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争创优势
南国边陲的伟大创业
——广西两年实施边境建设大会战纪实
罗昌爱倪光辉钟桂发
边境建设,是广西各族人民引以为豪的大事,是此间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功实践。
广西8个县(市、区)的千里边境线上,两年来涉及道路、饮水、通电以及文教卫生等诸多方面的24件实事、17927个项目如火如荼地全面建设,改写了这里贫穷、封闭、落后的历史。边境上事关千千万万农户的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无数的“通”强化了另一种“通”——边境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息息相通!这一切又转化成边境各族人民的团结力、生产力和发展力。壮乡边境满怀豪情地书写着“旧貌变新颜”的时代新篇章。
一个重要决策
广西边境人民为了国家的安宁曾作出卓越的贡献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由于边境地处偏远,数十年来国家基本不在广西边境安排建设项目。因此,直到20世纪末,在历经2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广西边境仍是那般旧模样:弯弯曲曲的崎岖山路,破破烂烂的茅草房,缺水缺电,大部分地方不通邮、不通电话、不通广播电视……
边境建设大会战前的1999年,广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264元,而边境的靖西县和那坡县仅分别为2076元和1609元;全区农民人均收入2048元,而两个县人均只有1700多元;全区不通公路的行政村,相当部分是8个边境县(市、区)。边境有近500个自然屯送货物全部靠肩挑;有600多个自然屯不通电,有10多万人、数十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由于科技人员少、文化设施落后、缺医少药等问题十分突出。
然而,广西边境地区又有着许多优势。边境8县(市、区)是我国南部走廊的重要通道。
这里的资源优势比较突出,据有关资料表明,百色盆地石油储量达2.3亿吨;广西边境地区已查明的矿产有55种,其中锰、磷、铝、钛、膨润土、石灰石等矿产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大新下雷锰矿蕴藏量就达1亿吨以上,是我国已探明储量最大的锰矿床,其品位和质量都名列全国首位;边境地区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友谊关、德天跨国瀑布、通灵大峡谷、庭毫山、边境口岸、边防哨卡以及边境线上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都有着很大的开发潜力。
但是,由于边境的基础设施差,特别是交通设施落后,水、电不通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边境地区的开发、开放和经济发展。那坡县种植的20万亩八角,由于交通落后,很难往外销,效益很差;边境线上的许多秀丽风景,很吸引人,但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经过对边境状况的深入调查,深深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也更清晰地看到其中包含的发展机遇。由于历史的原因而滞后的边境,近年来,随着中越友好关系不断加强,特别是中越边境大排雷结束以后,广西边境8个县(市、区)的人民渴望加快经济发展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于是,2000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从战略高度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在边境8个县(市、区)开展一场以改善边境军民基本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这是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强大边疆、巩固国防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个建设奇迹
用两年的时间,集中一切力量,采用大会战的方式,对广西陆地边境8县(市、区)进行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大会战总指挥、自治区副主席周明甫向区党委、区政府庄严表态:竭尽全力,务求干好!
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带领自治区各有关方面的负责人,集中一段时间,深入边境村寨、边防哨所,翻山越岭,进行调研;大会战打响后,又多次亲临建设现场指导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大会战中的重大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大会战工作的深入开展。自治区主席李兆焯,多次率领各厅局的领导,到边境各施工现场及时指导和督促工作;副主席周明甫两年来在千里边境线上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有困难,哪里就得到他最有力的支持。
自治区领导的决心和行动,激励着边境广大军民。边境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40多万军民在日夜奋战。靖西县壬庄龙邦,驻守着边防某连。边境建设大会战的号角吹响后,该连抽调兵力与地方群众会合,参加了驻地叫必、里平、奇陇等村的公路建设。由于地处石山区,地形复杂,该连发挥部队组织健全、突击力强、吃苦耐劳的优势,在急、难、重任务中率先冲锋打头阵。经过大家日夜奋战,提前完成了任务。
边境大会战得到了全区人民的关心和帮助。当得知南宁地区的茅草房改造资金还有缺口时,玉林市委、市政府当即向大新县送去了130万元的无偿援助;南宁市支援宁明、龙州两个县225万元进行茅草房改造,保证了该地区茅草房改造的顺利进行。
在广大边境军民的共同努力和全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这场大会战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全部完成了预定的总数为17927个建设项目,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如今,来到广西边境,你会看到,涉及1万农户的50万平方米的茅草房改造已经完成;730多公里的沿边三级路实现全线通车;村级道路新建、改造项目已全部竣工,152个村委会通了汽车;390项人畜饮水项目全部完成,边境地区群众饮水难问题基本解决;新建134个村委会,494个自然屯通电工程已经完工;2189个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竣工使用,2100多个屯通了广播电视;860所中小学、村建设项目,已竣工817个;建成乡镇卫生院71个,村卫生院873个;新建、改造竣工边境县乡镇邮电所15个,农贸市场97个,文化站57个……
一种时代精神
长期以来,广西各族人民有一股精神,就是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是广西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中继承下来的光荣传统和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在边境建设大会战中得到了印证、强化和升华。
沿边公路那坡路段的施工,被隆林项目经理部称之为“上甘岭”战役。施工人员驻地所在的规叫屯在海拔近千米的大石山上,那里滴水贵如油。200多人进驻工地后,生活需要用水,施工需要用水,山上没有水源,取水要到山脚下,一来一回就是两个小时。经理部制定了近乎苛刻的制度:每天定量向各工棚供水,在每个工棚前放一口大水缸,每天洗米洗菜的水要全部倒入缸中,缸里的水留着给钻炮用。钻炮时施工人员用小勺子接住炮洞里流出的水,不敢浪费一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施工进度却一点没受影响,一天又一天,一个月又一个月地坚持着,努力着,直到完工。
在广西边境建设大会战中,驻桂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更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勇挑急难险重任务重担,大力支持着大会战的建设。边防某部在里平到奇陇的村级道路建设前期,因开挖出来的土石方无法清理,运输车辆进不了山。官兵们得知后立即组织突击队赶到工地,用双手、双肩,奋战了一个星期,共抬走上百吨石块,铺砌出了路基。
在大新县硕龙镇施工现场,1000多个村民苦战在工地上,一干就是半年多;宁明县桐棉乡的800多名民工为了早日完成施工任务,住岩洞、睡石板。正是靠着这种艰苦奋战的精神,确保边境建设任务按质按量胜利完成。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曾这样概括边境建设的精神:齐心协力、团结奋战、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用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落后面貌,创造美好生活。这是广西人民长期以来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
一条好的路子
广西的边境建设大会战,是对扶贫攻坚路子的一次成功尝试,这是集中力量搞建设的一条好路子。其做法是,把国家现有的各项支边建设资金捆起来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级财政集中财力,增加银行融资力度,调动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入,发动干部群众投工投劳。朱镕基总理在广西考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广西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搞边境建设大会战,这个办法很好。
当然,边境建设大会战不仅仅是修几条道路、建几个项目的问题,而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为边境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是边境地区人们走出封闭、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大会战。村村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和乡镇邮政所改造、文化站项目的完成,首先是改变了边境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促进了边民思想观念的变化,丰富了边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新到靖西的二级公路一通,给两个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德天跨国瀑布因道路通畅,节假日期间游客天天爆满,这是往年所没有的。边境的大新、宁明、凭祥的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公路通也带动了靖西生姜的畅销,目前,山东、广东等地的客商纷纷来此收购生姜,并源源不断地运往我国北方和日本市场,推动了靖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公路通了,前来大新下雷锰矿区准备合资、合作的商人也多了。谈起这些,大新县的领导十分乐观,只要大新的路通了,电解决了,大新就一定能建成全国最大、世界有名的锰业基地。过不了几年,大新的财政和农民收入就要打翻身仗。
边境建设其实也是国防建设,对于保卫边疆意义深远。从那坡到东兴的三级沿边公路一通,就能使各个边防站连成一体,构成一个边防守护的立体网络,有利于边防战士守护疆域、保卫祖国。
边境建设大会战,为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边境建设大会战是全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曹伯纯书记说过,边境建设大会战也是事关广西发展全局的大事,没有边境地区的小康、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区的小康、富裕。
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截至2002年9月30日,边境建设大会战要办的24件实事、总投资21.6亿元建设的17927个项目全部完成,广西边境基础设施已实现根本性改观;边境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广西沿边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并日益发挥独特作用。(附图片)
广西龙州县下冻镇新建的边境卫生院。
穿山而过的边境公路。
第12版(专页)
专栏:
爱唱歌的民族永远不老
——广西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综述
黄祖松罗昌爱倪光辉
一部电影《刘三姐》,使许多外地人认识了广西,从此,“广西山好水好人好”便成为人们对广西的最初印象。广西人不负众望,在《刘三姐》之后继续创造出文化的辉煌。
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区,文化能否取得比经济更快的发展速度?广西人用自己的文化业绩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正如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在描绘当前广西文化成就时所说:“理论武装卓有成效,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新闻出版空前繁荣,文化设施日趋完善,群众文化蓬勃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综合实力大大增强。”
世纪之交,是广西文化大丰收的年代。
首先是文学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老作家不断有新作问世,文学新军迅速崛起,集体抢滩全国文坛。先是东西的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紧接着,鬼子的小说《被雨淋湿的河》又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一个区连获两届鲁迅文学奖,在全国是不多见的。
电影的崛起最能体现因地制宜办文化的广西精神。广西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出《黄土地》、《血战台儿庄》、《周恩来》、《百色起义》等全国有影响的影片。近年来,从这里走出的张艺谋,与广西合作拍摄了《一个也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长征》,连续三年获国家电影最高奖“华表奖”和“百花奖”。电视剧也从弱到强,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飞跃。
优秀作品迭出,八桂大地飞歌。广西歌坛也充分发挥了民歌之乡的优势,歌曲《老王》、《三月三九月九》、《乡村社戏》分别获得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爱我中华》、《赶墟归来阿哩哩》、《大地飞歌》等广西歌曲唱响中华大地。
八桂舞台好戏连台,呈现“戏剧大省”的态势:几年间连续推出《妈勒访天边》、《白莲》等七部全国有影响的剧目,其中《妈勒访天边》参加全国舞蹈“荷花奖”比赛,荣获舞剧金奖第一名及六个单项奖,先后两次晋京演出,受到观众的赞誉。
除了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在文化阵地建设、文化工程建设、群众文化活动方面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1994年,广西率先在全国实施了以“读书、建馆、农村、服务”为内容的“知识工程”。1998年,全国首届“知识工程”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广西召开,会议高度评价了广西实施知识工程对精神文明所起的作用。1998年,广西开始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2001年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计委确认广西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革命老区百色,建成了“右江百里文明河谷”。在这条河谷里,已建成了全国、自治区和其它级别的文明单位32个,建有百色起义纪念馆、文化广场、博物馆、文化站等一大批文化设施。沿中越边界建设的“千里边境文化长廊”上,57个边境文化站建设全面启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其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国际性以及丰富多彩、喜庆娱乐的风格吸引国内外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广西在图书出版、新闻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立足现实,承接传统,广西提出了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把广西建成开放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南疆特色的民族文化自治区。
在这个战略目标下,实施“以发掘和弘扬民族文化特色为立足点,以文化产业发展为龙头,以文化开放和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文化精品创作和文化品牌树立为突破口,以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壮大为基本保证”的发展战略。重点实施“九大文化工程”建设:精神支柱工程、民族文化工程、阵地建设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明创建工程、体制创新工程、文化产业工程、文化交流工程、人才培养工程。
从1999年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了有作家、理论家、评论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参加的考察组,对广西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多学科的考察,先后考察了桂北文化、红水河文化、环北部湾文化、刘三姐文化,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几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广西题材的戏剧、电视剧、电影、音乐歌曲、广西民歌等。
壮乡广西,爱唱歌的民族永不衰老。(附图片)
广西那坡县中学新貌。本版照片为黄耀高摄
第12版(专页)
专栏:
八桂民族乡村旧貌变新颜
吴瑞璋
走瑶村,串苗寨,访侗家,一个个“移民新村”,一条条新建公路,一家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还有那早已用上自来水、电话、广播电视的各民族同胞脸上荡漾的喜悦,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广西,民族乡村在巨变!
得益党的民族政策
欣闻广西兴安县的华江瑶族乡以种毛竹和加工竹制品出口闻名,笔者沿漓江源头方向来到了地处猫儿山脚下的华江,果然名不虚传。
走进乡政府所在地,映入眼帘的是电信大楼、农业银行营业大楼、民族大道、民族市场、民族文化体育中心、老年公寓……短短几年时间,这个原先由破烂不堪的木板房组成的小村庄,如今已发展成繁荣的小城镇。乡长盘祥军告诉我,华江现有毛竹林8667公顷,毛竹加工企业50多家,产品漂洋过海出口到好几个国家。去年又利用旅游资源,投入200万元重点开发十里大峡谷的漓江源漂流和民族风情游、生态休闲游项目。2001年实现财政收入529.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539元。每个村屯都通了公路,全乡3000多户群众,大多建了新房。
华江瑶族乡的变化,只是广西61个民族乡的缩影。民族乡村的发展,得益于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近年来,党和政府不仅在财税和扶贫开发项目等方面给予民族乡较大的优惠和扶持,在教育的投入上,也对民族地区和民族乡给予了极大关怀。从融水苗族自治县经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到宜州这段公路的两旁,用国家教育扶贫工程项目资金建起的中小学校就有12所。
汇聚八方深情关爱
走进百色市汪甸瑶族乡长平村长寨屯,这里的群众都住上了新房,用上了沼气,看上了闭路电视。谁能想象得出,这里曾是“有资源变不出钱,有田种不出富裕”的地方。为了改变瑶族同胞单一种植的传统观念,2000年,该乡机关干部向群众租用1亩多水田试种香蕉,并签订合同:亏了干部贴,赚了归群众。香蕉种植一举成功,从而拉开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序幕。2001年,全乡拿出70%的水田种香蕉、生姜、甘蔗等经济作物,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全乡农民人均收入2648元。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下,近年来,广西民族乡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地处高寒山区、交通较便利的民族乡大多规模种植了反季节蔬菜,走上了“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南丹县里湖瑶族乡70%的群众大量饲养“瑶山鸡”,户年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上思南屏、平南马练等瑶族乡的八角、玉桂,田林县福达等瑶族乡的八渡笋,东兰县三弄瑶族乡的种桑养蚕业等,都已形成了规模,产销两旺。
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千方百计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从1998年起,平乐县用3年时间先后为该乡大背垴等9个点上的128户贫困瑶族群众实施茅草房改安居工程和修建8条机耕路。在后期为6户瑶族群众修路时资金短缺,县里采取了由县机关各局委办各包修一段的办法解决,机关干部踊跃捐款,沿途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结果耗资40多万元的7公里机耕路如期完工。据统计,目前,全区40%的民族乡通了柏油路,90%以上的村民委员会通了公路。
在兴安、荔浦、凌云等县,一个个“移民新村”成了民族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当地政府及各部门的帮助下,不少在深山居无定所的“过山瑶”同胞和居住在大石山区、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瑶族同胞告别了茅草房,搬进宽敞的砖瓦房。
自治区民委主任黄海坤说,这是自治区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集中有限财力办的实事之一。在2000年自治区投入20.7亿元用于边境建设大会战,使边境地区的各族群众在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等方面直接受益的基础上,2001年,又拿出6亿元,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对民族县、民族乡给予倾斜。
凸显崭新精神风貌
站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滚贝侗族乡境内的巍巍摩天岭,俯瞰群山,只见人工种植的万亩草场上翻滚着绿浪。山脚下,上百名侗族同胞正抓紧修路、搭建羊圈。乡党委副书记韦盛虎介绍说,几个月前,这里的群山还是光秃秃的。同心等村的侗族群众更新观念,打开山门,与融水源泰有限责任公司联手,播种牧草1730多公顷,才使这里的荒山变“宝山”。再过半个月,山上将放牧从贵州引进的澳大利亚纯种波尔羊和良种黄牛。仅这一项,侗乡群众年人均增收一二百元不成问题。
更新观念、打开山门,使许多民族乡村的群众从贫穷走向了富裕。在全州东山瑶乡,在资源苗乡,年青人自发组成的反季节蔬菜营销队伍,走南闯北,带动了民族山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平南县马练瑶族乡1万多名青年走出山门,到发达地区打工,几年后,带回了资金,带回了新观念,改变了家乡的落后面貌;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的姑娘、小伙子,大大方方地做起了旅游生意。
逐步富裕起来的少数民族群众,在精神文明上有了更多的追求,保护生态环境,讲科学,破迷信,讲卫生,自觉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已成时尚。刘三姐故里宜州市的北牙瑶族乡,近年来靠种甘蔗和种桑养蚕致富后,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用上了液化气,厕所也改造得洁净卫生,还建起了文化街,南丹里湖乡白裤瑶文艺团、田阳县壮族舞狮队还被邀请到港澳表演。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了各族群众的高尚情操。(附图片)
广西边境村村通广播电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