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先进文化建设笔谈
繁荣当代文艺弘扬民族精神
肖怀远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科学论断,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揭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鲜明提出了繁荣当代文艺的根本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在实践中很好地贯彻落实,努力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这一崇高使命。
文艺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没有远大的民族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不可能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中外文学艺术的发展史来看,举凡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生活的忠实记录者,闪烁着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光辉。从但丁到莎士比亚,从巴尔扎克到托尔斯泰,从达·芬奇到罗丹,从贝多芬到柴可夫斯基,他们的作品无不饱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挞。从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追求真理的绝唱,到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寄情祖国大好河山的放歌,从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那忧世伤时的人文情怀,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民族魂魄……无不为百姓疾苦而奔走呼号,为国家兴亡而奋笔疾书,苦苦追寻着国泰民安的人生理想。正是因为无数艺术大师对国家前途、民族理想和人生真谛的执着探索,才产生了古今中外经世久远的不朽之作,才使得人类艺术的长河奔涌着民族精神的波澜。
翻开我们党诞生、发展、壮大的史册,鲜明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光辉篇章。当鸦片战争的硝烟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救国救民的艰难探索。直到“五四”时期,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高举起爱国、民主、科学的旗帜,用文学革命宣传马列主义、传播进步思想、唤起民众觉悟,把民众的思想从几千年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进程,丰富和提升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们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共御外侮,保家卫国,表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用血泪创作了大量鼓舞斗志、反抗侵略的优秀作品,激励四万万同胞“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发挥了巨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致力于先进文化的建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与时俱进,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积极弘扬和培育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大量优秀作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谱写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新篇章,为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发挥了独特作用。
总之,民族精神是优秀文艺作品的灵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艺繁荣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一宏伟蓝图,需要亿万人民群众去拼搏奋斗;亿万人民群众的拼搏奋斗需要崇高的精神来鼓舞、来激励。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有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只有把人民团结起来、凝聚起来,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力、创造力极大地发挥出来,形成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强大民族意志,才能胜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发展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对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先导作用,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指引,没有人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的提高,没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明风尚,小康社会发展就不够全面。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以及人们文化消费方式的日益多样化,随着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激荡,一些不良现象就会产生。在文艺领域也会出现远离现实生活、淡化社会责任、贬低传统,甚至对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的现象。在此意义上,我们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思想文化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
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科学,反对愚昧;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铸造起强大的精神支柱,作发展先进文化的排头兵,作弘扬民族精神的带头人,保持我们党的文艺工作者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用优秀作品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民族斗志,激发民族活力,使全体人民为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任务
党的十六大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放到了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为当代文艺繁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在认真学习中深刻领会,在联系实际中全面贯彻,切实把繁荣当代文艺,弘扬民族精神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
首先,要大力表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生活,弘扬时代精神,唱响主旋律。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伟大的艺术家永远是自己时代的眼睛。”关注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是每一位艺术家的职责,也是我们的文艺作品与祖国命运相联系,与人民命运相联系,与时代发展相联系,从而产生强大思想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根本所在。因此,在文艺创作中,要大力颂扬我们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热情赞美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现小康进程中的英雄业绩,着力表现我们这个时代涌现出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尽情讴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唱响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披荆斩棘,为建设祖国不懈奋斗的时代强音。
第二,要生动表现人民大众丰富的精神世界,真实记录亿万人民的伟大创造。人民群众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反映人民最深刻的心灵呼唤和时代最迫切的前进要求,是文艺传世之作诞生的重要原因。文艺工作者一定要面向人民大众,倾听民众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善于发现、挖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精神和真善美,把当代建设者所表现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使我们的文学艺术家真正成为人民心声的代言人,时代前进的记录者。
第三,要尊重艺术规律。文艺是以审美的方式来实现传播进步思想、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我们在繁荣文艺的实践中,一是要时刻牢记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这个真理,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人民群众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启迪心智、激发才情,书写时代进步的辉煌篇章。任何脱离人民、脱离生活的艺术,任何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作品,都不可能有感召力和生命力,更不可能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二是要尊重作家艺术家的个性化劳动。文艺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特别需要作家艺术家思维的独特想象和心灵的自由驰骋。要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只要有利于文艺的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有利于人们精神世界丰富和满足的作品,我们都要支持和鼓励。三是寓教于乐,寓理于情。文艺要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高品位的艺术感染人,用完整的故事、典型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去演绎、阐发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而不是苍白的说教和枯燥乏味的灌输。只有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只有与时代精神相合拍,与人民群众理想追求相一致,艺术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第四,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繁荣当代文艺,弘扬民族精神就是一个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过程。文艺的繁荣需要创新,民族精神的弘扬也需要创新,不这样,我们的文艺就没有感染力,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没有凝聚力。当代文艺要按照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在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艺术品位等方面,都应体现先进文化的本质,站在时代前沿,追踪现实生活,创新艺术范式,开辟审美境界,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要以更加敏锐的目光、更加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勇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传承和滋养我们当代的文化艺术;勇于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先进的文化,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文明成果,拓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我们的艺术表现手段,真正把我们时代的精神、民族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情操,通过艺术的形式,生动形象、真切感人地表现出来,使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成为鼓舞人民昂扬向上的力量源泉。
我们确信,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奋发努力,投身创作,为繁荣当代文艺,弘扬民族精神做出新的贡献。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文学经典的确认
金宏宇
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化的话题,自从1993年荷兰学者佛克马在北大学术讲演时提起,至今已被谈论了10个年头。人们乐此不疲地谈论,是因为这个话题太重要、太复杂。说太重要,因为经典化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反省性和总结性话语,它关涉文学经典及其品性的确立。说太复杂,因为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工程,关涉到作品的原创、修改、出版、销售、阅读、批评、评奖、文学史叙述、意识形态的影响等等环节的历时互动。而在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中,文学经典的确认又是至为重要的环节。
能认定文学作品经典性地位的,主要是那些可以自由地进行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专家和学者,可以说他们拥有确认文学经典的权力。但他们并不能单凭个人喜好确认某种作品为文学经典。1997年有学者在中国一南一北同时推出两套百年文学经典的选本,篇目大相径庭,曾引起广泛的批评。某些作品在一个选本中是文学经典,在另一个选本中却不是,这就不免给人一种可以随意确认文学经典的感觉。一时间,确认经典被认为是失去共识的没有规则的游戏。文学经典不应是个少数专家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和文史知识所能确认的,它至少应是众多不同背景的学者、作家、批评家共同参与的人文活动。
为了求得对文学经典的某种公认和共识,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99年发起“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的评选活动。先由该社资深编辑从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中遴选300种备选书目;再请15位批评家通过讨论和投票方式选出200种入围书目;最后由15位专家、学者讨论、投票选出100种图书。这类由众多专家、学者通过投票方式共同评选和推荐,虽然也免不了有遗珠之憾,免不了个人主观性的掺入,但在集体或整体的统计中,无疑能相对达成对文学经典的公认和共识。
通常,普通读者对文学经典的确认可能更主要地依据审美愉悦原则。他们一般不会通过理性分析去确认文学经典,但他们的选择无疑会影响作品的流传价值。他们会受专家、学者的影响,但他们对一部作品的公认也会影响专家、学者的价值判断。因而对普通读者进行的阅读调查同样可以成为确认文学经典的重要参数。如,《中华读书报》曾进行“我心目中的20世纪文学经典”的读者调查;《出版广角》举办“感动共和国的五十本书”的评选活动;《中国图书评论》抽样统计全国著名书店每月销售排行前4名的文学图书。从某些调查看,普通读者喜欢选择流行的图书,他们对那些具有文学史价值的作品不太关注,但他们往往会比专家、学者更严格地选择具有美学价值、流传价值的文学经典。如果我们能以专家、学者群体对文学经典的确认为主,辅以普通读者的选择,也许能更公正地确认文学经典。当然,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不能只是通过评选、调查来确认,还有赖于我们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阐释。只有通过对文本及其背景的细致研读,才会真正在确认文学经典时减少遗珠之憾,增加公正性。
文学经典应该是一个民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精华、典范,应该是那些处处被提及时时被提及的作品,应该是那些经过历史长河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作品。时间才是最终的和最公的裁定者。在一个短时段内或局部中,文学经典具有相对性,这就使得确认文学经典成为必要和可能。在悠长的历史河流中,在整个世界格局中,我们很难把握永久和万能。我们只能整合多种因素,关注不同的接受群体,通过周密的批评和解释,在不断的阅读中调整,从而确认相对的文学经典。这是我们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应有的姿态。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评论
挺起脊梁走向地平线
——《龙腾黄河口》观后
于平
雄浑壮阔,豪迈炽热,素朴鲜活。观看胜利钻井组歌《龙腾黄河口》,仿佛置身于漫漫荒原的雄雄篝火中,仿佛穿行于巍巍井塔的隆隆钻机中,仿佛潜心于朵朵帐篷的浓浓梦境中,仿佛沉醉于滚滚原油的朗朗欢笑中……感谢胜利油田黄河钻井公司奋战在石油钻井第一线的职工,用歌声追忆了自己创业的足迹,用歌声描绘了自己开拓的壮举,用歌声抒发了自己奉献的豪情。
《龙腾黄河口》是石油人写、写石油工人的大型组歌。组歌共由唤醒黄河口、会战黄河口、情满黄河口和畅想黄河口四章组成,加上序曲和尾声,共有15首歌曲。看得出,组歌的创作者和组歌创作的组织者对作品的总体构想是经过认真策划、仔细推敲的。在歌曲形式上,组歌以合唱为主,间以对唱、联唱等形式,使之大气磅礴又张弛有度;在歌曲的选材上,有全景式的讴歌《会师黄河口》,有特写式的倾诉《咱们笑开颜》,有钻工和钻塔的“同舟共济”,有钻工与妻子的“心牵意挂”,还有钻工与石油的“互励共勉”……
工人写歌、写工人的歌,在我国群众歌曲的创作中历来是一大景观。文化部在去年“大家唱”的群众歌曲征集中,赞美家乡和赞美行业的歌曲数量颇多;在赞美行业的歌曲中,又以军旅抒情和产业礼赞的居多。礼赞产业的歌曲,有铁路工人之歌、钢铁工人之歌,还有《挽来银河铸铝锭》、《大桥女焊工》、《黑色的风采》(煤矿工人之歌)等。讴歌石油工人的歌曲,早已广为流传的是“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但今天,在我们面前引吭高歌的是“钻井组歌”,是胜利油田黄河钻井公司的坦诚奉献。
打开我们并不遥远的记忆:我们曾在有关王进喜的通讯报道中读到“石油人”的故事,我们曾在电影《创业》的镜头组接中看到“石油人”的风采;当我们聆听着当下的《石油恋》,你怎会不为“石油人”再一次荣耀和自豪:要站,你就做一个擎天柱;要闯,你就闯一回大荒原;要唱,你就喊一曲开工号;要爱,你就来(那么)一回石油恋。有个(儿)头,你就长在荒原,直来直去宁折不弯;有劲(儿)头,你就使在荒原,几千米地下掀起波澜;有场所,你就立在荒原,大写的人字撑起了天;有情义,你就洒在荒原,挺起脊梁走向地平线……
“挺起脊梁走向地平线”,是我们石油工人群体的真实写照。为了使工人群体的“写照”有更直观的呈现,组歌的演唱者们呈“八”字状两边排开,舞台中部以舞蹈来营造歌曲的情境并再现歌曲的形象。由于创作者和表演者本身就是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工人,表现的就是自己的生活;那舞蹈中的生活飘散着原油的香郁,那舞蹈中的情感传递着“恋油”的情结,那舞蹈中的形象是粗拙而厚重、质朴而敦实的“石油人”。
观看并聆听《龙腾黄河口》,你会相信,工作和生活在生产第一线的广大产业工人,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民族脊梁,而且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中坚力量;不仅推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引领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今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把基层文化建设视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石。“胜利钻井组歌”的问世,在推出基层文化建设优秀作品的同时,培养了一支基层文化建设的精干队伍,再次证明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人民是推动历史(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前进的动力。
作为一部舞台表演艺术作品,人们都会关注其观赏性的问题。当前许多具有较高观赏性的作品,其观赏性主要在于艺术表演的技术含量和舞台包装的科技含量。胜利钻井组歌《龙腾黄河口》向我们昭示:作品的精神含量也是“观赏性”的重要内涵、甚至是总体支柱。正是因为对石油钻井工人人性关爱、道德情操、精神境界的细致描绘和深刻揭示,才使观众对组歌《龙腾黄河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加强“观赏性”的则是我们抵御在市场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艺术产品庸俗化的积极措施。
平心而论,我们之所以为产业工人的歌声所打动,不仅在于他们为祖国繁荣富强所做出的贡献,而且在于他们为企业转轨改制所付出的牺牲。我曾读到一首题为《工人本色》的歌词:“从前咱们工人是老大哥,现在很少有人还这么说。时光悄悄改变着身边的世界,高兴的事不少心事也很多。当老板赚大钱,美梦也常做;清早起来又拎着饭盒去追那公交车。酒吧间咖啡屋,咱也爱去坐一坐,可真要让咱离开车间还有点舍不得。工人是支歌,唱苦也唱乐,变化的是旋律,不变的是性格。从前咱们工人是老大哥,现在很多人依然这么说。看着祖国繁荣咱从心眼里乐,自豪的事不少想法也很多。住高楼走大路,心情都不错;工厂的兴兴衰衰是揪着心窝。下岗了分流了,谁能说没失落,换个活法再闯条路日子一样火。工人是列车,上坡也下坡,变化的是风景,不变的是本色”。我之所以不厌其详地将这首歌词抄录于此,在于我们产业工人的歌无论在何种境遇中都表现出他们的情感真实和性格本色。正如《龙腾黄河口》所唱出的,他们总是“挺起脊梁走向地平线”……(附图片)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新作鉴赏
像生活一样流动
——电视剧《春天花会开》简评
李德润
没有动人心弦的冲突,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娓娓道来的故事,像现实生活一样自然而然地在荧屏上流动。在质朴无华中,传递着一种生机盎然的春天的信息,张扬着一种昂扬向上的自强的精神,使人感到了情感的共振,心智的激励。
新近观看北京电视台播出的20集电视剧《春天花会开》,使我想起了法国艺术大师罗丹先生的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人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来,关于下岗失业再就业的影视作品已有多部,这类题材似乎很难再突破创新。《春天花会开》剧作者知难而上,另辟蹊径,没有用更多笔墨去描写下岗失业给人们带来的巨大阵痛,只是把下岗失业作为一个大背景,而着力在飞速发展的现实生活中去塑造一批新的人物形象——面对下岗失业的困境,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以刘卫星、张会来师徒为代表的一群人始终以乐观主义态度,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命运前进,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和希望。透过视觉形象,我们感受到了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一股激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思考,从普通市民平实质朴的生活中发现一种新的美,新的闪光的东西,激荡着人间真情。
一部能在观众中有影响的作品,它必定是带着时代的声音,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拨动时代之弦的音响。无疑,《春天花会开》从内容到形式都与现实贴得很近,很近,充满着时代气息。剧中“开心小巴”戏占相当大的分量,卫星、会来开的这辆“开心小巴”作为一种载体反复在观众面前驶过。我们看到了不断发生巨变的北京。真是满眼生辉,新鲜发亮。镜头里交替出现的现代化的新北京和千年的古都旧址,寓意深刻,它既是对改革开放中的今日新北京、人民新生活的赞美,也是对改革开放中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讴歌。作品中对卫星、会来、任雨、玉华等主要人物的生活、思想、爱情乃至他们的苦恼和挫折的描写,都富有时代气息,他们的命运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他们的步伐伴随着时代的音响前进。
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是本剧留给我的又一深刻印象。记得有一位作家曾在他的文章中写道:“语言肯定会有音乐那种和谐的效果。任何时候,作家都应不断寻找感人的语言,并用得恰如其分而催人泪下。好的语言具有色彩、光亮和味道。”具有喜剧色彩的这部电视剧的语言极富特色,尤其是几位主要角色的语言都比较生动,有感染力,它既是时代的,又是个性的;既是人物的,又是情节的。正直热情、玩世不恭的“贫嘴”张会来,朴实沉稳、理智善良的刘卫星,开朗豁达、聪慧过人的任雨,质朴内秀、助人为乐的陈玉华等人物的性格特征都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及其行为显现出来的。同时,也正是通过这些性格各异呼之欲出的鲜活人物,反映出了多彩的生活,构成了作品的厚重感和丰富性。
“春天花会开,经历过后更明白,车到山前必有路,日子越过越痛快。”本剧形象地告诉人们,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好春光里,只要是种子就会发芽,只要是苗子就会成材,只要是生命,就有着生机勃发的美好未来。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中国新文化传播书系》出版
由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主办、深圳市中达邮轮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新文化传播书系》首发式近日在深圳举行。秉承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宗旨,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在广泛发动会员参与撰著研究的基础上,费时一年,推出《跨世纪的沉思:历史·文化·人物》、《文化进步的理论和实践》、《中国新文学重审与文化视野》、《中国文化思辨:从文学走向传播》等八部著作,对中国文学流变及其审美趋势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析,集中展示了当代岭南学术的新成果。(木土)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中国曲艺通论》出版
第一部研究中国曲艺的基本理论著作《中国曲艺通论》,日前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部学术专著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文科积十几年曲艺研究之功写作完成的。全书从考察曲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身份入手,在对曲艺艺术的世界性存在等重大历史文化背景问题进行阐述和廓清的基础上,辟专章对历史悠久且传统浓厚的中国曲艺的本体特征、曲种形态、曲本文学、曲唱音乐、舞台演出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和较深入的系统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曲艺理论概念与诸多新颖的学术见解,建构了有自身学科特色的曲艺基本理论体系,并通过拓展曲艺研究的学科范围,填补了该领域的许多不足与空白,具有较大的开拓性和较强的原创性。(文一)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