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致船长
赵恺
身材无需巍峨,
他得准备起伏和摇撼;
精神必需巍峨,
他得战胜起伏和摇撼。
额角描写岩石,
头发描写波浪,
衣襟描写篷帆。
一轮太阳,
升起在他的左肩,
降落在他的右肩。
一群海鸥,
歌唱在他的身后,
飞翔在他的胸前。
他的两只眼睛,
一只属于暗礁,
一只属于冰山。
海水则终生依偎着他,
一粒,一粒,一粒,晶莹成生活的盐。
高举两臂仿佛双桅之船,
船长以利斧斩断锚链。
无锚之船,
开弓没有回头箭。
农民耕耘土地,
船长耕耘海面。
磔磔雷电伸出两只手臂,
一手摇撼农舍,
一手摇撼航船,
摇撼不动的,
是船长的视线。
鲸鲨骇异。
冰山退让,
波涛震颤:
这是船吗?
正面像直立的城堡,
侧面像横卧的峰峦。
电闪雷鸣中驶进哲学境界——
鲲鹏展翅,
扶摇而上,
击水九万,
举翼三千……
风平浪静中则是一条美人鱼,
美人的胸脯,
是饱满的风帆。
桅杆在甲板上长成大树,
大树上高悬着两颗果实,
一颗叫作太阳,
一颗叫作月亮,
日月用昼夜不息的辉光,
给纤绳以引导和慰安。
船长亲近光与热,
他吸烟。
那红豆一般忽隐忽现的,
是诗的标点。
在航船搏击的海面,
太阳在空中游泳,
月亮在水中游泳,
歌声在爱中游泳。
在时间里游泳的
——是思念。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且看珞珈有晚晴
晓雪
这些年来,我每年都按时收到寄自台北的一份刊物——《珞珈》,是台北的国立武汉大学校友会办的。刊物每期都报道台湾、内地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武大校友们的各种信息、各类成果,发表有关的短小散文、特写、人物介绍、学术动态、在海外怀念母校和已故校友的文章等等,办得生动活泼,我很喜欢看。我与主编蔡名相和校友会总干事长张立汉两位学长曾多次通信,但一直没有机会见面。这次访台,当然事先同他们作了联系。
坐落珞珈山麓、东湖之滨的武汉大学是我国最美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已有一百零八年的历史。它最早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28年由蔡元培先生提议改名武汉大学。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伍修权等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活动。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在这里任教。1946年,学校已实现了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宏伟办学目标。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即确认武大文理学士毕业生成绩在八十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一大”代表、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李达教授担任校长十四年。1995年国际科学界权威期刊《科学》周刊把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胡适就说过:“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我们这次中国作协访问团中,有三位武大校友,都是李达任校长期间的中文系学生,我毕业于1956年,古继堂、向前毕业于1964年。我们相约在5月18日下午去拜访台北市国立武汉大学校友会,张立汉干事长和蔡名相主编在重庆南路一段121号校友会的会议室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同张、蔡两位学长,我们都是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一见如故,都感到非常高兴,格外亲切。校友会平常就只有他们两位坚持工作,张负责全面的会务,蔡主持刊物《珞珈》,组稿、通联、编辑、主编都是他一人“包办”。两位年事已高,张今年七十七岁,蔡已到耄耋之年,但都显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身体和精神都很好。
谈起母校美丽的校园、独特的建筑、光荣的传统和不同时期的学校生活,我们都有许多共同语言,有说不完的话。两位学长给我们简要介绍了台北校友会的情况,还带我们参观了他们两位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台北校友会原有四百多会员,五十年来不少人先后去世和移居海外,现在还有一百多会员。会刊《珞珈》已坚持办了三十多年。校友会除联络台湾校友外,还同大陆和海外各地的新老校友保持着广泛的联系,经常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校友联谊会等活动。凡祖国大陆或海外的校友来到台北,只要校友会得知,都要请来聚会或前去探望。经费主要靠以老校长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三位名义建立的三个基金会的利息。
会议室里,一面挂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旁边是《人民日报》著名漫画家方成校友1998年应邀访台时留下的一幅作品;另一面挂着老校长王世杰先生的画像。两位学长代表校友会送我们每人一份纪念品:一枚刻有“武大”两字的纪念章,一支高仕笔。我们三个手持纪念品,同两位老学长在王世杰校长的画像前分别合影留念。画像两边挂着一副对联:
莫道江湖多风雨
且看珞珈有晚晴
这副对联很好地表达了两岸老校友经历几十年风风雨雨后的共同感受。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泉城的记忆
王秀梅
如果与一个城市朝夕相处了七年,那么,这座城市一定很难从你的记忆中走失了。
在那个以泉著称的城市里,我咀嚼着青春的滋味,度过了七年难忘的岁月。现在我离开济南又是一个七年了。我常常记起济南,就好像想起我的一个故人。此刻,坐在电脑桌前,济南的秀山明水又浮上我记忆的屏幕。
老舍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形容雪后济南的小山如日本看护妇的发髻一样。推想老舍先生应该是住在山脚下,一推窗一抬眼便有小山迎面走来;或者是因为那时济南城尚小,没有这么多这么高的楼房,这么长这么深的街道,人与山很容易亲近的。济南的山真的极袖珍,除非登高眺望,平时你很难意识到济南是被许多小山围在当中的。
济南最有名的山当数千佛山,又称历山,它和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联系在一起:舜。人们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座小山因为舜而饮誉于世。半山腰的庙宇里就供奉着这位“重瞳子”的帝王和他的两个妻子的彩色塑像。传说尧十分称赏舜的才干与品德,不仅将天下禅让与舜,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也嫁给他。这美丽动人的传说更增添了人们对此山的向往之情。外地的同学来济,千佛山是必去的。站在千佛山山顶上,可以看到黄河像一条闪亮的带子在城市的西北边悠闲随意地拐了几个弯,然后迤逦东去。从半山腰的寺庙中传出的钟磬之声随山风丝丝缕缕送到你的耳边,让你的心胸也随着大起来,可以装下满山的翠绿和鼓荡于其间的山风。山顶有一亭,名曰“望岱亭”,据说可以望见泰山的。我曾经努力地极目而视,望穿秋水,却只见迷蒙蒙一片,泰山只在我的意会中了。
燕子山与千佛山并肩而立,却不收门票,于是常有同学去晨练。燕子山的背后是大佛头,据去过的同学说形势比较险峻。市南郊有英雄山。还有一座我不知名的小山,是著名诗人徐志摩飞机失事殒命的地方,每次途经遥望不免唏嘘感叹一番。市东北郊黄河边上有一座小华山,最为峭拔。《左传》中记述了发生在它脚下的一场非常著名的战争。在那场战争中,齐国在自己的家门口被远涉千里而来的晋国打败了,“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可以想见当时场面之惨烈。现在,我站在济南黄河大桥上,斜拉的桥索好像小提琴的琴弦矗立在天地之间。远处眺望小华山时,它就像一个大大的正三角形,苍黑的面容,好像是不苟言笑的老者,很严肃的样子,望着它让人不由得神思凝重起来。
其实济南有名,主要并不在山色,而因为有趵突泉、五龙潭等七十二名泉的清冽和大明湖的波光潋滟,它们使这个城市充满了灵性。
济南以泉名世。趵突泉去过几次。几道红漆栏杆,一两座中式亭子,围了趵突泉在里边,汩汩地喷涌着,比水面高出约有一尺左右。这是我印象中趵突泉最盛时的景象。但这样的景象并不多见。枯水季节,趵突泉不冒水了,游人眼巴巴地盯着水面,焦灼的目光把空气也烤得干干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护城河边的黑虎泉,没有那么多人围观,泉水喷涌得更自由也更奔放。记得有一年夏季,雨水特别多,涌出的泉水把解放阁旁边的护城河换了个遍,清冷冷的。有附近的居民挑了水桶,到河边盛了水,用扁担挑了,忽悠忽悠地走在河边的石子路面上,悠出最动人的节奏,也在我的脑海中镌刻下最悠长绵远的记忆。
泛舟大明湖上,穿过一片田田的青荷,登上湖心的名士亭,吟诵起杜甫的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不觉诗兴逸飞。宋朝三大词人,济南就占了两个: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抗金杀敌的词人辛弃疾。他们是济南的骄傲。二人的词采文章让大明湖更加熠熠生辉。
说起济南,还有一样物什不能不提及——柳树。济南实在应该把柳树作为自己的“市树”。因为在泉城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拂地的垂柳随风飘舞——我总以为,柳树是树族中最美的舞者,她的舞姿优美柔曼,却又含蕴着刚劲的内力。每当春天女神光临济南的时候,我常常被柳树的舞蹈弄得神魂颠倒,如痴如醉。这漫天拂地飞舞的万千碧玉丝绦,笼翠含烟,染绿了人的视线,也染绿了人的思绪。特别是在济南的湖边泉边倚水而立的那一行行柳树,那一份袅娜,那一份风姿绰约,更让济南的山水平添一层婀娜的风姿。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现在想来,古人的这句评语真是把济南的种种美丽都说尽说透了。我以为,荷的清雅是济南之韵,柳的柔美是济南之形,山的葱茏是济南之态,湖的明丽是济南之神。每次当我回望济南时,那葱绿的小山和欢愉的泉流便一起朝我眼前涌来……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美好的事业
国灿
浙江中部的越国故都诸暨,历史悠久,山清水秀,文化昌盛。西施故迹、陶朱山、浣沙江……源远流长的浦阳江,不知流淌过多少世事沧桑。
当我们有机会走进诸暨,听到的不仅仅是深深沉积在这片古老大地上的那些惊心动魄或不动声色的故事,我们更听到了今天那令人激动的拼搏、奉献的故事,看到了陶朱山下、浣纱江畔那冉冉升起的明星,闪耀着青春的火花。
一
今天,洁净、健康的生活环境成了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许多人为的因素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被污染、遭破坏,我们的地球母亲正日益受着煎熬……新的明天,呼唤新兴的环保产业的崛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浙江菲达机电集团恰逢其时。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来临,环保治理问题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当时的厂领导紧紧抓住了机遇,派出去考察,请进来讲学,组织科技攻关小组,攻克了制造电除尘器的关键设备阳极板轧机和阴极线轧机的难题;1980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援建的诸暨电除尘器研究所;1988年引进的控制技术,通过国际招标赢得了宁波北仑电厂2号600MW机组配套产品的研制,体现了菲达电除尘器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1994年我国第一套垃圾焚烧、流化床锅炉电除尘器在菲达开发成功;1996年至今,已成功地对美、日、比利时等国家的十多套300MW以上电除尘器机组进行了改造,总体性能指标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际水平。
2000年7月,正值夏季,天空中没有一丝风,高温,连续的高温,地表温度高达五十多摄氏度,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时,三台电除尘器整机正进入紧张的安装阶段。这三台电除尘器是菲达集团凭着雄厚的实力和一流的制造技术,与世界著名的阿尔斯通公司签订的整机出口合同,电除尘器技术要求高,为了在约定期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部级劳模程晓伟和厂里的安装人员在外方代表的严密监理下,凭着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了高温、劳累、伤病和超强度工作量所带来的不利因素,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奋战四个多月,终于完成了任务,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连外方代表见了也表示折服。在码头紧张安装的几个月中,集团党政领导多次到现场慰问大家和指导工作,有关部门和技术人员也为此辛勤奔波,充分展示了菲达集团优秀的团队精神,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的赞歌。
2001年10月11日晨,在黄浦江畔上海龙吴码头上演了壮观的一幕:晴空万里,碧波滔天,只见一百多米高的吊机轻舒吊臂,把有近十层楼高、重达八百吨的整机电除尘器轻轻抓起,稳稳地放在平板驳船上……随着吊装的成功,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在现场的菲达人对着电视记者的话筒,心潮奔涌,情不自禁地欢呼:“我们成功了!我们创造了奇迹!”此举开创了电除尘器整机出口日本的国际先河,在菲达的出口产品发展史上再次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这一切都得益于科研人员的辛勤攻关。没有现成资料借鉴,许多项目都是首创,反复实验,才有了一次次与先进水平抗衡的成功。如今,菲达集团的建制中有五个研究所,突出了科技的龙头地位,加大了对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投入,体现了决策者们的清醒意识。
二
“忠诚、团结、勤奋、创新、报国”十个字的精神是菲达的灵魂之所在,是菲达发展的凝聚剂和催化剂。
二分厂原是一家大跃进年代的钢铁企业,濒临倒闭时被菲达兼并,但转产过程中,因没有理顺关系,分厂里经营着包装箱等五花八门的产品。公司断然决定关闭产品没有市场前途的工厂。二分厂生产的包装箱是菲达产品的最后一道环节,因分厂地处偏远,每年都要消耗大量运费,公司决策层当即决定将包装箱生产线全部搬回城关,新创建诸暨由达机械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包装箱,既解决了公司原有场地不足的问题,又节省了汽车来回跑的人力和物力。调整后,二分厂彻底理顺了生产格局,生产蒸蒸日上,面貌焕然一新。
1997年,菲达全面推行完善的高品位的分厂制管理模式,在分厂内部全线实施计件工资制。一线工人彻底取消基本工资,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分配政策,从而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职工们的思想从“要我干”转变到“我要干”,企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如电除尘器分厂,1993年四百二十八名职工年生产铆焊件为三千吨,而2000年职工减少到二百一十人,生产铆焊件却达到六千五百吨。厂房还是这些厂房,设备还是这些设备,但管理体制改变后,经济效益却完全不一样,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三点四倍。
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骨干企业、全国机械工业文明单位、企业环境保护科技先进企业、国家特级安全企业、浙江省先进党组织……一个个荣誉,一声声赞美,一束束鲜花,都给了菲达人。
三
在诸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涌现出无数的名人豪杰。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沉淀,激励后来者奋进。菲达集团的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舒英钢带领着一批年轻的创业者,抒写着新世纪的辉煌。
大学毕业的舒英钢三十五岁便成为菲达的总管,但年轻的他面对的却是一个内外交困的菲达——“双保”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已损失殆尽,市场竞争、资金短缺、原材料涨价等困难使菲达像刚断奶的婴儿茫然不知所措,可怕的是许多捧着铁饭碗养尊处优惯了的员工,思想观念严重滞后;特别是领导层也出现了裂痕,思想不统一,菲达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山雨欲来风满楼。舒英钢和新任领导班子审时度势,认为菲达只有紧随时代,彻底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建立起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运作的经营机制,才能绝处逢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于是,便有了《关于建立好三支队伍即科技骨干队伍、营销骨干队伍、管理骨干队伍的决定》的决策;有了完善的高品位的分厂制管理模式;有了按照市场化动作、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化大集团运营模式;有了雷厉风行地抓管理、高屋建瓴地定决策、意气风发地建文化,也便有了菲达一连串的美丽光环。
2002年7月22日,又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大型显示屏上有了“菲达环保”的一席之地。这是诸暨的光彩,为“绍兴经济板块”增强了实力,也为“浙江精神”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从古老的浦阳江的拍岸涛声里,我们听到的是诸暨突飞猛进、充满活力的新故事,“菲达环保”这响亮的名字,标举了菲达人在这朝气蓬勃的新世纪,为了蓝天的明丽,为了大地的葱茏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和真诚的奉献。
美好的事业,希望在明天。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新游记
小弄通大海
乔盛上海人叫小胡同、小巷为弄。外来人对此说法初听感到费解。提起小胡同、小巷中国人无人不晓。每一座城市都有无数小胡同、小巷分布在各个方位,把一条条的大路大街连接起来,形成一片网状的路、网状的街,为人们行走提供方便。上海的弄,用北京人的话讲,那就是地道的小胡同。汉语字典对弄字的解释是海滨城市的巷。有海的城市巷才称为弄,无海缺水的地方,巷只能叫胡同。上海的水足,临大海,系长江,说巷是弄,无可挑剔。但中国其它海滨城市如大连、青岛、福州、厦门、深圳、北海等都不叫巷为弄。原来,弄是上海的专利,是传统的地域特色。
弄比路的范围要小一些。某单位地址在南京路多少弄多少号,某住户家是愚园路多少弄多少号,等等。找到了路,才能寻着弄,寻着了弄,便摸着了门。路长路宽,是方位概念,弄短弄仄,是小角落之意。一条大路里,有几十条甚至几百条弄。弄弄相连,弄弄沟通,纵横交错,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弄图。上海有盛名的大路上百条之多,像南京路,生产了不少美谈,被人们传为佳话。而通连着千家万户的无数条不出名的小弄,更是流传着经久不衰的历史掌故,为上海的往昔和今日增添了浓郁色彩。
细说弄探弄,上海的弄真还与海有关有缘。宋时上海设镇,滩内滩外是一片被海水包围着的无数个小岛。渔民据岛为家,排涝治水,靠摆弄小船,从这个小岛摆到那个小岛,又由那个小岛弄到这个小岛。摆与弄,是那时上海人的非凡作业,不停地摆,不停地弄,凭借小船,弄大潮,抵大风,赢得了海滩上最早弄潮儿的荣誉。海水在人头顶泻雨,云水掠过高空卷浪。云水与水雾覆盖着祖祖辈辈生活在海滩上的人们。上海的地名城市名由此而来。海怎么能在人的头上面呢?水是流动的,水是有情又无情的。海只能在人们居住地方的脚下流淌。海水涨高,即是灾难。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水终于被勤劳的人们征服。一代一代的本地人,都是一代一代弄潮的优秀人才。直到明清,终于在海滩上弄出一个城市的模样。我猜想,为了纪念和让后人永远不要忘记先辈弄水弄潮的伟业,他们不仅把居住的地方起名为上海,并把门前的小巷小路统一称之为弄。
弄,记录着上海发展的历史。也是上海的一种地域文化。没有昔日的小弄,就没有今天的大路;没有先辈的弄潮,也就没有今日的港口、码头、万吨远洋货轮。
上海居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弄。不管是老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也都习惯叫小胡同为弄。不明白弄是什么,那一定不是上海人,或者说是对上海了解甚少的人。上海的弄,与其它城市的小胡同是不一样的,弄与弄之间,都受着建筑群体布局的限制,形成无数井字形的交错。这条弄的尽头,便是那条弄的始端。弄由建筑结构而形成,建筑结构又取决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弄的特点和作用之一是易排水。雨水落入弄里,马上就流入大路,又由大路输入黄浦江而归大海。
能探清摸清上海有多少条弄的人,一定是个了解上海、熟悉上海的能人。近年,上海新建了好多条高速路和高架桥,把整个上海的交通连成一个高速网络。从市中心到北面的宝山区二十多公里路,也只需十多分钟就能到达。上海的高速公路和高架桥,也是弄的延伸。小弄通大海,也为全国和全世界敞开。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天地一瞬
古镇溪水罗运山(湖南)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