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9月18日人民日报第4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9-18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杜青林在中宣部等五部委举办的系列报告会上畅叙 我'...

第4版(要闻)
专栏:迎接十六大 喜看新成就

  杜青林在中宣部等五部委举办的系列报告会上畅叙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历史性变化
  本报北京9月17日讯 记者王比学报道:中共中央宣传部、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今天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系列报告会,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作了题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要时期》的报告。
  杜青林的报告充分说明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我们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13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13年,也是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13年。13年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亿万农民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这13年将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及时实施一系列重大决策。杜青林在报告中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概括:一是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理论。二是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三是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四是根据上世纪90年代后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及时作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并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基本目标。五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村民自治,加强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政治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推动农村教育、卫生、体育等文化事业发展。13年来中央作出的这些重大决策和部署,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
  杜青林在报告中列举了13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的六大历史性变化。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农业科技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特别是以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从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种植业和林牧渔业共同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全方位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五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费支出成倍增长,反映消费结构和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由54%下降到47.7%,进入小康区间。贫困人口由9600万人减少到292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11%降到3%以下。六是农村民主政治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杜青林在报告中说,13年农村改革与发展光辉历程深刻说明,要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必须始终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出发,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依靠农民群众推进改革和发展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杜青林的报告强调指出,13年农业和农村的沧桑巨变,得益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来源于亿万农民的辛勤耕耘和伟大创造,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展望未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我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一定会不断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实现。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黄燕明主持报告会。在京党政军机关和金融、企业系统司局级以上干部7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ShT品论天涯网


第4版(要闻)
专栏:十六大代表风采录

  “青藏高原是我不竭的‘江河源’”
  ——记十六大代表、中国工程院塔吉克族院士吴天一
  本报记者 马应珊
  44年来,他在国际权威性学术刊物和国家级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达250多篇;偏居一隅,却囊括青藏高原医学研究领域的多项第一;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医学,他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奋斗了大半辈子,成为青海省地方科研院所里走出来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也是我国塔吉克族的第一位院士。他就是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原所长、党的十六大代表吴天一,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院士”。
  1937年,吴天一出生在新疆伊犁一个塔吉克族知识分子家庭。195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医科大学,6年寒窗苦读毕业后,他与妻子刘敏生一起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平壤医院工作。1958年,夫妇俩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毅然来到了青海。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吴天一把心血洒在了广袤的青藏高原。
  远在美国的父母和妹妹多次在信中向吴天一倾诉相思之苦,呼唤他移居美国,与家人相聚,但吴天一舍不得丢掉自己的科研事业。在给父母的回信中,他写道:“高原医学只能诞生在青藏高原,这是我研究高原医学的天堂。”1981年党的生日那天,吴天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更坚定了他扎根高原、报效祖国的信念。
  流行病学研究,对自然人群的普查率要达到95%以上,才能掌握准确的疾病分布和患病因素。在坚持高原病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20多年中,吴天一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4省区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上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
  1990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吴天一的带领下,到青海阿尼玛卿雪山进行医学科学考察和生理综合研究。在海拔5000米进行高山生理实验10天后,日本队员因出现急性高原反应下了山,而吴天一则带领中国队员继续行进在冰天雪地中。在体力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当时已53岁的吴天一攀登到了海拔5260米的冰峰区,建立高山实验站,取得了弥足珍贵的人在特高海拔情况下的大量实验数据。1991年,他撰写的论文《在特高海拔的生理学和急性高山病研究》,在日本举行的第四届国际医学大会上获奖。
  艰苦的环境和不懈的探索造就了这位高原医学科学家。吴天一先后主持完成的国家攻关课题《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缺氧适应机制的研究》等十几项课题,获得了1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
  青藏铁路动工建设后,数万建设大军在高海拔地区施工。吴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立即应用于青藏铁路建设者中。他所撰写的《高原类型疾病预防常识》、《高原保健手册》被送到了青藏铁路施工前线;他和同仁们共同研制的抗缺氧药物、保健品也发挥了作用;高原病科的建立,为铁路建设者们提供了完善的抢救治疗条件。
  2001年12月12日,吴天一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传到青海时,许多人为他骄傲,为他高兴,可这位科学家内心涌动不已的则是更为沉重的责任和使命感。
  吴天一成为院士后,收到了内地几家科研机构的邀请,其中有不少条件相当优厚。吴天一没有走,他说:“要是为了钱,我不会一辈子呆在青藏高原。我的研究领域是低氧生理与高原医学,青藏高原是我从事科研事业的不竭的‘江河源’。”(附图片) ShT品论天涯网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领导干部的阅读兴趣
王义堂
原云南省省长、省委副书记李嘉廷堕落了。有报道说,办案人员清查时,在李嘉廷的书房、卧室、书桌、书柜,没找到几本党员应读的书,倒是在其卧榻上查抄到两本境外出版的禁书。李嘉廷将之置于枕下,经常拿来翻阅,可见那时的李嘉廷每天都在想什么——这无疑是李嘉廷堕落的一种表现,但是不是造成他堕落的一个原因呢?
人们历来重视阅读对人生的影响。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这样说。
“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这样说。然而,阅读并不那样简单,也并非都像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
“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这些看法是有见地的。
李嘉廷的堕落,当然有多方面原因,但不能否认,阅读“不好的书”是原因之一。由此提出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党的领导干部选择怎样的书读,怎样的报看的问题。在喜迎十六大的日子里,不少地方都采取措施,加大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订阅力度,但也有少数干部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以经费紧张为借口,不订或少订《人民日报》,却订了不少娱乐休闲类的报纸,热衷于“明星情变”、“服饰新潮”之类的消息。党员干部的阅读兴趣是什么,由阅读兴趣反映出来的生活情趣又是什么,这种生活情趣体现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追求,很值得注意。公费不订党报,是很不应该的。我们不妨一问:“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在这些党员干部身上怎样体现?当然,我决不反对党员干部自费订一些自己喜欢的娱乐性报纸,而是主张公费订报必须首先保证党报的订阅。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当阅读党中央机关报,这是起码的要求。
也许有同志会说:“读党报很累,读娱乐休闲报轻松。”时事政策学习和理论学习本身是一件不轻松的事。但通过读书读报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政治水平,应当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想象,一个不注意学习思想理论和时事政策的领导干部能够做好工作。我们不能忘了自己肩负的执政重任。我们党通过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对国家的领导。党报是实现这种领导的重要工具。阅读党的机关报是提高我们的执政意识、执政水平的重要途径。
经验还告诉我们,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对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很有益处,对自觉抵制消极腐败现象很有益处。从李嘉廷等人的反面教训中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ShT品论天涯网


第4版(要闻)
专栏:

  南京汤山特大投毒案告破
  中毒人员绝大部分安全脱险
  新华社南京9月17日电 9月14日发生在南京汤山的食物中毒事件,公安机关侦查认定,系一起特大投毒案件。经过公安机关78小时的连续奋战,案件已成功告破,犯罪嫌疑人陈正平被抓获,经审讯供认了投毒犯罪的全过程。
  南京江宁区汤山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立即作出批示,要求采取紧急措施,尽最大努力抢救中毒人员,做好案件侦破工作。遵照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公安部、卫生部立即派出工作组赴南京协助工作。江苏省委、省政府,南京市委、市政府全力组织抢救中毒人员和案件侦破工作。省委书记回良玉、省长季允石在北京参加会议赶回南京以后,立即赶赴医院看望中毒人员,转达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关心,要求继续全力抢救中毒人员,只要有百分之一的生还可能,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千方百计救治每一个中毒人员。回良玉、季允石还对进一步做好事件处置工作作出部署,要求组织一切力量,迅速侦破案件,并做好有关善后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为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和南京市负责同志组成的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中毒人员救治、案件侦破和有关善后工作。
  在省市委、政府的领导下,公安机关调集警力,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投入侦查破案。在公安部工作组的指导下,经过全面排查线索,确定了侦破工作重点,15日,公安机关在郑州将作案潜逃的犯罪嫌疑人陈正平抓获,于16日将其押回南京。陈正平因生意竞争,对“正武面食店”业主心怀恨意,投毒作案。在审讯中,陈正平对投毒犯罪的事实供认不讳。目前,案件仍在审理之中。
  连日来,在省市和南京军区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在卫生部工作组的指导下,南京军区总医院、83医院、454医院、省人民医院、鼓楼医院、南京第一医院等11所医院,调集最好的医护人员,投入最好的设备和药品抢救中毒人员。军地医院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怕疲劳,日夜奋战,及时、有效地组织抢救,充分体现军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情谊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据记者获悉,目前除6名重症人员仍在抢救外,绝大部分已转危为安,安全脱险,部分中毒者已治愈出院;经抢救无效死亡38人。当前,各项善后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当地群众情绪稳定。 ShT品论天涯网


第4版(要闻)
专栏:

  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
  中国对阿富汗问题高级别特别会议成果表示满意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在今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中方对阿富汗问题高级别特别会议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
  有记者问:今年联大期间,唐家璇外长出席了阿富汗问题高级别特别会议,请介绍一下中方对此次会议的看法。
  孔泉回答说:9月13日,阿富汗问题高级别特别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唐家璇外长率团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讨论了阿富汗局势和战后重建等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中方对会议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
  他说:我们认为,重建工作是阿富汗和平进程的重要保障,需要联合国有关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和继续加强协调。
  他指出:中国作为阿富汗友好邻邦,一直关注阿富汗局势发展,积极致力于支持阿富汗和平与重建进程,向阿富汗及时提供了大量援助。我们愿继续与各方一道,共同推动阿富汗的和平进程。 ShT品论天涯网


第4版(要闻)
专栏:外事简讯

外事简讯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九月十六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智利总检察长彼德拉武埃纳率领的智利检察代表团。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九月十六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院长伊沙拉·尼迪攀巴帕率领的泰国宪法法院代表团一行。该代表团是应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邀请来访的。
●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九月十六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以日本内阁府政策统括官江崎芳雄为顾问、日本青少年国际交流推进中心理事寺下英明为团长的日本青年代表团。该代表团是应全国青联邀请来华访问的。
●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九月十六日在京会见了意大利省联合会代表团,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该代表团是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于九月十四日开始访华的。(新华社北京九月十六日电) ShT品论天涯网


第4版(要闻)
专栏:日新月异看神州

源自北京皇城西苑中海的菖蒲河曾经被封盖了40多年。为保护古都风貌,展现历史文脉,北京市东城区数千名建设者和规划设计专家经过半年多的连续奋战,建成了水色秀丽、红墙环绕、名木荟萃的菖蒲河公园。图为公园一角。本报记者 赖仁琼摄 ShT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