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争创优势
达州交通大跨越
——四川省达州市加快交通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刘裕国
位于四川省东部大巴山腹地的革命老区达州市,在近两年多的时间里,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实现了四川省委提出的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战略。2000年以来,全市公路交通建设投资达到30亿元,相当于过去10年投资的总和。目前,达州境内的国道、省道高等级公路和县公路已达到7000多公里。眺望苍茫的巴山渠水间,一条条路阔、标美、质量高的新增蜀道,穿山越岭,纵横交错,气势蔚为壮观。千百年来流传的“巴山背篓哥,干的牛马活,行走羊肠道,不幸滚下河”的哀怨民谣,已经变成了“坦途纵横车如潮,巴渠大地传捷报”的壮美颂歌。
两年多,不过弹指一挥间,达州交通高速发展的秘诀是什么呢?达州市委书记李隆春一语破的:“与时俱进,不断用创新精神抓发展。”
创新机制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达州市是典型的盆周山区,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过去交通建设长期滞后,作为中国西部四大名城(重庆、成都、武汉、西安)交汇辐射中心地带的达州,区位优势却一直难以显现。
2000年初,达州撤地设市后,新任领导班子形成了“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达州新跨越,交通大发展”的共识。达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达州建成“四川东部交通枢纽、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川渝鄂陕结合部经济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把交通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三大目标之首,先后编制了全市交通建设规划,出台了《关于把达州建成四川东部交通枢纽的意见》。
达州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转变职能,创新机制,才能增强建设和发展的动力。近两年达州市在公路建设中,大胆探索把权力和利益分开、把决策和执行分开的新路子,营造了一个全新的、高效的运行机制。
创新领导机制。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重点交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交通建设重大问题和重点项目的组织领导。市领导经常参加交通建设项目讨论会,现场办公解决有关交通建设重要问题。全市7个县(市、区)签订责任书,逐级落实责任。每年都开展评选“优秀路书记、优秀路县长”活动,全市已表彰公路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书记、县长50多人次。市和一些县交通局还实行了局长联系项目责任制。从前年开始,达州从市主要领导到部门领导,都不再直接担任工程项目的直接实施者,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宏观管理,用于服务和协调。
创新管理体制。全面推行项目业主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近几年,达州市交通建设的20多个项目、数千公里路段和大量的配套工程,全部纳入企业化管理轨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项目严格实施招投标,邀请社会各界参与招标监督,确保选择技术力量雄厚的建筑企业施工,使路面、大桥等工程施工均由有资格的专业队伍承担。新的管理体制,不仅规避了招标和投标中弄虚作假、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等不法行为,而且有效地保障了工程质量。对工程转包、非法分包和无证、越级承包等行为坚决处理。一个健全的“企业自检、社会监理、政府监督”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整个监督严格细致,就连路缘带平滑线条是否圆滑、顺适、流畅,纵向起伏,路缘带片石混凝土施工是否规范等问题都得到了有力的监管。近几年来,达州没有出现过一次交通建设工程质量事故,项目全部达到优良标准,建设速度比计划提前了近百天。
创新投融资体制。在交通建设资金的筹集上,达州建立起各方协力夯实交通基础、多家共筑巴渠坦途的交通建设投资融资新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为达州交通赢得了加快发展的新机遇。达州市还以争取转让经营权、推行股份制、发行债券、招商引资等形式,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了融资渠道,形成新的投资机制。其中,市级和二级路网建设以公办民助为主,建立股份有限公司,由市里控股;三、四级路网建设则倚重民办公助,鼓励群众投资投劳。“九五”期间,全市交通建设投资35亿元,是“八五”期间的12倍。
凝聚民心是加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市委书记李隆春来到刚刚破土的渠县三级路网建设工地。他颇有感触地说:“人民群众有着加快交通建设的强烈愿望,蕴藏着发展交通的巨大热情。我们一定把群众的这种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凝聚起来。”
从那时起,一个宣传、引导和组织群众大办交通的活动在达州上下普遍展开。他们通过会议、媒体、宣讲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发展交通是改善自身生产生活环境,加快经济发展,走向富裕文明的必由之路。
达州市在组织群众参与三、四级路网建设中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做法。一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依法行政,把政府的决策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二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超越群众的承受能力,更不搞强迫命令,一切都按政策规定办事;三是把群众的投资交给群众自己监管,由他们派出自己信得过的干部和群众掌握资金,每一笔钱都花得让群众明白,心里踏实;四是群众既出钱修路,又从修路中得实惠。工程施工中,除铺设油路路面等技术性较强的工程由专业队伍施工以外,其余土建工程一律由各村自己组织本村劳动力施工,由交通部门派技术人员负责指导。这样一来,农民既可以从工程中获得一部分收入,就地转移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同时减轻了负担。
为了把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达州市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市委书记李隆春、市长谢天刚以及分管交通的副市长李志成经常深入施工第一线,检查质量,解决难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市交通局长冯乔孝每月至少4次上工地,出差归来,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工地,在210国道改建工程中,他常常冒着恶劣的气候到现场查质量。在宣汉,人们至今还传颂着献身公路建设的原新华区区长庹兴忠的名字。自宣双路开工那天,他就把行李搬进工地,一住就是一年多。他一边指挥一边干,运土嵌石,铺路筑坎,累得又黑又瘦。他多次感觉身体不适,但都不肯到医院去检查,等到宣双路通车,他终因病重住进医院,结果因肝癌晚期走完了仅45年的生命历程。许多村民对记者提起这件事就热泪盈眶,深深怀念这位好干部。宣汉人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在苍茫大山里修成了长300公里、高质量的标美路,这是宣汉人用信念、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丰碑。
干部一旦用真心,群众就会动真情。为修路,父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有的推迟婚期,有的一年半载未与家人团聚。2001年12月,大雪封山,为抢抓普石路进度,筑路群众冒着满天飞雪连续突击,仅用70天就建成43公里长的山岭重丘三级标美路。
600多万达州儿女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一条通向未来的幸福路。
坦途纵横带来巴渠巨变
一套全新的筑路机制,一曲惊天动地的筑路壮歌,迎来了达州市交通大发展的春天。如今的达州,已基本形成了以襄渝铁路、达成铁路、达万铁路、达渝高速公路、国道210线和318线、渠江水运为主骨架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达州已成为四川东出西进、通江达海的必经之地,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今年1至10月,全市已完成交通工程建设投资8亿元,新增二、三级公路300公里,等级路面300公里,通村公路1000公里;新增通油路乡镇32个,通公路行政村87个。目前,达州境内,以800公里高速、高等级公路为主动脉,连接各县、乡、镇,延伸至各个村社的分布均匀、布局合理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路通万事兴。公路网络的形成,大大活跃了山区经济,广大农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大显身手。万源市白羊乡农民饲养生猪不再为运输发愁,饲养量比3年前翻了两番,目前达到1万头。旧院片区6乡1镇的农民养殖旧院黑鸡由3年前的10万只,猛增到今年的100万只,产值4000多万元。达州山区常年活跃着来自各地的贩运大军,上门收购生猪、茶叶、中药材、旧院黑鸡、土豆等农副产品,物畅其流使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活力倍增。固军乡党委书记段茂清告诉记者,1998年,全乡用电12万千瓦时,只有乡政府有一部电话;去年这里用电24万千瓦时,拥有电话200部、手机150部。
走出封闭的大山,带给山里人的不光是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多的是思想观念的更新。过去20年几乎没有农民到场镇建房,如今到场镇落户经商的农民已不计其数。万源市固军乡和白石乡近两年已有80多户农民搬出山沟到场镇居住。
达州交通优势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已日益成为该市一、二、三产业联动和城乡经济互融的强大推动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去年居全省第五位,今年1至9月已完成167亿元,同比增长10.7%,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22%。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已由1999年的41∶36∶23调整为37∶36∶27。食品、医药、建材、纺织、冶金机电五大支柱产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3%。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农产品优质品率达到40%以上,比2000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97元,比上年增加10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80元,比上年增加262元。
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立体画,组合成今天的达州城。一个天蓝、水清、地绿、花艳、城市美、信息灵、风气正的清新环境,不仅使人们生活得心旷神怡,而且造就了一个川东商贸、金融和文化大市场。粮油、生猪、水禽、苎麻、茶叶、特色中药材等农副产品以及钢材、机电、建材等工业产品,每天通过铁路、公路、水路源源不断地从达州运往全国各地。全市已建起52个专业批发市场,94个集贸市场,同国外客商建立起越来越多的业务联系,2万多个商贸经营机构遍布城乡。今年1至9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亿元,同比增长16%。
金秋的达州,硕果满枝,流光溢彩。心里荡漾着丰收喜悦的达州人,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在建设着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村、镇、街道层层抓起,持之以恒。社会治安、文化卫生、“双拥”等工作获得国家级奖及省部级奖牌达36项之多。
漫步在宽阔、壮观的滨江大道上,市委书记李隆春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新世纪加快发展的思路进一步理清,目前,达州市委、市政府正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带领全市人民努力实现达州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12月9日人民日报第8版
达州交通大跨越——四川省达州市加快交通建设纪实 '...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