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河北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并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在新世纪新时期,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对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时俱进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与时俱进的“时”,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进”,就是随着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而发展。与时俱进,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历史过程。作为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总是通过不断创新来增强自己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与时俱进不仅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在回答时代课题、推动历史前进、吸纳人类文明成果中不断创新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当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代,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回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进行民主革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情况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正确分析和全面把握世纪之交的国际国内形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纵观150多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社会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的历史,也是理论创新成果引领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特有品格,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历史联系,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深刻分析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江泽民同志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重要思想,关键就在于他牢牢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完成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需要与时俱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以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通过改革来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同先进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坚持和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就能真正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哪些要求,从而不断地适应这些要求,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与时俱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总是不断改变着社会生活的面貌,提出文化创新的要求;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体现和反映,也必然随着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而不断发展。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必然发生变化。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四个多样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解决好效率优先情况下的社会公平问题,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从而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使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总之,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真正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与时俱进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坚持与时俱进,就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以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指导,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站在时代前列。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保持先进性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党的先进性的本质,就是要站在时代前列,顺应时代要求,推动时代进步。坚持与时俱进,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要通过认识这些重大变化,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一步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充分认识我们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时又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从而应对挑战,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
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化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我们的思想观念、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客观现实,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自身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已经成为一个拥有6500多万党员的大党,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清醒地认识和科学地把握党的建设中的问题,进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意愿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使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发扬光大;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维护党的团结,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坚持从严治党,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我们党永远保持先进性,保持生机和活力,更好地担负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执笔:周振国赵金山)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体现
——读《高中级领导干部学习“三个代表”文集》
赵可铭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国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高中级领导干部负有重大责任和使命。自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来,广大高中级领导干部在实践中率先学习、带头宣传、认真贯彻。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艰巨复杂的改革与发展任务,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广大高中级领导干部不断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努力用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工作,表现出自觉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为了展现高中级领导干部两年多来学习、研究、宣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硕成果,中央文献出版社最近出版了《高中级领导干部学习“三个代表”文集》一书。
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文集。该文集收入了500余篇文章,作者中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其他大部分作者是省部级领导干部和军队高级将领,还有一部分地厅级领导干部和知名专家学者。全书共分6卷8编,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涉及党和国家事业的各主要领域。文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阐述了江泽民同志关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实现党肩负的历史和时代使命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这部文集鲜明地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学风建设方面的进步,体现了高中级领导干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不少文章以生动的事实反映了本地区或本部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改革开放的新成就、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和正在开创的新局面;展现了高中级领导干部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的成效和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坚定性以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这部凝结着高中级领导干部集体智慧的文集的出版,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文化贵在有特色
艾斐
任何社会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作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质,反映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貌、品格。一种文化要生存和发展,获得生机与活力,离不开特定民族和时代的土壤,不能没有特色和风格。在当代中国,建设先进文化贵在有特色,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而文化是文明的集中体现。但是,文化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阶级性和时代性。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我们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必须赋予文化以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获取丰富的滋养,发挥积极的作用。这种文化是健康向上的,而不是庸俗颓废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单调乏味的。它须臾不可脱离我们的民族、历史、时代和人民,必须始终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传统和人民群众无限生动的实践,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这是我们强调文化应当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倘若背离了这样的性质和宗旨,文化不仅不能健康发展,而且必然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文化应当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文化作为一定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既抽象又具体,既无形又有形,看似可有可无,其实极其重要。文化往往表现为精神和意识、观念和理论、知识和素质、情操和品格,是精神风貌与精神内蕴、美学情趣与美学追求、价值尺度与价值取向的高度凝聚。正因为这样,民族性和时代性对于文化来说,就不是可有可无的。没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文化,肯定没有个性和特色;而没有个性和特色的文化,肯定没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文化的个性和特色是文化得以存在、发展的生命线,而文化的个性和特色的最大根基,就在于它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与文化产品,一旦离开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支撑,便会失去其魅力。
文化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从哪里来?它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自然形成,而是从历史和实践中生长而成的。要使我们的文化真正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可替代的强大力量,唯一的途径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继承优秀传统,激扬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大胆进行创新,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赋予其以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努力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为时代立丰碑,为人民诉真情,为生活唱赞歌。
当然,我们强调文化必须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并不意味着对外来文化的拒绝和排斥。恰恰相反,我们深知广纳博采、有容乃大的道理,对于世界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都应当积极地加以学习和借鉴。但是,这种学习和借鉴并不是以外来文化取代或削弱我们的民族文化,而是为了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其更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第9版(理论)
专栏:
实施人才战略——
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课题
王菊梅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快实施人才战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课题。
正确认识人才对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实施人才战略的历史责任感。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决定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贤任能的传统,我们党也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工作。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同志根据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形势任务的变化,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一系列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强调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善于用事业来吸引和凝聚人才。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充分重视人才,加快实施人才战略。
正确认识实施人才战略与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的内在一致性,增强实施人才战略的紧迫感。实施人才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之策,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首先,实施人才战略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人是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其次,实施人才战略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内容。人才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人事人才工作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人事人才工作在先进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为实现现阶段党的根本任务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第三,实施人才战略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执政基础,也是人事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人事人才工作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项方针政策必须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进一步明确实施人才战略的目标任务,加快实施人才战略的步伐。实施人才战略要从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出发,确定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有跨越式追赶的紧迫感,抓紧培养急需人才;又要有前瞻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储备后劲。实施人才战略,必须抓住重点。一是加强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选拔,特别注意选拔和培养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和创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具有宏观战略思维、能够组织重大科技项目的科技管理专家,精通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运作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专业人才。要拓宽视野,不拘一格,加大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二是努力提高人才素质和人才资源的品位,提升人才的综合竞争能力。要普及基础教育,优化高等教育,努力扩大培养规模;构筑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优化教育资源,增加教育手段,提高人才资源的总体水准。三是以“十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导向,结合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合理调整人才结构与布局。四是改革制度,优化人才环境,通过人事制度创新,消除影响人才积极性充分发挥的体制性障碍,释放体制潜力,激活现有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培养未来人才,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第9版(理论)
专栏:
关注经济增长质量问题
吕炜
在市场机制主导的经济中,由个人、企业利益驱动的经济增长是用收入增长来评价的。而事实上,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结合,单纯的利益驱动和收入评价有可能割裂其中的一些联系,从而导致收入总量增长背后的不经济问题。
市场机制下的增长不经济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供给相对于有效需求呈过剩趋势,个人对价值增值的追求导致生产与流通的矛盾,即价值实现的矛盾始终内在于市场机制运行中。这种矛盾的激化,就会导致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二是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生产条件在以商品化、资本化方式纳入市场机制运行后受到的损害,即人们追求价值增值目标的过程可能同时也是破坏继续追求这一目标所必需的生产条件的过程。如温室效应、湿地减少、酸雨等,就是生产条件恶化的表现。
解决增长不经济问题,首先需要完整认识经济增长的内涵。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力的内容时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这其中就包括了劳动力与劳动力相结合形成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劳动力与自然力相结合形成的劳动的自然生产力,以及劳动力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的劳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关于自然条件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他指出,“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和人的周围的自然”。人本身的自然是指人的体力与智力,人周围的自然主要是指生态环境,包括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等。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只有符合生态规律,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显然,马克思对生产力发展的定义是完整的,他甚至希望未来社会应该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近年来,西方学者也开始对以GDP评价经济增长的科学性提出质疑,认为把GDP作为发展的唯一衡量尺度有很大的局限性。GDP的增长既可能是高质量的,也可能是低质量的。要更准确更广泛地测算发展情况,至少应该包括“人类发展”、“收入变化”、“环境可持续性”等三个方面,而通常被确定为权威指标的GDP增长只相当于其中的“收入变化”。我国有学者提出了“生态生产力”的概念,这也是从经济增长的完整性出发进行的研究。“生态生产力”是指把社会力量和自然力量有机协调起来的“完整生产力”,它强调经济增长与发展中人类与环境之间应当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服务,强调应在这样的自觉行为下来释放物质生产力。
从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来看,解决增长不经济问题主要是从两个方面着手的:一是变革生产力;二是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如针对第一种不经济采取指导性计划、国有化、利润分享等,针对第二种不经济采取土地治理、地区土地使用与资源计划、人口政策、有毒废物处理计划等。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显示出与传统的个人主义的市场机制相反的一面,不管其本意如何,其实质都是在单个资本之间、资本内部、资本与国家之间寻求更广、更深的社会化合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情况和趋势同时也表明,社会主义在驾驭市场经济、处理个人主义导致的增长不经济方面应该更为适合、更有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具优越性和先进性。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对增长不经济问题应该从三个层面考虑:一是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驾驭市场机制的总体原则,从而在制度层面防止滥用技术以及资本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使追求价值增值的个体行为能够更好地与社会整体利益相衔接。对先发展、再治理,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才开始考虑环境问题等观点,需要进行反思。二是在全球性的资本竞争中,既要充分利用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带动本国经济增长,又要考虑如何应对增长不经济在国家间的转嫁问题,这既包括市场安全,也包括生态安全。三是在鼓励国内个人和企业竞争与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如何掌握和调控经济增长的宏观比例与结构,通过适当管制来限制对资源的过度使用,或者通过收费以保持资源的再生产能力。只有处理好这三个层面的问题,经济增长才能是高质量的。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世纪对话——忆新中国法制奠基人彭真》出版
为了纪念彭真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李海文、王燕铃编著的《世纪对话——忆新中国法制奠基人彭真》一书,最近由群众出版社出版。该书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彭真同志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后为推动我国政法工作制度与队伍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及为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再现了彭真同志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谦虚谨慎、艰苦朴素、严于律己、顾全大局的高尚品德;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检验自己一切言行的优良作风。书中还收辑了几十幅有关彭真同志的珍贵历史图片。(如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