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第6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10-13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透视徐州公交文化 '...

第6版(社会经纬)
专栏:特别报道

  ●苏北古城,为何率先打造出充满魅力的“公交文化”?
●在市场竞争催化剂的背后,蕴藏着何种原动力?
透视徐州公交文化
  本报记者胡果
  对于许多有过乘车经验的人来说,公共汽车就是一种代步工具,公交车厢不过是个拥挤、单调的狭小空间,顺利、安全到达目的地足矣。
  “十一”黄金周,天南地北的游客拥向苏北古城徐州。乘着一辆辆宽敞、美观的公共汽车穿行于大街小巷、古迹名胜之间,尽情感受两汉文化悠远深厚的同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增添着新的经验:在徐州坐公共汽车,舒心!
  从交通工具到文明走廊,徐州“公交文化现象”引人注目
  徐州的公交车,到底是个什么样?
  走出人潮攘攘的徐州火车站,登上11路公交车,从东至南穿越古城。
  新型空调客车厢体敞亮、洁净,一张《车厢消毒记录表》让乘客踏实、放心。四壁镶镌着书画作品。或是一段隽永的格言,或是一幅清雅的小品,皆出自当地名家手笔。
  乘客不少,车门迎面处那排座位却始终空着。上方墙上,一排剪纸作品线条简洁、生动传神:弯着腰的老人、挺着肚子的孕妇、运动着的孩子、坐轮椅的残疾人;旁边一行小楷——“请给他(她)们让个座,谢谢!”
  车厢内醒目位置张贴有导乘图,线路走向、沿途站点一目了然。每次停靠,乘务员一律用普通话和英语双语报站。一路纵贯繁华商贸区、风景旅游区、大学校园区,乘客不停上下,始终繁而不乱。
  外地乘客要转车,乘务员掏出一张“指路条”,画出路线草图、写上简单说明,寥寥几笔,极大便利。本地的老乘客则轻车熟路,有的从报箱里拿出当天的《都市晨报》匆匆浏览,有的闭上眼睛,通过专门的车载机静静收听徐州公交集团与徐州广播电视台合办的文艺、交通节目,一派悠然。
  车厢里空气洁净。这里没有“禁止吸烟”的警告,只有“无烟车厢,送您健康”的提醒。听不到大声喧哗,看不见推推搡搡,笑语轻言,熨帖温馨。坐过一回公交车,不知不觉中,你自己也仿佛文明了许多。
  这,就是徐州的公交车。初识徐州的外地游客,把公交车当作古城掏出的第一张名片。在徐州人眼中,穿街过市的公交车是一串跃动的音符,忠实地演绎着自己的城市迈向现代化的节奏。对所有乘坐过徐州公交车的人来说,这狭小的10米车厢,已不仅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还成为传播文化、感受文明的流动走廊。
  徐州公交集团134条线路、1400多台车辆,车厢文化各具特色、各呈亮点、交相辉映,共同织出引人注目的徐州“公交文化现象”。
  从独家垄断到群雄逐鹿,市场化抉择催生“大服务”理念
  地处苏北的古城徐州,为何率先打造出充满魅力的“公交文化”?
  1998年,徐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推出“让市民满意年”活动,全局上下面貌一新,服务素质整体提高。市民好评如潮,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一班人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市民满意”从活动变成制度?2000年,局党委决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让徐州的“市政公用事业”永葆生机。
  公交集团成为这次市场化抉择的突破点。
  2000年10月,徐州新巴士公司从公交集团母体中分离出来,成立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南京中北公司进军徐州公交市场,与徐州出租汽车总公司联合组建徐州中北巴士公司。2002年8月,徐州公交总公司第三分公司与北京巴士公司签订合同,组成徐州京巴股份公司。
  从独家垄断到群雄逐鹿,市场化“逼”出了新理念。
服务,是公交的产品。公交要靠优质的服务创品牌,占市场!直面竞争,积极应对,徐州公交集团以人为本,着力倡导“大服务”理念——
以车厢文化建设为载体,拓展窗口行业服务内涵,使公交服务不再仅仅只是开车售票、报站疏导、扶老携幼,而是从车容车貌、安全运营、宣传导乘到完善的车厢设施、齐备的便民措施、浓郁的文化气息,全部融入“大服务”范畴,让乘客在满足出行这一物质需求的同时,体验心灵的愉悦。
  途经10多处旅游景点的49路将沿线胜迹制成精美挂图张贴车内。开往徐州特殊教育中心的37路增加了手语报站。路过许多中小学校的10路开辟红领巾班车。赢得2001年服务“零投诉”的59路推出“站立迎候”服务,每次起点站发车,驾驶员都会站在车门下,用微笑迎接第一批乘客……
短短几年,徐州公交集团更新车辆400多台、新增线路50多条,市区每200米就有一个乘车点,基本实现每个商场、学校、医院、部队、新建小区、旅游景点都通公交车的“六通”目标。与此同时,各具特色的车厢文化建设,集欣赏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营造出温馨舒适、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效益与公益和谐发展,培育根深叶茂的企业文化之树
  市场竞争是催化剂,其后又蕴藏着什么样的原动力?
透视徐州公交文化现象,核心正是驾乘人员对广大乘客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
  公交五公司11路售票员夏敬纯,是个“使劲拧也拧不出水分”的老先进。为了送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乘客安全回家,她在冬夜的寒风中冻了两小时。一个醉汉上车,不买票还口出秽语。中途醉汉吐了一地,夏敬纯清扫完地板上的污物,又找来毛巾为他擦拭衣服。醉汉酒醒了一半,赶忙买票、道歉……
夏敬纯是徐州公交的代表。在她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真诚与热情,构成了徐州公交文化的最大亮点,也是徐州公交集团的宝贵财富。
  没有功利的热忱,其支点正是企业文化。
近年来,徐州公交集团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了企业文化实施方案,将企业文化融入日常管理,推出“社会服务承诺制”、“有责投诉一次下岗制”、“首问责任制”,设立精神文明奖和“委屈奖”,实施驾乘人员星级评定,职工素质大大提高。
  在徐州公交集团4800名职工中,“五必谈”深得人心:职工对领导和管理工作有意见必谈,职工生活中有了困难必谈,职工工作中出现问题必谈,职工有压力、有情绪必谈,职工调动工作必谈。两年来,集团、公司领导与职工谈心700余次,解决实际困难500余件,谈笑之间,怨消气散精神长。
  团结、敬业、奉献,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在徐州公交,新员工报到第一课便是企业文化教育。在这里,敬业奉献被形象地细化为:微笑多一点、理由少一点、嘴巴甜一点、效率高一点、脾气小一点、观察细一点、度量大一点、做事多一点。八个“一点”,真诚亲切,易记易行,企业的目标,在不经意间化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将全体员工的心聚在一起,劲拧在一起。徐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推出“让市民满意年”活动4年来,公交系统的满意率年年都是第一。2001年,集团党委被徐州市评为基层先进党委、全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集团工会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集团团委被团省委授予“五四”红旗团委称号,五公司11路成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根深方能叶茂。像公交这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用事业还有很多,公益与效益的和谐发展是其正确出路。而将两者融为一体的,正是企业文化。这,或许正是古城徐州上演的这台公交大戏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附图片) 62J品论天涯网


第6版(社会经纬)
专栏:

  因为有梦
  陈娟
  依然是精彩纷呈,依然是令人动容;依然是掌声不断,依然是全场欢腾。
  前不久,北京保利剧院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演出——《“我的梦”作品二》,演员全部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他们当中有的肢体有残,有的听不到音乐和节拍,有的看不见一丝光亮,有的坐在轮椅上无法站立。但是,他们却艰苦地学习如何平衡和摆动自己的肢体,如何在黑暗中寻找动人的音符,如何坚强和勇敢地面对严峻的生活。
  灯光亮处,闪出一身白衣的王雪峰。17岁的王雪峰患有严重软骨症,身高不足1米,还没有竖立的二胡高,是团里残疾程度最重的演员。《二泉映月》如泣如诉,哀而不伤,叙说着他曲折、艰难的奋斗历程;一曲《赛马》则热情奔放,勾勒着他超乎寻常的坚强与执着。他用二胡传递给人们的,已不仅是优美的乐曲。
  杂技,因其技艺高难,被人们称为“艺术之冠”。而由肢残、聋哑演员们共同演绎的“轮椅芭蕾”,当仁不让地摘取了这顶璀璨的桂冠。优美激昂的音乐声中,4名杂技演员在旋转的高台上,组成了一幕幕令人炫目的高难艺术造型。当被称为“杂技公主”的聋哑演员娇娇飞身踏上坐在轮椅上的肢残演员王兆勇的头顶,做出优美的足尖直立芭蕾舞姿时,不禁使人热血沸腾,唯有为绝妙艺术而击掌,为生命伟力而惊叹!“我的梦”的缔造者们,给人们展示着独特的艺术成就: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跃出了生命的活力,在黑暗中唱出“天堂”的亮丽,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坚韧,对艺术和生活的追求,对人间友爱的企盼,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62J品论天涯网


第6版(社会经纬)
专栏:

  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备忘录
  ▲1994年3月5日,“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工作启动。截至去年底,全国“一助一”结对数已超过250万对,部分城市已覆盖绝大多数民政优抚对象。
  ▲1995年,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创建工作开始试点。截至去年底,全国服务站已经超过2.4万个。
  ▲1996年7月,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援助计划启动,每年都有数十万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
  ▲从2000年开始,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把每年的3月5日确定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2002年3月14日,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下发《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一年力争在全国80%的县(市、区)实施本《办法》,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到1000万人。
  ▲2002年6月15日,全国首家志愿者为老服务站在南京市鼓楼区揭牌,同时组建了首批老年人“金晖志愿者”队伍,金晖行动在全国展开。
  ▲2002年4月9日,团中央、中国残联共同下发《关于开展“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的通知》,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使参加注册的助残志愿者达到300万人,“一助一”结对服务涵盖全国特困残疾人及其家庭。 62J品论天涯网


第6版(社会经纬)
专栏:

编者的话
  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是整个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基础。近年来,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大力推进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坚持“共建、互助、共享”的主题,深入开展了“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金晖行动、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等活动,广泛动员志愿者参与社区发展和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国“一助一”结对超过250万对,创建服务站2.4万个。志愿者注册制度也在全国各地深入实施,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约请两位助人者与受助者谈谈亲历亲感,一起领略那种奉献与真情。 62J品论天涯网


第6版(社会经纬)
专栏:

  爱心如链
江苏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站站长徐尔铸
  1998年3月31日,由南通团市委、江海晚报社、东洋之花化妆品公司三家联合创建的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成立了,退休在家的我找到了发挥余热的舞台。奉献社会、传播文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抱着这份信念,4年多来,我的心始终和志愿者们一起搏动。当我翻开桌上厚厚的记事本,4年万余次的服务记录让我惊叹,而每次服务记录背后蕴藏着的爱心故事更让我感动……
  1998年11月,25岁的下岗职工何国森因车祸不幸成了“植物人”。我与年龄最大的江海志愿者、76岁的老中医谢赋珊一起,请来南通医疗界的8位专家志愿者到何家会诊,为他制定了一套中西医相结合的促醒方案。几年来,专家们轮流上门为小何义诊,老谢更是连续几个月为小何扎针。现在,何国森四肢可以稍作运动,能够自己吞咽食物,正一步步走向康复。
  22岁的如皋女青年许晓燕患小儿麻痹症被截掉了一条腿。就在她苦闷不堪时,身患癌症的33岁女工田建凤给我打来电话:“我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想成为一名志愿者,用我的亲身经历,让那些经受挫折和困难的人们振作起来……”在我的联系下,许晓燕成了田建凤的服务对象,在田建凤的开导鼓励下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田建凤还长期资助着宁夏山区的两个贫困学生。田建凤的事迹深深感染着南通人,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田建凤母女,同时在志愿者中掀起了学习田建凤、向宁夏贫困生献爱心的热潮。今年开学前,我将6000多元寄向了宁夏……
  爱心是一条传动的链条。1万余名江海志愿者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播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他们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62J品论天涯网


第6版(社会经纬)
专栏:

  真情永在
青年志愿者社区受助对象陈志嘉
  当出版社把印刷精美的《志嘉心语》放在我面前时,我的热泪夺眶而出。
  我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陈志嘉。与众多作者不同的是,我是一个残疾人,一个先天性脑瘫患者。由于小脑功能障碍,四肢严重失控。16岁才开始学写字,每写一个字要花上一分钟,一天最多写150多个字。我自学完了从小学到大专文科的全部课程,喜欢上了写作,开始了艰辛的写作生涯。我一点一点地写,一直写了19年。当我把一篇篇用心记录下来的书稿堆积起来的时候,我的苦恼也随之而来,这样的字除了我自己根本没人能看懂,我怎么能实现出书的愿望呢?
  在我悲观失望的时候,郑州市残联给我介绍了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1996年3月的一个周末,郑州航院会计学系4192班的青年志愿者第一次来到了我的家。开始他们帮我料理生活,后来又主动承担了帮我抄写书稿的任务。
  每个周末,都有两三个志愿者到我家帮我抄写手稿,连续6年,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他们不辞劳苦地四处奔波,跑书店,联系出版社,到各高校做宣传。他们找来郑州市的地图,把所有的学校都画上圈,然后分组挨个去联系宣传。他们的帮助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我的文章多次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并获奖。为了筹集昂贵的出书费用,他们还为我捐款。在郑州航院会计学系志愿者帮助我的第六个年头,经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我的书《志嘉心语》终于出版了。这本书凝结了我19年的心血,同时也凝结了380多名志愿者辛勤的汗水以及社会各界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只有更加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用爱心奉献社会,用真情回报社会! 62J品论天涯网


第6版(社会经纬)
专栏:

  “交通扶贫”富群众
  本报记者袁建达
  9月初,暑气未褪,河南省漯河市交通局的筑路大军在舞阳县的“扶贫路”上挥汗如雨……
舞阳是河南省扶持开发重点县。多年来,由于交通不畅,这里的老百姓一直未能甩掉贫困的帽子。如今,这里成了一个热气腾腾的大工地,到处都是公路建设的大军,老百姓像当年“支前”一样支援公路的建设者。他们说:“交通部门的‘交通扶贫’工程,使我们真正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在这里采访,人们一再提起2000年夏季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毁灭了这个县的所有道路桥梁,对外通道被彻底封死。尽管当年漯河市交通局为这里投入扶贫资金620万元修复水毁道路,但交通落后始终制约着舞阳的发展。
  这些年来,舞阳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全县165个行政村未通油路,西部边远地区的不少百姓没到过县城,也没有坐过汽车。改革开放后,这里的农民在实现自产盈足的同时,由于交通不畅,造成农副产品大量滞销,前来投资的外商也望而却步。
  今年伊始,漯河市交通局做出了“为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当好先行”的“交通扶贫”战略决策,决定把投资向贫困地区倾斜。为扭转舞阳偏远落后乡镇交通闭塞的现状,投资上亿元的时南线和投资1600万元的皇十两条干线公路横穿舞阳县境内。目前,时南线工程已完成投资1201万元;皇十线路基工程完成90%。“交通扶贫”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油路“村村通”。这项工程已开工142个村,累计完成投资3100万元,修建里程305公里,其中112个行政村已建成油路通车。
  在地方财政资金紧张、交通部门建设资金又很有限的情况下,漯河市交通局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开创了以林筹资、以名筹资和以地筹资的公路建设的新路子。以林筹资,就是拍卖路段经营权和所有权。采用这种办法,既筹到了修路资金,又使林木管护机制一步到位。以名筹资,就是通过向私营企业主、致富大户、本地在外创业有成者拍卖道路冠名权等形式,激励他们出资修路、报效家乡。以地筹资,就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保持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采取提取机动地拍卖或延长机动地承包期限的办法筹集资金。为了调动各方积极性,交通局还专门制定了奖励措施:对完成50个行政村通油路,达到4级以上公路技术标准的县奖励300万元,完成50个村以下的奖励200万元。
  为了确定扶贫公路的质量,漯河市交通局在施工中投入一流的施工设备和一流的工程科技人员,现已完工的公路全部达到验收标准。
  漯河市交通局的交通扶贫举措,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为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修路过程中,不少农民积极买车为施工队伍运建筑材料,使收入大幅度增加。舞阳县近年新增机动车7000多台,开辟城乡班线13条,新建农贸市场4个,年交易额达1000多万元。一些路段修建之后,当地的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过去,一车鸡蛋在经过几十公里的颠簸后最后碎掉半车。现在,公路沿线成为新的产业聚集地和经济增长点。扶贫公路的建成使用,还为沿线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一些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渐完善,逐步甩掉了贫困的帽子。随着扶贫公路的延伸,农民改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开始闯市场、学科技。 62J品论天涯网


第6版(社会经纬)
专栏:

  左图:社区青年志愿者推着老人走上街头,喜看城市新变化。
  上图:北京天坛医院的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开展卫生医疗咨询。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提供 62J品论天涯网


第6版(社会经纬)
专栏:走出一片新天地

  挑战人生从头再来
——辽宁下岗职工再创业二三事
本报记者潘跃
  9月下旬,记者踏上辽宁大地,所见所闻,被辽宁省总工会及各级工会组织细致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所感动,被辽宁下岗职工挑战人生、从头再来的魄力和精神所感动。
  四兄弟荒山创业
  本溪市南芬区红山岭乡黄柏峪村东沟,是一个远离市区15公里的两山夹一沟的荒山,山上到处是灌木丛。姚家四兄弟就住在这里的简易小平房里。
  1994年,在本溪市向阳煤矿当销售员的大哥姚兰洲下岗。没几年,其余3个弟弟也相继下岗,一时生活没了着落。姚兰洲想起了弟弟当年曾插队的红山岭乡黄柏峪村,姚兰洲卖掉自己的楼房,哥四个东借西凑,以16万元,租期50年,在村东沟包了一条约4公里、3200多亩(可开发2000亩)的荒沟,发展种植、养殖业。
  万事开头难。1998年,哥四个上山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肩扛、撬棍撬、锹挖镐刨,硬是修了一条能过汽车的山道。再往上去不能修跑车的路,就修了一条能走人的小路。哥四个用塑料布搭了一个仅有2平方米的简易工棚。几年来,他们种植速生杨、梨树等1万棵,刺槐3万棵,开垦耕地几十亩,种植人参20多亩,还种了大豆、玉米和小块蔬菜。
  谈起今后的打算,老二姚兰发介绍说:“我们哥四个承包的荒山,现在就是有人出200万元也不卖。10年后,小树长成材,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啊!现在生活不用愁了,活得踏实。同时,我们一家十几口人,还可以腾出十几个岗位,安排其他下岗职工再就业,也算是为国家分愁吧!等几年,有了实力,我们还想筹建度假村呢。”
  众姐妹编织人生
  站在“沈阳市第六毛纺织厂下岗职工针织部”柜台边,一位50多岁的大姐不慌不忙地向顾客介绍着,从线的质量、颜色,到成衣的款式、价格,说得顾客不住点头。大姐叫王翠凤,现任沈阳市新凤编织工艺中心经理,1995年从沈阳市第六毛纺织厂下岗。
  王翠凤工作肯干,还兼厂工会干部。刚下岗时,她卖过雪糕、爆过玉米花。她给自己吃宽心丸,只要放下架子,肯于吃苦,就一定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沃土。不久,在同一单位的丈夫也下岗了,两人一协商,开个针织部吧。不懂,王翠凤就去请教老师,购买图书,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慢慢地生意红火起来,年收入1万多元。一天,王翠凤所在地街道工会主席找来,谈起培训安置下岗职工的想法。王翠凤高兴极了,她把编织机器搬运到培训基地,又是出钱买毛线和编织书,又请老师讲课,还手把手教下岗女工编织毛衣。就这样先后义务培训下岗女工80多人,她们中80%的人都干起了毛衣编织。王翠凤告诉记者,如今六毛下岗职工针织部发展到拥有各种编织机20多台,她们还要把产品打到全国去。
  展优势照顾老人
  快人快语的隋革,今年31岁,曾是本溪市三医院一名护士。不甘平庸的她主动离岗,为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1999年成立塔西社区馨风托老康复中心。她告诉记者,自创业至今,先后安置30多名40岁以上的下岗女工。托老中心主要以收住身患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为主,这些下岗女职工经过专业培训,不怕艰辛、苦累,更有耐心、爱心,和她一起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
  隋革的托老所先后收托老人近百人次,无儿无女者、军烈属、残疾人达20人次。不仅为老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为老人的家属分担了照顾老人的难事,从而更有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近年来,辽宁省总工会不断加大再就业工作力度,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实施再就业工程,目前,全省工会建立培训基地437个,累计培训下岗职工64万多人,建立安置基地710个,工会职业介绍所318个,工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安置下岗职工48万多人。 62J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