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10-1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不断增强执政意识 '...

第9版(理论)
专栏:

  不断增强执政意识
  谢康生
  江泽民同志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党的执政意识是党的工作始终充满活力的关键。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努力增强党的执政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积极探索党的执政规律,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增强党的执政意识,最重要的是增强发展意识、执政为民意识和创新意识。
  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增强执政意识,首先就要增强发展意识。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告诫我们: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要能经受住考验和挑战,就必须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必须抓住这个“根本环节”。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更需要采取一切有效的手段,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都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增强发展意识,无论在什么岗位,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把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标准。
  坚持把执政为民作为执政兴国的出发点。执政为民意识是执政意识的根本。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的核心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80多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江泽民同志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是关系党的执政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社会安定全局的大问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能否坚持执政为民,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强化执政为民的意识,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只有努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之以恒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才能消除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只要我们共产党人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坚如磐石。
  坚持把创新作为执政兴国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是执政意识的重要内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也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大力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永葆生机和活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dt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以制度和机制保证调查研究的质量
  高献涛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提高决策水平,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各项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要使调查研究发挥作用,必须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面下功夫、求实效。
  经常化是调查研究发挥作用的基础。调查研究不是权宜之计,不会一劳永逸,而需要持之以恒,经常深入地开展。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是重要的一环。客观事物总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新事物、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适应新事物,应对新情况,解决新矛盾,需要经常地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就是了解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真实状况,发现客观事物的矛盾和问题;研究,就是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制定正确的决策,从而解决矛盾,促进发展。
  制度化是调查研究经常开展的保证。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才能保障调研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成为自觉的、经常性的活动。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忽视调查研究,既有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也有制度保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问题。调查研究的制度化,应着重抓好以下内容:一是建立调研规划制度。把调研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制定计划,布置任务,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使每位领导干部都能切实把调查研究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全过程。二是建立调研奖惩制度。把调查研究的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的重要内容,定期考察,跟踪问效,记录建档,奖优罚劣。三是建立调研督查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督查部门的职能,实行调研工作全程跟踪督查,定期总结和评议,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规范化是调查研究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调查研究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每项具体的调研活动,因其对象、内容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一般说来,要使调查研究规范有序地进行,应该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认真进行调研“备课”。按照调研计划,围绕调研课题,列出调研提纲,明确调研内容,做到心中有底,手中有方,增强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深入基层广泛搜集情况。要真正沉下去,深入到生产和工作第一线,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怨什么,掌握第一手资料,努力使调研过程成为深入了解民意、广泛集中民智,虚心向群众学习、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三是认真撰写调研报告。根据调查的材料,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索功夫,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撰写出有真实情况、有独到见解、有具体办法的调研报告。四是促进调研成果转化。把调研成果及时吸纳到决策中去,实现调研成果的转化,使调查研究的作用得以发挥。
  科学化是调查研究提高质量的内在要求。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真实情况,促进科学决策,因而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求真求实,戒虚戒假。既要运用分析综合、演绎归纳、分类比较、定性定量等方法,也要采取统计分析、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以增强调研工作的科学性;既要防止和克服只调查不研究、只调研不转化、只报喜不报忧等不良倾向,又要实现从反映事物的现状向揭示事物的发展趋势转变,从收集情况向研究新事物、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转变。为此,应在“准”、“实”、“全”、“新”上做文章。“准”,就是选准调查研究的课题,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努力做到调研到关键处,参谋到点子上,服务到决策中;“实”,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反映事物的运动状态;“全”,就是反映事物的全貌,既要对正面典型经验进行调研,又要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新”,就是不断创新,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预测性、超前性的调研,增强决策的时效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7dt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先进文化是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柳斌杰
  21世纪前半叶,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完成这一宏图大业,我们不仅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而且需要建设先进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团结奋进的动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江泽民同志关于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和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物质基础,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形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政治形态;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构成人类文明演进的精神形态。文化不仅反映着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状况,而且以巨大的反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文明越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当今,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也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世界各国特别是正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发展中国家,对文化的价值、地位的认识越来越明晰、越来越提高。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实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方针,既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中的主旋律作用,又提倡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又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的同时,对经济发展还具有直接而巨大的支持作用。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产业支撑等方面。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政策的制定等,无不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决策者知识水平的制约。文化给物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导引,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式。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决定着中国的命运。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体制改革、理论创新,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股份制的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等,大大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在微观经济领域,文化的经济意义十分明显。从较高层面上看,企业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化以科学、知识、信息的形式,直接物化到劳动过程和物质产品中去,渗透于从设计、生产到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促进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在发展特色经济时纷纷打出“文化”牌,“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正是文化作用的生动写照。
  在当今时代,以知识、技术、智能为特征的智力密集型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与日俱增,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与石油产业、航空产业比肩而立。据统计,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在21世纪,文化产业将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点。因此,我们在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的同时,对其产业性质、经济价值也必须给予重视,转变观念、改革体制、增加投入,推动文化产业快速成长。
  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
  政治受经济的制约,也受文化的制约;政治影响文化,促进文化,又以相应的文化为其生存的条件。先进文化及其结晶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发展起着启蒙、引导的作用。如: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末的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把我国带进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等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科学中的重大发现,比自然科学更能影响社会进步和变革。
  文化的作用稳定、持久,对政治的影响不可低估。从特定意义上说,文化是一定政治结构、政治组织运作的基本条件,政治的运作要以一定的文化作为思想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以不断发展的先进文化为依托。其中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当家作主的意识,学会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培育参政议政的能力,并认识到高度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没有现代的文化观念,没有充分的民主法制意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政治,也就谈不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必须用先进文化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深厚文化基础。
  先进文化对提升国民素质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体。人的素质状况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面貌与发展。人的体力、智力、创造力以及凝聚力、向心力构成的合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核是国民的综合素质,包括体力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在各种社会资源中,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对其他资源具有整合功能。综合国力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创造潜力的充分开发,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对青少年德智体美素质的培养与开发。知识经济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知识经济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靠先进文化来引导,人的素质的提升要靠文化教育的力量才能实现。
  文化还是一种强力的粘合剂,能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它不仅将共同地域、共同历史背景、共同社会心理和共同语言的人群联结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而且可以超越地域、风俗、语言的界限,将国内各个民族联结成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历史悠久、薪火相传的中华文化是联结中华各民族的纽带,使中华儿女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奋斗。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曾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即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这种共同的中华文化没有因政治制度的更迭变迁而被冲断,也没有因经济的变革而被分离,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日益繁荣昌盛,并始终成为凝结各族人民的强大力量。在当代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更成为凝聚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炎黄子孙抵御外侮、发愤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新世纪、新阶段、新使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更加需要发挥先进文化的巨大功能,为各民族的团结统一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7dt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落实群众的知情权
  张黎洲
  近年来,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已由政务工作逐步扩展到党务工作、司法工作、企业经营、社会管理等许多方面。尤其是在备受关注的干部人事工作中扩大群众的知情权,把充分发扬民主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既提高了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水平,又推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实践证明,落实群众的知情权是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的重要一环。
  为什么要把落实群众的知情权作为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的重要一环呢?这关系到能否真正知人、识人、选好人、用好人的问题。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总的说是“德才兼备”四个字。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特别要注重选拔任用政治清醒、信念坚定,善于学习、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图虚名,坚持原则、弘扬正气的人。哪些人真正符合要求,可以委以重任?关键在于深入的考察和准确的识别。很显然,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是难以保证做到这一点的。确保把人看准看真,防止考察失实失真,可靠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干部都是工作、生活在群众之中的。对选拔对象和拟任人选,群众更有发言权和评判权。干部孰优孰劣,谁强谁弱,德才的真实状况如何,“挑担”的实际能力多大,以至于某些干部的政绩有没有“掺水”?耀眼的光环下有没有阴影?八小时内外是不是都能严以律己?在名、利、权、色的考验下表现怎样?等等,都可以从群众中获得参考意见和具体佐证。群众具有知情权,考察和识别工作就可以做到更真实、全面,某些不正之风就可以得到遏制,选好人、用好人的要求也就可以更好地实现。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党非常重视通过落实群众的知情权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改革干部工作制度要强调扩大民主。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他明确要求:“坚持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重申了这一思想。不久前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这“四权”又加以具体化和制度化。这说明,落实群众的知情权是一项必须认真做好的紧迫工作。
  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除了落实群众的知情权,还要落实群众的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但是,在“四权”之中,知情权是前提。参与权,指的是对选拔任用干部工作过程的参与,包括参与推荐、酝酿、考察、测评。为此,在一开始就把选拔计划、拟任职位、任职条件、选拔范围、考察办法等向群众通气,让群众“知”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之“情”,知道该怎么样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选择权,指的是对推荐和拟任人选的选择,主要着眼于选贤任能,好中选优。为此,把进入推荐选拔范围的人选和初步考察拟任的人选及其基本素质、任职资格、工作经历,特别是德、能、勤、绩、廉各方面的情况向群众公示,让群众“知”选拔任用对象之“情”,知道从哪个范围去选择,也是不可少的。监督权,主要是对组织人事部门政策掌握和工作运作的监督,以保证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原则性和公正性。为此,有关领导、组织人事部门主动与群众互动、交流,让大家了解是不是按照党的干部政策选人用人,是不是按照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程序办事,是不是真正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也就是让群众“知”选拔任用工作运作之“情”,知道如何实行有效的监督,更是不可少的。总之,不知情,就无法参与;不知情,就无从选择;不知情,就难以监督。知情权不落实,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都必将落空。从这个角度看,知情权作为群众理应具有的权利,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需要扎扎实实地加以落实。 7dt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源于实践的思考
  学好科学理论是一项紧迫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证明,党的事业的发展,党的建设的进步,党员干部素质的提高,都同我们党高度重视学习、善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优良作风密切相关。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结合自身实际,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造新业绩,对新时期每一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王立常(云南)
  切实转变学风
  学习科学理论,学风问题十分关键。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也是我们党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坚持良好的学风,就要坚决反对照抄照搬、照本宣科的本本主义,纠正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现象,让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高驾驭全局、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要讲究学习方法,拓宽学习渠道,既坚持向书本学,又坚持向实践学、向群众学,让党员干部在丰富多彩的学习中总结、提炼鲜活的实践经验,不断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潘贻明(江西)
  学习制度建设是保障
  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制度,是促进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保障。为此,应建立健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完善领导干部的脱产培训制度,坚持在职自学制度,使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应形成各级党委负总责、职能部门认真抓的局面,建立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把理论学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应严格理论学习的考核制度,把学习情况特别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激发领导干部学习理论的内在动力,并为选拔和任用干部提供量化的依据。
  ——郝章见(江苏)
  理论学习要重视“悟”和“辨”
  理论学习是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自身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理论学习中,“悟”和“辨”是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悟”就是多思考,在全面学习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获取理论知识的精华,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辨”就是多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把理论学习与研究问题、开展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不断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王连义(北京)
  注重对学习效果的检验
  强调理论学习,一定要重视对学习效果的检验。要看党员干部通过理论学习,是否提高了理论水平,增强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是否提高了领导水平,增强了科学预见、驾驭全局、妥善处理问题和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是否进一步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是否筑牢了思想道德防线,自觉地抵制形形色色的不正之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是否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应用了学习成果,取得了新的业绩,获得了群众好评。
  ——钟声(湖北) 7dt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