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
搬家
搬家的汽车就要出发了,新疆轮台县草湖乡阿克库木村的司马义·托乎提老人回望着自己的故居。
为了保护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11月15日起,轮台县开始对塔里木河中游的草湖乡进行大规模移民搬迁。当天共有100户、450余人搬迁到了新建的移民安置区。今后几年内,将有千余户农牧民搬离塔里木河沿岸的原始胡杨林,被安置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王新彪摄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大力发展小城镇,成为解开当前“三农”难题的一把钥匙——
如何奔小康问计小城镇
本报记者彭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广大农村应怎样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其中将起到何种作用?12月7日,由国务院体改办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牵头,来自北京的专家和全国部分小城镇代表一道,就小城镇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展开了热烈讨论。
全面小康难在农村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专家们认为,从某些指标上看,中国已经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事实上,GDP1995年已比1980年翻了两番,人均GDP也于1997年实现翻两番目标。
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应该看到,中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地区差距在拉大,还有许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说:“即使我们现在在某些指标上达到了小康社会的标准,这种小康也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的。”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全面小康社会的16项指标中,广大农村还有3条没有达到:人均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医疗卫生条件。这其中,农民收入是个关键。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水平连续6年处于徘徊和缓慢增长状况。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李炳坤提供的数字令人担忧:以目前的水平,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不仅低于城市居民平均水平,甚至比城市居民最低收入水平还低将近500元。
专家们一致认为: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农民生活达到小康,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农村奔小康“农民”要减少
农村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减少从事第一产业——农业的农民数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与会专家的共识。
对此,陈锡文这样解释:“为什么农产品的市场饱和状况,在中国人均GDP不到900美元就出现了,而发达国家人均GDP3000美元时才出现呢?很简单,农民人口多,消费水平低。”不难想象,如果大多数农民永远停留在土地上,农业的效益就永远难有大幅增长,农民收入水平就永远难有大的跨越,农村消费市场就永远难有大的起色,中国城乡经济就永远难以迈入相辅相成、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要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必须使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3.65亿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仍然高达50%,没有达到20%以下这一国际标准;而同年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7.66%,也没有达到60%以上的国际标准。专家们说,未来20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把2.2亿农业人口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
减少农业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有两条:进厂、进城。进厂是到乡企就业。由于近年来乡企进入调整期,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和1996年相比,2001年全国乡企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人数减少了大约500万人。
进城打工挣钱,已成为当代农村有志青年的潮流。相对农业生产来说,城里钱好挣,而城里根难扎。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尹成杰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从中国的国情来说,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在小城镇。因为小城镇生活、生产成本低,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强。
于是,大部分农民进城淘金之后的首要选择,是回乡创业。这其中,一部分回了乡里,一部分回了家乡的小城镇。
陈锡文说,如果小城镇能给回乡的农民良好的创业环境,将使他们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同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直接进入小城镇,使小城镇成为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纽带。
小城镇能否挑大梁
事实上,小城镇已成为继乡企之后,中国农村又一道亮丽的风景。1990年—2001年的11年间,全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800多个,每年转移农村人口约1000万人,10年超过1亿人。
但是,专家们也善意地提醒:小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切忌冒进。
陈锡文认为,如果按人头算,人均投资低于5万元以下,将难以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小城镇。要建,也只能是几座小区、几处花园,没有产业、没有后劲的“四不像”。
全国目前有乡镇超过4万个,即便是建制镇,也超过2万个。假如都按上述标准建设小城镇,按现有国力和农民的财力,将是空中楼阁。
专家们还强调,小城镇要建起来,并且能够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有潜力和前景的产业作为支柱。小城镇经济是小城镇生存的基础,小城镇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与会的12个小城镇,无不各具特色,各有产业。竹林靠的是耐火材料和药材,布吉则是农产品市场,白沟的“法宝”是各式箱包……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段应碧认为,在中国,要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民”,发展小城镇是一条根本出路。他鼓励各地的试点小城镇,大胆试,大胆闯。他也希望各有关部门要支持小城镇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突破现有管理体制的某些方面,要用发展的眼光,实事求是,网开一面。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微型调查
投资建设“当家水”
沂蒙农民自办水利
郭路祥高正鹏
近几年来,沂蒙山区连续发生旱情,特别是今年以来,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水利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日益突现。但是,在当前逐步取消“两工”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形势下,要实现水利建设的大发展,必须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使农民真正成为投资建设的主体。
对此,临沂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顺应民意,及时制定了鼓励、引导农民群众在规划范围内建设水利工程的政策。明确规定,自己建设的工程,自管、自营、自己所有,允许卖水经营,准许抵顶应承担的“两工”,还给予一定的补助和表彰。
这些优惠政策大大激发了农民群众自己投资建设“当家水”的积极性,使水利工程建设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形成了农民自办水利的可喜局面。费县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谁所有”的做法,近年来县乡投入“以奖代补”启动资金3500万元,群众投入资金达10430万元。全县6700多处农民自办小型水利工程在今年大旱中实现减灾效益4500万元。
进入秋冬之后,沂蒙大地上到处都摆开了水利工程的战场,农民自办水利发展迅速。截至11月21日,临沂市已开工农民自办水利工程7728处,占全部工程的47%,投入建设资金7570万元,这些水利工程建成后,可解决3.9万亩的农田灌溉和4.2万人的吃水问题。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新视野
发展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重要选择
国务院体改办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
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充分认识我国现实国情的条件下,通过较大幅度地提高城镇人口比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体制矛盾和资源约束条件,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充分了解我国的现实国情,特别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经济管理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善的状况下,我国城镇化仍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当前,各级政府在推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十分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一部分人和少数地方,对于推进城镇化的认识上有一些偏差。如错误地把城镇化单纯地理解为城镇建设,不惜举债和增加摊派,不切实际地搞城镇建设,有的地方不顾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盲目下达指标,修广场、花园、办公楼和大马路,抬高了城镇建设的成本。忽视了农民进城就业、企业投资都需要较低的门槛条件。
加快城镇化进程,首先要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定居的问题,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脱离出来,逐步向城镇集中。通过减少农民,增加农村人均占有农业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增加城镇居民,增加对农产品的商品需求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并带动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
加快城镇化进程特别要注重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农村迅速崛起的小城镇,成功经验的重要一条就是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正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可以有条件进城谋生。乡镇政府有了充足的公共收入,可以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镇化进程,应允许农民自由地进城择业、务工经商。近些年,有8000万到1亿左右的农民外出到各类城镇打工,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是外出打工工资。只有放开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取消各种不合理限制,才能使农民有稳定的收益,逐步地适应城市文明,为农民最终在城镇的沉淀,完成作为城镇居民的转化创造精神和物质的前提和条件。
加快城镇化进程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小城镇的发展。从转移农村人口的目标出发,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很难支撑农民在各类城市的定居生活,而且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面临的困境、社会保障支付的压力以及现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准,都在不同程度上拉大了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而小城镇和农村具有天然的联系,小城镇是乡镇企业和民营的中小企业的载体,基础设施条件不高,对于农民进入的门槛相对于各类城市要低得多。
所以,从推进城镇化的现实途径上看,小城镇的发展是当前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
2002—2003年度五种农产品需求态势如何?
玉米大豆增长快小麦水稻走势平猪肉需求增长慢
蔡萍
今年以来,由国务院体改办体改研究会牵头协调,组织农业部信息中心、农研中心、文献中心、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及江苏省农业厅、天津市农委等单位,与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合作,首次完成了中国5种大宗农产品的跨品种分析工作。
这次跨品种预测分析选择了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生猪5种农产品。前四种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约占粮食总产量的87%—89%。第五种是中国最重要的畜产品,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根据2001—2002年度的数据、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气候情况及各品种间的相互影响,对5个品种2002—2003年度的供求平衡情况进行了分析,总体概况为:
1.五种产品的总需求量呈有规律变化。主要用于饲料及食用油的玉米和大豆随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较快地增长。作为主食的小麦和水稻需求增长基本持平。基于其他肉类增长较快,猪肉的需求增长比饲料增长慢。
2.与2001—2002年度相比,2002—2003年度粮食类产品四种总产量有增有减。玉米增产10.8%,大豆增产10%,小麦减产3.3%,水稻减产0.3%,但上述品种都对进出口及消费的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库存较多。
3.全国粮食库存历史基数大。小麦、玉米、大米、大豆4种粮食已连续两年当年结余为负数,即都在“挖”库存,从侧面反映出库存较多的事实。
备注:本报告所有数据(除生猪平衡表外)都用市场年度,即大豆、豆油、豆粕和玉米都从上年10月1日起至下年9月30日止,小麦从上年7月1日起至下年6月30日止,大米从上年9月1日起至当年8月31日止;2001年播种面积、产量都为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02年播种面积为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进出口数据为海关统计数据。用种量为国家计委农产品成本调查数据。其余数据都为课题组成员的估计数;本报告分析预测数据发表时间为2002年6月。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村组报刊应公开
编辑同志:
近来在农村走访时,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部分村、组用集体资金订阅的报刊没有被有效地利用起来,有的村、组办公室甚至看不到一份报刊。这使得许多村民失去了了解党和政府的经济改革政策,失去靠科技、靠信息致富的大好时机。因此,呼吁基层村、组创办报刊阅览室,广大村、组干部要带头读报阅刊,并组织农民学习讨论、实践推广,以充分发挥报刊应有价值。申济丰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
邢台市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
本报讯河北省邢台市从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入手,让特色主导产业这个“龙头”,带动当地经济腾飞,开创邢台市建设的新局面。邢台市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特色主导产业,不断提高特色主导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现在,邢台市的19个县市(区)几乎都有各自的特色主导产业,像清河县的羊绒、沙河市的玻璃、隆尧县的方便面、临西县的轴承……这些产业有一定的基础、一定的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王殿银王志忠安建军)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全面建小康“村官”想什么
本报记者朱隽
“村官”,他们是村民直接选举出来的。他们的所思所想、一举一动都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日前于南京结束的第二届“村长”论坛,来自25个省、市的100多位“村官”聚集一堂,畅谈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农村社区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将来。
以特色求发展
采访中发现,“村官”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发展”,与此相联的另一个词就是“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促发展,已经成为他们在发展村级经济时持有的清晰理念。
山东省聊城市的刘庄村过去是一个一不靠城、二不临路的贫困村,可如今的刘庄却是家家户户住上了小康楼、看上了有线电视、用上了程控电话,人均年收入超过5000多元的富裕村。谈起变化的原因,村委会主任刘耀将其概括为因地制宜,找准优势,突出特色。他们村在发展蔬菜脱水厂、速冻食品厂等企业时,挑的全部是立足本地资源型的项目。
近年来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与刘庄村相似的广东省广州市槎龙村、江苏省盐城市大洋村、河南省卫辉市张武店村、江苏省徐州市马庄村……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特色经济村、农业精品村和民俗文化村像一朵朵色彩艳丽的鲜花绽放在祖国各地,它们所显示出的蓬勃生命力说明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确有利于加快村级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可持续发展
另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是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仅因为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此次论坛的一个重要主题,更重要的是因为可持续发展的确是“村官”们的心中所系。
来自辽宁省大连市后石村党支部书记陈玉圭在谈起村里的发展时说,“现在干啥都得想着点儿将来,老辈儿留给咱们的是青山绿水,咱不能啥也不给后人留吧。所以我们村里在办企业时是宁可不挣钱,也不能有污染。”与他有着同样想法的“村官”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广东省广州市沙东新村党支部书记杨锦兴介绍说,如今的沙东新村是绿树成荫、山清水秀,村民在美好的环境中享受着富足的生活。
“村官”们在此次论坛上倡导并最终签署了《中国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公约》。“爱我家园、身边做起,环境保护、家家有责,保护耕地、兴修水利,生态农业、大力发展……”这字字句句都描绘了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绿色”将来。
全面发展建小康
实现全面小康,农村发展是关键。
谈起全面小康,各位“村官”的认识既清晰又惊人的相似。广西省梧州市龙新村党支部书记严醒智说,“我们村去年人均收入3500元,说来已经实现了小康,但这个小康并不全面,而且我知道现在还有很多村连我们这个水平还没达到,想实现全面小康任务不轻啊。”当记者问起“你心里的全面小康是个什么样儿”时,他说那时候不仅我们的生活应该达到一定水平,村民素质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农村社会稳定,村民不仅有知识有文化,还应该知法懂法。当记者将同样的问题问到河南省卫辉张武店村党支部书记霍清廉时,这位硕士“村官”描绘了一幅“衣食富庶、精神充实、空气清新、没有污染、村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
如何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江苏省徐州市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孟庆喜谈道,要加快发展村级经济,一方面要引进信息、技术;一方面要培养并留住自己的人才;要增强村民的公民意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让他们的生活向城市化靠拢;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听了这些“村官”的想法,让人相信建设经济兴旺发达、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富有、民主法制健全、村民素质优化、生态环境优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业必将实现。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再造秀美山川(书法)
爱新觉罗·恒铵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相关链接
小城镇发展数据
1978年,我国有建制镇2176个,到1988年,发展到11481个;1992年以后,进入高速增长期,到2001年年底,已突破2万个,达到20374个。
也就是说,最近10年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800个左右,每年转移农村人口1000万人,10年中有超过1亿的农村人口落户小城镇。
国务院体改办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提供
第7版(农村经济)
专栏:相关链接
小城镇改革试点项目
建设部小城镇建设“625”试点工程
项目内容:“6”是选择6个经济条件好的县(市)进行城镇化试点(截至2001年底,扩大到41个县市),目的是在县(市)域范围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是选择两个试点地区(即京—津—唐地区和南阳—襄樊地区),探索大城市郊区和中部农业地区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途径;“5”是选择500个条件较好的小城镇进行建设试点(截至2001年底,共有580个),探索不同类型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经验。
实施时间:1994年至今。
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到2001年底,各省(区、市)共确定了约3000个中心镇,省级试点小城镇1169个。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项目
项目内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改革等。
实施时间:1996年至2004年。第一期:1996年至2001年,由原国家体改委协调国务院11个部委实施,8个试点小城镇参加。第二期:2001年至2004年,由国务院体改办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指导实施,12个小城镇参加。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