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冬枣富民农家乐
几年来,河北省黄骅市种植冬枣22.6万亩,40%的农户受益,涌現出一大批靠种植冬枣致富的规模村、富裕户。今年全市冬枣又喜获丰收。图为人们在喜摘冬枣。 本报记者 杨文道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蟹肥稻花香
——看唐海县如何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刘志强
金秋时节,来到唐海,放眼望去,阡陌交错,候鸟成群,鱼跃蟹肥,风吹稻飘香,一派迷人的美景!有“北方小江南”美誉的唐海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水稻、河蟹一起长
唐海作为河北省重要的商品大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不仅30多万亩水稻平均单产早已超过千斤,水稻单产创北方单季稻区的最高纪录,而且这些稻米又都是无公害的。过去人们常把亩产千斤千元的“双千”作为高产高效的一种标尺,而在唐海业已出现了“千斤万元”,诀窍在于他们探索出了以“稻田养蟹”为标志的发展绿色食品和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的成功之路。
早在1994年,面对高产不高效、丰产不丰收的状况,一农场三队贾守全在自家的一亩地里试养了半公斤蟹苗,当年就获利980元。之后,稻田养蟹呈燎原之势蔓延全县。随着稻田养蟹面积的逐年扩大,养蟹能手越来越多,唐海县成立了稻田养蟹技术协会,对技术难题进行了集体攻关。经过几年实践,许多农民探索出多种养殖模式,还成功地解决了蟹苗本地孵化问题,使稻田养蟹成本大大降低,效益更为可观。一农场八队的姚翠英,1998年建了一座大棚,蟹苗经一个月强化喂养,收入2.3万元。她一鼓作气,又建起了第二座大棚,购进了第二批蟹苗,一个月后又获利8000多元,两批豆蟹两个月纯收入3万多元。
实践证明:“稻田养蟹”平均亩增收700元,最高达1.6万元,相当于单纯种稻效益的33倍,而且作为绿色食品的稻米,在市场上的身价又高于一般的米,两项相加效益不同凡响,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
活水育“龙”产业兴
以水稻种植、水产养殖为主的“水上农业”面积占唐海大农业面积95%,产值占80%,也因此被列为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区。然而,两年的持续干旱引发了空前的水危机。为此,唐海县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按照环境要求,划定多个集中连片的生态农业园区,积极发展稻蟹混养、苇鱼蟹立体混养等生态农业形式,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在园区内严禁使用化肥、农药,同时保护园区用水。农业部监测总站曾对唐海的这种绿色食品园区的大气、土壤、灌溉用水等22项工作指标监测评估,结果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这里产出的稻米和河蟹全部达到绿色食品AA级标准。
同时,唐海利用独特的湿地资源,发展湿地经济。以四、五、七、十一农场为中心,连通现有河渠,围水筑堤修路,围路植树造林,实现水陆联网,建设狩猎、垂钓、鸟类观赏、农业观光四大旅游观光区。目前,“秋老堡”观光园已开发出多个休闲旅游项目,建成占地2000亩的野禽观光区、占地400亩的淡水鱼垂钓区和特禽人工养殖区;九农场把5000亩平原水库建成鱼在水中游、鸟在水上飞的旅游风景地;以“中国河蟹之乡”为依托,七农场正积极建设集餐饮、垂钓、观光、游玩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园区——“恒行蟹园”。
今年,唐海县依托水稻种植、海水养殖、淡水养殖、畜牧养殖四大生产基地,重点培育和发展了优质米、淡水鱼、河蟹、对虾、河豚、肉鸡6条“龙”,带动起1.8万个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额可达5.6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8%以上,特色产业所提供的农工人均纯收入占总收入的33.5%。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永联村的悄然巨变
周建豪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永钢集团以改革促发展,从一个贫穷的小村发展成年销售近30亿元的现代化企业,从而实现了发展工业实现脱贫致富,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转变。
32年前,永联人靠围垦长江滩涂而建村,当时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1978年全村人均分配才68元,而集体负债却有6万元。吴栋才受命于危难之时,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永联人用短短几年办起了七八个小企业,1984年底,村里用积累的30多万元办起了轧钢厂,后来又组建了永钢集团。通过10多年的发展,永钢集团已经成为全国冶金行业百家大型企业之一,其螺纹钢的产量居全国第一。永联村也由此成为江苏省的富裕村之一。
作为永联的村办企业——永钢集团,注意发挥村上土地、劳动力和资产优势,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工农互动、以工带农、以工奖农、以工促农”的双向互动式调整方针,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调动农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步伐,永钢集团在1999年投资1500万元建起了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养鹿场,并以养鹿业为支撑点实现工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种植养殖业结构的同步调整。养鹿需要大量饲料,村里发动农民种植青玉米、黑麦草等饲料性作物,一下子改变了过去以水稻、小麦为主的传统单一种植结构,农民由此也得到了实惠。据介绍,农民种植鹿饲料作物比种粮食每亩多收入500元,仅全村种植的3000多亩饲料作物这一项,农民可增收150万元。养鹿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鹿产品开发业的兴起。永联公司又投资兴建了张家港市联峰保健品有限公司,聘请科技人员搞鹿产品的深度开发、加工。如今,联峰保健品公司已开发生产出茸杞胶囊、鹿骨粉胶囊、鹿角粉蜂蜜等系列保健品。
永钢集团还引进国外先进生产工艺,投资6000万元建起了年产2万吨的联峰宠物食品公司,不仅带动了本村养殖业的发展,也为邻近地区养殖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市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交公道钱 喝明白水
——绛县建立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管理运行机制的调查
张广瑞 龚孟建
山西绛县是一个贫水县,特别是农村人畜吃水困难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今年初,绛县被列为省饮水解困重点县,工程计划54处,总投资648万元,以解决2.1万人吃水困难。
集中控表 足额收费
这种方式的起源得从郝庄乡永青村说起。永青村位于水源奇缺的凤凰岭旱塬上,共11个居民组、2400口人。该村于1998年投资20多万元,投工8000余个,先后新打和恢复深井3眼,新建蓄水池3座,铺设各类输水管道1.5万米,安装水表、龙头600余件。为搞好工程管理,全村干群集思广益,按照用水户居住区域将5—8户划为一片,实行多户联保。片内用户轮流管理当“片长”,负责抄表、收费等工作。
为确保收取水费的资金效益,村里建立了收费专账,实行收支两条线,定期公开收支情况,杜绝了“人情水”、“关系水”,保证了水费100%的上缴。
“永青模式”带来了整个经营机制和经营观念的改变:一是建立了新型的水务市场。先缴钱后用水,用水多少可计量,不缴水费可停水;二是增强了群众“水商品”意识,利用经济杠杆强化了群众的节水意识;三是使每处饮水工程都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实现以水养水,改变了饮水工程效益低下的状况。
环环相扣 滴水不漏
把县、乡(镇)、村、水工四级饮水工程管理人员用“网络”的形式进行严密组织。县一级专门成立农村饮水工程管理站,作为常设机构;乡(镇)级由各水管站确定专人管理;村级则由各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负责本村工程管理,各居民组长(或片长)负责本组工程管理。
他们借鉴选电工的办法在各工程村选聘一名“水工”,专门从事饮水工程管理,其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工程维修、养护、用水、节水、消费计收、水源保证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解困工程正常运行;做好国有资产的清核和建账,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水费回收率达90%以上,折旧大修费按时足额专户储存。
“四级网络”的建立,从组织管理机制上解决了饮水解困工程各自为战,工程完工一了百了,重建设疏管理,甚至难以正常发挥功效或很快损毁的“顽症”,保证了各级管水组织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群众参与 管理透明
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一头连着集体,一头连着用水户。如用水户交不上“明白钱”,喝不上“明白水”,工程管理势必不可持续。绛县采用用水户参与管理,强化监督的形式,在各解困村成立由用水户组成的饮水议事会,建立“议事会制度”,负责监督并始终参与工程的建设及运行管理全过程。
“议事会制度”的建立,增强了工程管理的透明度,让用水户交“公道钱”,喝“明白水”,形成了人人为工程管理出力献策的好风气,有力地保证了饮水解困工程的良性运转和长期受益。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年底将近,国家投入巨资的三年“饮水解困工程”将到期,迫切需要加快工程进度,解决管理问题——
盼水快来 愿水长流
本报记者 高云才
5020万人缺水
从云南大理到保山,汽车沿着横断山脉腰部缓缓地蠕动着,下面是万丈深渊,浑浊的怒江呼啸着向下游奔涌。“云南,降雨量充沛,怎么还缺水?”省水利厅长孔垂柱说:“正是因为山高水深,沟谷纵横,贫困山区的百姓才喝不上水,他们只能靠水窖或者小型集雨柜攒点水。”
在云南建水县,一位姓李的彝族小伙子在担水歇脚。记者问:“离家最近的担水点在哪里呀?有多少路?”他说:“我们村住在半山腰,一大早就得担水,离家最近的担水点有2公里,那里水浑,还有牲畜的粪便。这个担水点离村子5公里,水清。”
甘肃、青海、山西、陕西、内蒙古的缺水状况也让人觉得沉重。在陕北缺水地区,就那一盆水,全家洗脸用,洗完之后再洗脚,洗完脚之后,这盆脏水还得留下应不时之需。西北地区,缺水已经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
前些日子,水利部在云南召开全国农村引水解困工作会议。会上,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透露,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尚有5020万人口处在严重缺水的生活状况之中,其中2423万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遗留下来的,其余2597万是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水源变化和人口增长等原因新增的饮水困难人口。
国债资金送来幸福水
饮水困难地区多半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力解决自己的饮水困难。他们把饮水的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在关注着我国农村地区的饮水困难问题。温家宝副总理多次指示,要从“三个代表”的高度解决5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要下决心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水利部会同国家计委加大了投资力度,制定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说,从2000年实施“饮水解困工程”以来,国家计委、水利部分六批共下达了57亿元国债资金,专项用于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目前80%的工程建设项目已全面铺开,其中有36%的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记者来到天津静海县农村,村民王时忠说:“多少年来俺们村只能喝些咸水、苦水,现在好了,政府给钱帮我们修水井、建自来水厂,我们终于喝上了甜水。”是国债资金,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引来了“幸福的甜水”。
目前,运用国债资金解决贫困地区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喝上了甜水。但现在还有大量的工程没有完工,施工困难也不可低估,一是时间紧,到年底就是3年饮水解困工程的时间底线。二是工程进度不快。目前,全国只完成了3年总计划任务的36%。进度慢,客观上是今年投资比较集中,任务量大。但主观原因也不容忽视:一些省、区配套投入少,资金到位慢,影响了项目进度。
另外,工程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水利部农水司供水处处长赵乐诗说,一些工程设计图纸粗糙,不能满足施工要求;还有的工程设计标准太高,实际用水量和设计值相差太大,造成亏损和浪费。
为确保今年完成农村饮水解困3年建设任务,国家计委、水利部与各省、区、市政府签订了责任状,目的就是要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进一步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以水养水才能水长流
虽然国债资金为贫困地区饮水困难的群众引来了“幸福水”,可农村供水的运营、工程设施的维修长期依赖国债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农村供水体制上必须有新的措施保证贫困地区的群众永远能喝到“甜水”,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做到“以水养水”。
山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姚高宽说,要真正得到“长流水”,就必须把眼下的“大锅水”变成“商品水”。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制定出合理的水价。
李代鑫说,除农户自用的水窖、水池外,所有饮水解困工程,都要实行有偿供水,合理收费。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还可实行定额供水,超定额加价。
要得到“长流水”,“饮水解困工程”管理的改革更是关键。翟浩辉指出,农村饮水工程项目多,规模小,分布面广,管理难度大。能否使工程持久发挥效益,使饮水困难地区群众稳定解困,关键是看有没有一套良性运行管理机制。否则,过不了几年,许多已经解困的群众可能又重新返困。
改革管理体制要务就是要明晰工程所有权,建立用水户参与的自主管理体制。根据工程类型和规模,按照有利于群众使用,有利于工程效益发挥,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原则,明确工程产权和管理方式,落实管理机构和人员。
四川省梓潼县探索一家一户的水池、水窖、旱井等微型供水工程,实行农户自建、自有、自管、自用体制;单村和联户的小规模集中供水工程,在受益户民主协商的基础上,组建用水合作小组;跨村、跨乡,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组建有受益农户广泛参与的专业供水管理组织。群众说:“我们自己的‘长流水’有保证了。”
“以水养水”的方式,是贫困地区群众用水的长久之计。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辑点评
以水养水
白丁
怎么,水还要“浇水”呀?没错。道理很简单,水也要养,要呵护。
国家拿出57亿元的国债资金解决贫困地区5020万人口人畜饮水困难,确实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算算大账,平均10亿元的投入要解决1000万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决心不可谓不大,力度不可谓不强。三年的饮水解困工程,到今年年底就该竣工了,5000多万饮水困难的百姓可以喝上幸福的甜水了。
可是,偏僻山村的人畜饮水问题不只是一时一世,而是千秋万代的事;而国债投入,再多也毕竟有限。所以,饮水解困工程竣工之后,必须做到“以水养水”,这样贫困人口的饮水才能长治久安。也就是说,国债投入,给贫困的百姓解决了眼前的饮水问题,而贫困百姓未来的饮水问题,就是要依赖这个国债底子自己来解决,做到“以水生水”。
如此一来,就必须给已有的水“浇水”。如果不“浇水”,那么已有的供水工程就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毁掉,脱了贫的农民很快又会返贫。
山西绛县解决饮水解困工程管理的办法,让人振奋;而他们的辛勤工作只是全国如火如荼饮水解困工程的一个缩影。从长远看,无论是山西,还是全国其他地方,都要学会给水“浇水”。
怎么“浇水”呢?核心是要有一套“以水养水”的管理体制,比方,要明晰工程产权,把工程交给百姓自己管理;还要制定合理的水价,老百姓能接受的水价,等等。
给水“浇水”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各地要因地制宜。但必须遵循一条原则:既要维护供水工程长期运转,又要让百姓得到实惠。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民期盼公益性金融服务编辑同志:
据了解,一些金融机构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上不遗余力,但往往忽略了不以营利为宗旨的公益性金融服务,致使农民经常遇到金融政策咨询难、投资理财难、兑换残币、零币难、真假币鉴别难等问题。
为此,建议金融机构,特别是设在农村的金融机构,要通过设立公益性金融服务窗口、组织公益性金融服务车下乡、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公益性金融服务。
河北省冀州市农业银行 刘增彦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瞭望
前三季度主要农产品价格走势如何?
多数波动不大 总体仍在低谷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从农村集贸市场和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情况看,今年前三季度,多数农产品价格波动不大,总体价位仍在低谷。
小麦:又下一个台阶
今年小麦种植面积继续减少,尽管当年产量不及需求已是第三个年头,由于库存较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小麦价格仍在下降。
今年小麦价格基本在两个台阶上运行。1—5月为一个台阶,这一时期农村市场小麦销售平淡,每50公斤(下同)价格保持在53.5元左右,比较平稳。6月新麦上市后,价格下一个台阶运行,普遍比年初下降2元。7月以来虽略微有所回升,但依然比较平稳地在51元的台阶上运行。预计全年平均价格低于上年。
玉米:前稳后降
1—8月,玉米价格变动不大,有所上扬。其中东北产区玉米价格每50公斤多在41—42元(含水率18%),春节后玉米销售价格虽有所上升,主要是含水量减少,实际折算价格并未上升;华北玉米价格有所上涨,从年初46元上涨到8月的47.5元;西北地区价格比较稳定,多在47元左右;南方自产玉米数量不多,价格上涨较明显,平均从年初的53元上涨到8月的56元。
9月以来,华北玉米开始上市,价格就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预计东北新玉米以及其他产区的新玉米价格也将有所下降,全年玉米价格将略低于去年。
稻谷:有升有降
早籼稻价格继去年较大幅度上涨之后,又有所上升。8月,新早籼稻刚一面市,就站在每50公斤47元的价位上,比上年同期高出2元。
中籼稻和晚籼稻9月陆续进入收获期,各省区纷纷出台了收购价格政策,价格水平均有降无升。浙江、广西、广东、福建、海南、云南执行年初制定的“放开收购、价格、市场”的政策,湖北、湖南执行及给予主产区补贴的政策价格水平基本维持在上年同期水平上,每50公斤价格平均为52元,安徽、江西等省的稻谷比上年下降1—2元。
粳稻价格也将下降。如安徽、吉林和黑龙江已出台或计划出台今年的粳稻收购价下调的方案。
大豆:有所回升
大豆价格在经历了1—8月收购淡季的平静之后,9月黄淮地区、华北地区新豆上市后迎来了历时5年的第一次收购价格回升,平均每50公斤价格为110元。预计10月东北大豆将上市,届时收购价格将上升到100元,比上年同期提高10%。
棉花:蓄势待升
4—8月,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回升,利物浦CotlookA指数由年初41美分上升到8月末的49美分,上涨19.5%。我国中准级棉花也由年初的8000元上升到8月的1万元左右,上涨20%。
在国际国内棉花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加上今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当年棉花产不足需,9月中旬新棉一上市,价格就高于去年同期开秤价,每500克籽棉收购价格多在1.7—1.9元(折合皮棉420—460元/担),比去年同期价格水平高18%。预计后几个月价格还将上涨,但空间有限,不会达到2000年520元的价位。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灵宝靠支农再贷款驶上致富路
本报讯 今年以来,河南省灵宝市细化管理,规范操作,放大支农再贷款政策效应,截至目前,该市共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35210笔3.15亿元,支持了52个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14.4万户,支农再贷款真正使农民驶上了致富的快车道。(封丽 张国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金州区农产品出口创汇3亿美元
本报讯 全国第一个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大连市金州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以培育做大龙头企业为切入点,以建立出口生产基地为着力点,外向型农业发展迅猛,成果喜人。2001年该区农副产品出口创汇3亿美元,占全省农副产品出口总额的1/3。(郭玉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