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时空
让文物资源“活”起来
本报记者 刘玉琴
踏上丝路古道,就走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风雨烟尘。麦积山石窟、铜奔马的出土地、张掖大佛寺,依次向西排开,沿着连绵起伏的祁连山,穿越明代长城,再走进世界洞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华夏文明的历史画卷仿佛都在眼前一一展开,卓然闪烁出迷人的光彩。
天高云淡时节,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率领的全国政协联合调查组奔赴甘肃,从东部天水启程,经过兰州,走过武威、嘉峪关等地,到达敦煌,就甘肃省的文物保护与利用进行考察。所经之地虽然只是对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灿烂文化的“惊鸿一瞥”,但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在文物领域的运用令委员们欣喜,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也引起委员们的关注。
文物保护步入信息化轨道
参观敦煌的壁画时,一幅幅艺术精品令人赞叹不已。坐在敦煌研究院的放映机前,观看敦煌壁画在数字化技术中的逼真演示同样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敦煌人用几十年的努力将文物保护纳入了信息化建设轨道。“敦煌壁画数字化存贮与再现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多媒体及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研究”等,使壁画借助三维立体扫描及虚拟漫游技术得到了精美再现,逼真的图像,绚丽的色彩,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些技术使用了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介绍说,莫高窟近500个洞窟目前已有22个洞窟实现了计算机虚拟漫游,画面可以远推近拉,自如缩放,便于从不同角度欣赏,这对文物的管理、研究、观赏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优质服务。樊院长说,文物不可能永生,但借助数字化技术,却可以使其延年益寿,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在莫高窟,政协委员们高兴地看到,敦煌研究院已经建成了使用性的局域网、图书资料编目系统等,文物的环境监测、维修加固、档案记录等也运用了现代电子技术,他们还将建设实用化的数字敦煌资料库、虚拟展厅和虚拟化的敦煌博物馆,拓出一条使用现代技术保护文物的新路。
文物的保护素来是个耗资费力的工程,潮湿霉变、脱落倒塌、人为的损害等一直令人担忧,经费不足、人才缺乏等难题又横亘在前。可是甘肃近年来在文物保护上舍得下功夫,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为全省各地文物部门配备了部分信息设备,作为国家文物局信息化试点省份之一,还将开展石窟、石刻文物的调查及数据库建设。但考察中委员们也看到,甘肃信息化整体水平比较滞后,总体上处于起步和初始阶段,这与甘肃文物大省的身份不甚相称。
做好合理利用的大文章
走进创建于西夏时期的张掖大佛寺时,工作人员经过层层批准,小心翼翼地为我们翻开国宝级文物《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这部明正统十年英宗皇帝所赐的佛经,计6000多卷,是全国现存最完整的经藏,其中有600卷用泥金书写。展示在我们眼前的第321卷,全文用银粉写成,不少地方用重金描绘,历经500多年岁月,笔墨清晰,文字隽永,弥足珍贵的价值令人叹为观止。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德勤说,这是此行看到的最珍贵的文物之一。由于场地和保护条件的限制,此经从不向游人展示。全省还有不少重要文物遗存,因保护条件所限,难以向游人开放。
凭借西部大开发的良机,甘肃省的文物保护工作近年来成绩不俗,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大量珍贵文物得到了及时保护和维修。仅去年一年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玉门关遗址、马蹄寺石窟等30多个项目得到了维修加固,尤其是加大了世界黄金旅游线路——丝绸之路沿线文物遗存的保护力度。
但文物工作中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如何重视文物的合理利用,仍是新形势下引人深思的问题。甘肃省素来享有“天然博物馆”之美誉,除2万多处野外文物外,仅馆藏文物就有40多万件,可是平时展出的不到5万件。许多“精品”文物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养在深闺”,不轻易示人。调查组所到之处,各景点展出文物的比重实在太少。
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缩影。这么多的“好家当”不开放、不展示,锁起来封起来,对观众来说确是一件颇为遗憾的事情。委员们认为,加强文物精品的展示十分重要,它不仅会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会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善于亮出自己的品牌
十多天的时间里,调查组走过丝绸之路甘肃段,走过1000多公里的河西走廊,甘肃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俯拾即是,可是委员们的疑问也随之产生。为什么甘肃驰名世界、饱受中外游客青睐的,只有一个敦煌?
开凿在悬崖绝壁之上的天水麦积山石窟,洞窟“密如蜂房”,是国内四大石窟之一,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后历经北魏、西魏等十余个朝代的不断开凿与重修,7000多座泥塑、石刻堪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其雕塑的艺术价值可与敦煌壁画媲美。可是麦积山石窟在天水默默地伫立了1600多年,至今仍声名不播。魏晋墓罕见的壁画、凌空于悬崖峭壁之间的马蹄寺、被称为敦煌莫高窟姊妹窟的榆林窟等虽美不胜收,但也门庭冷落。
甘肃文物景点的“寂寞”,有地理位置遥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较落后等原因,更有宣传意识不浓、知名度不高等原因,看来甘肃在推销自己,打造文物景点品牌和扩大影响上需要花些力气和功夫,需要增强自身宣传意识。
其实,甘肃的文物资源、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石窟文化、长城文化、彩陶文化、简牍文化、人类始祖文化,丰富的文化遗存“繁花渐欲迷人眼。”而武威、张掖、嘉峪关、阳关、玉门关……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深含着一段久远的历史,令人神往,都是有形无形的旅游资源。
期待甘肃再次辉煌
十多天的时间里,调查组对8个城市进行了考察。调查组认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甘肃省,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上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现在是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传统的手段已难以适应量大、面广、任务重的文物保护工作的需求,文物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地要想方设法加快文物数字化建设的步伐,逐步建立系统网络,促进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指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以保护为主,不能急功近利。但时代在发展,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要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发展旅游新景点,增设博物馆,多办展览等等。保护是利用的基础,利用是为了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把好东西都锁起来不利于发挥文物的资源优势。知我中华才能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才能振兴中华。要用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力争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守着祖宗的万贯家产不利用,将使之失去应有的价值。调查组还认为,甘肃要理清思路,大胆开拓,善于营造品牌,努力扩大影响,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巨大优势,创造性地将文物景点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文物成为甘肃的“名片”,改变甘肃“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局面,让“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前景不仅仅只停留在唐诗宋词的意境里。(附图片)
天水麦积山石窟的小沙弥(泥塑) 北魏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艺点评
“掌声”中的水分
仲言
人们都知足球有假摔、有黑哨,并时常愤然怒然,打声一片。而对演艺圈的假动作,比如“假掌声”之类,也许知之不多,故至今讨伐之声甚微。
有时看演出,节目很平常,但掌声如雷,场面气氛热烈。仔细观察剧场,多半会发现有一个人在专门指挥鼓掌,即在“领掌”。此人站在固定位置,适时地给事先组织好的一部分观众做着各种手势。双手高高举起时是“热烈鼓掌”,两手时上时下时是“形成节奏”,两手下落时是“停止鼓掌”。所以满场热烈气氛是造出来的,是“领掌”的功劳。
各地的电视晚会,也常常特设一些“领掌员”,在各个阶段,带领观众不吝掌声,营造晚会现场的“热烈、辉煌”。据说某电视台晚会直播现场不用领掌员,这件很正常的事,曾被某媒体当作新闻大炒了一阵,犹如晚会现场由假唱改为真唱让人感到惊奇一样。可见人们对没人做假的场面已经颇为稀罕了。
据知情者介绍,“领掌”最初是个别艺人偶尔为之,但后来不少人频繁使用,竟成了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新职业。有的地方还开有专门的“喝彩”公司,公司职员时散时合,散时各谋其职,合时聚在一起。“喝彩”公司根据不同的演出规模,制定出不同的“领掌方案”或“喝彩方案”,并收取不同的捧场费用。
按说,听到观众的掌声本来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只有节目精彩、表演到位才能赢来掌声。剧场里,看台下,观众的掌声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是得到享受后对演员与歌手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如果确实为了营造某种气氛,使场上场下的气氛更融洽,有人带头鼓鼓掌似乎也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仅仅是为了营造一种虚假的景象,达到某种目的,那就是一种欺骗,是对观众情感和欣赏水平的亵渎与污染。那些造出来的“热烈的掌声”还可能掩盖着演员表演的不足与功底的苍白,更何况鼓掌鼓得不在点子上,鼓的不是时候,也扰乱了台上台下的自然交流。
这种现象还呈现着渗透蔓延之势。有的唱片公司,为了使签约的歌手登上某个音乐“排行榜”,并且居高不下,就变着法子去侍候相关的DJ,于是不该上榜的上了榜,不该获奖的获了奖。有的乐评人在接到比正常稿酬高出好多倍的“红包”之后,也可以把一个潜质寻常歌手的声音“褒奖”成“天籁之音”。
对于种种“做假”,观众意见颇多。欣赏艺术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如果把欣赏过程变得世俗起来,甚至庸俗起来,那就背离了艺术生产的初衷。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建议,从数字中挤去水分,从文凭中挤出水分……现在到了连掌声中都要挤出水分时,我们从心里感到难过。
所以假如你看到观众掌声雷动的演出,看到居高不下的“排行榜”,而自己又摸不着头脑、找不着感觉时,不一定要责怪自己的鉴赏力,也不要把自己当傻瓜,因为掌声、叫好声有时是可以“造”出来的。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经典英文歌曲
点亮“北京朝阳国际商务节”
第三届北京朝阳国际商务节组委会为充分体现“商务与文化、合作与交流”的主题,9月12日在京举办了“相约朝阳——经典英文歌曲回顾暨第三届北京朝阳国际商务节主题晚会”。
本次晚会明星阵容强大,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组委会特邀国内外演艺界众多知名人士欢聚北京国际商务中心。观众不但可以一睹格莱美获奖者——美国的TheTemptations的风采,还将听到他们演绎的《我的姑娘》、《我眼中的你》、《绅士之风》等,感受国际音乐大师RobertWells的《再见,杰米》、《风中之烛》、《摇滚世界》,还可以聆听到新ABBA演唱原汁原味的《恼人的秋风》、《跳舞皇后》等英文歌曲。此外,瞿颖、郭峰、朱桦、孙国庆、卞留念、中国新力量等国内知名艺人及组合也为观众献上了一曲曲别有一番滋味的英文老歌。晚会还特别邀请了“疯狂英语”版块互动活动,让观众和李阳一起走进纯正的英语境界。晚会将于近期内在中央电视台3套与广大观众见面。(李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北师大百年校庆书画展开幕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书画展暨华宝斋赠书仪式,在北师大新落成的京师大厦开幕。100多位北师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用丹青翰墨庆祝学校百年华诞。
参展作品来自五湖四海,领导、书画家、学者,名人荟萃。李鹏、李瑞环、彭珮云、帕巴拉·格列朗杰、王光英、经叔平、蒋正华等国家领导人,启功、张中行、朱家溍、欧阳中石、刘炳森、孙菊生及全国高等院校一批学术界、教育界和书画界的知名人士等,都为北师大百年校庆专门创作了作品。知名文化企业杭州华宝斋特为书画展印制了精美的线装作品集,赠给北师大,以示祝贺。(魏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观艺录
带着痛感的思考
李春熹
日前,河南省话剧院在京演出了小剧场话剧《福兮祸兮》。我喜欢这出有着强烈现代色彩和理性力量的戏。这里的“现代”,只是和“传统”对举,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无涉。
贯穿全剧的摇滚乐的演奏和演唱,不但占据着独立的表演区域,而且积极地参与了戏剧的表演和叙事。挂满舞台上空的是杂乱无章的具有表现主义风格的饰物,锄头和空调,箩筐和摩托车,拥挤而充满对抗;特别是那辆被肢解了的摩托车,它是主人公生活追求的象征,因而它成了作为这出戏主题的“解构”的象征形象。演出对戏剧空间的表现几乎都采用了虚拟化表演和无实物表演。还有充满全剧的叙述性而非戏剧性的艺术处理,包括主持人的串场,人物大段的内心独白和旁白,那些举着表示禁行的交通标识牌的符号化表演段落——它们象征性地表达着环境对人物行为的否定和挤压。所以这些都在有力地触动着现代观众的审美体验。
但是,真正具有现代色彩并与现代人的生活感受发生强烈共鸣的,却恰恰是那些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表演段落,那里有从人物的戏剧行动和内心深处显露出来的东西,就是在人们狂热地创造财富、追逐金钱的现代社会里,某些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正在遭遇解体的尴尬和重建的困境。二大爷从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出发对横流的物欲的批判,对坚持美好的道德操守的热切呼唤,毫无疑问具有强烈的情感穿透力和感染力。但与此同时,二大爷令人感到呆板、僵化的行为方式,对经典语录的反义误读,又用反讽的手法在解构着他所信仰的价值观,让观众在苦涩的笑声中体味生活的矛盾和困惑。对二大爷的价值观更具解构和反讽意义的,是农村少妇大花的行为和命运。大花是二大爷精神的衍生物,主要的体现者和实践者。她在偶然拣拾的巨大财富面前的喜悦和内心矛盾,如果还在正面地展示着人性的真实和传统价值观的美好的话,那么,那以后她的一系列行为,把钱罐子搬回家,上交的同时又偷偷留下两万块钱,被追索交出私留的钱,到被进一步怀疑和诬陷,最后精神崩溃而发疯,大花的行为和命运结局,正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在一个过于物化的现代社会里,传统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遭到嘲弄和挑战,从而也就揭示了在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包含有当代社会理想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必要性。而这种揭示,远比对传统价值观念的直接的歌颂和张扬,更能引发现代人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带着痛感的,但又是深刻的。
这出戏的表现主义的舞台美术也可圈可点,它的中性的空灵的圆形舞台,尤其是那四根悬吊的大圆木,为演员提供了丰富的极具流动感的表演支点。李雪饰演的大花,松弛,可信,有真实的内心体验,又富有激情,她成功地塑造了大花这个人物,一个温柔的妻子,一个单纯、善良的农村少妇。即使是在处理具有明确的反讽意义的段落,她也没有放弃内心的体验,没有直奔理念,从而使人物更加可信。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众议传媒错别字(2)
李树祥,内蒙古兴安盟,中学教师——
针鼻大的窟窿斗大的风
儿子念初中的时候,一位教他们生物课的老师将“草履虫”的“履”字误读为“复”字的读音。致使儿子和他们班的几十名学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逢“履”便读“复”,很少有几个学生发现老师的谬误而予以纠正。儿子是经过我拿出字典、多次纠正才改变了错误读音的。就此我曾做过许多可怕的设想,假如儿子和更多的学生对一个乃至多个错别字不能及时纠正,假如这些学生将来参加中考、高考、走向社会仍以谬为正,假如我们的先生中再多一些不善在知识上较真的人,那真可用“不堪设想”这个成语来计量视谬误为真理所造成的后果了。
现在,当我们打开电视、网络,展开报章杂志、或者是行走在大街小巷时,会发现传媒出现的错别字真是不少,远比笔者前文所列举的那位老师所误读的一两个多得多了。纵观错别字泛滥成灾的现象,我们感到:一些书写者的敷衍,个别编辑、排版、校对人员工作上的粗心大意,不负责任,少数滥竽充数者混在新闻、音像、出版等文化部门,是造成亵渎中华古老文字的重要原因。
针鼻大的窟窿斗大的风。我们切不可小视传媒中错别字的负面影响。首先,它的泛滥有损于我们古老的中华文明。汉字是华夏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但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一门艺术。源远流长的汉字,诉说和演绎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设有专门研究汉字的机构。作为汉字发祥地的泱泱华夏竟然错别字随处可见,实在有悖于文明古国的雅号。第二,充斥于书刊、媒体的错别字,严重误导着我们的青少年。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正处在增长知识的黄金时代,他们不谙世事,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报纸书刊、新闻网络等媒体是他们接受知识的间接老师,作为他们信奉的老师竟然堂而皇之地传播谬误,其危害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第三,映入我们眼帘的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错别字与我们当代快速发展的高度文明更不相容。由此而说:传媒中的错别字,该是止步的时候了。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少林武魂的形象演绎
本报记者 杜英姿
少林拳是有着1500余年历史的武苑奇葩。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众多的流派,其中尤以少林武术举世闻名。寺以武显,武以寺名,禅宗和武术作为少林寺的两大特色,相互影响生发,造就了“禅静如水、武烈似火”的少林精神。少林拳秉承刚、柔、动、静、迫、吸、吞、吐八字,在日积月累的研练中形成高低错综,变化多端,虚实并用,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少林武术文化因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享誉海内外。
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和嵩山少林寺合作推出的大型舞台剧《少林雄风》,全部由从少林百名武僧中遴选而出的少林武僧团30余人担任演员,首次将中华武术以舞台艺术表演的形式作了全面展示,为弘扬中华武术文化进行了新的可贵的尝试。这台由李西宁导演,经过艺术构思巧妙编排的《少林雄风》,取材于嵩山少林寺的日常生活,整台节目以少林寺山门为主要背景,以春、夏、秋、冬四季景象的变换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以“夏红、春绿、秋黄、冬白”的缤纷色彩装点少林武僧习武诵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寺庙生活。通过对少林英雄们在舞台上腾挪跳跃、生龙活虎、刚烈威猛的表演以及他们稳坐蒲团、诵经修心等一幅幅少林武功精华图的展示,使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增长了对底蕴深厚的中国佛教文化,尤其是禅武合一的少林武术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正如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所言,武术的内核是击技,但其中蕴涵着民族心理、历史、哲学、审美趣味,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少林武术缘起中州,最初只是一个寺院的看家本领,但发展到今天,就不仅负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盛衰起伏的传奇故事,人们更愿意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而有代表性的部分予以关注、研究。《少林雄风》的编排,突破了历来以竞技为主要特色的武术表演的窠臼,着意于中华武术精神的挖掘。全剧以一个小和尚对少林禅武之魂的发问开始,以老和尚的回答作结,结构完整圆润,耐人寻味。中间的内容紧扣少林武术的文化内质,多层面展开,构成对这一发问的形象解答和阐释。舞美、灯光、音乐的运用,使得这台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的表演张弛有度,具有艺术欣赏的价值。
《少林雄风》自2000年首演以来,在北美演出了近百场,观众超过20万。近日,该剧在国内全面推开。山禅处处,吟唱于历经风雨的千年古刹;飞阁碑塔,长伴平和而悠长的佛教音乐。刚烈威猛、敏捷骁勇的少林功夫,浸润于东方传统文化的深幽意境,散发出令人难忘的持久魅力。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池田大作获“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
9月10日,记者在北京文采阁举行的《理解·友谊·和平——池田大作诗选》、《理解·友谊·和平——池田大作讲演、随笔集》出版纪念会上获悉,由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的“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第四届将授予池田大作先生。
池田大作先生是中国人民敬仰的桂冠诗人、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日本宗教界的重要领导人,他为世界和平、为中日友好、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副会长张锲,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张胜友,日本创价学会副会长三津木俊幸先生,翻译家文洁若女士等出席了纪念会。(张贺)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天地一瞬
少林雄风
徐烨(北京)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