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老百姓的故事很精彩
米博华
在喜迎十六大的日子里,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开展“从身边看变化”征文活动。征文启事刊出当天,就有电传稿件,此后稿件数量陡增,国庆期间几乎像雪片一样飞来。编辑同志们惊讶不已:没想到来稿如此踊跃,没想到稿件内容如此丰富。翻阅稿件犹如置身于沸腾的生活,令人心潮起伏。每一篇稿件都讲述着寻常百姓衣食住行的变化,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由衷赞叹。这些故事汇集起来就像一幅国家兴旺发达的时代画卷。
老百姓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家建设成就之巨大,人民生活变化之显著。这或许可以概括为三大“看点”。
国家的发展是全面的和持续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繁荣和发达早已被海内外舆论所交口称赞。难以料到的是,农村特别是一向被认为是比较落后的地方,变化同样显著。农民兄弟以及他们在城里工作的家人告诉我们:砖房盖起来了,沥青路修起来了,电视用起来了,电话通到了不少地方。这一切是十几年前连想都不敢想的。用农民的话说:“手机在我们这里已不是稀罕之物。”“半村人围看一部电视早已成为历史。”尽管这变化离富裕还有不小差距,也不能说农民都达到了这样的生活水平,但可以肯定地说,农村的变化远非坐在办公室里所能想象的,我们对农村的印象可能是老皇历了。
中国的老百姓聪明、智慧、勤劳。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山乡,我们看到老百姓可敬的创业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白手起家,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为创造美好生活辛勤劳作。磨豆腐磨出了食品加工厂;办食堂办成了大酒店;种花卉种到了欧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就是这么星星点点的资源,硬是通过聪明的大脑和勤快的双手,开创出一番事业。即使许多普通的市民、农民也干得有滋有味,活得丰富多彩。艰苦创业精神为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人心思定,人心思富,人心思进,老百姓满怀信心展望未来。来稿中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蓬勃向上的心气。有的思谋着再搞几个蔬菜大棚,有的盘算着办个皮毛加工厂,有的打算连锁经营餐馆,有的筹划着汽车运输公司……所有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就是老百姓相信,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一定会有远大的前程,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民心民气是一个民族兴衰的晴雨表。对前程不抱希望,对命运感到漂泊无定,这样的国家和民众,必将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而今的中国人精神焕发,自信自豪,对个人的发展,对国家的发达,充满希望。
读者踊跃的来稿并非偶然。老百姓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因而应该被看作是一次有意义的民意调查和民心检验。围绕喜迎十六大的主题,有这么多老百姓谈变化谈感受、抒心怀道真情,本身就说明人民群众对即将召开的十六大高度关注并寄予殷切期望。他们讲述的故事,表达的感情,提出的建议,更使人深受感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当然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前进的道路也不会一帆风顺,但这一切对于意气风发走向新世纪的中国,都算不了什么。今后十年、二十年,中国老百姓的故事会更精彩。
第4版(要闻)
专栏:十六大代表风采录
谭铁牛:我的事业在祖国
本报记者施娟
采访谭铁牛真不容易,因为他太忙了,工作日程表已经排到了年底。身为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他有很多的科研工作要做,要指导几十个研究生;作为自动化所的所长,还肩负着管理、发展研究所的重任。用他自己的话讲,“在英国的时候睡8个小时觉,回国以后睡6个小时觉,当了所长以后睡得更少了”,但“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责任感和幸福感”。
谭铁牛1964年出生在湖南茶陵县,升高中时考了全县第一名,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学费,茶陵县政府和县一中的领导知道了他的困难,为他减免了学杂费。谭铁牛认为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就没有他的今天。1980年他考入西安交通大学信息控制工程系,198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9年谭铁牛顺利地获得了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通过公开竞聘获得了英国雷丁大学的终身教职。他还被差额选举为英国第七届机器视觉和模式识别学会10位执行理事之一,成为该会有史以来第一位非英国籍理事。
在英国期间,谭铁牛的日子过得很舒适,但他时时寻找回国效力的机会。“有一次,我问一位英国教授喜欢带外国学生还是喜欢带英国学生,他毫不犹豫地告诉我,他当然喜欢带英国学生,希望把他的学术思想能尽快地传给英国人,我当时很受刺激。”1996年他申请中国科学院吸引留学生的“百人计划”并入选,1998年初他与妻子带着刚满周岁的儿子回国,实现了人生的第二次重要转折。
回国工作不久,谭铁牛被任命为中科院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助理,他瞄准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开辟了生物特征人物识别与身份鉴定以及数字多媒体数据的水印化处理等新的研究方向,“作为一个搞科研的人,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选题,选题要把国家的需求、国情和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进去,因为我是一个国家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
谭铁牛主持研制的智能轮椅作为优秀成果参加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成果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虹膜识别技术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利用虹膜识别技术,人们回家时既不用带钥匙,也无须动口和动手,瞅一眼,家门即可打开。”谭铁牛向记者描述了虹膜识别技术的诱人前景。
2000年5月,36岁的谭铁牛担任自动化所所长。他强调要依法依章治所,所里形成了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他倡导所务公开,建起了电子所务信息平台,将所领导的工作日程上网,并设立了电子信箱。记者在所长电子信箱里看到,8月有职工反映所内照明不够,晚上行路不便,第二天便有了回复,增加照明设备。两年来,大家都认为研究所“环境更好了,人心更齐了,目标更明了,干劲更足了”。
谭铁牛1999年当选为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获得五四青年奖,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虽然回国后的收入比在英国少多了,但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中国的发展和繁荣,要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国运兴,事业兴,我的事业在中国。”
(附图片)
第4版(要闻)
专栏:
唐家璇与英国外交大臣就伊拉克问题通电话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外交部长唐家璇今天应约与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通了电话,就伊拉克问题交换了意见。
斯特劳首先通报了布莱尔首相访问俄罗斯、与俄领导人讨论伊拉克问题的情况,并介绍了联合国安理会有关磋商及英方的考虑。
唐家璇强调,伊拉克问题应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应认真、全面地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当务之急是让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尽快返回伊拉克并顺利开展工作。恢复联合国对伊拉克武器核查是解决伊拉克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
唐家璇肯定中英以及安理会其它成员在伊拉克等问题上保持磋商、寻求一致的合作精神。
斯特劳感谢唐家璇外长与其通话,并表示英中双方在双边和国际问题上积极磋商、有着广泛共识,他期待着继续就伊拉克问题同中国保持密切合作。
第4版(要闻)
专栏:
石广生会见意大利客人
新华社深圳十月十二日电正在此间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今天在这里会见了参加此次交易会的意大利生产活动部副部长阿道尔夫·乌索。
第4版(要闻)
专栏:
石广生会见香港客人
新华社深圳十月十二日电正在此间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今天在这里会见了与会的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局长唐英年。
第4版(要闻)
专栏:特写
半个世纪的人民日报情缘
本报记者杜若原
10月12日,湖北黄冈市干休所。
84岁的白水田老人,身着朴素的中山装,迎接北京客人。正在湖北参加党报发行会议的人民日报社社长许中田同志,听说水田老人长年自费订阅人民日报,决定登门拜访。
“相见恨晚。”在竹林和绿树掩映的小院里,当中田同志和水田老人的手紧紧握住时,他俩用这句话表达各自的感受。白老告诉许中田同志,上世纪30年代,他从山西清源县参加革命,解放后一直在黄冈工作。他说:“读人民日报是我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一天都离不开。”
白水田老人打开了记忆的匣子。上世纪50、60年代,他从人民日报上看到广东顺德池塘养鱼、浙江黄岩县高效利用土地的经验,曾派人去学习取经。尤其难忘的是1966年,新洲遭遇大旱,早、晚稻都种不下。眼看就要闹灾荒了,时任新洲县委书记的白水田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一位中央领导从国外引进一种优质稻并试种成功的消息,连忙派出干部调回种子抢种抢播,新洲人民得以度过灾荒。
白老读报用报的一番话,感染了中田同志。“人民日报为有您这样的读者而骄傲。”
水田老人抬起身,拉着中田同志的手,走进他堆满了书报的房子。这里珍藏着水田老人多年自费订阅的人民日报,还有他保留下来的战争年代的报纸。水田老人说:“作为一名党员,我怎能不看人民日报?我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许多重大的政策和理论问题、国内外大事,我都是从人民日报上学习、了解的,因为在我心中,人民日报是权威可信的。”
在这充溢着新闻纸独特芳香的房间里,中田同志的目光停留在水田老人手书的匾上:“要努力读书,至死方休”。这体现了一位老干部追求知识和真理、与时俱进的精神境界。
走出院落,中田同志依依不舍地对水田老人说:“有您这样忠实的读者,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
第4版(要闻)
专栏:
董建华向曾荫权梁爱诗等颁授勋章
据新华社香港10月12日电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今天向270多名人士颁授勋衔及奖状。
在香港礼宾府举行的2002年度勋衔颁授典礼上,香港政务司长曾荫权、律政司长梁爱诗、前布政司钟逸杰、前创新科技委员会主席田长霖4人获颁授大紫荆勋章。
前工商局局长周德熙、现任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等17人获金紫荆星章。有22人获颁授银紫荆星章,43人获颁授铜紫荆星章,以及10人获颁授纪律部队及廉政公署卓越奖章。还有2人获追授英勇勋章,包括一名金章及一名银章。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日青少年书法交流展”在京颁奖
本报讯“中日青少年书法交流展”颁奖仪式10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上海的邵臻言等中日双方100名青少年分获一、二、三等奖。该展览是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由日中友好会馆、全日本学生书道联盟、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共同举办的。(于青)
第4版(要闻)
专栏:
苏钢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9月30日电原贵州省顾问委员会主任苏钢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23日在贵阳逝世,享年83岁。
苏钢同志逝世后,胡锦涛、田纪云、吴官正、曾庆红、毛致用等同志,以不同方式对其逝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
苏钢是山东乐陵人,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历任八路军总部参谋训练队班长,鲁西区党委党校大队长,鲁西行署公安总局组织科长,冀鲁豫七专署、冀南一专署公安局长,冀南一地委社会部副部长,山东冠县县委书记,冀南六地委宣传部长。1949年6月后,历任湖北大冶社会部部长、公安处处长、地委秘书长,武汉市裕华纺织总公司副总经理、裕华纺织厂党委书记、经理,武汉国棉一厂党委书记,湖北省委副秘书长。1959年至1967年,任湖南省委秘书长,省委常委、候补书记兼秘书长。1972年后,任湖南涟源钢铁厂党委书记,湖南省委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1977年到贵州工作,任贵州省委常委、副书记、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省长,省顾问委员会主任。1993年12月离休。他是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二至十五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附图片)
第4版(要闻)
专栏:
10月12日,北京市第五中学举行第一届保尔班命名50周年座谈会。
师生们从四面八方聚到了北京,当年十四五岁的孩子如今已年过花甲,当时的班主任吴家瑛老师今年已88岁高龄。当年吴老师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为同学们买了几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谆谆教诲孩子们像保尔那样做事做人。如今和50年前的学生见面时,她能随口说出学生许多有趣的往事。
上图:座谈会上,吴家瑛老师(中)说:“其实,那个时候,我是同你们一起学保尔·柯察金,你们在学,我也在学。保尔是一个品格伟大的人。我们学习他,是为了建设好我们的祖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保尔精神。”
下图:学生向老师献上鲜花和礼物,表达诚挚的敬意。
本报记者蒋铎摄影报道
第4版(要闻)
专栏:
团中央大力推进青年职业教育
本报讯记者胡果报道:共青团中央日前制定了《关于推进青年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规划》并发出通知,明确提出从现在起用3年时间,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村青年劳动者、青年职工、下岗失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和城乡新增青年劳动者进行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青年劳动者1500万人次,帮助200万名青年获得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规划》于今年10月正式启动。
据悉,推进青年职业教育和培训有三大重点项目:职业培训证书项目、职业资格证书项目和职业学历证书项目。其中,职业培训证书项目包括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和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计划、帮助青年创业计划、青年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职业资格证书项目包括职业资格证书系统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考核鉴定、职业资格证书中介服务;职业学历证书项目包括组建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和建设省市青年职业技术学校。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