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首次展示海南黎族文化的大型歌舞《达达瑟》,荣获了多项国家级大奖。眼下,正值来自椰林的《达达瑟》在京津沪穗巡回演出之际,让我们听听它的编导的心声——
心儿随舞入椰乡
蒙麓光
当“海南热”将椰树林,整片整片地像电影大特写拉至眼前,长入心内,于是熟稔了三十个夏季里静静的白桦林隐退了。我走进了海南,走进了清澈的万泉河、神秘的五指山,走进了藏着千万个民间故事的黎村苗寨,也走“近”了我深深喜爱的椰子树。
置身于新的文化环境,厚积薄发是真道理。此后的许多日子里,我在大海边迎日出、送夕阳,看渔夫捕鱼、渔娘织网,察海天一色、潮涨潮落。也曾于椰林间因倾听椰叶的呼吸、椰果的私语而流连忘返;在黎村苗寨,披上葵叶蓑衣、戴起斗笠,穿行于芭蕉叶掩映下的船形茅屋,你会有种找不到自己的迷惑……哦,斑斓的织锦、美丽的蜡染、古朴的舞蹈、天籁的音乐……上岛十年,椰风海韵的浸染、风土人情的滋养,给予我许多创作上的灵感与冲动。一沙一世界,一物一乾坤,心灵不时被平凡而自然的美所唤醒……1998年便有了舞蹈诗《椰·海·情》文学脚本。这次心灵与舞蹈的对话,立即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关注,省委宣传部立项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次年,由于人偶歌舞剧《鹿回头》工作的需要,我任剧组主创人员,多次到五指山市去。在前后一年多创作排练的日子里,我还是挤闲暇对《椰》剧进行多次修改:除了对椰林大海、民族风情的弘扬展示外,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生命的感觉关爱、对文化内涵积淀的挖掘等,都更为关注与强调。那段时间里,心灵被椰文化、海文化、黎文化包围着、鼓荡着,也思索着。
在2000年第十届全国孔雀奖舞蹈比赛中,我创作的黎族三人舞蹈《种山兰的女人》,为海南赢得建省以来全国专业舞蹈赛事的第一块金牌。这是一个带有探索性的、与我以往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在赛后的研讨会上,专家和同行都给予较高的评价与赞扬。这份肯定,给我的创作理念带来许多新的思考,也为后来《达达瑟》的创作走向整体把握,增强了宝贵的自信。
《达》剧整体创作风格定位是,“宏大与细腻交织,历史与生活共响,过去与现实互动”,即《达》剧必然是独具个性魅力的,严格避免重复与雷同,着力从历史、民俗、生命的层面去表现黎族文明的足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蓬勃的民族精神;要把史诗般的恢弘和浪漫主义的诗情天衣无缝地糅合在舞台形象中;同时从没有装饰的生活元素里攫取诗意,偏重于意象、意境的创造,产生诗般的氛围与品格;根据现有条件,不搞大制作,不比华丽包装,尽量用简洁的舞美手段,把岛屿风情、黎族文化洗炼生动地展现于舞台;对黎族舞蹈形象的捕捉、语汇的提炼,则把握于以生活为依托,以情造舞,动机非常单纯,但发展变化却是丰富多样的。再比如在上中下的篇幅之间,出现过三次舂米的女人,似一条承上启下的珠链,在三种不同情绪的舂米节奏里,诉说着岁月的变迁……黎族有五大方言区,在与众多的黎族舞蹈音乐家商榷后,为这个黎族第一部歌舞诗取名“达达瑟”,黎语意为“非常美好”。可不是,我们获得了本次比赛中所有项目的金奖,同时也意味着新的起点开始了,让心灵随舞一起飞翔……(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吉林出版袖珍图书
吉林文史出版社新近推出了一套只有32开本的八分之一大小的图书,它比火柴盒还小。该出版社已推出了近60种这样的袖珍书,包括有《诗经》、《唐诗三百首》、《道德经》、《孙子兵法》、《毛泽东诗词》等等。(林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在京颁奖
由中国作协和国家民委共同举办的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颁奖大会日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出席了颁奖会,并为各民族获奖作家颁奖。本届评奖共收到全国31个民族、263名作家的266部作品。21个民族的56位作家、55部作品脱颖而出,荣获“骏马奖”。(古扬利)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至爱亲朋》小说出版
正值赵葆华编剧的电视连续剧《至爱亲朋》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之际,同名长篇小说也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在近日出版发行。和电视剧相比而言,小说更加注重人文深度和美学追求,情节上也更加细腻深刻,充满了对中国北方城市生活环境的真实描述和对平民生活体察入微的刻画。(曹霁)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电视文化片《岭南》向全球播出
10集电视文化片《岭南》,日前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开始向全球华人播出。该片由广州汉域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它真实、客观、全方位地透视岭南,把岭南的客家文化,侨乡文化,海洋文化,老广州风情,以及岭南的古建筑、音乐、曲艺、民俗、自然环境、饮食习惯、人文景观和历史根系等,通过镜头展现出一幅幅精彩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怎样把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结合起来。(南方)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百名艺术家巴州行
近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名艺术家会聚京城,他们是首批赴巴州创作写生的。巴州,即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拥有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塔里木盆地,还有被称为“东方的庞贝”的楼兰、充满神秘色彩的罗布泊雅丹龙城等旅游名胜。艺术家们将通过自己的艺术品,展现边疆民族风貌。(蓉)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国际一流音乐家云集中国
北京国际音乐节十月启幕
由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于2002年10月11日至11月2日在京举办,来自意大利、美国、德国、奥地利、瑞典、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以及我国的演出团体和艺术家3000余人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将演出26场音乐会。
世界著名的指挥家洛林·马泽尔,歌唱家巴巴拉·亨德里克斯、凯瑟林·巴特尔,小号演奏家哈肯·哈登伯格,钢琴家里昂·弗莱舍,小提琴家约瑟夫·希维尔斯坦,以及享誉世界音乐舞台的中国音乐家胡咏言、汤沐海、吕嘉、朗朗、胡文阁和纽约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木管乐组、瑞典诺绍宾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等一批著名的艺术家、乐团和剧院,将参加本届音乐节的演出。
北京国际音乐节自1998年创办以来,在国内外艺术家的通力合作下,以“国际水准、中国特色、北京气派”为原则,致力于创建一流国际文化品牌、弘扬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取得了世所注目的可喜成就。为展现改革开放以来音乐界取得的丰硕成果,本届音乐节以“欢庆新时代”为主题,精心安排了一批中国题材的演出曲目。音乐节期间,中国著名指挥家汤沐海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演奏陈其钢的交响作品。同时,中国青年钢琴家朗朗与纽约爱乐乐团交响音乐会、来自台湾的朱宗庆打击乐组演出的打击音乐会,都将生动地体现中国音乐家的杰出才华。(张贺)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注入文化润泽荧屏
诗情哲理汇成《苏州水》
在近些年的荧屏上,越来越多的红男绿女“欢乐总动员”大呼小叫挤到人前“扮酷”、“做秀”,五花八门的“益智”、“游艺”节目粉墨登场争先恐后玩起弱智的“智力竞赛”来。然而,在这一片浮躁、喧嚣中,却也有清醒而无法忘却艺术良心和社会责任的电视人,执着地要为荧屏注入一点文化内涵、历史底蕴、时代精神,从而使荧屏多一些智慧,多一些美感,多一些赏心悦目、益人心智、引人向上的东西。
长年默默耕耘于电视文化专题片领域的刘郎便是这样一位电视人。继他以哲人的睿智、诗人的才情拍摄成阐释苏州园林之美的《苏园六纪》之后,他又以声情并茂的视听、充满哲理的优美文字,将一湾积淀着数千年灿烂文明,道不完诗情画意,淌不尽盎然生机的《苏州水》,引入了时代的荧屏。
浙江电视台导演刘郎在对吴文化有了广博的积累和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又作了大量深入的采访,精心研读300多部相关的典籍史料,写出了近百万字的笔记文案,拍摄成了这部5集电视系列片《苏州水》。该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文化界、电视界、旅游界和苏州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苏州,《苏州水》已家喻户晓,许多学校将它作为语文和美学教材。为此,中国电视艺委会联合该片的摄制单位苏州市委宣传部和苏州电视总台,日前在苏州召开了《苏州水》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陆文夫,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文艺评论家李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等影视界专家、学者和苏州市有关领导参加了研讨会。
与会者对《苏州水》的创作者们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苏州水》通过对苏州千年历史的审美观照,对苏州人的文化个性、审美特征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解读,其写意的风格、优美的画面、思辩的色彩、富于哲理的解说,以及它在反思中扬弃的人文精神,使其成为了荧屏上一部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优雅的美学价值和感人的艺术效果的精品力作。(向兵)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电视电影《北国风》
庆祝北师大百年华诞
为纪念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华诞,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北京师范大学与传媒学院、总后勤部电视艺术中心联合摄制的电视电影《北国风》,9月11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北国风》采用戏中戏的结构手法,以蜚声国内的北师大著名学生社团——北国剧社作为背景,讲述了一群青年学生在排练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时,面对爱情、人生、毕业去向的选择,所经历的一段铭心刻骨的情感故事,而主人公最终奔赴祖国的大西北,无疑使这个校园青春剧的主题升华。该剧由曾创作过电视连续剧《红十字方队》、《光荣之旅》的马继红、高军编剧,正在全国热映的电影《冲出亚马逊》的导演宋业明执导,青年演员程莉莎、郭小冬和冯宪珍、张春和联合主演。(马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杨丽萍的启示
马毅杰
近日,看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倾听舞蹈家杨丽萍袒露心扉,其中提到她被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后,拒绝按照团里原有的练功模式进行舞蹈训练的事情,我被杨丽萍的胆识和勇气折服。
首先让我钦佩的是,杨丽萍这位出生于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见识”不多的演员,来到京城后并没有被所谓“权威”、“科学”、“规范”吓倒,她敢于大胆地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条件,拒绝并不适合自己训练的那套理论进行训练。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这种挑战并不是盲目地耍耍“二杆子”,或为“出风头”。她之所以敢于拒绝和挑战,是因为她能拿出更适合自身进行舞蹈训练的一整套好的方法,一整套不会使自己的艺术特点和锋芒被“同化”或削平的方法。时间和实践都证明杨丽萍当初大胆的抉择是正确的。倘若当初她要没有这样的胆识和勇气,而按部就班随波逐流,观众也许就没有眼福欣赏到当代舞蹈的经典之作《雀之灵》、《火》、《两棵树》、《蛇》等节目了。可以这样说,是胆识和勇气成就了一位杰出的舞蹈家。
相比之下,笑星赵本山也是幸运的。他自己坦言,当初幸亏没有上中戏。这话当然也有偏颇之处,但我们至少可以设想,假若赵本山当初是从戏剧学院毕业,受过了正规训练,观众还能看到那个活脱脱带着泥土芳香的赵本山吗?很难说了。
有言在先,观众并不否认演员经过艺术院校的正规训练对其日后发展的重要性,可杨丽萍和赵本山以及许多成功者的类似经历已经直言不讳地给“权威”、“科班”、“规范”甚至是铁板钉钉的“知识”提出了新的疑问,新的课题:我国的艺术团体和院校应该如何去发现和培养人才?如何去极大地挖掘他们的艺术个性?
这些年,观众听惯了太多太多几乎是一个模具中生产出来的“拿腔捏调”的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声音;听腻了太多太多很难分辨谁是谁的“民族”、“美声”和“通俗”。观众多么渴望在舞台和荧屏上多一点别具一格的“不一样”。
是演员本身没有差异,全部成了克隆体?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千人一面?我们从杨丽萍和赵本山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上得到的启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特色,就是要“不一样”。我想,我们的艺术团体和院校也应该从“不一样”中去发现和培养人才,万万不可把培养艺术人才当作是一条生产线流水作业,把模具做好,再把一个个有个性和棱角的人才都放进去,该磨棱的磨,该削角的削,最后只剩下“都一样”,那酿造的可真是艺术舞台和艺术人才的悲剧了。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炊事班的故事》
军人演绎军旅喜剧
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空政话剧团联合制作的30集军旅生活喜剧《炊事班的故事》,近日将在央视电视剧频道和全国观众见面。
这部着重展现空军官兵爱军习武精神风貌的电视剧,以一个普通连队的炊事班作为切入点,通过发生在几个年轻炊事员身上的日常小事,把火热军营绚丽多姿的生活,演绎得妙趣横生。作为首部室内情景剧风格的军旅生活系列喜剧,《炊事班的故事》轻松诙谐,兵味十足的部队气息,剧情节奏明快紧凑,格调健康活泼。独立成章的30个不同故事,涵盖了部队政治学习、军事训练、家属来队、首长视察、探家归队、过年过节、文娱活动、扶贫助学、岗位练兵等方方面面。每集剧情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忍俊不禁。该剧总编剧和导演由空政话剧团编导尚敬担任。剧作者陈满秋、陈保生、徐君东,分别是空军基层单位的飞行员、教员和医生。这部纯粹的士兵戏、现代戏、青春戏,由空政话剧团洪剑涛、周小斌、毛孩、姜超、沙溢五位青年演员主演。吴京安、杨树泉、温玉娟、魏积安、杨青、句号、马羚、李文启、买红妹等,都在剧中有上乘表演。(书明)(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颜丹晨意欲出新
说起颜丹晨,人们也许不陌生,1997年,一部电影《花季·雨季》让她以清纯的形象一时成了影坛的新闻人物。凭借在片中的出色表现,她还一举赢得了当年的华表奖最佳新人奖。随后她又因在电影《背起爸爸上学》中成功地塑造了姐姐一角,而获得了当年的儿童电影“童牛奖”最佳成人演员奖。
然而,过早地成名也使她在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之后,陷入了一个怪圈。在许多导演和影视人的心目中,她永远是那个小脸胖乎乎的可爱女中学生谢欣然,纷至沓来的片约也都是让她继续重复同类的角色。其实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颜丹晨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形象还是演技都比《花季·雨季》时期更为成熟了。在日前由北京中博福泰文化艺术公司为颜丹晨举办的形象展示会上,当颜丹晨迎着展示台上的追光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就连她的一些老朋友和老同学都惊异于她判若两人的形象变化。曾经与她合作过的导演、演员都在惊叹,“认不出来了”。
现在国内的剧组找演员,往往凭借着导演对演员的主观印象或者演员提供的一张照片就决定对其的取舍,特别是对于新人来说,许多投资人或者导演由于没有机会了解他们而不敢贸然使用。中博福泰有关人士表示,举办艺人形象推广会的目的,就是想借此让更多的导演、制片人、新闻媒体全面地近距离了解艺人的真实特点,为他们创造机会。
前不久刚刚完成的电视连续剧《对门对面》,就是中博福泰为颜丹晨量身定做的一部作品。在剧中,颜丹晨扮演的服装设计师王虹,一改她以前扮演的诸多性格单一的小女孩形象,不论从荧屏人物造型,还是表演风格上都有了和以前截然不同的变化。为了强化视觉冲击力,剧组还专程从韩国请来了形象设计师和服装设计师。在与韩国同行的合作中也为她即将主演的央视大戏《死亡列车》积累经验。(赵爽)(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顾毓琇生平将搬上银幕
享誉世界的“文理大师”、“国际桂冠诗人”、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顾毓琇教授的生平事迹,将拍摄成纪录影片《我之最爱———旷世奇才顾毓琇》。
顾毓琇教授在国际诸多领域有着非凡的造就,国学根底十分深厚。他曾执教于清华大学、政法大学,并曾任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的校长。他是我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由江苏省文联、无锡市委宣传部、江苏省影协和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这部影片将在顾先生的故乡无锡开机,在中美两国追寻顾先生的人生足迹拍摄而成。(邱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鲁迅文学院举办作家高级研讨班
52年前,以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命名的鲁迅文学院,在文学界的瞩目下成立。52年过去了,走过艰难历程的鲁迅文学院日前改建、装修一新,在京隆重举办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
鲁迅文学院是中国作家协会培训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工作者的基地。首届高级研讨班将继承和发扬延安“鲁艺”的光荣传统和教学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和创新精神,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确保出人才、出精品、走正路,用5年或更长一点时间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学精英。
高级研讨班重点招收在创作上已经崭露才华、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作家,由各省、各行业和总政有关部门推荐,经中国作协审核后批准录取。参加首届高级研讨班的作家有谈歌、关仁山、马丽华、徐坤、柳建伟、红柯等。中宣部、中国作协等有关部门领导以及文学出版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出席了研讨班开学典礼。(文小)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誓言无声》有看头
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誓言无声》,讴歌了我国隐蔽战线上大智大勇而又忍辱负重的英雄们。笔者被这部电视剧深深地吸引了,边看边为之叫好。
《誓》剧回避了同类题材的程式化写法,在一个特殊题材领域弘扬了主旋律。该剧剧情设计比较严谨,悬念迭起,推理性强,很有可看性。该剧在人物设置上也具有独到之处,既有在解放前就从事情报工作,甚至具有“双重间谍”身份的许子风,也有曾经在美国学习心理学的外派人员蓝美琴,还有因为特殊原因中断了反间谍生涯的李景;既有精明干练的反间谍局领导崔志国等人,也有刚刚参加反间谍行动并在行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新手骆战……通过塑造这些新老“红色特工”形象,揭开了一段红色的回忆,让今天的观众感觉到新鲜和有味道。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委 詹临福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不应在体育馆搞迷信活动
据《浙江工人日报》报道:某歌星2002年个人演唱会日前在杭州黄龙体育馆举行。演唱会前一日,这位歌星在体育馆内摆设供桌,在香烛缭绕中,供上全鸡、全鱼、肥猪肉、菠萝等供品,礼仪小姐说:“当然是保佑明天的演出能顺当,争取好的票房。第一支香还是阿妹自己亲手点燃敬拜的呢。”
体育馆是传播文明的场所,在此举办的演唱会经过电视播出连接千家万户影响甚大。该体育馆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是一流的体育馆,在这么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体育馆里,搞顶礼膜拜这一套,不是对现代文明莫大的讽刺吗?不知道这是在传播文明还是在践踏文明?是弘扬健康向上的文化还是在宣扬迷信?对此,馆方难道没有识别能力吗?演唱会应该传播文明,为了票房收入而让演唱活动夹杂着迷信色彩,这与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背道而驰。浙江省温岭市建设银行 王馥铭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荧屏不该推销追星词汇
近段时期以来,一些明星、“大腕”频频在电视广告上露脸,推介商品。或许是为了加深观众的印象,电视屏幕上还配合明星们的出现打出了诸如“国际影星”、“中国歌后”、“香港巨星”、“天王巨星”、“影帝”等等词汇。观众们看了很纳闷,不知这些头衔是谁给这些明星们定的。而这些“巨、帝、后”等字眼会对缺少辨别能力的青少年产生误导作用。呼吁有关部门严格审查,将电视广告中的这些追星词汇从荧屏上清除出去。
江西省瑞昌市公安局 周琪源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广告,请尊重孩子
山东电视台近日播了这样一个广告:黑板上写了个“山”字,老师提问小山同学“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何解释。小山说:“看不清”。在老师和同学的一再提示下,小山揉了揉眼睛说“上”。顿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接着便推出了凤眼神近视眼治疗仪的广告。近视是小山的缺憾,想必他自己也很苦恼。众目睽睽之下,让他遭受如此尴尬,笔者实在是于心不忍。每个人难免有自己的弱点或缺憾,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对于这种弱点和缺憾,我们应有同情心,万不能使之成为公众取笑的笑料。
山东省烟台开发区 高鹏志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稿约
在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下,《看台人语》栏目开办两年多来已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在文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进一步加强和读者的联系,倡导先进文化,繁荣文艺创作,同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不健康的文艺现象及时提出批评,《看台人语》意欲扩大视野,力求办成一个文化大看台。欢迎广大读者对影视创作、舞台演出、图书期刊、书法美术、网络文娱等文艺各领域正在发生的事,抒发感想,发表意见,开展评议。来稿请寄(传真)“人民日报文艺部《看台人语》”,勿寄个人。
真诚谢谢读者的支持! ——编者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郑板桥(国画) 单柏钦作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中央电视台节目在北美不收费
中央电视台1997年以直播卫星模拟信号在北美地区落地几年来,CCTV—4已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形成了较广泛的固定收视群,深受当地华人喜爱。为了适应电视技术的发展和落地国家的规定,从今年7月开始,CCTV—4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由此近期在一些媒体上出现了北美地区收看中央电视台节目要收费的传言。近日,中央电视台有关负责人郑重宣布,在此次信号转换中,采用有条件接收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中央电视台仍然不收节目费。一些用户向代理服务商交纳的每年15美金的服务费,是代理服务商用于支付接收系统软件开发商专利年费和运营费用的,与中央电视台没有任何关系。(一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