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第12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10-28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上海石化乙烯改造纪实 '...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上海石化乙烯改造纪实
  章敏
  上海石化2#乙烯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国内第四套30万吨乙烯装置,该装置1987年正式开工兴建,1990年4月建成投产。“九五”期间,上海石化对乙烯装置进行第一轮技术改造,使乙烯生产能力从30万吨/年扩大到40万吨/年。改扩建工程于1995年下半年启动,1998年4月打通全流程。
  新世纪初,上海石化开始实施乙烯第二轮技术改造。该项目列入国家首批财政贴息贷款技术改造计划,也是中石化三大乙烯第二轮改造项目之一。该项目于2000年6月18日打下第一根桩,2002年4月17日产出合格乙烯产品。整个改造建设周期只用了22个月,创国内外同类装置技术改造的先进水平。
  上海石化乙烯二轮改造工程具有装置规模大、采用技术新、管理模式新、国产化率高、质量标准高和产品档次高的特点。一是集中体现了以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先进理念。装置的分离技术采用美国S&W公司的前脱丙烷、前加氢及ARS技术,配套年产25万吨聚乙烯装置采用北欧化工北星双峰技术,配套的年产20万吨聚丙烯装置采用中石化自行开发的新一代环管技术。先进技术的采用使乙烯收率由改造前的29.8%提高到31%,整体能耗下降15.6%。二是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配套的年产25万吨聚乙烯装置能生产薄膜、吹塑、挤出涂层、管材、电缆护套料及注塑等六大类专用料,使上海石化成为国内首家能生产双峰全密度聚乙烯产品的企业。配套的年产20万吨聚丙烯装置能生产均聚、二元无规共聚和气相抗冲共聚三大类产品,其中包括洗衣机内桶专用料、汽车专用料、高档双向拉伸薄膜和流涎膜等,其主要产品可全部替代进口。三是大力推进设备和技术的国产化。其中的关键设备——新增的4台年产10万吨裂解炉,采用中石化与美国ABB鲁姆斯联合开发的大型裂解炉技术。2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采用国内独立开发的新一代环管反应器加气相釜技术。规模居亚洲第一的气相反应器等重大设备也由上海石化自行制造。整个改造工程的工艺设备国产化率逾八成,实现了我国乙烯装备国产化的重大突破。
  乙烯装置的改造成功,使上海石化的乙烯总产能接近90万吨,聚烯烃生产能力达91万吨,从而使该公司向具有千万吨级原油加工、百万吨级乙烯、百万吨级聚烯烃、百万吨合纤及合纤原料生产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石化企业迈出关键一步。 QY0品论天涯网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我国乙烯需求有多大
消费量十一年年均增长百分之十八
据统计,2001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量达到1260万吨。消费构成中,国内乙烯产量近480万吨,占38%,其余依靠进口。目前,我国每年进口乙烯产品折乙烯量比日本全部乙烯产量还多。从1990年到2001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量年均增长18%。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没有的。
  为什么乙烯消费量如此之大,乙烯需求增长速度如此之高?这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石化产品需求的强劲拉动。从世界上一些国家(地区)石化工业发展历程看,在经济起飞阶段,乙烯当量需求的增长速度往往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1.5倍左右。从
  1990年到200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3%。特别是以乙烯下游产品为原料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服装、鞋、玩具、电缆、包装等行业发展迅速,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成为拉动乙烯下游产品需求的强劲动力,从而为国内乙烯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市场条件。
  展望未来,我国国民经济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乙烯需求有望保持年均增长7%以上的良好势头。预计我国乙烯当量需求量2005年达到1760万吨,2010年达到2360万吨。市场需求十分广阔,为国内乙烯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预测2005年国内乙烯生产能力将超过850万吨,但乙烯国内供应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乙烯下游产品——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尤其是其中的高档产品)大量进口的局面一时还难以改变。 QY0品论天涯网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用好政策加快改造
  ——天津石化乙烯扭亏脱困纪实
  宝君
  天津乙烯原由天津市与石化总公司合资兴建,1995年建成投产,总投资55.5亿元,主要生产装置是年产14万吨的乙烯。由于资本结构不合理和装置规模较小等原因,项目建成后很快陷入严重亏损的局面。
  负债率过高是制约天津乙烯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1998年天津乙烯负债总额72.6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06%。为摆脱困境,1999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天津乙烯实施了“债转股”,资产负债率由123%降低到52%,财务费用支出大幅降低。但由于主要生产装置规模小,流程和产品结构不合理,2000年天津乙烯在实施债转股减少利息支出3亿多元的基础上,亏损额仍高达1亿元。不进行技术改造,天津乙烯将难以生存。
  1999年石化集团决定对天津乙烯进行技术改造。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乙烯装置由14万吨/年改造至20万吨/年;聚乙烯装置由6万吨/年改造至12万吨/年;聚丙烯生产能力由4万吨/年改造到6万吨/年,环氧乙烯/乙二醇装置由5.5万吨/年改造至7.2万吨/年,改造后树脂专用料比例达到60%以上。
  天津乙烯改造工程始终坚持“少投入、多产出、适时投入、快速产出”的指导思想,依靠技术进步不断优化改造方案。乙烯装置新增一台6万吨国产CBL型炉,对三机及后续系统进行改造;聚乙烯装置采用自行开发的诱导冷凝技术,在关键设备不变的情况下,对原有流程进行优化调整,突破生产瓶颈,用很少的投入将聚乙烯产量从6万吨/年提高到12万吨/年以上,且新增生产能力全部生产专用料顶替进口;聚丙烯装置采用消除瓶颈制约、拾遗补缺的方案,专用料比例增加到60%;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更换YS—7型高效催化剂。
  改造过程中,天津石化科学组织优化施工安排,将乙烯改造与装置大修结合起来,把总体改造工程分为三步实施,前两个阶段以定货、预制、基础施工以及新增设备安装为主,在装置不停工的情况下进行,第三阶段则在装置检修期间抢点施工。石化集团还发挥整体优势,从方案、物资、技术、人员方面做了充分准备,确保装置一次开车成功。改造后的乙烯装置于2001年4月17日产出合格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也先后产出合格产品。2001年装置的各项产品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今年以来,天津乙烯生产运行状态良好,扭亏脱困取得可喜进展。1—9月累计减亏1亿多元,其中3—5月连续3个月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540万元,创出历史最好效益。 QY0品论天涯网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我国乙烯工业年生产能力从1983年的62万吨上升到2000年的445.2万吨,今年将达到540万吨以上,成为亚洲第二大乙烯生产国——
乙烯工业:何以发展迅速
  本报记者王彦田
  现在国内市场还有什么产品供不应求吗?有。这就是乙烯产品。截至2002年9月,国内的乙烯年生产能力已达到540万吨,但去年国内乙烯的当量消费量(乙烯及其衍生产品折合成乙烯量)已达到1260万吨,今年将达到1400万吨左右。国内生产能力连一半都达不到。
  乙烯和钢铁一样,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材料,其生产能力,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以乙烯为龙头的石油化工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无不十分重视乙烯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乙烯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尤其是“十五”以来,我国乙烯工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年生产能力从1983年的62万吨上升到1990年的206万吨、2000年的445.2万吨,今年将达到540万吨以上(不包括台湾地区),成为亚洲第二大乙烯生产国,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李毅中告诉记者,未来几年,我国乙烯生产能力还将上一个大台阶,随着国内现有乙烯的第二轮技术改造和几套合资大乙烯的建成投产,到2005年,国内乙烯年产量将超过850万吨,比2000年的产量翻一番。
  中国乙烯工业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发展之路。
引进—消化吸收—改造创新
我国乙烯工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70年代初,为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批准引进一批现代化大型石油化工装置。1976年5月,国内第一套大型乙烯项目——北京燕山30万吨乙烯工程建成投产,我国乙烯工业开始走上大型化、规模化发展之路。80年代以后,在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随着石化工业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成立,大庆、齐鲁、扬子、上海、茂名等30万吨乙烯工程依托老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大规模的设备和技术引进,使我国乙烯工业迅速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实施“九五”计划期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关心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1994年,中国石化率先将燕山乙烯从30万吨改造到45万吨。燕山乙烯的成功改造,为中国石化第一轮乙烯改造积累了经验。随后中国石化又先后对大庆、扬子、上海、齐鲁、茂名等30万吨乙烯装置进行改造,装置能力由30万吨扩大到了40万—45万吨,走出了一条“少投入、多产出,适时投入、快速产出”的乙烯发展之路。
  1998年,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对石油石化工业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重组后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贯彻“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方针,坚持走以技术改造为主的内涵发展之路,突出“质量、品种、成本、效益和顶替进口”,对燕山、上海、扬子、齐鲁、茂名等大型乙烯装置进行第二轮技术改造。
  目前,中国石化燕山、上海、扬子的二轮改造已经完成,每套乙烯装置年生产能力升至70万吨—72万吨。三大乙烯改造总投资110亿元,新增生产能力88万吨,平均吨乙烯投资1.25万元,比新建节省一半以上的投资。改造后的乙烯装置可生产300多个牌号合成树脂新产品,专用料比例可达80%以上,大大缓解了国内高品质专用料依赖进口的局面。据中国石化安排,齐鲁、茂名两大乙烯装置将分别在2004年、2005年实现二轮改造,能力分别达到75万吨—80万吨/年。
  乙烯工业的第二轮改造,大量采用了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使装置能耗下降了15%左右,产品物耗也明显降低。同时,由于大量采用国产技术装备,有效拉动了国内相关制造业的发展。二轮改造,不仅使我国乙烯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而且通过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牌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我国乙烯整体技术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发挥行业整体优势,改造中型乙烯
由于历史原因,“八五”期间我国一些地方引进建设了一批中型乙烯项目。这些乙烯装置不够经济规模,产品结构不配套,资本结构不合理,债务负担沉重,投产之时就陷入了严重亏损境地。
  “九五”期间,国务院决定,充分发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乙烯建设、管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行业优势,把国内部分亏损严重、债务沉重的中型乙烯接收下来,进行全面改造。
  让我们看看广州乙烯的情况。广州乙烯是1993年动工、1997年建成的,投资近84亿元,其
  中90%的资金依靠贷款。年生产能力15万吨,其规模还不到经济规模的一半,且上下游不配套。过小的规模、太少的资本金和超额的投资,使得广州乙烯刚试车3个月就被迫停产两年。
  1999年4月,只有一路之隔的中国石化广州石化总厂对广州乙烯实施托管。广石化利用自身的原料和技术优势对广州乙烯进行优化调整,仅用5个月时间就让这个停产近两年的企业恢复了正常生产。2000年初,在广州市的支持下,中国石化集团对广州乙烯实施兼并,国家又对广州乙烯实施了“债转股”,仅用一年时间就使这个严重亏损企业开始大幅减亏。这次兼并重组和“债转股”,既挽救了国有资产,使广州市甩掉了一个年亏损十几亿元的大包袱,也使中国石化广州石化总厂延长了产业链,调整了产品结构,壮大了整体实力。
  随后,在国家“债转股”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中国石化集团利用整体优势对天津、中原两套中型乙烯进行脱瓶颈项目改造。少量的投入激活了存量资产,提高了管理水平,这些长年亏损的企业开始走出困境,各项经济指标明显好转。据悉,近日北京东方中型乙烯在国家政策和北京市的支持下,将划归中国石化集团,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会逐步走出困境。
与国际大公司合资,建设具有当代水平的大型乙烯
  到本世纪初,我国乙烯生产能力达到了500万吨。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强劲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一个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家决定继续扩大乙烯生产能力。
  如何让乙烯工业走得更快一些呢?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和世界乙烯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国内石油石化行业一致认识到,只有加强与国外石油石化的巨头合资合作,在中国建设具有世界级水平的超大规模乙烯装置,才能使中国的石化工业在技术和管理上跟上国际先进水平,使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再上一个新台阶。
  从“九五”开始,经过艰苦努力,国内石油石化行业的大公司同国际知名石油石化企业的合资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2001年9月,中国石化与巴斯夫合资建设南京扬巴一体化工程正式开工。该项目以60万吨乙烯装置为核心,总投资29亿美元。
  2002年3月,中国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乙烯工程已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开工。该工程以90万吨乙烯装置为核心,总投资27.5亿美元。
  2001年11月,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与中国石化联合上报合资建设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可研报告。据悉国家近日已经批准。该项目包括对福建炼化现有炼油装置进行扩能改造,并建设以80万吨乙烯装置为核心的石化装置。该项目总投资32亿美元。
  中海油与壳牌在广东惠州合资建设的80万吨乙烯项目已经进入工程准备阶段,中石油与国外大公司的合作也在抓紧推进。
  据介绍,中石化与BP合资建设的90万吨乙烯是目前国内最大乙烯装置;中海油与壳牌项目合资额超过40亿美元,是我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额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这些大型乙烯合资项目预计到2005年前后陆续投产。
  作为现代化大生产代表的乙烯工业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代表了我国工业现代化的水平。李毅中说,在新时期,我们要贯彻好“三个代表”要求,毫不动摇地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断在实现乙烯大国、乙烯强国的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附图片) QY0品论天涯网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国际石化巨头为何与中石化携手合作
钟实言
  2000年10月,埃克森美孚、壳牌、BP、ABB等4家国外大公司合计以14亿美元购买中国石化首次发行的H股股票,成为中石化的战略投资者。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石化与国外大公司的合资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与巴斯夫合资建设南京扬巴一体化工程、与BP公司合资建设上海赛科90万吨乙烯工程先后正式开工;与壳牌合资建设湖南岳阳煤气化项目正式签署协议。据了解,中国石化类似的大的战略合作,还有多个项目在谈判中。
  国外大公司为何把中国石化列为战略合作伙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首先,国外大公司对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信心,纷纷看好中国石油石化产品市场高速增长的前景。剑桥能源研究所预测,未来10年中国成品油需求将年均增长4.7%,乙烯需求将年均增长7%。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巴斯夫东亚区总裁倪宣德表示,未来几年亚洲化工市场将有强劲增长,其中中国化工市场潜力最大,巴斯夫希望分享这一增长。中国石化是国内最大的以炼油化工为特色的上中下游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有较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特别是油品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乙烯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2/3,在炼油化工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拥有一批先进技术和大量专业人才,是国外大公司在中国合资建设石化项目的理想合作伙伴。其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的投资环境日益完善,许多国内大公司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经营机制、财会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更加规范透明,从而增强了国外大公司的信心。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先后在香港、纽约、伦敦、上海四地上市的企业,不仅拿到了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通行证,而且按照国际化上市公司的要求,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新机制,赢得了国外大公司的信任,成为他们的首选合作对象。
  良好的公司形象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基础。国内石油石化行业经过大规模的重组改制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特大型石油石化公司的核心业务更加突出,已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为开展战略合作奠定了基础。2001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437亿元,名列《财富》全球500强企业第86位;中国石化股份公司位居《财富》中国内地百强企业榜首。
  同时,中国石化所属企业处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沿海、沿江地区,有独特的区位市场优势。该区域成品油消费量约占全国的72%,石化产品消费量约占全国的80%。中国石化拥有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营销网络,目前有290座成品油码头、1400万立方米成品油库、2.2万座自营加油站和4000多座特许经营加油站,主要市场区域的零售占有率达到65%。独特的市场优势对国外大公司颇具吸引力。
  正是具有这些良好的素质和独特的优势,国外大公司纷纷选择中石化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德国巴斯夫公司董事长司徒伯表示,南京扬巴一体化项目是巴斯夫和中国石化卓越战略伙伴关系的明证。新建的装置将成为巴斯夫在亚洲的最大投资行为,显示了中国在巴斯夫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QY0品论天涯网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石化股份公司董事长李毅中(左三),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裁王基铭(左二)等在上海石化乙烯装置现场调研。
  曹孟璋摄 QY0品论天涯网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乙烯的用途
  刘小青绘 QY0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