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港澳台侨)
专栏:
澳门所有公车将挂识别牌
本报澳门电记者曾坤报道:从10月1日起,所有澳门特区公车包括供高级官员个人使用的车辆与机关公务车辆,均要挂上识别牌。
近日出版的《特区公报》公布行政长官第202/2002号行政长官指示,核准了公共实体车辆识别牌的式样及有关公共实体名称的缩写。该批示于今年10月1日起生效,届时,包括行政长官的官车及政府局级以上的供个人使用的车辆,以及政府各部门的公务车(包括摩托车),均要挂上有中葡文名称的识别牌。其中,供个人使用官车的识别牌,特首、立法会正副主席、终审法院院长、检察长及所有主要官员的官车识别牌,均写有职位名称;一般局级官员车辆则写有部门名称。
第5版(港澳台侨)
专栏:
香港举办亚洲最大规模珠宝钟表展
据新华社香港电(记者王顺)亚洲最大规模的珠宝钟表展“2002香港珠宝钟表展览会”9月25日至29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50个国家及地区共1735家参展商参加了展览。
香港珠宝钟表展览会于1983年首度举办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当年的参展商仅有110家,如今已跃升逾14倍;参展人数也由当年的6000人上升至2001年的2.7万人。主办单位表示,经过不断的努力,香港珠宝业展览已成亚洲翘楚。资料显示,香港2001年总出口数字约20.85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的珠宝出口同比上升8%。
第5版(港澳台侨)
专栏:
挥之不去的教育情结
本报记者张玉来
“新的学年已接近尾声,可我的学费还有一半没着落。”“是‘展虹’奖助学金给了我意外的惊喜。两千元奖助学金解了燃眉之急,使我焦灼不安的心得以平息下来。”
这是吉林大学物理学院99级2班章超同学写给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著名企业家赵展岳先生夫妇信中的一段话。“展虹”奖助学金是赵展岳夫妇为吉林大学数学、物理、化学等6个学科的优秀贫困学生设立的。自1996年设立以来,已有339名学生得到资助。
吉大物理学院党委书记张涛告诉记者,有一些学生来自农村特困户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学习生活常处于窘迫的境地。来校进行学术交流的赵展岳先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刻投入300万元建立“展虹”奖助学金。存款利率下调后,为了使每名得到资助的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平均每年不少于2000元,赵先生每年又投入近20万元,以弥补利息不足。为改善师生的科研条件,赵先生还投入240万元,用于购买科研设备和器材。
赵展岳夫妇还在四川大学设立了“展虹”奖助学金。他们还是希望工程的积极赞助者。近年来他们捐资在贵州、内蒙古、新疆、广西、湖南、云南和陕西等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建起了10所中小学。记者见到赵先生时,他刚刚到过贵州贫困山区,看望了投资的4所学校的学生。赵先生不时唏嘘感叹:“我的努力还十分有限。减轻这些青少年学子的经济压力,是全社会每一个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赵展岳的教育情结来自于他的亲身感受。他自幼勤奋好学,但由于家庭出身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他求学之路颇为曲折。1978年我们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赵展岳也迎来了最辉煌灿烂的春天。赵展岳不分昼夜,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一部25万字的《相对论导引》。时隔2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今年8月又再版了这部学术专著。
后来他移居香港,走上了从商的道路,但他始终关注着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赵展岳先生对贫困学子的关爱,对教育挥之不去的情结,正是缘于他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缘于他坎坷治学经历中的切肤感受和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关注。
第5版(港澳台侨)
专栏:宝岛采风
从高雄县看台湾农业
本报记者张平力吴亚明
台湾高雄县燕巢乡的农民张财旺专门种西瓜,这个季节里,他在自家种的约30多亩地里每天都能收获各品种的西瓜。每天一早,他所在的燕巢乡农会的产销班,都会按照瓜农们的不同要求,把西瓜从地里摘下,送到乡农会投资建设的果菜市场,由一个大家公推的品质评价员根据时下市场需求分类评级定价,然后再分别领回按价交易。张财旺种的西瓜大都是一类品级,每天都有可观的收入。
燕巢乡在高雄县是一个以种植果菜为主的农业乡,果菜品种多样,品质上乘,都是台湾各级农产品改良场自研自创的改良品种。农产品改良场是行政拨款运行的研发机构,那里集中了许多农业科技人员,他们不断将研发改良的果菜品种无偿提供给当地农会,由农会负责无偿向农户们推广。这里的果菜批发市场在台湾岛内有很大的辐射面,来这里经营的农户都是农会会员,不用交费就可以获得经营摊位,他们在这里经营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要纳税,而果菜市场则是从每天的交易总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额作为农会管理市场的收入,这些收入中的大概62%的比例仍会用于农会对会员的各项服务。
在燕巢乡,记者得到的一种印象是:台湾农民与他们所在的农会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它为农民提供了获得和保护自己经济利益的保障。
台湾的农业就业总人口现在已不到100万,占全岛总就业人口的7.8%,大部分集中在台湾南部,而高雄县就是一个农业就业人口较多的县,约有11万农户,他们全部都是农会的会员。农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然后由理事会聘任一名总干事和秘书。
农会常设的办事机构根据会员对农会提供服务的要求和自身存在的需要而定,它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内部管理经营机构,负责农会的内部管理和对外经营业务,农会不向会员索取任何利益和转嫁任何负担,靠自身创办的一些赢利性事业维持工作运行并支付农会工作人员的薪水,而且将赢利中的62%拿出来作为为会员提供各种农事服务的支出;二是为农会会员服务的机构,这些机构根据农民经济活动的要求而设,一般具有生产性(推广生产技术及新品种和组织农用物资及农产品的运销)、生态性(监测环境和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标准)、经济性(如办理农业金融业务)、社会性(举办社会救济和会员的社会活动)、政治性(辅助社区选举事项)和教育性(对会员进行各种培训等)等功能,几乎涵盖了支撑农民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这些功能的存在,提高了农民经济活动的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使小农经济的台湾农业具有了较强的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
高雄县每个农户经营土地的面积大约在15—20亩上下,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较高,农会有专门为农户提供耕作和收获机械化服务的组织,如果将土地用来种稻米,每分地(约合1.5亩)一年可收三季达4000多公斤,而且稻米的质量相当不错。不过记者在这个县的美浓乡发现,这里的许多农田除去种水果、蔬菜和养殖之外,将近一半是空闲的。一位姓许的农民告诉我们,现在台湾的经济不景气,土地价格已比过去落了一半,当局又部分取消了对稻米、烟叶交易的保护价,种稻米和烟叶已经没有多少利润,不如将土地休耕,还可以得到一笔休耕的补助费。台湾农业的税赋不高,但是由于台湾农业的国际化水平较低,岛内市场的容量远不能使农地的使用达到其最大边际效益,这可能是影响台湾农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高雄县农会的一位人士说,这个县农民的年收入中,70%来自非农的“兼业”,其余部分中只有果菜和养殖有利润可得;近年来农业生产的成本逐渐增大,农会信用贷款逾放比高,说明台湾农业的弱质化趋向已经出现。为了保证农民的经济活动不致受到更多损害,农会作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在美浓乡,农会为使农民种稻米有利可赚,专门调整出一片优质土地,配以良种、良肥和辅以先进的种植技术,分比例提供给农户,并将稻米收获后进行精加工出售。高雄县许多农会现在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为会员的产品寻找市场上。高雄县农民近几年来为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纷纷到大陆寻找投资农业拓展市场的机会,许多农户已经在大陆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令众多当地的农户也跃跃欲试。美浓乡农会的总干事邱先生说,要不是担任这个总干事,我也早就去大陆投资农业了。高雄县农会应会员的要求,不久前组织了一个会员代表团,带着200多吨高雄县的特色果菜产品,赴上海举办展销会,结果大获成功。高雄县农会总干事肖汉俊先生对记者说:“真没想到大陆的市场有那么大,大陆对台湾的农产品那么欢迎!两岸农业合作大有可为!”这位总干事认为,中国和中国台北相继加入世贸组织后,都面临着很大挑战,两岸农业应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才能赢得共同发展的机会,这也是台湾农业的唯一出路。(本报台北电)
第5版(港澳台侨)
专栏:
一寸丹心为国为港
——访香港中联办前主任姜恩柱
本报记者吴长生王尧
9月17日,是刚刚卸任的中央驻港联络办主任姜恩柱在港的最后一个完整工作日。大雨滂沱中,姜恩柱仍然在9点钟之前就来到办公室,和朝夕相处的同事告别,同时接受我们“见缝插针”的采访。
连日阴雨,姜恩柱的心情却似乎未受天气影响,没有惜别的伤感,也没有行前的忙乱,依然是不温不火,有条不紊。9月16日的离任酒会是他最后一次在香港公开场合露面,此刻的他,有一种“谢幕”后的安然与轻松。正如他在离任酒会上致辞时所说:“离任之际,最感欣慰的是,香港回归以来,作为中央政府驻港工作机构,中联办认真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全面履行了中央赋予的各项职责。”作为中联办的负责人,姜恩柱认为自己在港5年,尽了最大的努力,现在任期届满,可以说是带着“非常愉快”的心情离开。
上任之初,姜恩柱曾经说过,“香港问题好比一本深奥的书”。“读书说”后来广为传媒所引用,而今5年过去,姜恩柱“读书”的收获如何呢?他笑着说:“经过这5年多时间,我更加深切地感到,香港这本书是香港同胞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奋力拼搏写成的充满爱国情怀的书,是一本与祖国内地蓬勃发展的壮丽画卷交相辉映的书,是一本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不断增添新篇章的书。”
“说起来,我读这本书的时间远不止5年。”姜恩柱清楚地为我们勾勒出他与香港结缘的时间表:20世纪60—70年代,由外交部派出在英国工作,接触到香港问题;80年代,任外交部西欧司副司长、司长,英国是主要西欧国家,自然就与香港“沾了边”;1991年任外交部副部长时分管欧洲和港澳事务,直接参与了香港后过渡期的工作;1993年,担任中英关于香港政制问题谈判的中国政府代表和香港回归预委会副主任;1995年底任驻英国大使,当时中英关系因香港问题面临一些困难,大使的主要任务是缓和关系,向英国各界解释我国在香港问题上的立场;1997年初回国,参与筹备香港回归的有关事务;1997年8月,也就是香港回归后一个月,姜恩柱走马上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到任后第一件大事,是参选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入乡随俗,姜恩柱也要像其他人一样投入竞选活动:拜访各方人士、介绍自己,拉选票、寻求支持,仅电话就打了400多个,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交了不少朋友。最后的结果是以最高票当选,400多人中有397人投了他的票。有了好的开头,姜恩柱这才松了一口气,信心十足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虽然接触香港问题的时间不短,但在来香港之前,可以说都还是停留在理性认识阶段。真正来到第一线工作,才发现香港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香港,确实是一本深奥的书。”姜恩柱说。这些年来,他体会最深的是:香港之所以能顺利回归,首先归功于邓小平同志的魄力和远见以及他所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的伟大构想;而“一国两制”从构想变成现实,则是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完成的。回归前、回归期间以及回归后的每一个重大方针、步骤,都是中央领导亲自决定的,连新华社香港分社改名中联办、中联办办公楼的搬迁这些事务,都是中央领导亲自关怀的结果。
5年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姜恩柱对香港问题重要性、复杂性、长期性的认识。他说,香港在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祖国内地的飞速发展,香港原有的优势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地位仍难以取代。“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问题贯彻得好,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示范作用,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有重要意义。但也要看到,香港问题也有它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经过150多年港英殖民统治后,要适应回归这个历史性变化还有一个过程,目前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今后的路还很长,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临别香江,令姜恩柱最不舍的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难住了他。他说:“香港是一个很美丽、很有特色的城市,但是很遗憾,作为公众人物,我没有太多机会领略它的风采。”除了初到香港时搭过地铁,公务繁忙的姜恩柱很少上街,过的几乎是“两点一线”的生活。闲暇时的消遣是在家读书,史书是他的最爱;偶尔看看电视剧,也是历史题材的。他很期待回京后的生活,“可以恢复‘自由’,自由地逛街、散步,过过普通人的日子。”
职业外交官出身的姜恩柱视工作调动为平常事,回京后稍作休整,又要投身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的新岗位。然人非草木,对在香港结交的朋友和工作伙伴,他仍有一份惜别之意。令他最开心的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所赠的临别礼物——一个纪念盘,上刻“一寸丹心为国为港”8个字。他说,驻港5年,得此8字足矣。
(附图片)
第5版(港澳台侨)
专栏:
相知深情愈浓
——第四届海峡两岸青年联欢活动综述
本报记者孙立极
中秋时节,广西桂林金桂飘香,漓江民俗风情园里,芦笙悦耳,舞姿翩跹,100多名台湾青年与桂林青年一起欢度佳节,共唱团圆。
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海峡两岸青年中秋联欢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从9月18日到23日,台湾青年访问团走访了南宁、桂林,游览了漓江、芦笛岩、灵渠。浓郁的民族风情,秀丽的自然风光,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大陆同胞的热情好客,都令台湾青年赞叹不已。
根植血脉的渊源,不仅表现在同一种语言的无障碍交流,还有更多细微处的不谋而合。刚到桂林,看到层峦叠嶂的远山,一位台湾同胞感叹:这不正是中国水墨画中的山水吗?未到桂林,还以为那只是一种写意,水墨画的灵感莫非就起源于此?联欢会上,看过壮族姑娘表演的舞蹈《金丝绣球》、台湾朋友表演的泰雅族舞蹈《太鲁阁之恋》之后,一位大陆同胞惊奇地发现:两个民族的服饰有点相像。再仔细交流,两个民族还有类似的风俗: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丰收节,两族人要尽情欢庆几天。桂剧是桂林的地方剧种,很多台湾同胞首次在桂林聆听,但听说它的创始人是曾任台湾总督的唐景菘,不由平添了一份亲切。在灵渠,看到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定位了准确无误的方向标,台湾朋友不禁啧啧称奇,赞叹先人高超的智慧。
近几年,祖国大陆发展之快也令很多台湾同胞颇为意外。曾来过南宁的台胞赵令正先生说,南宁城市设计漂亮,干净整洁,完全看不到几年前乱丢垃圾的现象,这是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台湾教育会总干事王玲惠女士参观了南宁第三中学后说,感到十分震撼,在这里,感觉到政府对教育的大力支持,这不仅体现在三中优美的校园上,更表现在老师的待遇上。为了展示广西变化与发展全貌,主办者特别安排台胞参观了广西经济规划展,图文并茂的介绍,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访问团团长李钟桂博士观后,欣然题字赞道:“计划周详,建设可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远景可期,可喜可贺。”
说到经济发展,投资是少不了的话题。访问团中有两位医学界人士,其中一位张睿诒教授访问大陆多次,受托了解在大陆投资建医院的可能。由于这次活动没有安排参观医院,他们索性自己联系,参观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另一位高雄一家幼儿园的园长黄金龙先生已经在珠海与人合资办了一家幼儿园,他还有意到北京、上海投资,见到记者,他特别叮嘱,一定要为他收集一些这方面的信息。
如果说举办海峡两岸青年中秋联欢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共叙亲情、友情、乡情,那么今天已不仅限于简单的联欢,用李钟桂博士的话说:“我们是交流之旅、学习之旅、观摩之旅。”相知深,情愈浓,9月23日,台湾同胞踏上归途,带走的除了大陆同胞的殷殷祝福,还有难舍难分的眷恋。
(附图片)
压题照片:两岸青年正在联欢。李庚伟摄
第5版(港澳台侨)
专栏:华侨华人世纪行
“东方神针”叩开白宫大门
——访白宫补充和替代医学委员会委员田小明
本报记者周笑浪
一个霏霏细雨的傍晚,我们“华人华侨世纪行采访团”来到位于华盛顿市郊区的田小明大夫家。
田小明是旅美华人中第一个成为白宫补充和替代医学委员会委员的医生。该委员会委员由总统授予终身荣誉称号,享受副部长级待遇。
初入美国针灸受挫
田小明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虽然学的专业是西医,但一直对祖国的传统中医兴趣浓厚。1982年,他被卫生部公派留美做博士后研究。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并未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的价值。1984年,美国最高医学研究的权威机构——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对针灸研究评估后得出结论:“针灸只不过是一种实验性治疗方法”,“心理作用而已,实际无效”。田小明感到了作为中国医学科学家在美国弘扬中医中药、宣传针灸的责任。1986年,他和夫人陈尚青一起创办了华盛顿中华医学研究所针灸中医治疗中心,收治病人,用事实说话。
“疼痛专家”不再疼痛
田大夫知道,要使美国主流社会接受中医中药,首先要让那些医学科学家们接受它。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疼痛研究中心主任麦克斯医生得了神经性疼痛,长期靠服用止痛片缓解痛苦。抱着病急乱投医的心理,麦克斯敲开了田小明的诊所。
看到一根根又细又长的金属针要扎进自己的体内,麦克斯又好奇又紧张,一会儿问:“针有没有消毒?”一会儿问:“没有药怎么会起作用?”田大夫一边回答他的疑问,一边扎针。十几分钟后,针灸的奇效开始显现,麦克斯感到疼痛开始减轻。就这样,经过田大夫十几次治疗,麦克斯的神经性疼痛竟消失了。麦克斯大呼神奇。
从1986年开办治疗中心到1991年的5年中,田大夫医治了上千名患者,其中大约有200名是医生。病人称他为“创造奇迹的人”,称针灸是“东方神针”。
“征服”美国参议员
1994年,亚利桑那州参议员丹尼斯·迪康希尼慕名来到诊所。他因患颈部周围性神经炎,曾遍求名医,但西医对此均束手无策。经过田大夫15次针灸治疗,参议员竟然痊愈了,而且一直没有复发。
从此,丹尼斯参议员成为针灸的坚定支持者。他在给总统的书面报告中大力推荐中国针灸。1994年9月22日,他在国会会刊上发表文章,大声疾呼要对针灸进行认真研究。
针灸治疗中心越来越多的传奇故事终于引起了白宫的注意。1995年,白宫医务长官莱姆森亲临诊所调研。同年,克林顿总统和戈尔副总统特邀田小明参加一年一度的白宫祈祷早餐,并特意把田大夫请到主席台亲切交谈,感谢田大夫为推广中医所做的贡献。
在1994年到1996年期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美国药物与食品管理局先后对针灸作出重新评估,认为针灸对偏瘫、各种疼痛和手术后的康复均有疗效,针灸不是“实验用品”而是医疗器械。就这样,美国的保险公司也开始支付针灸治疗费用了。
结束采访时,田小明表示,作为一名中国医生,让中医中药登上美国的大雅之堂,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要和全美中医师一道,大力促进中国传统医学的研究和应用,使中华民族的瑰宝造福于全世界人民。
第5版(港澳台侨)
专栏:
澎湖印象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的中央,大大小小64个岛屿,就像散落在碧玉盘中的珠子,在阳光下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当年,一曲《外婆的澎湖湾》让祖国大陆的民众感受了澎湖的魅力。如今,有着“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这些自然景观和丰富人文资源的澎湖,正在积极推动台湾当局制定有关政策,争取让祖国大陆民众能够早日饱览澎湖美景。
图①:利用潮涨潮落来捕鱼的石沪。图②:停泊着游艇的小小港湾。图③:具有浓郁闽南风格的寺庙。图④:澎湖多风,土地贫瘠,农田都用珊瑚礁石围起,当地人称之为蜂巢田。
本报记者吴亚明摄影报道(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