卡尔扎伊22日说,阿富汗已经进入了与邻国保持友好关系的新时代。
新华社喀布尔12月21日电据喀布尔当地电台21日报道,一名美国士兵当天在喀布尔东南150公里的帕克蒂亚省遭到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袭击身亡。
据报道,该士兵属于在帕克蒂亚省追剿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残余分子的美国特种部队。当天上午,这支部队遭到一伙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袭击,这名士兵身受重伤不治身亡。
最近对驻阿富汗国际安全部队和美英联军的袭击有所增加。据报道,20日在喀布尔东北部的库纳尔省,一名美军士兵在与“基地”组织或塔利班残余分子的战斗中受伤。19日在驻阿国际安全部队门前发生的一起爆炸事件造成2人死亡3人受伤。此前两天,一辆美国军车在喀布尔市区遭手榴弹袭击,两名美国士兵重伤。
阿富汗内政部长瓦尔达克日前表示,“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残余分子近期可能会在阿富汗境内发动新一轮袭击。
据新华社柏林12月21日电(记者刘海燕)德国国防部长施特鲁克21日在此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德国联邦国防军驻阿富汗国际安全部队的一架军用直升机当天下午在喀布尔机场附近坠毁,机上7名德国士兵全部遇难。
施特鲁克说,这架CH—53型直升机是在德军驻地5公里附近执行巡逻任务时坠毁的。他表示,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架直升机遭受攻击。据报道,这是目前为止德国军方在海外执行任务时遇到的最大的一次事故。
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当天发表的政府声明中对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同时强调,这次不幸再次“用悲壮的方式”表明,在阿富汗的维和任务相当危险和困难。
据报道,目前飞机失事原因还不清楚。德国军方紧急组成的特别调查小组将于21日晚飞赴喀布尔,展开调查工作。
第3版(国际)
专栏:
日报纸载文认为
日中友好条约仍具现实意义
据新华社东京12月22日电(记者王大军)日本的日中友好协会机关报《日本与中国》在其提前出版的2003年元旦号上刊载文章,强调尽管《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以来日本、中国及国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今天该条约仍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篇由日本流通经济大学日中关系史教授古川万太郎撰写的题为《思考〈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意义》的文章说,2003年是值得纪念的《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该条约缔结后,日本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变,中国的变化尤为显著,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尽管如此,这一条约规定的原则及其意义都没有改变。
文章说,《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和《日中联合声明》具有的重要意义在于和平共处原则和反对霸权主义原则。和平共处原则,即两国相互尊重对方的体制和国情,不干涉内政,如果发生争端将通过对话的方式去谋求和平解决,是两国领导人在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时洞察到的金科玉律般的重要原则。
第3版(国际)
专栏:
朝宣布启封核设施
韩表示“严重遗憾”
本报平壤12月22日电记者赵嘉鸣报道:朝鲜中央通讯社今天发表新闻公报宣布,朝鲜已开始启封其被冻结的核设施并拆除监测核冻结的摄像机,以启动电力生产所需的核设施。
公报说,根据1994年朝美签订的日内瓦核框架协议,朝鲜冻结核设施,美国向朝鲜提供重油,双方同时采取行动。美国自今年12月起停止向朝鲜提供重油,严重违反了朝美核框架协议。因此,朝鲜政府于12月12日宣布了解除以美国提供重油为前提的核冻结,重新启动和建设电力生产所需的核设施的决定。美国单方面拒绝履行以提供重油补偿朝鲜电力损失义务的行为,导致朝鲜采取解除核冻结的措施。
公报说,朝鲜在宣布解除核冻结时明确表示,是否重新冻结朝鲜的核设施,完全取决于美国。迄今为止,朝鲜保持了高度的克制,一直注视着美国的态度。美国对朝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富有耐心的努力未能作出应有的反应,反而顽固地坚持其要求朝鲜“在首先放弃核计划后才能进行对话”的态度,并进一步在国际上加大对朝方施加的压力。
公报说,朝鲜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了解除核冻结决定的内容。朝鲜向国际原子能机构申明,朝鲜解除核冻结与朝美签订的协议有关,与朝方同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的协议和核安全协定无关。朝鲜解除核冻结是为维护本国的主权和生存权免遭美国侵害而采取的特别措施,旨在解决填补电力缺口的紧迫问题。朝鲜先后两次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拆除核设施的封条和监测摄像机,但国际原子能机构以举行工作协商为由拖延时间,未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公报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电力生产所需的核设施能正常启动,朝鲜将立即开始拆除此前冻结的核设施的封条和监测摄像机。
本报汉城12月22日电记者徐宝康报道:韩国政府今天对朝鲜宣布拆除核设施的监测摄像机表示“严重遗憾”,并要求朝鲜立即将监视设备恢复原状。
据当地媒体援引韩国政府官员的话说,韩国的立场是朝鲜必须继续维持核冻结。韩国将与美国、日本以及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紧密合作,谋求朝鲜核问题的和平解决。在现阶段,韩国将加强外交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热线
中东“路线图”未能出炉
本报驻美国记者任毓骏
12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副总统切尼、国务卿鲍威尔、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欧盟代表索拉纳和丹麦外交大臣默勒聚会华盛顿,举行关于解决巴以冲突的国际会议。这是自今年9月所谓中东和平“四驾马车”在联合国相聚后的又一次会议。
四方官员在会谈后发表的声明中说,中东“路线图”方案的最后形成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下一步工作就是为方案的实施建立一个有效可信的监督机制。声明敦促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能够尽快履行各自恢复和平、寻求改革和改善人权状况的责任,特别呼吁双方立刻实现全面停火,包括结束在任何地方对以色列人的恐怖行为。一旦实现停火,以色列应该从巴勒斯坦地区撤军,恢复两年多前暴力开始以前的状况。
在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布什承诺,美国仍致力于巴勒斯坦建国计划,但是计划还没有制定好,希望等到以色列大选后再考虑公布实施。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参加会谈的各方都有“两个独立国家并存”的构想,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平安全地共处。这个构想需要双方妥协。欧盟一直努力促成在华盛顿会议上发表中东“路线图”方案,并且强调中东和平进程需要保持势头,距离在2005年前建立巴勒斯坦国的最后期限时间不多,所以形势紧迫。
这次会议没有公布人们盼望已久的中东“路线图”,也没有迹象表明任何新计划被采纳。英国舆论称,这次会议无果而终;白宫则辩解说,美国仍致力于促进中东和平和巴勒斯坦建国计划。巴勒斯坦21日发表声明,谴责中东问题四方会议推迟公布“路线图”,这一决定无益于中东和平进程,损害了国际社会为挽救中东和平进程已付出的努力,并强烈批评美国在联合国否决谴责以军打死联合国救援人员的决议。
实际上,这一“路线图”主要以美国总统布什今年6月24日的中东政策演说为依据,经由调停中东问题的“四驾马车”拟就,原计划在这次华盛顿会议中宣布。据媒体透露,这份文件概述了分三阶段达成“两个永久独立国并立”的方案,以长远解决以巴冲突,促成巴勒斯坦在2005年独立建国。“路线图”第一阶段的要点是停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恐怖行动和暴力冲突,同时巴勒斯坦人致力建立制度法规。这一阶段要求巴勒斯坦领导层发表“明确声明”,重申以色列享有在和平与安全环境下的生存权。同时,以色列政府也必须“明确声明”它对两国并存的承诺,即一个独立且享有主权的巴勒斯坦国在和平与安全环境下与以色列毗邻共存。以色列必须停止“危及相互信任”的行动。第一阶段也要求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人必须恢复“安全合作”。
第二阶段为“过渡期”,从巴勒斯坦选举结束后,到2003年底巴勒斯坦人以临时边界线建国为止。届时协调中东问题和平解决的四方将召开国际会议,援助巴勒斯坦经济复苏。第三阶段旨在“建立巴勒斯坦国”。2004年初,四方将再次集会,就解决边界、耶路撒冷、难民和定居点等问题达成协议。
欧盟方面一直在促成这一中东“路线图”如期问世,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世界也一直呼吁这样做。但美国再一次声称“在适当时候推动这个方案”,这就是美以共同决定的明年1月27日以色列大选后再通过这个“路线图”。
(本报华盛顿12月21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中共十六大意义跨越国界”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吕岩松
20日傍晚,莫斯科瑞雪纷飞。200多名俄罗斯各界友好人士从四面八方赶到中国大使馆,听张德广大使介绍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活动大厅里欢声笑语,气氛热烈。早来的俄罗斯朋友聚集在中共十六大宣传栏前,一边观赏介绍大会盛况的图片,一边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年近古稀的退役将军加富罗夫一身戎装,胸前缀满勋章。他告诉记者说,上个世纪50年代他曾作为军事专家在中国工作过,虽说上了年纪,但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发展。他对中国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新当选的中共领导人都有所了解,他希望张大使能详细介绍一下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张德广大使和俄中友好协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先生一起走上了主席台。张德广说,中共十六大报告是中国在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解决了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重大问题。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报告内容后强调说,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张德广还介绍了前不久普京总统访华的成果,表示相信中俄友好合作一定会结出新的硕果。他的讲话不时被台下热烈的掌声打断。接着,使馆参赞田二龙向俄罗斯朋友介绍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由来、指导意义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主席台上的季塔连科先生显得格外激动。他不仅是俄中友协主席,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中共十六大召开后他多次写文章介绍会议精神,前不久还在互联网上主持论坛同网友交流对中国下一步发展的看法。季塔连科发言说,这次活动对俄各界了解新世纪初中国的总体政策和发展方向很有帮助,充分体现了俄中两国之间的信任关系。这位专家尤其强调了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不同文明共同发展的问题。他说,俄中两国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俄中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将为两国人民造福,也必将成为新世纪国际关系发展的典范。
介绍会结束后,俄罗斯朋友纷纷同中国外交官和记者交流感受。使馆准备的有关中共十六大的俄文材料格外受欢迎。《消息报》记者萨文科夫兴奋地说:“中共十六大意义跨越国界,它将产生长远的政治影响力。”俄罗斯权威杂志《新时代》将中共十六大列入2002年世界十大新闻。
(本报莫斯科12月20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突检伊10处地点
美总统接种天花疫苗驻科美军大规模军演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综合此间收到的消息,有关伊拉克问题21日最新动态如下:
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对伊拉克10处被怀疑用来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中远程导弹的民用和军事设施进行了突袭式检查,这些地点都在巴格达市内或附近。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尔斯在视察驻扎在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美军时表示,美国军队已经作好了准备,一旦布什总统下令就对伊拉克开战。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召开伊高级领导人会议,研究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一些最新事态发展。出席会议的有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易卜拉欣、副总统拉马丹、副总理阿齐兹、外长萨布里、革命指挥委员会成员马吉德、议长哈马迪和新闻部长萨哈夫。
美国中央司令部说,美国及其盟国的飞机在伊拉克南部抛撒了24万份传单,呼吁伊拉克军人背弃萨达姆。中央司令部说,这是最近3个月来第八次从空中抛撒“倒萨”传单。
美国政府官员说,布什政府已同意向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提供有关伊拉克武器计划的情报,帮助他们寻找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英国国防部发言人说,有关英国皇家海军计划在伊拉克南部发动大规模两栖登陆行动从而把萨达姆赶下台的报道完全是猜测,目前英国尚未决定对伊采取军事行动。
美国驻土耳其大使皮尔逊在会见土耳其总理居尔之后表示,土耳其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决定它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
国际原子能机构发言人格沃兹德茨基说,伊拉克在提交给联合国的报告中没有出示证据表明它从未试图从尼日尔获得铀,不过,美国也没有提供证据表明伊拉克曾试图从尼日尔购买用于生产核武器的铀。尼日尔矿业和能源部长迪亚里说,尼日尔从未向伊拉克出售过铀。他说,美国有关伊拉克企图从尼日尔获取铀的指控相当于诽谤,美国如果有证据的话就必须出示证明尼日尔卷入伊拉克核计划的证据。
据新华社华盛顿12月21日电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生物武器袭击,美国总统布什21日接种了天花疫苗,作为实施50万美国军人接种天花疫苗计划的一部分。
布什在本月13日宣布了一项天花疫苗接种计划,以预防恐怖分子可能发动的生物武器袭击。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宣布天花已被根除,但一些实验室仍然保留了天花病毒样本。
据新华社科威特12月21日电(记者洪漫)据此间媒体21日报道,驻科威特美军当日在科北部靠近伊拉克边境的沙漠地区开始为期两天的军事演习。几千名美军官兵和几百辆装甲车参加了此次实弹演习。这是美军自海湾战争结束以来在科威特举行的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据介绍,此次演习将在白天和夜间两个时间段举行,是美军近几周来在科威特沙漠地区举行的系列演习的一部分,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12月22日电(记者蒋国鹏、明大军)以色列国防军近日在安全、民政和急救等部门配合下加紧战略防御准备,以防范遭到打击的伊拉克向以色列发动报复性袭击。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札记
“伙伴计划”遭冷遇
朱梦魁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最近宣布,美国将启动“构思已久”的“美国—中东伙伴计划”,以帮助阿拉伯国家推行现代化改革,并借此改变美国在阿拉伯国家的负面影响。据报道,该计划包括2000万美元的援助款项,目的在于刺激中东的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
面对这一计划,阿拉伯国家态度冷淡。埃及外长马希尔指出,尽管该计划有某些“良好愿望”,但却没有触及阿以冲突这一核心问题,只有尽早结束以色列对阿拉伯领土的占领,才能使中东各国人民共享安全与和平。据认为,埃及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要阿拉伯伙伴,它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阿拉伯国家的立场。
当前,这一计划遭到冷遇并不奇怪,因为它完全是美国中东战略的衍生物,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以小恩小惠拉拢更多的阿拉伯国家,以保证美国能顺利地主导中东事务;二是通过改善美国在阿拉伯国家中的形象,来缓和紧张的美阿关系,使美国有效地对阿以双方施加影响。
在“9·11”事件以来的反恐斗争中,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媒介顺着政府的意志,不仅没有善待阿拉伯民族和伊斯兰教义,甚至有意渲染、扩散种族与文明冲突论调。近年来,美国变本加厉地在中东推行双重标准,一味支持以色列打压巴勒斯坦,顽固坚持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和军事威胁,还将一些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打入“邪恶轴心”或“无赖国家”的另册。由此可见,美阿关系紧张的现状,并非阿拉伯国家的过错,而是美国一手造成的。在美阿关系充满变数、中东地区潜伏危机的形势下,只想用小钱买通而缺乏改弦更张的诚意,无论怎样好听的计划都是无济于事的。
第3版(国际)
专栏:
加欧峰会达成共识
加强贸易投资和反恐合作
本报渥太华12月20日电记者陈特安报道:加拿大—欧盟半年度首脑会议19日在渥太华举行,与会双方领导人达成共识,双方将加强贸易投资和国际安全方面的合作。
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和欧盟执委会主席普罗迪,在会谈结束后于渥太华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他们希望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的架构下,提升加拿大—欧盟的双边贸易额。
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回合谈判”预定在2004年结束。该回合谈判将着力促使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自由贸易,促进贸易自由化。
克雷蒂安总理表示,他与普罗迪、拉斯穆森已指示各自的下属官员,寻找一项新颖独特的方法,以加强双边贸易和投资。
普罗迪说,欧盟拥有巨大的市场,加拿大如果有进入这个市场的更佳渠道,就可以避免过于依赖美国市场。
双方领导人还讨论了打击恐怖主义等问题。
第3版(国际)
专栏:
国际关系理论研讨会举行
本报北京12月22日讯记者吴迎春报道:21日至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举办的国际关系理论研讨会在此间举行。会议围绕当前国际关系的走向与特点,国外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新安全观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与会者还就加强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出建议。中外专家学者近60人出席了研讨会。
第3版(国际)
专栏:
十二月二十一日,由于原来的道路被截断,两名巴勒斯坦妇女被迫在松软陷脚的沙滩上艰难行走。当日,以军在纵贯加沙地带的萨拉丁公路和海滨大道设置路障,截断交通,将加沙地带“切割”成三段。以军方宣布此举是出于安全原因。新华社记者周轶君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穆尔希德·汗外长强调
孟高度重视对华关系
新华社达卡12月22日电(记者潘小珠)孟加拉国外交部长穆尔希德·汗22日强调,孟中两国是传统友好国家,孟高度重视两国间发展伙伴关系。
穆尔希德·汗在孟总理卡莉达·齐亚定于23日开始对中国进行的正式访问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早在孟加拉国民族主义党领袖卡莉达·齐亚于1991年首次出任总理以来,“我们就一直特别注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因为孟加拉国一向认为“中国是我们的真诚的、值得信赖的伙伴”。卡莉达·齐亚总理即将对中国进行的正式访问将促使孟中两国友好合作关系“迈上新台阶”。
穆尔希德·汗在采访中特别提到了朱镕基总理今年1月对孟加拉国进行的访问,认为朱总理的访问“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他认为,朱总理的达卡之行是卡莉达·齐亚领导的四党联盟于2001年10月1日大选获胜,再度执政后迎来的第一位进行正式访问的外国政府首脑,是时隔13年后来到孟加拉国的又一位中国总理。
穆尔希德·汗说,朱总理访孟期间曾说过,“无论国际风云和两国国内形势发生什么变化,中国永远是孟加拉国可以信赖的朋友和发展伙伴”,这一立场“充分体现了孟中双边关系已经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已成为孟加拉国的“积极的发展伙伴”。
穆尔希德·汗说,在朱总理访孟后不到1年的时间里,孟新政府就有多名内阁部长包括他本人在内先后访华,“双方之间的高层互访进一步增进了孟中之间的友好合作”。
卡莉达·齐亚总理应朱镕基总理的邀请,将于本月23至27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第3版(国际)
专栏:综述
阿网开一面巴战俘回家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丁子
阿富汗临时政府副总统阿明·阿尔萨拉18日在访问巴基斯坦时表示,阿当局将尽快释放目前所关押的巴基斯坦战俘,让他们早日回国,促使两国间的战俘问题尽快解决。从上个月开始,阿方已经开始增加释放战俘的数目。11月,有上百名巴基斯坦战俘通过巴阿边境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阿富汗当局称,这些被释放的战俘已经在阿富汗完成了服刑,应该被遣返回国。
所谓巴基斯坦战俘,大多是在去年美国军事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时,越境去支援塔利班的巴基斯坦人,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巴阿边境的部落地区。他们中有些人到阿富汗后,参加了与反塔利班联盟的战斗;也有一些人刚入境就赶上塔利班溃退,一枪未发就成了俘虏;还有一些人称自己只不过是在阿富汗务工的巴基斯坦人,塔利班战败后,他们被当作越境武装分子关押。
阿富汗卡尔扎伊政府成立后,阿外交部长在一次访问巴时,正式把这些非法越境的巴武装人员称为“战俘”。这就表明,这些人已经和被俘的塔利班士兵以及一些“基地”组织武装分子一样获得了“战俘”的身份,而这些战俘的遣返问题也可以通过两国间正式外交途径解决。据巴方估计,塔利班垮台后,散落在阿富汗各地被关押的巴战俘大约有2000多名。
围绕战俘遣返的问题,巴阿外交部门进行了多次协商,一些海湾国家和国际红十字会也为此在两国之间进行协调。一年中,巴方争取战俘回家的努力取得了成果。从年初到现在,已经有将近1000多名战俘被分批遣返巴基斯坦。阿富汗方面表示,阿方将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让剩下的战俘陆续返回巴基斯坦。此次阿副总统对巴进行了访问后,这些战俘在短期内回国的希望就更大了。
目前,巴阿两国都希望战俘问题能够顺利、平稳地尽快解决。对巴基斯坦当局来说,战俘问题是反恐斗争留下的一块“心病”。在许多巴基斯坦人看来,这些战俘在当时的情况下,只不过是受到反美情绪和宗教情感的支配,并没有太明确的政治目的。另外,随着反恐斗争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巴民众认为,美国的反恐战争不仅打击了恐怖分子,也正在越来越深地伤害着广大穆斯林的利益和感情。在这种情况下,穆沙拉夫政府绝不能对战俘问题漠不关心。战俘问题的解决,既可以稳定国内民众的宗教情绪,也有助于扭转民众对反恐战争所怀有的逆反心理。
对阿富汗过渡政府来说,释放战俘可以争取人心,改善巴阿两国的关系。尽管阿富汗目前并不太平,但政府也能认识到只有争取人心,才能维持社会稳定,高压手段只能适得其反。更何况,许多巴基斯坦和阿拉伯国家的战俘只是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并不是恐怖组织的核心人物。在经过了一年多的调查后,继续关押他们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将其释放,既减轻了负担,也显示了政府的宽大。
另外,阿富汗过渡政府目前也正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尤其是穆斯林国家的外交和经贸关系。最近,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阿邻国还将与阿当局签署不干涉阿富汗内政的宣言,在这种情况下,遣返战俘也就成了卡尔扎伊政府对巴示好的一个手段。不过,这些被遣返回来的战俘进入巴基斯坦后,还要接受巴有关方面的质询,待他们把有关问题交代清楚后,才能真正回到自己的家乡。
(本报伊斯兰堡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